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腮腺肿瘤的切除与术后发生面瘫的原因及关系,以指导临床减少面瘫的发生.方法:2009年1月~2011年4月60例腮腺肿瘤切除术后发生面瘫患者26例,根据肿瘤大小行全腮腺切除术、区域性切除或浅叶切除术.结果:60例行面神经解剖加腮腺全切除术51例,其中有9例行面神经颊支切除术,发生面瘫26例.其原因是患者肿瘤侵及面神经颊支,术后出现永久性面瘫;肿瘤切除术及面神经解剖加腮腺浅叶切除术者51例,发生暂时性面瘫25例,进行对症治疗,给予肌肉注射维生素B1、B12及其他治疗,3个月后恢复,经过1个月~2年的随访,1例腮腺鳞癌患者复发死亡.60例发生面瘫26例,面瘫发生率43.3%,其中永久性面瘫1例(总面瘫的3.85%),发生暂时性面瘫25例,发生暂时性面瘫占总面瘫的96.15%.结论:手术的切除范围、肿瘤大小、面神经的解剖方法是影响面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2种面神经显露方法 (顺行法和逆行法)在腮腺手术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 2001年7月-2007年6月,共完成腮腺切除术65例,其中35例采用逆行法(周围支法)解剖显露面神经,其余30例采用顺行法(总干法)解剖显露面神经.术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面瘫症状,出现面瘫的时间、范围及面瘫症状恢复的时间.结果 2种面神经显露方法 均能很好地显露面神经及其分支,但面神经总干解剖恒定,更加容易暴露和解剖.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周围支法术后有6例、总干法有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面瘫症状,所有面瘫症状均在术后3~6个月内得到恢复,总干法患者的面瘫症状恢复较快.结论 2种面神经显露方法 均可安全地用于腮腺手术,但总干法更加安全可靠、快速简便,特别适合于改良切口的腮腺切除术,值得进一步应用和观察.  相似文献   

3.
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附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3年期间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8例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经验.结果 8例患者中首发症状最常见为腮腺区肿物(8/8),其次是面瘫(2/8).8例面神经鞘瘤均经手术切除治疗,手术中切断面神经总干3例(其中面神经端端吻合术1例,耳大神经移植吻合术2例).术后1年复查,面神经端端吻合者面神经功能Ⅱ级,耳大神经移植吻合者面神经功能Ⅲ级1例,Ⅵ级1例.保留面神经完整1例,术后1年复查神经功能Ⅰ级.面神经部分中断者因断端寻找困难而未处理4例(其中颞面干中断、下颊支中断、上颊支中断、上下颊支都中断各1例),术后均出现中断神经所支配区域的面瘫症状,其中下颊支中断、上颊支中断、上下颊支都中断者术后1年复查时面瘫症状明显改善和出现其他分支的代偿.颢面干中断者术后1年复查面瘫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 腮腺区面神经鞘瘤常见临床表现为腮腺区肿块和不同程度的面瘫.一旦考虑为面神经鞘瘤,应尽早手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面神经的连续性或行一期面神经功能重建,若不能行一期面神经功能重建也应尽可能在短期内行二期功能重建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面神经术中实时监测在腮腺手术中的作用、监测方法及应用前景.方法 2000至2008年65例腮腺手术(实验组)中应用神经监护仪(NIM-pulse型)行面神经功能监测,面神经顺行解剖法(主干法)18例,逆行解剖法(分支法)35例,顺行逆行结合法12例.全部病例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记录手术时间和电刺激最小电流阈值.对照组为44例未行面神经监测的腮腺手术病例,全部为逆行解剖法.结果 实验组中4例术后发生轻度暂时性面神经麻痹(6.1%),无永久性面瘫;平均手术时间为1.8 h;平均最小电刺激阈值为0.15 mA,适宜刺激电流范围为0.2-1.0 mA.对照组术后暂时性面神经麻痹9例(20.5%),永久性面瘫2例(4.5%);平均手术时间为3.0 h.结论 腮腺手术中面神经实时监测可以帮助术者迅速定位识别神经并缩短手术时间,为术后面神经功能评估提供客观指标,提高神经保全率.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的颅外支有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其中颊支与腮腺、腮腺导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且颊支具有层次浅显、 与其它分支之间存在较多的吻合的解剖特点,因此在腮腺和腮腺区手术、面部除皱术、面神经定位及面瘫治疗中越显其重要性.