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MUC1、MUC2及MUC3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及癌旁相对正常黏膜组织中MUC1、MUC2、MUC3的表达。结果:MUC1、MUC2、MUC3在癌旁相对正常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7%、100%、100%,MUC1、MUC2、MUC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7%、60.0%、53.3%。黏蛋白MUC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Dukes分期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黏蛋白MUC2和MUC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Dukes分期呈负相关(P〈0.05),而与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黏蛋白MUC1的表达上调和MUC2、MUC3的表达下调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黏蛋白MUC1、MUC2、MUC3可成为大肠癌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对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黏蛋白(MUC1、MUC2、MUC5AC和MUC6)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20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应用组织芯片以及免疫组化等技术对黏蛋白家族成员M UC1、M UC2、M UC5AC和M UC6进行检测,并对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M UC1在89.4%的被检测病例中表达。MUC1高表达的乳腺癌病例更倾向于具有低组织学级别、雌激素受体(ER)阳性、无淋巴结转移等特点。MUC1的亚细胞定位,即胞浆伴胞膜表达与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具有相关性。MUC2的阳性率很低,仅为4.3%。MUC5AC与MUC6在患者标本中的表达率分别是42.0%和22.2%。除了MUC5AC与低级别导管癌、ER阳性有关,以及MUC6与HER-2呈正相关外,与乳腺癌其他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UC1在大多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都有表达,而MUC2、MUC5AC及MUC6的表达率则相对较低。MUC1的异位表达可能是潜在的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黏蛋白MUC1、MUC2在十二指肠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40例十二指肠腺瘤(其中9例癌变)和10例正常十二指肠黏膜MUC1和MUC2的表达。结果40例十二指肠腺瘤中,低级别异型增生9例,高级别异型增生22例,癌变9例;在十二指肠腺瘤伴低级别异型增生、高级别异型增生、腺瘤癌变中,MUC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4%(4/9)、81.8%(18/22)、100%(9/9),阳性评分分别为1.33、5.86、8.67,MUC1呈逐步上调趋势(P<0.05);另一方面,MUC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9)、72.7%(16/22)、11.1%(1/9),阳性评分分别为6.33、5.86、8.67,MUC2呈逐步下调趋势(P<0.05)。结论 MUC1、MUC2可能是评估十二指肠腺瘤恶性潜能的有用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MUC1、MUC2及MUC5AC含量,探讨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制备MUC1、MUC2及MUC5AC黏蛋白芯片,免疫荧光检测,采用CEA作为指示指标,对30例胃癌患者及30例健康人进行黏蛋白血清水平的检测。结果:胃癌组三种黏蛋白血清水平增高,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MUC1的阳性表达与胃癌TNM分期相关(P<0.01),MUC2、MUC5AC的阳性表达与TNM分期无关(P>0.05)。三种黏蛋白(MUC1、MUC2、MUC5AC)的表达随胃癌分化程度降低有增高的趋势。各单一黏蛋白以及黏蛋白两两之间和联合诊用于胃癌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其中单一黏蛋白中,MUC1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分别达到81.5%、75.8%,联合诊断(三种黏蛋白中至少两种阳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96.0%、82.9%。结论:检测血清黏蛋白MUC1、MUC2及MUC5AC水平,可以提高胃癌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人Barrett食管(BE)、食管腺癌(EA)、进行MUC1、MUC6的检测,揭示上述2种因子在BE、E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经胃镜、病理确诊的BE患者50例,取其粘膜作为BE组,取胃镜活检或手术切除经病理确诊的EA标本25例,作为EA组。分别取正常食管鳞状上皮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标本中MUC1、MUC6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BE组MUC1的表达高于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P<0.01),而低于EA组(P<0.01);BE组MUC6表达高于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P<0.01),且高于EA组(P<0.01)。