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林苗  黄旭梅  林斌 《浙江医学》2003,25(7):403-404,409
目的 了解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 (CAS)患者血压的动态变化。方法 监测CAS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 (I组 )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 (Ⅱ组 )患者和颈动脉正常 (CAN)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 (24hMSP)、白天平均收缩压 (dMSP)、夜间平均收缩压 (nMSP)、24h平均舒张压 (24hMDP)、白天平均舒张压 (dMDP)、夜间平均舒张压 (nMDP)。 结果 CAS组及Ⅱ组的24hMSP、dMSP、nMSP均高于CAN组 (均P<0.05) ;Ⅰ组nMSP、dMDP、nMDP高于CAN组 (P<0.05) ;CAS组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AN组 (均P<0.01) ,而舒张压的各项测值与CAN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均P>0.05)。结论 动态血压的平均收缩压增高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造成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原因 ,单纯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即可导致动脉内膜的增厚。  相似文献   

2.
李贵军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6):482-482,52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选取60例住院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脉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结果 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脉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建议尽早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降压和降血糖,纠正异常的昼夜血压节律,对于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防止靶器官的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代容 《四川医学》2012,33(6):1040-104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160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硬化组(CAS)及颈动脉正常组(CAN)。将两组动态血压检测结果进行组间对照,并对相关数据与颈动脉硬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CAS组白天、夜间及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均明显高于CAN组,两组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AS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消失或减弱者较CAN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有显著影响,且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存在着明确的异常昼夜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4.
徐晓薇  王蕊 《北京医学》2006,28(8):458-460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BMP)参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左室肥厚(LVH)、尿微量白蛋白(MA)的关系.方法1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同时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将患者分为颈动脉IMT增厚组和非IMT增厚组,LVH组和非LVH组,MA阳性组和MA阴性组,比较两组的动态血压参数变化.结果两组血压参数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非勺形血压节律,各组数据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患者行ABMP,可以充分了解血压的情况和血压昼夜节律情况,对分析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有一定的帮助,可为选择降压药物降低靶器官的损害提供有价值的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3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患者颈动脉IMT,分为颈动脉IMT增厚组(n=112)与非IMT增厚组(n=240)。结果①颈动脉IMT增厚组与非IMT增厚组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颈动脉IMT增厚组与非IMT增厚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分别为:24 h平均收缩压(145.8±16.2)mm Hg(1 mm Hg=0.133 kPa)比(127.5±14.2)mm ng,24 h平均舒张压(83.5±10.2) mm Hg比(79.8±8.7)mm Hg,白天平均收缩压(149.2±15.1)mm Hg比(133.4±12.5) mm Hg,白天平均舒张压(85.6±9.8)mm Hg比(82.3±8.1)mm Hg,夜间平均收缩压(136.9±12.8)mm Hg比(118.3±12.1)mm Hg,夜间平均舒张压(77.1±10.4)mm Hg比(69.5±10.8)mm Hg,24 h脉压(69.4±11.3)mm Hg比(47.6±10.1)mm Hg,白天脉压(63.5±10.8) mm Hg比(51.5±9.8)mm Hg,夜间脉压(59.9±10.4)mm Hg比(48.7±11.2)mm Hg,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11.3±3.0)比(8.5±2.2), 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12.5±2.8)比(10.5±2.5),动态血压非勺型昼夜节律为55.3%比34.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增厚组24 h收缩压负荷及白天、夜间收缩压负荷明显高于非IMT增厚组,分别为86.2±11.8比76.4±12.5(P<0.05)、87.4±12.1比78.2±13.1(P<0.05)及84.1±12.6比73.2±14.2(P<0.01)。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发生率增多,对靶器官损害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对4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及45例单纯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平均收缩压及负荷值、平均舒张压及负荷值,探讨合理的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患者比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组昼夜血压节律消失,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高于单纯高血压病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4 h平均收缩压及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舒张压负荷值、夜间舒张压负荷值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失去正常昼高夜低的血压波动节律,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升高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24h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71例60岁以上高血压痛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白天、夜间和24h血压以及血压负荷,诊室血压和脉压变化,评价不同血压测量参数和血管损害的关系。