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的剖宫产手术后PCEA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进行足月单胎剖宫产产妇60例,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和硬膜外组,每组各30例。分别采用两种不同麻醉方式进行剖宫产,术后均连接PCEA,PCEA采用相同配方,总剂量为150 ml,术后两组均连接PCEA,总剂量控制在150 ml,镇痛药均为0.75%罗哌卡因30 ml,0.9%氯化钠注射液112 ml,芬太尼0.4 mg。观察两组产妇在术后2 h(T0)、4 h(T1)、8 h(T2)、12 h(T3)、24 h(T4)、48 h(T5)、72 h(T6)的活动和静息VAS情况和Blous次数,比较两组产妇的下床时间、肠排气时间、泌乳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产妇静息VAS评分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T1评分结果高于硬膜外组,T2、T3评分结果低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VAS评分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T1评分结果高于硬膜外组,T2、T3、T4评分结果低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T1Blous次数高于硬膜外组,T3、T4、T5Blous次数低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下床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肠排气早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泌乳时间早于硬膜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瘙痒发生率、腰痛发生率均高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膜外两种椎管内麻醉,在术后应用PCEA均安全有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剖宫产后应用PCEA的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剖宫产后应用PCEA后产妇泌乳和肠排气恢复较早,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韦明选 《吉林医学》2013,(27):5552-5553
目的:对比研究剖宫产手术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与硬膜外麻醉方法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120例拟行剖宫产手术分娩的产妇,将其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与硬膜外麻醉组,每组60例,对比分析两组的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于术后6 h、12 h的安静状态及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明显低于硬膜外麻醉组(P<0.05);两组产妇均不需要辅助药物就能顺利完成手术,且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Ⅰ级38例,Ⅱ级20例,Ⅲ级2例,硬膜外麻醉组Ⅰ级18例,Ⅱ级32例,Ⅲ级10例,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硬膜外麻醉组(P<0.05)。两组产妇术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临床剖宫产手术具有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腰麻及硬膜外阻滞在80例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对剖宫产术采用了腰麻或硬膜外阻滞。但究竟是腰麻效果好还是硬膜外阻滞效果好 ,临床上尚有不同看法。作者在 80例剖宫产手术中观察比较了这两种麻醉方法的作用和并发症。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择ASAI足月产妇 ,年龄在 2 2~ 35岁 ,体重 5 5~ 80kg。随机分成腰麻组和硬膜外组。每组均为 4 0例。两组产妇基本资料相仿 ,术前均未用药。1 2 麻醉方法 :腰麻组产妇取左侧卧位 ,用新型腰穿针于L3~ 4椎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后注入 0 5 %布比卡因与葡萄糖混合液 (0 7%布比卡因 2ml +10 %葡萄糖液1ml) 2 3ml…  相似文献   

4.
郭楠 《吉林医学》2012,33(18):3830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产妇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行剖宫产手术168例产妇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与硬膜组,观察两组在镇痛效果等方面的不同。结果:麻醉起效时间、痛觉完全消时间及术后6 h、12 h咳嗽及按腹压疼痛VAS评分等比较,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均显著优于硬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好,产妇痛苦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比较连续硬膜外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在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急诊剖宫产病人,随机被分成两组,A组为硬膜外阻滞组,B组为蛛网膜下腔阻滞组,各50例。A组选择L2-3,穿刺后置管,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B组病人穿刺L3-4注入布比卡因7.5~10mg(0.25%3ml+0.3m150%葡萄糖).A组病人硬膜外腔注射吗啡2mg术后镇痛,B组病人局麻药中加吗啡0.2mg。观察麻醉前后产妇的循环、呼吸变化,麻醉阻滞平面;产妇不适主述。术后记录麻醉平面消退时间、术后疼痛开始的时间。结果:A、B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病人用药至切皮时间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病人不适主述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开始疼痛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B组产妇术后皮肤瘙痒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病人。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注药后起效快、作用完善、术中产妇舒适,是理想的剖宫产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兆球 《海南医学》2004,15(4):85-85
目的 通过联合阻滞麻与硬膜外麻在剖宫分娩手术中的临床观察 ,比较其麻醉方法的优越性。方法 选择施行剖宫产术的产妇 80例 ,随机分为联合阻滞麻组 (CSEA)和硬膜外组 (EA)。CSEA组 :于L3- 4间隙穿刺 ,见脑脊液回流后注入重比重 0 .5 %布比卡因 2 -3ml。EA组 :于L1 - 2 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 ,头向置管 ,注入 2 %利多卡因。观察两组麻醉前后产妇的循环 ,呼吸变化 ,麻醉平面 ,并记录术中出血量 ,产妇舒适度 ,胎儿评分等。结果 CSEA组平均用药量减少 ,起效快 ,阻滞完善 ,未用其他麻醉辅助药。并且两组低血压发生率相近 ,SPO2 及HR无明显变化。结论 剖宫产术中联合阻滞麻优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7.