②MUC1蛋白的表达与EA细胞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与EA病理学分期呈正相关(P<0.05);MUC6蛋白的表达与EA的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结论:MUC1、MUC6的表达变化可能与BE、E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UC1、MUC6与EA的某些临床病理因素相关,监测这些指标可能为EA的诊疗预后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xpression of MUC2 (mucin 2) and MUC3 (mucin 3) genes in tissues of the normal gastric mucosa, intestinal metaplasia (IM) and gastric carcinoma. Methods MUC2 and MUC3 apomucin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MUC2 and MUC3 mRNAs were detected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Results In the normal stomach, antibody detecting MUC2 apomucin and oligonucleotide probe detecting MUC2 mRNA were not reactive with mucus-producing cells in the superficial epithelium and neck, which were weakly reactive with antibody and probe detecting MUC3.In the duodenum, MUC2 apomucin andmRNAwere found at the peri- and supranuclear area of goblet cells, but MUC3 apomucin and mRNA were at the cytoplasm of gobletcells and columnar cells.MUC2 and MUC3 apomucins and its mRNAs were found in 85.2%, 88.9% and 31.6%, 57.1% of specimens of IM, 67.4%, 66.7% and 57.9%, 43.6% of specimens of gastric carcinoma. There were no associations between expressions of MUC2 and MUC3 gene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IM. Patients with moderate/well differentiation had higher proportion of MUC2 apomucin expression than those with poor differentiation (P&lt;0.05), and patients with positive staining of MUC3 apomucin in the cancerous tissues had higher proportions of metastasis of lymph nodes (P&lt;0.01), serosal invasion (P&lt;0.05) and clinical stages Ⅲ-Ⅳ (P&lt;0.05). Conclusions MUC2 and MUC3 genes are mainly expressed in the mucosa of the duodenum, and marked expression is seen during the neoplastic transformation of stomach mucosa.MUC3 apomucin might have a poor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黏蛋白MUC2、MUC5AC在大肠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20例正常大肠黏膜和64例大肠腺癌组织中MUC2、MUC5AC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64例大肠腺癌中MUC2、MUC5AC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4%和60、9%,与正常大肠黏膜标本相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UC2、MUC5AC蛋白的阳性表达均与大肠腺癌的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MUC2蛋白表达下调或MUC5AC蛋白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大肠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肿瘤的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MUC1、MUC2、MUC6、CDX2表达状况,探讨四者的表达状况及其与浸润、转移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5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和80例癌组织进行黏液组化染色,检测两组表型的表达状况,结合两组的免疫组化检测胃免疫表型标记MUC1、MUC6和肠免疫表型标记MUC2、CDX2的表达水平,分析四者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癌组织中MUC2和CDX2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而MUC1、MUC6的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CDX2在T1期的阳性表达率为12.5%,在T2+T3+T4期的阳性表达率为41.7%;CDX2在直径>3.0cm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3.6%,在直径≤3.0cm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4.1%;CDX2在Ⅰ+Ⅱ期的阳性表达率为28.6%,在Ⅲ+Ⅳ期的阳性表达率为44.2%。MUC2在T1期的阳性表达率为25.0%,在T2+T3+T4期的阳性表达率为48.6%;MUC2在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32.6%,在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62.2%。结论:在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方面,胃印戒细胞癌与胃、肠表型标记存在密切关系,故检测MUC1、MUC2、MUC6、CDX2表达对判断胃印戒细胞癌的预后及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组织黏蛋白MUC1、MUC2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MUC1、MUC2蛋白在18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和9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8例IPMN中有4例表达MUC1,占总数的22%,其中包括1例侵犯周围组织的IPMC;9例胰腺导管腺癌全部表达MUC1,占总数的100%,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18例IPMN中有17例表达MUC2蛋白,占总数的94.4%;9例胰腺导管腺癌中有1例表达MUC2蛋白,占总数的11.1%,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类型IPMN(IPMA、IPMB、IPMC)中MUC2蛋白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PMN肿瘤组织MUC2蛋白高表达,且表达强度与病理分型相关;MUC1蛋白值得进一步研究作为判断IPMN良恶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UC1、MUC2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胆囊癌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原发性胆囊癌组织和17例正常胆囊组织中MUC1、MUC2的表达。