结果颈总动脉内膜厚度与24h收缩压负荷及夜间脉压显著相关;颈总动脉斑块与夜间脉压、夜间舒张压负荷显著相关;普通诊室测量血压参数与颈动脉受损关系没有显着性。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判定血压的危害和指导高血压痛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使用动态血压监测评价患者经鼻饲/胃管内注入氨氯地平控制血压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对24例经鼻饲/胃管内注入氨氯地平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按规定时间记录24 h收缩压/舒张压、白天收缩压/舒张压、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及服药后2 h内收缩压/舒张压。结果:患者 24 h收缩压(137.2±13.3)mmHg,舒张压(85.5±12.6)mmHg;白天收缩压(138.6±13.8)mmHg,舒张压(86.0±12.5)mmHg;夜间收缩压(133.1±13.2)mmHg,舒张压(85.2±15.0)mmHg;服药后2 h收缩压(135.9±16.2)mmHg,舒张压(87.8±16.3)mmHg。治疗总有效率为87.5%。结论:患者经鼻饲/胃管内注入氨氯地平后,未出现明显的快速降压及血压波动大的现象。氨氯地平经鼻饲/胃管内注入可以较好地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干预PP、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动态PP进行比较,同时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与正常组的动态PP进行比较。结果1)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的24h动态脉压(24hA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水平显著增大,24h平均收缩压(24h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水平显著升高,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显著下降,而两组间dS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老年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的24hAPP、dPP和nPP水平均显著增高于IMT正常组;3)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高血压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升高;4)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单纯高血压患者的IMT显著增厚。结论动态PP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未来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5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检测。根据脉压≤40mmHg(1mmHg=0.133kPa),40~60mmHg,≥60mmHg,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结果①随着脉压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明显增厚,且24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显著相关。②随着脉压的升高,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脉压的升高在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陆铮  郭涛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4,35(11):118-12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tion,BPV)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95例门急诊老年高血压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斑块组(研究组)和无斑块组(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计算并比较2组全天、白天以及夜间的平均血压、平均脉压、血压变异系数.结果 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组的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大于对照组[(0.099 61±0.027 37) vs(0.084 04±0.176 01),P<0.01],白天舒张压变异系数大于对照组[(0.11449 ±0.039 42) vs (0.091 88±0.026 77),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白天血压变异性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新诊断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4 h动态血压(ABPM)的变化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06例新诊断的中青年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组)行ABPM检查,分析其可能的变化及其临床特点,另设106例单纯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组)作为对照。结果 A组白天平均收缩压(平均为162±18 mmHg)高于B组(平均为148±12 mmHg)(P<0.05);A组白天和夜间SBP分别(42±26)%和(74±38)%,白天和夜间DBP负荷分别为(10±12)%和(12±14)%,B组白天和夜间SBP分别(28±25)%和(40±34)%,白天和夜间DBP负荷分别为(6±9)%和(9±10)%,A组白天和夜间SBP及DBP负荷明显高于B组(P<0.01);A组SBP及DBP负荷昼夜差值明显低于B组(P<0.01);A组异常血压形态(非杓形)及节律消失者为62%和89%,而B组为36%和57%,A组血压形态非杓形及节律消失者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新诊断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者收缩压较高,血压负荷值增高,而ABPM昼夜节律消失和异常血压形态比例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68例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85.4±5.0)岁〕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动态血压监测,按Devereux公式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将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n=74)和非左室肥厚组(n=94),对比分析两组间临床资料和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以LVMI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左室肥厚组的高血压病程、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尿酸、平均收缩压(24 