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965年Fisher首次提出脑腔隙性梗塞的概念。1987年7月~1989年6月我院收治3例外伤性内囊腔隙性梗塞。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例1:男,27岁。翻车头部摔伤,昏迷约20分钟,醒后头痛、头昏、恶心、呕吐。20小时后再次昏迷,急行CT检查:示右颞顶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即行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后左上  相似文献   

2.
腔隙性梗塞     
腔隙性梗塞(Lacunar infarcts)以往只能在尸检中发现,自1972年以来可由 CT 扫描发现,现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本病的问题综述于下。名称及概念本病的名称众说不一,1901年由Ma卜ine氏工'1首先报导,之后分别由StehbensI"]等和Bean Kwood工"]把由高血压小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所致的脑深  相似文献   

3.
腔隙性梗塞     
高血压脑血管病是成人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据华北地区调查,自然人群发病率为15~18/万人。Framingham分析高血压与卒中之间流行病学的关系,观察了近5,000例年龄在30~60岁的男女患者,并根据最初血压水平予以分类随访达18年之久,发现高血压是卒中的最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发生卒中的可能性是非高血压人群的七倍。当收缩压达160mmHg,舒张压达95mmHg时,发生卒中的危险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塞诊断和处理。方法本组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8.6岁)、小儿外伤性脑梗塞均采用CT和MRI扫描。结果CT显示为低密度灶,MRI显示为长T1和长T2信号,无明显占位效应。结论给予扩血管、改善脑微循环、结舍中药活血通络及高压氧等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经CT诊断的26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病史、临床表现、CT检查结果的分析,讨论了本病的发病原因、病理改变及病灶与临床的关系、诊断标准,并提出了CT在本病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对161例284个腔隙梗塞大小的CT 观察和临床分析,提示临床上最多见者为5~10mm 大小的腔隙灶,11~20mm 的腔隙较少见,小于5mm 的腔隙较文献上检出率少,可能与CT 扫描层厚有关;脑干和小脑的腔隙较小,这也可能是其检出率低的原因;腔隙大小和临床体征密切相关。本文进一步对腔隙直径的最大上线初步探讨,同意采用“腔隙”和“巨腔隙”两个概念,对“隐性腔隙梗塞”从大小方面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腔隙性脑梗塞简称腔隙梗塞。其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小动脉硬化,故又称为高血压小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本病在脑血管病中较为常见,据Harvard卒中合作登记处850例卒中病的前瞻性调查中,腔隙梗塞占18%,占脑部尸检的10%。Fisher对1042例脑血管病尸检中发现114例,占11%。本文报告4例,其中3例由“计控脑断层扫描”即CT证实有典型的腔隙。  相似文献   

9.
腔隙梗塞     
腔隙梗塞(Lacunar infarction)即腔隙性脑梗塞,又称腔隙卒中、小卒中或穿通支梗塞。腔隙是指深部小动脉梗塞后,由大吞噬细胞将梗塞处脑组织移走而遗留小腔或筛孔而言。腔隙(Lacuna)表示已愈合的缺血性梗塞,其形态不规則,直径一般2~4毫米,最大20毫米。多数学者认为好发部位依次为基底节、丘脑、桥脑基底部、部分白质。而大小脑皮层、视放射、脊髓几乎不发生,这种严格的选择性发病,原因不明。  相似文献   

10.
<正> 多发性梗塞性痴呆,是脑血管病痴呆的一种特殊表现,由脑动脉深穿枝阻塞造成的中线附近脑实质、脑干主要部位的梗塞灶引起。现报道我院1986年2~6月收治的4例经 CT证实的多发性梗塞性痴呆,除1例早先发生过偏瘫外,其余3例无明显偏瘫。临床资料例1 杨某某,男,50岁,干部,陕西  相似文献   

11.
腔隙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腔隙性梗塞(Lacunarinfarct)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又称微梗塞、腔隙性卒中,是由脑深穿支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深部小软化灶,是由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引的微小动脉透明性变。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好发于壳核、尾核、丘脑、桥脑基底部、内囊和大脑白质。腔隙性梗塞病灶大多为3~4mm或更小,大者可达15~30mm,有的报告最大1例直径为38.4mm。自CT扫描应用于临床后,有关本病的报告不断增加。我科自1986~1988年6月共收治经CT证实的腔隙性梗塞49例及1例临  相似文献   

13.
腔隙性梗塞103例疗效小结均经CT诊断,中医按1986年6月泰安全议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肝火上亢(32例),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钩藤15g,生石决30g,山栀于10g,黄芩10g,地龙12g,川牛膝12g,桑奇生10g,生大实10...  相似文献   

14.
报告15例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作者认为,小儿头部受伤后,脑组织在外力作用下易变形,脑血管自动调节能力差,基底节区供血小动脉易发生痉挛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治疗上强调早期使用尼莫地平和地塞米松,加强功能锻炼,本文还对临床和CT特点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李全斌  王芳 《医学综述》1995,1(10):474-475
腔隙性梗死(Lacunarinfarction)又称腔隙性梗塞或穿通支梗死,是指脑深部100~400um小穿通动脉梗死后,由大吞噬细胞将梗死的脑组织移去而遗留下的腔隙,又称筛孔。腔隙层面直径在5mm~15mm,约占缺血性卒中的40%~48%。单发占60%,多发占40%,好发部位在脑深部,特别是基底节、丘脑、苍白球、尾状核、内囊,放射冠和小脑白质等处,形态多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条索形[1]。现将我科从1991年9月~1994年12月诊治的基底节腔隙性梗塞8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2例中,男74例,女8例,55~65岁35例,66~75岁41例,76~78岁6例,平均年龄6…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56例由CT头颅扫描证实的多发性腔隙梗塞的特征,讨论了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并强调坚持抗高血压等基础病的治疗对预防本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脑腔隙梗塞是临床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了更好地认识本病的CT表现特点,现将我院1989年1月—1990年10月以来CT确诊80例脑腔隙梗塞病人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性,66例。女性,14例。年龄,40岁—78岁,平均59岁。采用日产东芝TCT—35A型二代头部CT机,象素矩阵240×240。以OM线为基线,层厚10mm或5mm,全部病例均经平扫而确诊。对有临床症状而初次扫描阴性,于1天—3天内复查  相似文献   

18.
19.
<正> 腔隙梗塞又称腔隙卒中,是较大的脑动脉如: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及椎动脉的穿通枝梗塞。梗塞常发生于脑的深部,腔隙直径大小一般为2~20mm,其发生率占中风总数的19%。临床资料:七例经CT检查证实的腔隙梗塞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42~66岁。7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半年至20年。一例在住院期间发现糖尿病,血糖213mg%。症状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15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人的体感诱发电位(SEP)结果,并与其 CT 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SEP 对确定无症状的腔隙性梗塞病人的病灶有一定帮助;(2)在一定程度上,SEP 的异常与病灶的部位和大小、感觉缺失和病程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