刘晓欧 《吉林医学》2013,(20):4038-4039
目的:研究比较单纯蛛网膜下腔滞麻醉和单次硬膜外麻醉对血小板减少产妇在急诊剖宫产术的应用。方法:A组20例,行单纯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选择L2~3间隙穿刺;B组20例,行单次硬膜外麻醉,选择L2~3间隙穿刺成功后,不置管拔出硬膜外穿刺针。结果:术中产妇SpO2均维持95%以上,HR、RR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G均无异常表现;低血压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A组优等率达80%,B组优等率是60%,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作硬膜外穿刺后,硬膜外出血情况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回访无硬膜外血肿发生;两组Apgar评分,1 min评分>7分,5 min评分>8分,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产妇,如果仅是单纯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在(50~90)×109/L之间,凝血四项正常,既往无出血史,行单纯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比单次硬膜外麻醉效果好,维持麻醉时间长,损伤硬膜外腔血管几率小,降低了硬膜外腔发生血肿的风险,保证了母婴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0.75%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产妇术中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0.75%罗哌卡因,对照组采用0.75%布比卡因。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妇(P<0.05),两组产妇均无术后并头痛的发生,其他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比较,观察组产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结论:0.75%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具有麻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对产妇以及胎儿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刘海艳 《吉林医学》2010,(24):4073-4073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方法:将ASAⅠ~Ⅱ级30例产妇分成两组,A组硬膜外麻醉给2%利多卡因18ml,B组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给0.5%布比卡因3~5mg,观察平面,监测血压、呼吸、血氧、脉搏至术毕。结果:A组阻滞不全率明显高于B组,但A组血压、脉搏平稳,B组血压下降。结论:B组在剖宫产术中麻醉效果显著,须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使用24G蛛网膜下腔阻滞穿刺针(简称24G穿刺针)行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脊膜外腔单次注射吗啡应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产妇60例,随机分入联合阻滞组和单一阻滞组,每组30例。两组均应用24G穿刺针常规在L3与L4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穿刺,先向头侧注入0.5%重比重布比卡因8mg,然后缓慢将穿刺针退至硬脊膜外腔,联合阻滞组和单一阻滞组分别注入含吗啡1.5mg的0.9%氯化钠溶液10mL和0.9%氯化钠溶液10mL。常规监测产妇的无创血压、心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术中记录产妇低血压、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低氧血症以及术中升压药和静脉麻醉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6、12、24h随访产妇术后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背部不适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产妇对于麻醉效果的满意度VAS评分。记录新生儿剖出后5min的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术中均未发生皮肤瘙痒和低氧血症,均未使用静脉麻醉药物。两组产妇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升压药使用率、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联合阻滞组术后6、12、24h疼痛VAS评分≤3分产妇的构成比和术后麻醉满意度VAS评分≥8分产妇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单一阻滞组(P值均<0.05)。两组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新生儿剖出后5min的Apgar评分均>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G穿刺针行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脊膜外腔单次注射吗啡应用于剖宫产手术安全、可行,且镇痛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在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阻滞中的用量及优缺点。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的剖宫产患者200例,随机均分为Ⅰ、Ⅱ两组,选择第2~3腰椎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行蛛网膜下腔穿刺,见脑脊液流出后,Ⅰ组蛛网膜下腔注射0.75%盐酸罗哌卡因1.5ml,Ⅱ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75%罗哌卡因2.0ml作为腰麻剂量。退出腰麻针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两组均注入2%利多卡因3ml,用于硬膜外及术后镇痛试验量。结果200例待产妇的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均获成功,Ⅰ组最高感觉阻滞麻醉平面达第8胸椎,Ⅱ组达第6胸椎。Ⅰ组感觉阻滞麻醉范围平均为(7±2)个节段,Ⅱ组为(9±3)个节段;Ⅰ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为(136±8)min,Ⅱ组为(160±9)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笔者认为剖宫产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中,在2%利多卡因3ml试验量的基础上,使用0.75%盐酸罗哌卡因1.3ml能明显减少产妇术中不良反应,并能达到较好的镇痛质量和肌松效果,而不必使用常规剂量的0.75%罗哌卡因2.0ml。  相似文献   

12.