h、白天、夜间)、脉压和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非杓型血压节律者分别为56.7%和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脂、平均舒张压和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LVMI依次与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空腹胰岛素密切相关(R2=0.511,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病患者LVMI与多种因素相关,有效控制白天和夜间的收缩压,降低血压变异性和胰岛素抵抗,可能对改善左室肥厚有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降压药物非洛地平和贝那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及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选择1—2级高血压病患者85例,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予以非洛地平、贝那普利治疗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动态脉压及左室肥厚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A、B两组治疗后动脉脉压均有下降,以B组夜间脉压下降最为明显,治疗后左室肥厚均有减轻,但以B组明显。结论非洛地平和贝那普利均能降低动态脉压,逆转左室肥厚,但以贝那普利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使用动态血压指导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调整用药时间治疗的达标情况.方法 将116例试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动态血压调整服药时间组(A组)、睡前服药组(B组)、晨起服药组(C组),观察在调整用药前、治疗后4 w时对病人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A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平均动脉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动脉压和血压负荷.对服用起效时间≤4h的降压药患者,A组能够更加显著改善患者血压负荷(P<0.01);对于服用起效时间>4 h的降压药或半衰期>24 h的长效降压药患者,A、B组均优于C组.结论 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使用动态血压调整服药时间,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血压达标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方法评价贝尼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6例,随机分为贝尼地平组26例,厄贝沙坦组30例。分别观察服药前和服药后(8周末)的血压变化及贝尼地平服药前、后的24h,白昼、夜间的动态血压变化。结果贝尼地平组服药8周后SBP和DBP下降(16.9±11.8)和(12.8±9.2)mmHg(P〈0.01)。厄贝沙坦组SBP和DBP下降(14.8±10.9)和(11.2±8.7)mmHg(P〈0.01)。动态血压资料分析示服用贝尼地平后24h、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下降,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谷峰比值分别为0.62和0.61。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贝尼地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高血压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探讨血压异常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对4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和94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进行3年前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对两组患者的24h、日问、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进行统计检验。【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24h、日问、夜间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及SBP和DBP负荷值均明显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24hSBP和日问SBP及负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日间SBP变异性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16.44±3.19)mmHg(1mmHg=0.1333kPa)比(15.20±4.45)mmHg],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5±3)%比(7±2)%,(4±2)%比(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增高对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影响,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性消失与脑梗死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评估糖耐量异常(IGT)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单纯EH患者74例为对照组;另选取同期IGT合并EH患者74例为观察组。对2组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患者BPV的特点。结果观察组患者的24h收缩压变异系数(0.12±0.03)、白天收缩压标准差(15.28±2.63)m/nHg和变异系数(0.13±0.02)、夜间平均收缩压平均值(131.12±10.73)mmHg均高于对照组的(0.09±0.01)、(13.19±2.25)mmHg、(0.10±0.02)和(128.15±10.52)mmH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T对于EH患者的BPV有明显影响,EH合并IGT患者在治疗时,除了要采取降压治疗外,同时还应该关注BPV的调节,积极改善体内糖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9.
于佳岚  高国伟 《医学综述》2013,(22):4205-4208
目的观察动态血压监测(ABPM)过程中夜间频繁测量血压是否会对老年受查者睡眠产生影响,从而可能干扰夜间血压的真实变化,使血压昼夜节律曲线产生偏移等结果。方法选择解放军第210医院干部病房于2010年3月至2012午3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患者入院后行两次ABPM检查:第一次行ABPM检查夜眠前不予药物干预睡眠(干预前组),第二次行ABPM检查于睡眠前给予阿普唑仑O.8mg口服(干预后组)以模拟不受夜间ABPM干扰的睡眠情况。记录干预前后两次睡眠时间及觉醒次数,干预前后血压昼夜形态(杓型、非杓型、反杓型、深杓型),夜间收缩压下降率(NSBPRR),夜间舒张压下降率(NDBPRR),晨峰血压(MBPS),起床后2h内收缩压平均值,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BP.SD),夜间收缩压负荷值(nSBPL),舒张压负荷值(nDB.PL)。结果患者两次行ABPM检查,干预前组与干预后组在睡眠时间及觉醒次数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NSBPRR、NDBPRR、晨问收缩压均值、nSBP—SD、nSBPL、nDBP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PM检查过程可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夜间睡眠质量,从而造成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减少、昼夜血压形态出现偏差、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增大、夜间血压负荷值比例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