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手术治疗胆道结石403例,术前并发重症急性胆管炎92例(22.3%),其中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0例(32.6%),死亡21例(70%),占同期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率的53.8%(21/39)。结合本组病例特点:老年病例多,占33.33%、休克病例多,占60%、肝胆管结石多,占66.67%。笔者对DIC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早期治疗进行了讨论,强调积极防治DIC是降低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率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肝素防治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素在防治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作用。方法对收治的DIC、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重度妊高征)、过期流产共132例进行临床总结分析。结果DIC使用肝素18例,死亡率5.56%(1/18);对照组中,重度妊高征发生DIC 2例,发生率为14.29%(2/14),死亡1例;过期流产发生DIC 3例,发生率为18.75%(3/18)。肝素组中,重度妊高征、过期流产均无DIC发生。结论肝素作用于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根据DIC、重度妊高征、过期流产的病因及病理生理,肝素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治疗DIC以少量多次使用为主,预防DIC则为25mg/d。  相似文献   

3.
15例产科DIC肝素应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中肝素的合理应用。方法 对本院近十二年来收治产科DIC 15例(其中应用肝素13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孕产妇抢救成功14例,死亡1例,死亡率6.6%。结论 在产科DIC的救治中,早期诊断、及时去除病因以及肝素的合理使用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科DIC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5例产科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产科DIC的早期临床表现进行识别,参与治疗,及时去除病因是产科DIC的关键。结论产科DIC的发病急骤、病势凶猛,死亡率高,只要早诊断、早治疗,可显著减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成功后前DIC患者经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后DIC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方法:收集本院急诊科2007~2009年经CPR成功后病史资料46例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DIC的发生率与死亡率有明显下降。结论:CPR后前DIC期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期抗凝治疗使DIC的发生率与死亡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张燕  李卓江 《江西医药》2004,39(3):163-164
目的 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DIC临床表现多样,40例患者中,好转28例,死亡12例。结论 DIC病情重,死亡率高,临床应重视其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7.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区产科DIC的高发原因及肝素的治疗作用,减少产科DIC的发生,提高治愈率。方法对我院ICU病房近二年多来收治的18例产科DIC患者,就病因特点、肝素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中15例治愈,治愈率83.3%,死亡3例,死亡率16.7%。8例消耗性低凝期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其治愈率与未使用肝素无明显差别。结论高龄经产妇发病率较高,不适当应用催产素致子宫裂伤是我区产科DIC的高发原因,肝素应用时期不当,不能明显提高DIC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DI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2例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诊断,积极治疗诱发产科急性DIC原发疾病,及时去除病因,合理使用肝素是抢救产科急性DIC成功的关键。结论产科急性DIC发病急,病势凶险,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可获治愈并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凶险,母婴死亡率高。随着现代临床输血研究的进展,成分输血在产科DIC的抢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现将胶州市三所医院应用成分输血治疗产科DIC15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6例产科急性DIC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熟悉产科急性DIC临床表现,及早做出诊断,积极治疗诱发产科急性DIC的原发疾病,及时去除病因是抢救产科急性DIC成功的关键;根据诱发疾病及DIC的发展阶段,合理使用肝素及补充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手段.结论 产科急性DIC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只要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可显著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引起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严重出血的原因之一,因其病势急剧凶险,死亡率高,故受到重视。我院救治15例患者合并DIC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37例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熟知产科急性DIC的早期临床征兆做到早期诊断,在抢救休克同时针对出血原因积极治疗是关键,输注冷沉淀提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结论产科急性DIC发病急,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只要做到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严重病理过程,是凝血机制异常的综合症。产科DIC发病急,母婴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们根据1993年7月至2000年12月间,诊治的13例DIC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是一种疫源性疾病,病情复杂多变,特别是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死亡率极高,护理质量的好坏与本病的转归关系密切。我院自1998年~2003年共收治HFRS并发DIC病人1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与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DIC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分析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资料90例,其中65例患者并发DIC,25例患者无DIC.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DIC的临床特征.结果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DIC患者体内白细胞、外周血幼稚细胞、骨髓幼稚细胞明显多于无DIC患者,但血小板明显少于无DIC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肤黏膜出血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DIC的主要临床表现.DIC是导致出血的主要原因,可通过应用肝素,注入凝血因子或血小板等抗DIC治疗来降低患者的早期出血量,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伴多种疾病的临床综合征,其中产科引发的DIC占5%~12%。且多数起病急骤,病势凶险,母婴病死率高,本文对6例DIC病人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至2010年收治的15例妊娠期孕妇患急性脂肪肝的临床特点,并与20例无任何并发症的妊娠期的孕妇临床特点作比较,同时15例妊娠期患急性脂肪肝孕妇按是否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分成DIC组和无DIC组,比较各组的临床特点。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新生胎儿窘迫率为43.75%,死胎率为25%,新生儿死亡率为31.25%,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且DIC组出血率和肾功能衰竭率显著高于非DIC组(P〈0.05)。结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极大威胁着母婴的健康,应早期诊断和治疗,从而提高优生优育,避免孕妇出现后遗症。  相似文献   

18.
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是常见导致DIC的产科意外[1],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是其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达60%以上[2 ],是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抢救的12例羊水栓塞产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梁金梅  林钊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8):2795-2796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治愈出院,3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产科急性DIC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只有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去除病因,早期综合治疗及预防并发症,才可能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俞凤  秦克秀  张泓  徐俊 《安徽医药》2009,13(9):1074-1076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合并MODS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及预后。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入住我院急诊科及ICU的脓毒症患者,对其中56例脓毒性休克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脓毒性休克合并MODS患者死亡率是64.3%,合并DIC占57.2%,脓毒性休克存活与非存活病人相比,器官损害个数和DIC的发生非存活组与存活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休克与DIC发生的时间较非存活组早,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DIC组器官损害个数较非DIC组多,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IC组预后显著较差(P〈0.01);早发DIC与迟发DIC临床特征比较,虽人院SOFA评分在早发DIC较迟发DIC更严重(P〈0.05),但迟发DIC较早发DIC预后差(P〈0.05),早发DIC组较迟发DIC组更易合并急性。肾功能损害(P〈0.05)。入院时凝血参数比较仅血小板计数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D-d)无差异。结论脓毒性休克合并MODS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生的脓毒性休克及早发DIC较迟发者预后较好,早发DIC者更易合并肾功能不全;入院时血小板计数的下降是预示DIC发生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