结果MUC1﹑MUC2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19%和47.62%;明显高于正常胆囊组织(29.41%)(P=0.001)和11.76%(P=0.010)。MUC1、MUC2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胆囊组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MUC1、MUC2在胆囊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与胆囊癌组织病理类型、组织学分化、淋巴结转移及Nevin分期也有相关关系。但与有无合并胆囊结石无相关关系。结论MUC1、MUC2可作为胆囊癌患者预后评价指标,有可能作为肿瘤微转移的诊断及免疫治疗的靶抗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UC1、MUC2与Met在下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59例下咽癌MUC1、MUC2和Met的表达。结果:59例下咽癌中MUC1高表达率为66.1%(39/59),MUC2高表达率为61.0%(36/59),Met高表达率为61.0%(36/59);MUC1低表达率为33.9%(20/59),MUC2低表达率39.0%(23/59),Met低表达率39.0%(23/59)。MUC1和MUC2均与Met的表达高低显著相关(P<0.01),MUC1与MUC2的表达不相关(P>0.05)。此三项指标的高表达组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P<0.01),而在肿瘤的不同分化程度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MUC2蛋白的表达在肿瘤的不同T分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MUC1、MUC2、Met高表达组生存率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0.01)。结论:MUC1、MUC2、Met的表达参与了下咽癌的发生发展,3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更好地预测下咽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粘蛋白MUC5AC和MUC6在胃印戒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型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依据2000年WHO分类标准,将68例胃印戒细胞癌分成5种类型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印戒细胞癌中MUC5AC和MUC6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部分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胃印戒细胞癌中MUC5AC和MUC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7%和39.7%。MUC5AC蛋白在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中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6蛋白在性别和发病部位中表达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UC5AC粘蛋白的表达可能与胃印戒细胞癌的肿瘤大小与浸润深度有关;MUC6粘蛋白的表达可能与胃印戒细胞癌性别和发生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皮质类固醇激素(布地奈德混悬液)对体外培养的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黏蛋白MUC5AC和MUC5B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鼻黏膜组织培养方法,分空白对照组、组胺刺激组和组胺刺激加布地奈德干预组进行研究,培养后组织分别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2种方法检测黏蛋白MUC5AC和MUC5B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其他两组相比,组胺刺激组黏蛋白MUC5AC和MUC5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增强(均P〈0.05),而布地奈德干预组中黏蛋白MUC5AC和MUC5B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皮质类固醇激素——布地奈德混悬液能下调黏蛋白MUC5AC和MUC5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减少变应性鼻炎鼻黏膜黏液的过度分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IL-33)对A549细胞中黏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肺腺癌细胞A549,给予IL-33刺激,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RT-PCR)检测黏蛋白家族基因MUC1,MUC5AC,MUC5B和NF-κB下游基因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IκBα的磷酸化水平。随后在IL-33刺激的A549细胞中加入NF-κB抑制剂PDTC,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IL-33刺激组,PDTC处理组以及IL-33和PDTC共同处理组,RT-PCR检测黏蛋白家族基因MUC5AC和MUC5B的mRNA水平。结果:IL-33(100ng/ml)处理24h后,A549细胞中MUC5AC和MUC5B的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NF-κB下游基因(RELA,RELB,NFκB2)的表达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L33处理A549细胞5min后,IκBα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随后加入NF-κB通路抑制剂PDTC可以有效抑制IL33对MUC5AC基因的激活(P<0.05),而PDTC对MUC5B基因的激活没有影响。