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脑型血吸虫病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 ,2 0岁。因反复头痛、头晕半年余 ,伴抽搐发作3次于 2 0 0 0年 5月 2 6日收住我院。患者从 1999年 8月起出现头部持续性隐痛 ,伴头晕及视物模糊 ,无恶心、呕吐、发热。自服止痛片头痛可缓解 ,4~ 5h后再发。分别于 2 0 0 0年 2月、4月癫样发作 3次 ,每次发作前头痛加重 ,之后言语不清 ,四肢抽搐伴意识丧失 ,持续 0 .5h左右 ,经甘露醇等药物治疗可缓解。 4月 12日曾在外院检查颅脑MRI,发现左颞、额、枕部局灶性炎症。诊断为局灶性脑炎 ,继发性癫。经降颅压解痉抗炎治疗 1个月后 ,头痛稍缓解。为进一步诊治 ,转入我院。入院时…  相似文献   

2.
12例脑型血吸虫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脑型血吸虫病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4.
脑型血吸虫病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屡了减少对脑型血吸虫病的误诊误治,本资料对10年诊治的脑型血吸虫病15例进行分析,其中误诊为神经胶质细胞瘤8例,脑膜瘤2例,其他5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认为,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能提高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钱某 ,女 ,41岁 ,农民。于 2 0 0 0年 9月中旬 ,在田间劳动时突感头晕 ,头痛欲裂 ,继而出现剧烈呕吐及意识障碍 ,在县医院 CT检查 ,提示“左颞、枕叶多发性、占位性脑瘤”。后转到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经检查头颅 MRI增强 ,提示多位性、多发性胶质瘤 ,合并“脑水肿”,手术意义不大 ,暂作降脑压及对症处理。 2 0 d后患者病情反而稳定 ,故拟为“脑寄生虫病”,转到我站诊治。入院时 ,患者头晕、头痛、运动性失语 ,有疫水接触史及血吸虫病治疗史。检查 :T 36 .8℃ ,P 76次 / min,Bp 12 / 8k Pa,神清 ,重病面容 ,浅表淋巴结不肿…  相似文献   

6.
脑型血吸虫病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型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卵沉积于脑组织引起脑实质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并引发神经系统症状的一种异位血吸虫病。CT扫描对于脑型血吸虫病的早期诊断、定位及病情动态观察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回顾分析28例经临床证实的脑型血吸虫病CT表现。  相似文献   

7.
17例脑型血吸虫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松滋市每年有脑型日本血吸虫病发生(以下简称脑血),自CT应用于临床以来,该病的检出明显增多。现将我所1990年10月一1995年12月收治的17例脑血分析如下。l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17例患者中男性Ic例,女性7例;年龄14-50岁,职业农民16例,学生1例。1.2既往史17例均长期生活  相似文献   

8.
脑型日本血吸虫病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9.
脑型血吸虫病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型血吸虫病(CSM)是一种常见的异位血吸虫病.其发病率占血吸虫病的1.74%~4.29%[1],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由于临床表现复杂,易引起误诊.本文就1995~2004年收治的42例CSM患者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脑型血吸虫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搜集1997年~2004年间临床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例,对其临床诊断依据进行分析。结果62例均有血吸虫感染史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颅CT和MRI检查异常率合计为98.51%(66/67),脑电图检查者中有异常表现为50%(3/6);COPT检查和IHA血清免疫学检查异常率合计为80.30%(53/66)。依据血吸虫感染证据、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结果或病理检查结果作出临床确诊者占91.94%(57/62)。结论诊断脑型血吸虫病应综合分析,在血吸虫病流行区,青壮年有疫水接触史或感染史或治疗史,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显示异常者,同时排除其他脑部疾患应高度怀疑脑型血吸虫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变化趋势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1985~1994年确诊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E)108例进行分析,并与1970~1984年收治的IE患者43例进行系统比较。结果显示,近10年来,IE有如下临床变化趋势:①基础心脏病中,风湿性心脏病所占比例较以往显著下降(P<0.005),而原无器质性心脏病的IE较以往明显增加(P<0.01)。②致病菌中,草绿色链球菌感染较以往明显减少(P<0.05),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较以往明显增加(P<0.05),由条件致病菌原发感染引起的IE较以往增多。③临床表现中,动脉栓塞,脾肿大和杵状指(趾)明显减少,Osler结已罕见。  相似文献   