潘东军 《吉林医学》2012,33(2):264-266
目的:观察去氧肾上腺素对针内针一次性单纯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剖宫产低血压防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25~38岁的剖宫产产妇60例,产妇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输入林格液,输液速度为15~20 ml/(kg.h),使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联合穿刺针中的针内针于L4~5间隙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见脑脊液回流后注入0.75%罗哌卡因(耐乐品)2.5ml加0.05%盐酸吗啡0.5 ml合剂,回吸再次确认脑脊液回流。6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翻身平卧后,若血压下降则立即静脉滴注多巴胺2 mg;B组为观察组,麻醉后立即静脉滴注去氧肾上腺素100μg。术中若血压下降则静脉滴注多巴胺维持。观察两组产妇麻醉前及麻醉后1、3、6、9、15、25 min的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新生儿1 min、5 min的Apgar评分,30 min内使用多巴胺总量。结果:A组麻醉后3 min血压明显下降,组内与麻醉前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B组,血压平稳,组内与麻醉前比较P>0.05,30 min内使用多巴胺组总量A组大于B组(P<0.01)。结论:针内针单剂量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剖宫产方式终止妊娠是安全的,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小剂量注射去氧肾上腺素预防血压下降是有效的,蛛网膜下腔0.2 mg吗啡有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针内针可有效减少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倪正强 《吉林医学》2014,(21):4631-4633
目的:探讨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重度子痫前期产妇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需剖宫产术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S组为重比重0.5%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组,E组为1.73%碳酸利多卡因硬膜外组。麻醉后观察两组感觉阻滞起效的时间、手术开始时间(产妇进手术室到手术切皮时间)、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I-D)、胎儿娩出时Apgar评分。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和麻醉并发症。结果: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手术开始时间及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I-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Apgar评分、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及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麻醉效果S组明显优于E组。结论:0.5%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剖宫产术安全可靠,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腰麻 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临床疗效。方法  2 0 0例剖宫产手术的健康足月产妇随机分成腰麻 硬膜外联合麻醉 (CSEA)组和硬膜外麻醉 (EA)组。CSEA组选用B 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腰麻 硬膜外联合穿刺套针 ,经硬膜外穿刺针后孔置入 2 7G腰穿针 ,刺破蛛网膜后进入蛛网膜下腔 ,缓慢匀速注入 0 75 %布比卡因 1 5~ 2ml,1 5~ 2 0s注完 ,退出腰穿刺 ,然后硬膜外腔留置导管。EA组常规硬膜外穿刺置管 ,局麻药为 1 6 %利多卡因 ,两组麻醉平面T6 T8水平。结果 CSEA最高阻滞平面及达到时间比EA组少 ,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从麻醉开始到胎儿娩出时间 ,(I D)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用药量有显著差异 ,效果有差异 ,两组均无术后头痛。结论 CSEA综合了脊麻以及硬膜外阻滞的优点 ,同时降低了术后头痛及低血压等副作用与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急症剖宫产选择CSEA麻醉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4):131-134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与蛛网膜下阻滞行剖宫产对新生儿脐带血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3至10月本院分娩的20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n=100)和研究组(n=100),对照组分娩镇痛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研究组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比较两组麻醉镇痛相关指标及麻醉相关并发症、新生儿出生后脐带血血气分析指标及各时段Apgar评分。结果研究组感觉阻滞平面恢复正常时间、达最大感觉阻滞平面时间皆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最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所需药物止痛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镇痛10 min、30 min、60 min时的平均动脉压(MAP)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镇痛即刻的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恶心呕吐、低血压、心动过缓、寒颤等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脐带血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分压(PaO_2)、剩余碱(BE)等血气分析相关指标与1、5、10 min等各时段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用药量较之硬膜外阻滞更小,综合麻醉效果优于后者,对胎儿及产妇所产生的影响更小,且不会增加麻醉相关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郑彬  佘守章  许立新  索琨  阮祥才 《广东医学》2006,27(12):1838-1839
