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等药物联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观察2组患者住院2周内心肌梗死发生率、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改善情况和出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心绞痛发作次数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治疗组心电图明显改善,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有效地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缓解心绞痛的症状及改善心电图,治疗期间无严重的出血倾向,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治疗组持续应用替罗非班72小时.对照组除不给予替罗非班外,其他药物与治疗组相同。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治疗组心电图ST段较对照组也有较多改善,两组主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UAP,可以进一步缓解心绞痛症状和改善心电图,治疗剂量无严重出血的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疗效、安全性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方法 9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在对照组规范治疗(低分子量肝素钙+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其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负荷量0.4μg/(kg.min),静滴30min,继之维持量0.1μg/(kg.min)持续静滴36h。观察2周时心绞痛发生频率、程度、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18导联心电图变化及出血事件,记录6个月内MACE发生率。结果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观察组91.84%(对照组:72.92%),心电图总有效率87.76%(对照组:70.83%),MACE发生率18.36%(对照组:33.33%),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出血及不明显出血事件发生率二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大出血事件。结论在规范抗血小板、抗凝基础上应用替罗非班治疗UA,疗效确切,能有效控制心绞痛症状,改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明显降低MACE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8例符合高危不稳定心绞痛或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钠等药物。治疗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替罗非班,始0.4μg/(kg·min)静脉泵入,30min后减为0.1μg/(kg·min)维持48h。观察两组心绞痛症状、12导联心电图、1周主要心脏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ST段或T波改善等方面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好转,1周内新发心肌梗死及心源性死亡等不良事件下降,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2例PCI的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4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住院期间和随访30d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心电图改变、心功能影响以及出血并发症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3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顽固性心绞痛、新发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和缺血导联数明显减少(P〈0.05);PCI术后心功能改善。围术期皮肤、黏膜及穿刺部位并发症较对照组略增高。结论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围术期应用替罗非班有效、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国产替罗非班治疗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危组药物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度分层高危组的患者180例,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分为治疗纽(90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2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共30d内发生的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血管性死亡,新出现的心肌梗死、脑卒中、顽固缺血状态伴ST-T改变,出血并发症及血小板减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30d内所观察MACE发生率有所降低(7.78%,26.67%,P〈0.05)。两组严重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轻度出血比对照组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替罗非班在高危ACS治疗中可减少30d内MACE,出血事件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已确诊的AMI患者PCI术前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PCI,30例)和对照组(常规PCI,30例)。替罗非班组PCI术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半量肝素,对照组仅应用全量肝素治疗,观察两组PCI术后即刻梗死相关动脉(IRA)TMP(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血流情况,24h及30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TMP3'级为96.7%(29/30),对照组为80.O%(24/30)(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替罗非班组6.7%(2/30),对照组16.7%(5/30)(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安全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减少不良心脏事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别。方法:选择急诊入院的2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早期替罗非班应用组(n=10)和晚期替罗非班应用组(n=10),比较两组PCI术前后的,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帧数(CTFC)、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情况。统计和对比住院期间及随访30天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再发性心绞痛、心源性死亡等)的发生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尽早应用替罗非班对急诊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且能够更明显改善靶血管前向血流TIMI分级与CTFC.  相似文献   

9.
冯旭霞 《海南医学》2013,24(14):2046-2049
目的 评价半剂量的替罗非班治疗老年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42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7例)、半剂量组(47例)和常规剂量组(48例),半剂量组在常规治疗组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先给予负荷量(0.2 μg·kg-1·min-1),0.5h后再以0.05μg·kg-1·min-1维持量维持48h;常规剂量组在常规治疗组标准化治疗的基础给予负荷量(0.4μg·kg-1·min-1)替罗非班0.5h后以0.1 μgkg-1·min-1维持量维持48 h.观察治疗时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18导联静息心电图变化以及出血事件.结果 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半剂量组91.49%、常规剂量组95.83%、常规治疗组76.60%,常规剂量组和半剂量组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06,P=0.049).但常规剂量组和半剂量组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4).心电图疗效:经过治疗后三组患者心电图下移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改变(p<0.01).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半剂量组4.26%、常规剂量组18.75%、常规治疗组2.13%,常规剂量组出血事件发生率较半剂量组和常规治疗组显著增加(P=).027,P=0.021).半剂量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半剂量的替罗非班治疗治疗老年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和改善心电图,其不良反应较常规剂量组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0.