掌握面神经颊支的局部位置和层次特点使手术者在手术过程中避免损伤此神经,提高手术质量.本文是对成人面神经颊支的行程和分支类型,以及颊支与腮腺、腮腺导管关系进行解剖研究,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穿腮腺入路行髁状突骨折切开复位及坚强内固定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一种采取腮腺前缘入路,于前缘寻找面神经上颊支及颠支,沿分支向后分离腮腺,同时解剖面神经;另一种做法为不刻意分离面神经,于髁状突表面横行切开腮腺筋膜,在面神经颈面干和颞面干之间向上下方分离腮腺组织、咬肌、关节囊至骨折断端,直视下解剖复位。多采取第二种方法。结果:所有患者伤口一期愈合,术后咬合关系、开口型及张口度恢复良好,无1例面神经损伤及涎瘘。结论: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髁状突骨折切开复位及坚强内固定术,临床上切实可行、安全有效,并且不需特殊设备。  相似文献   

7.
面神经颅外段的外科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解剖了100例面侧区(成人60例,儿童40例)测量了面神经主干的深度。面神经总干、颞面干、颈面干的长度和直径;根据面神经主干一级分支的型式将面神经分为五种类型;描述了二叉型面神经和面后静脉的五种关系型式;报导了腮腺峡、面神经五组分支的数目、位置;复习了面神经的解剖方法,提出了从腮腺后方寻找面神经主干的综合性方法。面神经颅外段总干的位置、面神经和腮腺的关系及面神经各分支的体表投影、在腮腺、颞颌关节、颌下区等手术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关腮腺的分部,腮腺峡的数目和位置,解剖教科书记述不一致,有关的研究结果亦不同。为找出安全、迅速解剖面神经的方法,向口腔颁面外科提供面神经的正常解剖数据,并探讨腮腺分部和峡的问题而做此项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思忠  方长民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9):2818-2818
目的:观测分析面神经颊支的分支类型及其与腮腺管之间的解剖关系,为腮腺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60例成人头部标本,观测面神经颊支的分支类型、行程、神经与腮腺管的位置关系。结果:面神经颊支以双干型多见(58.3%),三干型次之(28.3%)。神经多行于腮腺管浅面(73.3%)。腮腺管走行在颊支之间的占61.7%,导管距上颊支垂直距离约4.86mm;腮腺管走行在神经下方者占11.7%,距下颊支的垂直距离约1.71mm;腮腺管走行在神经上方者占26.7%,距上颊支的垂直距离约2.56mm。结论:面神经颊支多行于腮腺管浅层,与腮腺管关系十分密切,腮腺区手术时循颊支向后追踪面神经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腮腺肿瘤手术的合理方法.方法 根据CT、术前病史及面神经电图(ENoG)评估,以首先识辨二腹肌支神经的离心法面神经解剖+多种方式的腮腺及肿瘤切除,必要时扩大切除并颈廓清术等4种方案治疗腮腺肿瘤患者41例43侧.结果 术后失访1例,6个月内死于远隔转移1例,死于其他疾病1例.38例(40侧)经6个月~6年随访,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7.5%(3侧),永久性面神经功能H-B Ⅲ级发生率为5.0%(2侧),H-B Ⅳ级发生率为2.5%(1侧).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率为2.5%(1侧).术后无涎漏、出血、Frey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离心法腮腺肿瘤切除以首先识辨二腹肌支神经的离心法面神经解剖为关键,经4个方案切除腮腺及其肿瘤,适合于绝大部分腮腺肿瘤,在保全面神经功能、减少肿瘤复发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正常层次解剖位置,面神经下颌缘支与面动脉以及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为防止面侧区颌面部手术中造成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具(40例)成人尸体面侧区进行层次解剖寻找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及用游标卡尺测量相关数据。结果:面神经下颌缘支单干型居多,占57.5%,双干型占27.5%,合干型占15.0%;出腮腺后走行于下颌骨下缘的上方、下方及基本平行,各占65.0%、12.5%、22.5%;面神经下颌缘支经过面动脉的浅面、深面及两支经其浅面或深面夹持或环抱面动脉,然后合成1支者分别占89.5%、7.0%、3.5%。