目的观察硬膜外容量扩充(epidural volume extention,EVE)对剖宫产患者左旋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效应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产妇(ASAⅠ~Ⅱ级),年龄24~31岁,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分别用0.5%左旋布比卡因7.5 mg(A组)和10 mg(B组)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其中A组蛛网膜下腔注药后5 min内硬膜外注入生理盐水10 ml,B组硬膜外不注入,20 min后不能达到手术所需麻醉阻滞平面的硬膜外追加0.5%左旋布比卡因。观察感觉阻滞平面、双下肢运动阻滞情况、不良反应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A,B组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50.1±17.3)s和(53.3±19.2)s,最高阻滞平面均为T5,达最高阻滞时间分别为(16.6±4.3)min和(15.8±5.1)min,感觉恢复时间分别为(176.7±17.4)min和(187.1±14.6)min,不良反应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中运动阻滞评分A组(2分)小于B组(3分),运动恢复时间A组(87.6±21.5)min明显小于B组(142.3±23.7)min(P<0.05)。结论0.5%左旋布比卡因7.5 mg蛛网膜下腔阻滞结合硬膜外容量扩充法可以满足剖宫产手术的需要,与10 mg蛛网膜下腔阻滞效果相似,但运动阻滞恢复明显快于10 mg组。  相似文献   

17.
妇科手术一般多选用连续硬膜外阻滞 ,近年来联合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阻滞 (CombinedSpinalandEpidural,CSE)技术的发展受到人们的关注[1] 。我们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在全子宫切除时的镇痛效果、诱导至手术开始所用时间及局麻药总剂量和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 ,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择期全子宫切除术患者 4 0例 ,年龄 35~ 6 5岁 ,无手术麻醉禁忌症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两组 ,即连续硬膜外阻滞组 (E组 ) ,脊麻硬膜外阻滞复合阻滞组 (CSE组 ) ,每组 2 0例。1 2 操作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 ,L…  相似文献   

18.
潘进喆 《吉林医学》2010,(33):5974-5974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麻醉在产科手术中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剖宫产手术使用蛛网膜下腔阻滞与连续硬膜外阻滞的230例产妇临床资料。结果:两组麻醉平面、术后阻滞平面消退、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变化、术后疼痛开始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从用药到开始手术时间、手术操作引起疼痛的病例数、术后恶心、呕吐人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蛛网膜下腔麻醉比连续硬膜外阻滞简单、起效快、术中舒适、术后镇痛良好,是较理想的产科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赵静  吴高平 《血栓与止血学》2022,(3):1017-1018+1021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剖宫产产妇麻醉用药剂量和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4月~2021年4月期间于本院拟行剖宫产手术的80例产妇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给予硬膜外阻滞麻醉,观察组给予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用药剂量、对产妇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用药剂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PT、aPT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Fb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较常规麻醉方式用药剂量更小,麻醉效果更佳,术后不良反应较少,且可以明显改善产妇凝血功能,有助于促进产妇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0.
白巨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2,(35):4694-4695
目的总结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体会。方法选取在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5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试验组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种麻醉方式的镇痛效果、新生儿Apgar评分及母儿合并症、麻醉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麻醉起效时间、完全麻醉时间、麻醉后5 min平均动脉血压下降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母儿合并症发生率、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在剖宫产术中镇痛效果良好,对母儿的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