替罗非班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琳  周长钰  尹力  张承宗 《医学综述》2013,19(10):1873-1876
目的评价国产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8月间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0例,根据其是否应用替罗非班[PCI术中静脉推注10μg/kg,继以静脉滴注0.15μg/(kg.min),维持36 h]分为替罗非班心肌梗死组(A组)71例,替罗非班心绞痛组(B组)45例,非替罗非班心肌梗死组(C组)32例,非替罗非班心绞痛组(D组)52例。所有患者随访1年,比较四组基础临床状况、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心绞痛复发率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①四组基础临床状况及冠状动脉病变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患者再次血运重建(TVR)发生率及心肌梗死再发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再发心绞痛患者所占比例显著低于C组(P<0.05)、与B组、D组无显著差异(P>0.05);③严重出血3例均发生于A组急诊PCI患者,A组轻度出血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三组,呈现了相对较高的发生率,但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显著减少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1年内MACE发生率及心绞痛的复发,但其可能增加急诊介入治疗的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陈玉红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75-76,79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急诊或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肝素。盐酸替罗非班组在以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欣维宁(国产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对冠状动脉再灌注的分级(TIMI 0~3级)及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血小板减少、其他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PCI术后TIMI 3级血流获得率盐酸替罗非班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盐酸替罗非班组术后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围术期出血并发症较对照组稍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S介入治疗中冠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PCI术后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疗效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炎症机制及氟伐他汀的抗炎作用。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SAP)72例为对照组,ACS 84例为治疗组,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9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25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2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氟伐他汀40mg,晚餐后服用,疗程4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胆固醇(CHO)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结果:治疗前ACS各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1),STEMI组hs-CRP与NSTEMI组和UAP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各组CHO、LDL-C水平与SAP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CS各组hs-CRP、CHO、LDL-C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炎症反应在AC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氟伐他汀既有调脂作用,又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将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9例随机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A组)50例及常规治疗组(B组)49例,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替罗非班静脉泵入,起始30 min静脉滴注速率为0.4μg/(kg·min),继续以0.1μg/(kg·min)的速率持续静脉泵入,持续72 h。B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2 h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并且观察随访30 d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更明显(P〈0.05)。30 d随访,A组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均无严重出血。结论早期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降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疗效和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7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凝治疗(阿司匹林十低分子肝素十氯吡格雷),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静脉持续点滴72h。治疗7d后观察心绞痛控制情况,治疗30d统计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7d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9673,P〈0.05),治疗后30d观察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3.9209,P〈0.01),两组30d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进一步获益,更加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且不增加严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辛伐他汀早期联合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69)和对照组(n=60),实验组在对照组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和氯吡格雷,2周为一个疗程,随访30天,观察指标:(1)心绞痛发作情况、硝酸甘油片的用量和心电图,进行疗效判定;(2)总胆固醇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主要心脏事件(心绞痛发作次数、心肌梗死和死亡事件总争)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在心绞痛的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片的用量及心电图检壹进行疗效判定时,与传统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O.05),实验组出院30d内随访主要心脏事件(心绞痛发作次数、心肌梗死和死亡等)与传统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O.05)。结论:在常规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基础上,早期联合应用辛伐他汀和氯吡格雷能显著地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90例冠心病患者N末端脑钠肽原检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检测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0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25例。采用快速免疫荧光法(RAMP)分别测定其NT-proBNP数值。结果对照组(40.2±76.3)ng/L,SAP组(73.6±98.6)ng/L,UAP组(298.3±367.9)ng/L,AMI组(1295.6±1841.2)ng/L,SAP组和对照组NT-pro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高于UAP组(P0.05),UAP组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SAP组(P0.05)。结论 NT-proBNP水平与冠心病临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严重程度相关,可能是冠心病临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严重程度的一个较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3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4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2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因心脏病猝死的患者,症状发作后6~8 h血清CRP和cTnI的含量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同时分析血清CRP和cTnI含量的高低与心脏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UAP组、SAP组、AMI组血清CRP和cTnI的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含量越高,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越高。其含量高低顺序为AMI组〉UAP组〉SAP组。AMI组和UAP组患者的血清CRP和cTnI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血清CRP和cTnI的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与cTnI联合检测对于ACS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更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巧娟  朱继金 《广西医学》2009,31(7):945-947
目的评价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特异性抑制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血清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17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 I)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57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35例,设正常健康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各组血清中MMP-9、TIMP-1的浓度。结果血清MMP-9浓度在AM I组及UAP组升高(P〈0.01),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IMP-1浓度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MP-9水平升高与冠心病患者病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张惠军  郭喜朝  高凌根  李倩  夏杨 《河北医学》2010,16(11):1342-1343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Ⅰ和血清脑钠肽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意义。方法:以ACS患者78例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40例为研究对象,将ACS患者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测定其血清肌钙蛋白Ⅰ和血清脑钠肽水平。结果:ACS组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和血清脑钠肽(BN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1),AMI组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血清脑钠肽(BN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1)。结论: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和血清脑钠肽(BNP)水平与缺血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张兆志  王春艳 《吉林医学》2010,(35):6433-6434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27(HSP-27)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指导意义。方法:将63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为三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心绞痛(UAP)组,胸痛综合征组。上述患者均经冠脉造影、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诊断明确。采用Elisa分析方法测定上述3组患者血浆HSP-27的浓度,比较分析患者血浆HSP-27水平。结果:HSP-27血浆水平在AMI组>UA组>胸痛综合征,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P-27血浆浓度在不同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有差异性,且随着冠心病程度加重血浆浓度增加,HSP-27可作为心肌缺血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