面神经颊支以双干型居多,占57.5%,单干型占12.5%,三干型占27.5%,四干型占2.5%;位于腮腺导管上方的颊支占52.3%,位于腮腺导管下方的颊支占47.7%。结论:掌握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颊支的走行,下颌缘支与面动脉的关系位置,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以满足颌面部外科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解剖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测分析面神经颊支的分支类型及其与腮腺导管之间的位置关系 ,为腮腺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 5 0例成人头部标本 ,观测面神经颊支的分支类型、行程、神经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结果 面神经颊支以双干型多见 ( 60 % )。神经多行于腮腺导管浅面为主 ( 74% )。腮腺导管走行在颊支之间占大部分( 62 % ) ,导管距上颊支垂直距离约 4.73±1 .96mm。结论 面神经颊支多行于腮腺导管浅层 ,与腮腺导管关系十分密切 ,此研究为腮腺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发病的临床特点、发病情况、手术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科1999年至2006年间进行的腮腺肿瘤手术34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解剖面神经下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28例,术后并发涎漏2例,暂时性面瘫3例;解剖面神经下腮腺全叶及肿瘤切除术6例,并发颊支永久性面瘫1例,术后2a复发2例。结论:腮腺肿瘤以良性肿瘤为主,良性肿瘤的治疗行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或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次全切除术;腮腺恶性肿瘤在未侵及面神经时行保留面神经的全腮腺切除术,术后辅以放疗,同时应注重快速冰冻病理在手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颞骨外面神经不同部位切断伤术后与功能康复的关系.方法 将颞骨外面神经分成三级:一级面神经分支为主干面神经包括颞面干及颈面干;二级面神经分支为主干之后的面神经,大致范围是上缘自耳屏角至外眦的连线,腮腺前缘15mm左右至下颌角前10mm左右,此处面神经分支较多,互有交通支常见,神经干明显较一级分支细;三级面神经分支为二级面神经分支范围以远的远心段面神经分支,该处面神经离一级分支更远,神经干较二级分支更细.对31例颞骨外面神经切断伤患者部位按上述分级,均行面神经吻合术,随访3~12个月,观察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一级伤和二级伤患者分别与三级伤康复患者比较,三级伤患者康复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不同部位颞骨外面神经切断伤患者,选择面神经吻合术后,远心段的三级面神经伤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效果差.  相似文献   

14.
吴厚刚  何广  孙玮  欧乐豹 《吉林医学》2012,33(17):3694-3695
目的:探讨腮腺区肿瘤发病的临床特点、发病情况、手术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腮腺区肿瘤手术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解剖面神经下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27例,术后并发涎漏1例,暂时性面瘫3例;解剖面神经下腮腺全叶及肿瘤切除术5例,并发颊支永久性面瘫1例,味觉出汗综合征1例,术后2年复发1例。结论:腮腺区肿瘤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效果好,术后辅以放疗,同时应注重快速冷冻切片病检在手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婴儿腮腺内血管及面神经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婴儿腮腺内血管及面神经的解剖特点。方法:采用血管乳胶灌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的方法,观察11例(22侧)婴儿腮腺内血管及面神经的走行与分布。结果:面神经主干距皮肤浅,面神经分支纤细,面神经颊支与面横动脉在腮腺前缘处相邻。结论:在临床上行婴幼儿面神经解剖术时应从面神经主干开始,二腹肌后腹的乳突附丽处是寻找主干的明确标志。  相似文献   

16.
