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临床和内镜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本院347例消化性溃疡老年患者的临床和内镜资料,与同期350例中青年消化性溃疡进行比较。结果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及伴随疾病与中青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溃疡尤其是高位溃疡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老年组巨大溃疡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在幽门螺杆菌检出率方面,老年组与中青年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并发症明显多于中青年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典型上腹痛少,无症状及非特异性症状多,伴随疾病多,其中胃溃疡及巨大溃疡的发生率高,且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与胃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我院内镜中心近2年来经胃镜检出的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129例与同期检出的中青年消化性溃疡患者105例的临床及内镜特点。结果老年组患者症状不典型。大多缺乏典型腹痛症状。老年组129例,其中胃溃疡6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3例,复合溃疡14例;中青年组105例。其中胃溃疡2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8例,复合溃疡9例。两组相比胃溃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胃体溃疡占37.1%,直径〉2cm的溃疡占29.0%,并发症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占42.6%,与中青年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结论老年消化性溃疡与中青年组相比临床症状多不典型,伴随其他慢性疾病多,胃溃疡多发,溃疡面积较大,并发症多且较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住院的98例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特征。结果老年组上消化道出血以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史者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80.77%)为主要诱因,胃溃疡(44.23%)、上消化道肿瘤(25.00%)为主要病因,黑便(59.26%)为主要症状;中青年组均以饮酒为主要诱因(76.09%),十二指肠溃疡(32.61%)、急性糜烂性胃炎(21.74%)、食管静脉曲张(19.57%)为主要病因,呕血为主要症状。中青年组日常工作和生活压力显著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诱因、临床表现、出血原因及发病危险因素等方面均有不同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因呕血或黑便就诊并行急诊胃镜检查确诊的178例患者,分为NSAIDs组和非NSAIDs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内镜下表现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伴随的消化道症状、心脑血管病史、内镜下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出血方式、Hp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多见于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或病史的老年患者,多不伴有消化道症状,以胃黏膜糜烂及溃疡居多,两组患者Hp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间收治的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98例的临床特点,并与同期中青年病例比较。结果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仍以消化性溃疡多见(52.04%),但胃溃疡出血发生率增加(31.63%),高于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20.41%),与中青年人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有显著差异;胃癌出血发生率显著(14.29%),占病因第二住,与中青年人相比差异显著;老年人合并病(42.86%)、并发症(25.51%)、再出血率(19.39%)和死亡率(11.22%)显著高于中青年组。结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仍以消化性溃疡多见,胃溃疡、胃癌出血发生率增加,并发症多,再出血率和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导致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医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共收治32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有无服用阿司匹林史将其分为观察组122例及对照组20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药物7天-1个月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83.61%。两组年龄及是否有Hp感染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大便隐血、贫血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腹痛、上腹部不适、烧心或反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黑便和呕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后早期发生出血的危险性相对较高,随着服药时间延长其危险性会逐渐降低;应加强对阿司匹林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降低阿司匹林相关出血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2年11月诊治的247例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并与同期诊治的424例中青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以消化性溃疡最为常见,胃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率高于十二指肠溃疡,与中青年十二指肠溃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人消化道肿瘤是引起出血的主要因素,与中青年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并发症、合并症及病死率均高于中青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以消化性溃疡居多,胃溃疡和消化道肿瘤致出血发生率增加,其并发症、合并症和病死率均较高.系统、全面掌握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特点,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对于本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4年5月资料完整的89例上消化道出血住院老年患者,并与非老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107例比较;结果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主要是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病变、胃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老年组胃癌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老年组胃癌18/89例(20.2%),非老年组胃癌9/107例(8.4%)。死亡病例老年组12/89例,病死率(13.4%),非老年组3/107例,病死率(2.8%)。再出血病例老年组16/89例(17.9%),非老年组6/107例(5.6%);结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胃癌占比例较非老年组明显高,伴随疾病及并发症多,再出血率高,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9.
刘锐 《中国卫生产业》2014,(31):161-162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以期为该类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4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94例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资料,并设为老年组,与同期在我院就诊的94例中青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设为中青年组。所有患者都进行了胃镜、Hp和病理检查,并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记录。结果老年组患者上腹节律性疼痛、呕血黑便和合并症与中青年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和中青年组患者胃溃疡发生率分别为63.83%和29.79%,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患者胃窦幽门口胃角、胃体和胃低、十二指肠溃疡与中青年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患者溃疡大小〉2 cm、腺体萎缩和癌变与中青年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症状多不典型,胃溃疡、高位溃疡和巨大溃疡发生率高,患者腺体萎缩和癌变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消化道出血老年患139例,并与同期非老年患280例比较。结果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中主要为消化性溃疡82例,占60.7%;其次为胃肿瘤16例。伴随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冠心病和糖尿病分别为36、19、16和11例。无腹痛消化溃疡37例。结论消化性溃疡是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其次为胃肿瘤。伴随疾病多、症状不典型和预后差是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老年食管裂孔疝的临床及内镜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早期诊断及治疗,减少严重并发症。方法 对112例老年食管裂孔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诊治的80例中青年患者进行对比。结果 老年组患者l临床表现和中青年组患者相似,老年组患者吞咽困难、心脏症状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P〈0.05),合并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较中青年组多见(P〈0.05)。胃镜检查提示老年组并发食管癌、食管狭窄较中青年组多见(P〈0.05)。老年组患者误诊率及手术率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 老年食管裂孔疝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且多见严重并发症,应常规行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12.
