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患者男,26岁,以"双眼复视伴头痛48天,恶心、呕吐1天"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色素斑、色素痣;右眼视力0.4,左眼视力0.4,眼底检查见双眼视乳头水肿,周围有条片状出血,双眼生理盲点扩大.CT见左前颅窝底高密度影(图1).MRI示左前颅窝底约7.0cm×6.0cm不规则形占位病变,呈分叶状,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图2),T2WI呈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明显.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检出1例腰椎管内黑色素细胞瘤患者,现将该例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基本资料 患者男性,41岁,因反复左下肢、腰部疼痛半年,加重伴右下肢疼痛1周,于2007年5月2日入院就诊.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21岁,右眼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半个月。专科检查:右眼球正位,无眼球突出,各方活动不受限,结膜充血,虹膜膨隆,瞳孔圆形,光反射灵敏,眼压37mmHg(1mmHg=0.133kPa)。玻璃体腔内可见一肿块,颜色与虹膜颜色一致,表面未见血管,未见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4.
男性,22岁,因"颈肩部疼痛、下肢乏力5月,加重伴腰背部及腹部束带感2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颈肩部疼痛、紧束感,同时伴有下肢乏力,以右下肢为主,无畏寒、发热、盗汗、咳嗽、咳痰、咯血等不适,2月前患者自感症状明显加重,同时逐渐出现腰背部及腹部束带感,行走不稳,伴有双侧手指尖麻木。外院颈椎MR示:  相似文献   

5.
1993年1月~2000年12月,我院收治5例原发性性腺外精原细胞瘤病人,现就其诊治经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臀部和腰部疼痛,在外院诊断为骨转移瘤,行放射治疗。9个月后发现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纵隔淋巴结肿大,行头部CT检查时疑右眼占位。患者无明显眼部临床症状。超声示:右侧眼球玻璃体后方见2个宽基底扁平肿物,中等回声,表面呈半月形,大小为9mm×5mm及7mm×3mm,大者内部回声不均,可见无回声区。2个结节之间可见一条强回声带在眼玻璃体暗区内,凹面指向眼前方,且与球壁相连(图1)。CDFI:结节内彩色血流丰富,可测及动脉血流频谱。左眼未见异常。结合患者临床多发骨转移瘤、淋巴结转移瘤病史,超声提示:右眼多发实体占位(…  相似文献   

7.
腹膜黑变病罕见,国外文献仅有零星个案报道,国内尚无病例报道.腹膜种植性黑色素细胞增生症属腹膜黑变病范畴,极其罕见,腹膜神经胶质瘤病伴黑色素细胞种植并增生则更为罕见.腹膜黑变病多为卵巢畸胎瘤黑色素种植伴吞噬反应,本病例则由卵巢畸胎瘤神经胶质伴黑色素细胞种植所致.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22岁,右眼视物不清3月余,视力下降进行性加重一周,滴注眼药水效果不佳。既往近视,双眼-7.5ODS,一年前矫正视力双眼0.8。专科检查:右眼视力0.04,矫正0.2.左眼视力0.06,矫正1.0,眼压:右眼14mmHg,左眼15mmHg,巩膜两眼瓷白色,右眼鼻侧菲薄,光照可见绿色瘤体,右眼晶体后囊混浊。  相似文献   

9.
单纯性汗腺棘皮瘤(hidroacanthoma simplex,HS)是一种起源于汗腺导管末梢,向终末汗腺导管分化的良性皮肤附属器肿瘤.属于汗孔瘤的一个亚型,病变以表皮内为主,临床上较少见.1956年,由Coburn等[1]首次报道.最常发生于肢体远端,也可发生于胸部、上臂和面部,表现为角化性红斑或棕色斑块[2].本文...  相似文献   

10.
心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病理组织学形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复习2例原发于心MFH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2例MFH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与体征。肿瘤细胞常排列呈席纹状,形态多样,主要由梭形的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和圆形、卵圆形组织细胞样细胞组成,并有不等量的多形性巨细胞及炎细胞。瘤细胞vimentin、CD68、Lysozyme和α-AT( )。电镜下瘤细胞呈梭形,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溶酶体、中间型微丝和少量脂质。结论原发于心的MFH极为罕见,是一种起源于原始间叶细胞的高度恶性肉瘤,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11.
颅内转移瘤是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但多为实质性病变,很少有囊性转移瘤,因此临床易于误诊为其它疾病,如脑脓肿和细粒棘球锄病等。为了提高临床医师对颅内囊性转移瘤的认识,我们把遇到的2例报告如下。工病历报告例1:女,28岁。主因人侧肢体无力、头痛1个月余人院。入院前l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无力,同时伴头痛,阵发性胀痛;1周后出现左上肢无力。曾在外院就诊,头颅MRI检查发现脑内多发囊性占位。考虑寄牛虫感染以细粒棘球拗病的可能性大转入我院。查体:BPI6.()/Ic.6kPa,一般情况尚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脊髓内结核瘤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脊髓内结核瘤患者的临床资料、MRI表现。结果:1例病变位于颈段脊髓,1例位于下胸段脊髓,MRI见脊髓增粗,病灶呈椭圆形,T1WI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典型的"靶征",钆喷替酸葡甲胺增强后呈环状强化,壁厚薄不均匀,边界清楚。结论:脊髓内结核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得到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支气管副神经节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原发性支气管副神经节瘤的病理组织学特征、生物学行为,为该肿瘤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光镜、免疫组化等方法对1例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文献复习。结果:原发性支气管副神经节瘤国内文献仅8例报道,本文报道第9例。肿瘤组织学显示大片巢状结构,由纤细的血管和间质围绕均质一致的多角形细胞构成器官样结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NES(+),CgA(+),S-100(+),EMA(-),CK(-)。结论:原发性支气管副神经节瘤临床以反复咯血为主要症状,多发生在声门下到支气管。支气管袖状切除为治疗首选,晚期或复发肿瘤则可采取先放疗后激光刀切除并旋转硅酮环治疗。  相似文献   