面神经颊支在面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神经的颅外分支主要有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在这当中颊支与腮腺、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有规律可循。颊支位置较浅且与其它颅外分支有较多的吻合支。因此,研究和掌握颊支的局部位置和层次特点在面部手术的面神经定位、腮腺和腮腺区手术、面部除皱术及面瘫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使手术者在手术过程中避免损伤此神经,提高手术质量。本文是对成人面神经颊支的走行、分支类型以及颊支与腮腺和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进行解剖研究,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与手术方式、面神经解剖方式、病变性质、肿瘤位置以及手术次数等关系。方法:对本院2001年3月~2007年7月手术治疗的264例腮腺区病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4例患者中有127例(占48%)术后出现面神经功能损伤。行浅叶及肿瘤切除手术比行全叶及肿瘤切除手术损伤面神经的概率低。良性肿瘤术后面神经损伤的机会较恶性肿瘤低,多次手术较首次手术发生损伤面神经的概率低,耳前、下颌骨后侧较耳后及耳下发生损伤面神经的概率高,良性病损术后多为暂时性面神经损伤;恶性病损,由于采用切除受累神经分支术式,术后面神经损伤多为永久性的。结论:面神经受损的危险性与手术切除范围、面神经解剖方式、病理性质、肿瘤位置及手术的次数等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及其与腮腺切除的范围,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对62例腮腺混合瘤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患者手术治疗,神经损伤22例,占35.48%,其中腮腺区域性切除32例,术后即刻出现面神经颧支及颊支暂时性麻痹2例(6.3%),下颌缘支暂时性麻痹3例(9.4%),1个月后自行恢复。腮腺浅叶摘除20例中,术后即刻出现面神经颧支及颊支暂时性麻痹2例(10%),下颌缘支暂时性麻痹5例(25%)。腮腺全切解剖面神经的10例,术后全部即刻出现面神经暂时性面瘫(100%),所有麻痹平均在1.5个月恢复。结论:面瘫的发生率与手术术式、瘤体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面神经的解剖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良颈腮腺入路在高位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 7例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为高位、肿瘤巨大、哑铃型且边界欠清,采用改良颈腮腺入路术式,解剖辨认面神经总干及颞面干后,于外耳道软骨前方、腮腺的后缘以及颞面干的上方间隙向深部分离至肿瘤上极,剥离子分离并下压肿瘤与下方常规颈部自下而上肿瘤游离会师后,从颌下区取出肿瘤。腮腺浅叶不切除,面神经分支不做过多解剖。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示多形性腺瘤6例,神经鞘瘤1例;术中出血均少于300 mL;1例患者出现术后同侧眼睑轻度闭合障碍,两周后完全正常;所有患者面容美学保存理想。 结论 对于高位咽旁间隙良性肿瘤采用改良颈腮腺入路术式,不仅可以安全完整地切除肿瘤,同时由于减少了面神经及腮腺浅叶的处置,术后相关神经并发症及腮腺区凹陷性改变的发生率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测成人腮腺管与面横动脉、面神经及其分支的关系,为颌面部手术提供懈剖学依据,且为国人体质调查积累资料。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32具,头面部标本64例,采用层次解剖法,暴露腮腺管、颈外动脉、面横动脉、面神经及其分支,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测量。结果:腮腺管长度为21.06±9.93mm,外径为4.30±1.58mm,距离颧弓下缘14.11±9.35mm(4.88~25.12mm);副腮腺共有25例,其出现率为39.1%;面横动脉长度为25.27±17.22mm;面神经颊支中62例为双支,占96.9%,仅有2例为单支,占3.1%;面神经颊支大部分位于腮腺管浅面。结论:腮腺管位于颧弓下方,走行于上、下颊支之间,面神经颊支多数分为上、下2支,腮腺管多平行位于其深面;约有三分之一的个体具副腮腺;面横动脉大部分发自颞浅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