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是起搏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大多为发生在起搏器术后6周内的早期脱位,心房电极和双室同步起搏的冠状窦电极的脱位率较高。诊断电极脱位最简便、有效的检查是心电图和X线片,对疑诊患者,应进行起搏器程控。典型的电极导线脱位表现为起搏阈值升高和/或电极导线阻抗降低,严重脱位尚可引起感知不良。根据起搏器置入的时间、患者临床表现、脱位的电极导线情况以及起搏器功能障碍的程度不同,处理方法亦不同,而积极预防是最好的防治电极导线脱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心脏起搏器电极脱位原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随访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观察起搏电极导线脱位的情况,分析和探讨电极导线脱位的原因。方法总结1065例置入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7例为VVI/VVIR起搏器,其余15例为DDD/DDDR起搏器。结果共24根电极导线脱位,其中15例电极导线明显移位,9例电极导线微脱位,11根为心室电极导线,13根为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电极导线中23根为双极电极导线,1根为单极电极导线。脱位后3例发生晕厥,3例有黑矇症状。结论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率高于心室电极导线,大多数电极导线脱位发生于术后1周内。双极电极导线在临床应用增多后引起的起搏电极脱位率高于单极电极导线,老年人合并基础心脏疾病者电极导线脱位的危险性增高。此外,电极导线脱位与术者置入经验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右室永久起搏电极脱位六例报告祁述善,沈向前(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长沙410011)电极脱位是右室永久起搏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脱位的发生率在2%~25%。自1983年9月至1993年9月,我院在332例右室永久起搏中,共发生电极脱位6例...  相似文献   

4.
通过11个图例阐述了不同起搏部位、电极脱位或接口错接情形下,以及单、双心室起搏方式下的心电图特征,回溯分析起搏电极有无脱位或错接,判断单、双心室起搏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报道 6例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 ,1例为VDD起搏器 ,其余 5例均为DDD起搏器。共 8根电极导线脱位 ,7根为电极导线游动、1根呈微脱位。脱位后 ,2例再次发生晕厥、3例有明显症状 ,脱位电极导线均为双极电极导线。与以往电极导线脱位率相比 ,双极电极导线在临床中应用增多后引起的起搏电极脱位率有所增高 ,约占同期起搏器总数量的 2 %。这一现象应给予充分重视 ,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和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房J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例采用普通心房电极行RVOT起搏(其中5例进行了永久性置入)的患者进行了起搏阈值测定及随访。结果心房电极行RVOT起搏,起搏阈值、R波振幅和电极阻抗与心尖部起搏比较无差异(P>0.05);操作简单、起搏成功率高。随访3~6个月无电极脱位,起搏功能良好。结论普通心房J型电极似可以替代螺旋电极行RVOT永久起搏。  相似文献   

7.
接受永久起搏器安置的高龄患者由于手术配合程度差,常规应用翼状电极时一旦出现电极脱位而再次接受手术的困难度大。应用主动固定的螺旋电极导线行永久起搏器治疗,增加了起搏部位的选择,降低了电极脱位高危情况下的脱位风险,且术后制动时间短,起搏效果好。本文对35例高龄患者安置永久起搏器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成功放置左室起搏电极对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至关重要。与传统起搏电极相比,四极电极具有以下优势:置入成功率较高、能克服膈神经刺激、避免左室高阈值、避免左室心尖部起搏以及导线脱位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101例,随访29.5±19.5个月。左室电极导线脱位4例(占4.0%),其中2例轻度脱位,提高起搏阈值可起搏左室;1例脱至冠状窦,另1例为3根电极导线均脱到右房,此2例均重新置入。左室电极导线起搏阈值术后随时间延长呈逐渐增高的趋势,阻抗的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0.
起搏器植入时预防心房电极脱位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搏器植入时预防心房电极脱位的体会陈新义,贾中慧,吉海鸣,于丽(陕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西安710068)心房电极脱位是生理性起搏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有时给患者带来再次手术之痛苦。我院从1990年12月~1994年9月共行生理性永久起搏40例,无一例电极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双房起搏治疗伴房间传导阻滞 (IACB)患者的阵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5例患者均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X线采用正位和左前斜位 ,依次置入冠状窦、右室、右房电极 ,测试起搏参数满意后 ,经Y型转接器将冠状窦电极和右房电极组成新的双极电极 ,置入后分别行AAT、DDD或DDTA起搏。结果 :1例术中冠状窦电极脱位而放弃双房起搏 ,2例术后冠状窦电极脱位 ,均成功复位 ,2例由于程控不当造成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 ,其余病例未出现并发症。随访 2~ 32个月 ,9例显效 (6 4 .3% ) ,2例有效 ,3例无效。结论 :双房起搏能有效防治并发高度房间传导阻滞患者的阵发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普通心室电极经冠状窦行永久左房起搏安全、有效、脱位率低 ,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植入式电极导线和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临时心脏起搏(TCP)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行TCP的患者33例分为研究组(n=19)和对照组(n=14)。研究组采用植入式电极导线外接永久起搏器行TCP;对照组采用传统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TCP。比较两种导线行TCP的阈值、脱位率及总费用。结果研究组10例使用主动电极导线,9例使用翼状被动电极导线,未发生脱位,对照组使用电极导线为(BARD0071539,6F型),脱位4例,均经重新定位。两组TCP 24h后的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TCP术后住CCU病房的时间少于对照组[(0.6±0.4)d vs(3.2±1.3)d](P<0.05),总费用少于对照组[(4 587±398)元vs(7 636±567)元](P<0.05)。结论应用植入式电极导线比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TCP更安全、实用、经济。  相似文献   