14.
洪扬 《浙江临床医学》2004,6(10):917-917
髓上皮瘤是罕见的眼内肿瘤,也是最常见的睫状体上皮性先天性肿瘤,因其起病隐蔽,常因患儿继发青光眼、白内障、斜视等经治疗无效才被发现,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1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如何以简便快速的方法获得大量高纯度的黑色素细胞。方法以包皮组织作为细胞来源,用消化法获得表皮细胞悬液,用该实验室设计的方法对细胞进行纯化,Dopa染色、S100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鉴定细胞来源。结果用该实验室的纯化方法培养的黑色素细胞贴壁快,细胞产量高,未见角朊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污染。结论结果表明该实验方法可以快速获得大量高纯度的黑色素细胞。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自体含有黑色素细胞的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2500例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总有效率100%,无任何副作用。其中局限型、神经节段型、病程稳定的病人治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王志华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0,7(3):207-207,I055
肾上腺外的非功能性副神经节瘤 (简称副节瘤 )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而为恶性者则更为罕见 ,此瘤从颈部至盆腔壁均可见到 ,多与交感神经系统伴行分布 ,临床上极易误诊 ,本院曾遇 2例 ,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 1男性 ,46岁。CT及MRI示 :(1)直肠后壁肿瘤 (图1) ;(2 )肝内可见多发性大小不等的结节 ,最大直径约 3.0cm ;(3)左髂骨溶骨性病灶 ,分别活检直肠后壁及肝内病灶 ,两者形态相同 ,病理诊断 :恶性副节瘤伴肝脏转移。术中见肿瘤位于直肠后壁与骶尾骨之间 ,7 5cm× 6cm× 3cm大小 ,质硬 ,边界清楚 ,可以上下推动 ,…  相似文献   

18.
真皮神经鞘黏液瘤(dermal nerve sheath myxoma)为较罕见的良性间叶组织肿瘤。患者多为青少年,头颈部和四肢为常见的发病部位,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局部肿块形成。真皮神经鞘黏液瘤在组织形态学方面具有典型的特征,但因其发病率低,临床对其缺乏认识,故常被误诊为其他间叶组织肿瘤,导致不适当的临床治疗。本文报道2例经典型真皮神经鞘黏液瘤,并结合文献总结真皮神经鞘黏液瘤的组织学特点,旨在加深临床对它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19岁,因“突发头痛伴呕吐1周”就诊。神经系统检查:嗜睡,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脑膜刺激征阴性,四肢活动可,肌力4~5级,病理反射未引出。CT平扫示鞍上池及第三脑室不规则混杂密度肿块,CT值4~46 HU,最大层面约53 mm×33 mm,双侧脑室明显扩大(图1A);诊断:鞍上池及第三脑室肿瘤并脑积水。MRI:鞍上池及第三脑室见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其内信号不均,T1WI可见散在点状高信号,双侧脑室扩大(图1B),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呈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图1C)。MRI诊断:鞍上池及第三脑室肿瘤并脑积水,考虑生殖细胞瘤。行右额开颅经胼胝体入路肿瘤切除术,术中于第三脑室和鞍区见约50 mm×40 mm的灰黄病灶,质韧,边界不清,血供丰富。术后病理:病灶部分区域见腺管状结构,夹杂小血管,部分区域瘤细胞大小较一致,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呈片状分布,内见钙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LAP(+,图1D),CD117(+),PCK(+),EMA(+),α-inhibin(-),α-FP(-),Vim(-),NSE(-),GFAP(-),Syn(-),CD99(-),S-100(-),LCA(-),Ki-67(约40%+)。病理诊断:(第三脑室及鞍区)精原细胞瘤,结合临床考虑为原发性。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外膜中化学感受器的肿瘤,也称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或副神经结瘤(paragangliona)。CBT临床上少见,据统计占颈部肿块的0.22%,常为单侧发病,左、右侧发生率均等,,也可双侧发病约5%,可有家族性,多为良性,可恶变(1)。本病恶性颈动脉体瘤患病率为5%一10%,后期随访可增加到30%;不切除肿瘤,75%的无症状患者会发展成为有症状者,并且最高可有30%死于肿瘤对重要生命结构的侵袭和肿瘤的播散,因此,手术是CBT的首选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应在肿瘤未构成手术危险前早期切除(2)。由于CBT属血管球瘤的一种,有大量的微动静脉瘘,富含血管性,而且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常易误诊为淋巴结肿大、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等。对本病缺乏经验者,而轻率地给予手术治疗,往往对术中出血过多的思想准备不足,不得不终止手术(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