结论:IL-33可以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来上调A549细胞中MUC5AC基因的表达,而IL-33上调MUC5B的表达则可能是通过其他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黏蛋白MUC2、MUC5AC在原发性及结肠转移性卵巢上皮间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法),检测MUC2、MUC5AC在41例原发性卵巢黏液性肿瘤(良性12例、交界性9例、黏液性囊腺癌20例)、18例卵巢结肠转移性黏液性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将MUC2、MUC5AC表达与临床各病理资料间的联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18例卵巢的结肠转移性黏液性囊腺癌组织中均有MUC2表达,但无MUC5AC表达;(2)MUC2在良性、交界性、恶性原发性卵巢黏液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1/12)、5/9、80.0%(16/20),MUC5A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12/12)、9/9、90.0%(18/20);(3)MUC2阳性表达率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分级之间呈负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MUC5AC阳性表达率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之间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MUC2、MUC5AC黏蛋白可用于原发与卵巢结肠转移性黏液性肿瘤的诊断;随着卵巢黏液性肿瘤的发展在良性、交界性、恶性卵巢黏液性肿瘤组织中MUC5AC的阳性表达率呈下调表达;MUC2的阳性表达率呈上调表达,其表达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细胞病理分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淋巴结中黏蛋白1和2的表达及其与微转移关系的研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结直肠癌淋巴结中黏蛋白1和2的表达,术后随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发现,黏蛋白1和2的阳性表达率在转移淋巴结均为100%(84/84),在无转移的淋巴结分别为21.5%(74/344)和13.4%(46/344),显示微转移率随Dukes分期上升呈显著递增.检测发现,有9例患者分期从Dukes A或B期上调到Dukes C期.随访发现,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患者术后转移和复发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结论 黏蛋白1和2是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的可靠指标.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可以提供更准确的Dukes分期,合并微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转移和复发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粘蛋白MUC1及其同种型MUC1/Y在膀胱癌和膀胱良性病变表达,探讨其在膀胱癌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高清晰度彩色医学图文分析系统,对48例膀胱癌组织、45例腺性膀胱炎组织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对照组)粘蛋白MUC1及其同种型MUC1/Y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结果:MUC1在膀胱癌组织、腺性膀胱炎组织中的平均灰度均显著低于正常膀胱组织(P<0.001);MUC1/Y仅在膀胱癌中有表达。结论:MUC1、MUC1/Y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标志物,它们在膀胱癌组织的高表达及分布特点,可为膀胱癌诊断和免疫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黏蛋白抗原4与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信兰  张玲玲  顾晓琴 《医学综述》2008,14(15):2277-2280
黏蛋白抗原4(MUC4)是一跨膜的黏附分子,近来发现在人体许多组织、器官中都有表达,与胰腺癌的发病机制有关,超乎常规地表达于其他上皮性肿瘤,并与肿瘤细胞的生长、浸润、转移相关。卵巢上皮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MUC4可能与其发生、发展有关。MUC4可作为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为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丁丽娟 《医学综述》2015,(3):428-430
MUC1是最早发现的一种多功能大分子黏蛋白,正常情况下表达于多种上皮细胞和造血细胞,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预后。在生殖系统中,MUC1的表达可能与月经周期中类固醇激素的变化有关。通过对MUC1在正常宫颈及其相关病变和宫颈癌中表达的研究,提示MUC1可作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肿瘤生物学标志物,单独或联合其他生物学指标,用于宫颈病变和宫颈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判断。该文就MUC1的生物学功能、在宫颈病变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噬菌体随机肽库筛选MUC1抗原模拟表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噬菌体随机多肽文库筛选及鉴定MUC1抗原的模拟表位。方法利用纯化获得的BC2抗体筛选噬菌体随机7肽库,通过夹心ELISA分析噬菌体克隆,测定阳性克隆DNA序列并进行同源性及氨基酸分析,竞争性抑制实验鉴定噬菌体克隆。结果经3轮筛选,获得了30个阳性克隆,DNA序列分析并推导出氨基酸序列:TAPDLRP、SAPDLRP、AAPDSRP及LAPDFRP。鉴定结果表明:4个噬菌体展示肽克隆抑制率均在50%以上。结论所得序列TAPDLRP、SAPDLRPAAPDSRP及LAPDFRP模拟MUC1抗原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