连志强  孟鹃 《药物与人》2014,(12):189-189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PUA)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对160 例PUA 住院患者(老年组)以及494 例同期中青年消化性溃疡(PU)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对照分析.结果:老年组上腹部疼痛、烧心反酸、无症状的发生率(依次为76.25%、42.50%、23.75%)与对照组(依次为90.49%、68.02%、9.31%)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两组溃疡发生部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老年组巨大溃疡、出血以及癌变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 结论:PUA 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高位溃疡、并发症相对较多,且溃疡大而深,癌变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源性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98例肝硬变患者进行了胃镜检查,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Giemsa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HP),并与对照组消化性溃疡(PU)组42例比较。结果 肝硬变HP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源性溃疡(HU)组HP阳性率与肝硬变非HU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HP阳性率100%比较,HU组HP阳性率为42.3%,显著降低(P〈0.05);HU患者HP阳性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功能状态、食管静脉曲张无明显关系(P〉0.05):伴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肝源性溃疡患者HP阳性率(50%)与无上消化道出血的肝源性溃疡患者HP阳性率(38.5%)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HP感染不是HU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与肝源性溃疡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注射联合微波治疗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的疗效。方法62例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患者分为2组,内镜注射组30例,内镜下局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溶液;内镜注射联合微波治疗组32例,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溶液后行微波治疗。2组患者内镜下治疗后皆给予奥美拉唑静脉注射。结果2组患者的24h止血率分别为80%、9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d再出血率分别为20%、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手术率分别为20%、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内镜下注射联合微波治疗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疗效满意,可明显提高止血率、降低近期再出血率及急诊手术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9例消化性溃疡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胃溃疡发生部位等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表现为上腹痛31例、占52.5%,规律痛仅10例、占16.9%。合并出血42例,占71.2%。胃窦溃疡:〈70岁组62.5%,≥70岁组26.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体、胃底及贲门溃疡合计〈70岁组为25%,≥70岁组为52.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愈37例,好转22例,总有效率100%。结论老年消化性溃疡症状不典型,合并出血发生率高,高位胃溃疡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4月治疗的50例NSAID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同时收集同期非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表现为胃溃疡(Gu)10例,占20.0%,胃溃疡伴糜烂32例,占64.0%,十二指肠溃疡(DU)5例,占10.0%,对照组表现为胃溃疡(GU)28例,占56.0%,胃溃疡伴糜烂10例,占20.0%,十二指肠溃疡(DU)10例,占2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复合性溃疡观察组3例,对照组2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组Hp感染率相近,胃镜检查表现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王维德 《中国保健》2009,(16):750-750
目的:探讨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方法:将8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静脉滴注潘托拉唑,对照组静脉滴注奥关拉唑。观察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5%,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不良反应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以便及时准确地诊治。方法选取老年人消化性溃疡120例(老年组),与同期收治的108例青年人消化性溃疡(青年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溃疡发生的部位等。结果老年组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无痛性溃疡34例(28.3%),不典型腹痛47例(39.2%),青年组分别为10例(9.3%)和17例(15.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胃溃疡68例(56.7%),十二指肠溃疡46例(38.3%),青年组分别为26例(24.1%)和78例(72.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Hp感染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应及时做胃镜检查,Hp感染因素仍然存在,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冠心病(CHD)患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CAG)特点。方法本院148例CHD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n=52),普通老年组(年龄t〉60-〈75岁)(n=74)和高龄老年组(年龄≥75岁)(n=22),对3组患者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及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中青年组吸烟者明显高于高龄老年组(P〈0,05),而高血压患病率明显低于高龄老年组(P〈0.05)。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而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以多支病变较多(P〈0.05),普通老年组左回旋支(LCX)和高龄老年组右冠状动脉(RCA)病变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普通老年组ACC/AHA积分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弥漫长病变多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冠心病有不同的临床和CAG特点,不同年龄人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冠心病防治措施,对合理防治冠脉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可能的致病原因及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中青年病例的危险因素、临床及生化特点、治疗方法、并发症,并与同期住院的129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中青年吸烟、酗酒的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冠脉造影示中青年组单支病变组居多,老年组以多支病变为主(P〈O.01)。两组患者溶栓组并发症多于PCI组(P〈0.01)。中青年组预后好于老年组。中青年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与老年人不同,防治重心不同。PCI治疗是安全可靠的方法。中青年有危险因素者广泛开展健康教育,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