12.
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与放射学表现及相互关系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了解地方性氟中毒临床与放射学表现、特点及相互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调查30例病人临床症状、体征检出率;拍摄全身骨关节X线照片,统计各部位阳性征象出现频率,比较骨盆、前臂、小腿3个部位各自的诊断结果,以及临床与放射学2种方法对氟中毒诊断、分度的差别。结果 地方性氟中毒临床表现分为(1)一般中毒症状,如头痛、头迷,胃肠道症状,肢体抽麻等;(2)骨关节疼痛症状;(3)关节和肢体功能障碍体征。骨盆、前臂、小腿都有较高的X线阳性征象检出率,3个部位对氟骨症总的诊断结果没有差别,但骨盆对极轻度诊断率高于前臂和小腿(P〈0.01),小腿轻度诊断率高于骨盆(P〈0.05),临床与放射学2种方法比较总诊断率的差别以及2种方法在轻、中、重度之间诊断率的差别经均无统计学意义,2种方法总的诊断结果符合率100%,但从重度到轻度符合率逐渐降低。结论 临床与放射学2种方法以不同形式反映了过量氟对机体的损害,放射学改变较临床症状、体征出现的晚,临床表现虽缺乏特异性但仍有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老年肺结核发生发展机制,观察老年肺结核的临床特点、诊断经过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87例老年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分型、实验室检查、误诊情况、合并症及并发症,分析老年肺结核诊治过程。结果本组87例中初治者66例,复治者21例;初治者66例中52例(78.8%)肺结核症状明显好转。全组87例中死亡者14例(16.1%),其中2例死亡于结核中毒症状重,2例死亡于大咯血休克,3例死亡于呼吸衰竭,7例因合并肺癌而死亡。结论老年肺结核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和误诊,且并发症多,病程迁延,复治病例多,药物治疗效果差,临床应加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肺部表现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有肺部表现的3例MPA患者的诊断过程、误诊原因和胸部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MPA患者都有肺部损害,以发热、咳嗽、咯血、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胸部影像主要表现为两肺弥漫性斑片状或大片磨玻璃样和实变阴影。3例MPA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确诊前曾被误诊为肺炎、肺结核、间质性肺炎等。确诊后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联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临床症状及肺部表现近期内迅速好转。结论肺是MPA的常见累及脏器之一。误诊原因主要是对本病及其肺损害的特点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5.
乳糜泻(CD)是遗传易感者摄入麸质后,由免疫系统介导的以乳糜样腹泻为主的全身性疾病。CD发病与遗传、免疫和环境等因素有关,有地域和种族差异,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并伴有吸收不良引起的贫血、疱疹性皮炎等并发症。随着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基因分析和小肠活检等方法的研究推广,可进行人群筛选和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6.
赵艳  严同  高峰 《临床内科杂志》2009,26(8):541-544
目的分析库欣综合征患者的病因分类,各种主要临床表现的出现频率以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并对各种诊断方法的效率进行评价。方法收集2003~2008年在我院住院经临床和病理确诊为库欣综合征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它们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组病例中,库欣病最多见,肾上腺皮质腺瘤次之。临床表现方面,向心性肥胖和高血压出现的频率最高,均在70%以上。血糖异常和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51.43%和70.59%,其中糖尿病的比例高达37.14%。四成以上的患者存在低血钾,肾上腺皮质腺癌患者100%有低血钾,且是重度低血钾。在库欣综合征诊断试验中,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不被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血皮质醇昼夜节律消失,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增高,清晨血皮质醇增高。在库欣综合征患者的鉴别诊断中,80%以上的库欣病患者能被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而几乎94%的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不能被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有关影像学检查,垂体MRI可以检测出90%以上的库欣病患者存在垂体腺瘤,而肾上腺CT几乎100%可以发现出肾上腺肿瘤。结论本研究中库欣病和肾上腺皮质腺瘤仍然是最常见的病因,但后者的的比例相对较高。而在临床特点方面,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率较高。对于库欣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目前没有一种检查方法具有100%的敏感性,我们应对各种结果作出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诊断、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现状。、方法回顺性分析本院5年米住院病人中资料完整的经病理组织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的46例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病变部位、诊断方法、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间质瘤男女均有发病,男性较多,男女比为1.70:1。发病年龄为9~83岁,50~6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间质瘤常以腹部隐痛,腹胀,腹部不适为主要表现。在消化道间质瘤中,当瘤块生长到较大时常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间质瘤除常发生在胃肠道外,肠系膜、腹腔、盆腔和卵巢也可以发病。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是困难的,临床中常与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纤维瘤相混肴,间质瘤的正确诊断依赖于手术或活检标本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确定。本病的冶疗以手术彻底切除病变为唯一有效的方法,间质瘤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格列威对不能手术者或对预防术后复发有一定的作用。结论间质瘤是一种未定的多潜能的间叶细胞的肿瘤.应与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钎维瘤等相区别。正确的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和免疫组化检查,于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Outcome measures for clinical trials to be valid and reliable should also be responsive to change. There are currently no standardised methods of measuring the outcome in osteoarthritis clinical trials. A review of 63 trials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revealed a large degree of variability in the items, instruments and scales employed.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variability are discussed and methods proposed for rationalising outcome measurement in this area of clinic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心脏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PM/DM)心脏损害的特征,探讨心脏损害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423例PM/DM的临床资料,分析心脏损害的发生率、心脏损害的类型以及可能诱发心脏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损害的发生率为42.6%(180/423),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包炎、心肌损害、肺动脉高压、瓣膜病变、传导阻滞、肢导低电压和其他心脏损害;多因素分析发现血沉是心脏损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脏损害是PM/DM的常见并发症,表现复杂多样.血沉增快提示心脏损害的危险性增加,而与年龄、性别及病程长短等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