13.
起搏脉冲引导普通起搏电极行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性分析本院ICU病房床旁安置临时起搏器患者共38例,均于15 min内起搏成功,2例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因不能稳定起搏改用标测电极于20 min内起搏成功。6例8次出现电极微脱位,均经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起搏脉冲引导普通起搏电极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简便易行,适用于危重急症的抢救。  相似文献   

14.
随着心脏起搏器植入的广泛开展,各种并发症也随之而来,起搏电极脱位是常见并发症之一,这不单增加患者的病苦,也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同时因再次手术增加感染机会而影响预后[1]。本文结合本院近几年起搏电极脱位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心室主动电极导线连接外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作为临时起搏的疗效和实用性。方法选取合并心动过缓的拟外科手术患者或预计植入后需观察时间较长,需行临时起搏的患者共53例,分观察组(n=28)和对照组(n=25)。观察组经锁骨下静脉植入心室主动电极导线,头端固定于右心室间隔或心尖部,连接外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作为临时心脏起搏;对照组行传统的心脏临时起搏电极植入。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临时起搏过程。观察组无电极脱位、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3例电极脱位,1例血栓形成,2例继发肺部感染。结论心室主动电极导线可连接外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作为临时起搏应用,不增加患者的风险,增加患者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方法将98例因房室传导阻滞需要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术简称主动电极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术简称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主动电极组电极操作曝光时间长于被动电极组;主动电极植入后即刻可以达到理想的起搏阈值,但比被动电极组要高;主动电极组导线阻抗比被动电极组小;两组的感知阈值无明显差别;主动电极组起搏QRS波时限明显短于被动电极组。随访1个月时,两组的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术后主动电极组2例出现电极脱位、被动电极组未出现导线脱位。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是可行的、安全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置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体表心电图引导下球囊漂浮电极与普通电极心脏临时起搏治疗心动过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严重心动过缓病人7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心脏临时起搏电极类型不同分为球囊漂浮电极组(41例)和普通电极组(38例),球囊漂浮电极组置入球囊漂浮电极进行心脏临时起搏,普通电极组置入普通电极导管进行心脏临时起搏,比较两组起搏成功时间、起搏成功率及留管时间;电极右室心尖部到位率、电极右室流出道到位率及导管脱位率;起搏阈值、起搏感知灵敏度;观察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普通电极组比较,球囊漂浮电极组起搏成功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成功率、留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普通电极组比较,球囊漂浮电极组导管脱位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阈值、起搏感知灵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漂浮电极组并发症发生率较普通电极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漂浮电极可缩短起搏成功时间且成功率、阈值、感知灵敏度及到位率与普通电极相似...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 ,5 8岁 ,18年前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 ,后因电极脱位而自成AAI起搏 ,于 1年前更换起搏器时 ,心房电极因阻抗过高 ,再次置入心房电极不能起搏而改为VVI起搏 ,术后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电生理检查 ,证实右房上部无A波 ,冠状窦口可记录到A波 ,并可行心房起搏。右室起搏时为室房 1∶1逆传 ,此为起搏器综合征的机制。故保留原右室电极 ,于冠状窦口加心房螺旋电极固定 ,DDD起搏成功 ,起搏器综合征消失。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58岁,18年前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后因电极脱位而自成AAI起搏,于1年前更换起搏器时,心房电极因阻抗过高,再次置入心房电极不能起搏而改为VVI起搏,术后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右房上部无A波,冠状窦口可记录到A波,并可行心房起搏。右室起搏时为室房1:1逆传,此为起搏器综合征的机制。故保留原右室电极,于冠状窦口加心房螺旋电极固定,DDD起搏成功,起搏器综合征消失。  相似文献   

20.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160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简称主动固定电极组),另一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固定电极组),观察电极置入时间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的置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固定电极(26.34±6.54minvs20.86±4.32min,16.78±5.38minvs8.67±4.52min;P均<0.01)。主动固定电极组电极置入15min时较置入即刻的起搏阈值明显下降(0.76±0.21mVvs1.12±0.25mV,P<0.01)。主动固定电极组起搏的QRS波时限较被动固定电极组短(0.14±0.04msvs0.16±0.03ms,P<0.01)。术后随访1,3,6个月,两组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是可行和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