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80例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无症状性脑梗死病人为观察组,78例同期无脑梗死病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血压、血糖、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血脂、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年龄、血压、血糖、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血脂、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性脑梗死多为腔隙性梗死或小梗死,多灶性多见。结论年龄、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纤维蛋白原增高等可能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苏垒鑫  程康  赵志敬 《心脏杂志》2017,29(4):422-426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急性脑梗死(AIS)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住院的75例AMI并发AIS患者为病例组,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单纯AMI和单纯AIS患者各80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3组临床资料。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AMI并发AIS组与单纯AMI组比较,既往脑梗死病史、外周血管病史、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AIS组比较,男性、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外周血管病史、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入院收缩压与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既往脑梗病史、血肌酐为AMI并发AI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入院舒张压为其保护性因素(P<0.01,OR<1)。临床特点分析表明,KILLIP分级≥Ⅱ级高于两对照组(44% vs. 16% vs. 1%,P<0.01),多发脑梗死高于单纯AIS 组(46% vs. 16%,P<0.01),PCI患者冠状动脉3支病变显著高于单纯AMI组(76% vs. 52%,P<0.05)。 结论 男性、入院舒张压降低、既往脑梗病史、血肌酐水平升高为AMI并发AIS的独立危险因素,心功能不全、多发脑梗死为其临床特点,冠状动脉3支病变为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3.
徐志  黄忠毅 《国际呼吸杂志》2014,(15):1163-1166
目的提高对肺栓塞的诊断率,降低误诊率。方法对70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理化检查、治疗手段及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0例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者占92.9%,D-二聚体〉500μg/L者占92.9%,动脉血氧分压〈80mmHg者占95.7%,行CT肺动脉造影检查提示肺动脉段以上充盈缺损或肺栓塞者占92.1%,为主要诊断方法;27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40例选择单纯抗凝治疗,3例因出血未行抗凝治疗,共24例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以预防再次肺栓塞的发生;治愈7例占10%(均为溶栓治疗),好转60例占85.7%;死亡3例占4.3%(均未行溶栓治疗)。结论肺栓塞临床表现复杂,理化检查多不具特异性,CT肺动脉造影为首选诊断方法,必要时行肺动脉造影检查,溶栓风险高,但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新发孤立性桥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丽水市中医院收治的新发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81例,其中脑桥旁正中梗死(PPI组)28例,脑桥腔隙性梗死(LPI组)53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分为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组(n=27)和非进展组(n=54)。比较各组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PI发病及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PPI组高脂血症、偏瘫、基底动脉狭窄比例、梗死直径及入院和出院时NIHSS评分均高于LP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展组舒张压、PPI比例、梗死直径、基底动脉狭窄比例及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比例及入院及出院时NIHSS评分高于非进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脂血症和基底动脉狭窄是PP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梗死直径和入院时NIHSS评分是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出现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高血脂症和基底动脉病变是孤立性P...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严重程度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合理评估患者病情,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近5年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142例肺栓塞的临床资料,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指南将其分为低危组和中高危组,低危组72例,中高危组70例。回顾性分析其一般情况、既往史、临床表现、相关检查、治疗与转归等,比较两组有无统计学差异,并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不同严重程度肺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肺栓塞的基础病因主要为下肢骨折、下肢静脉曲张、肿瘤、手术治疗后、心脏瓣膜病、肾病综合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两组临床症状咳嗽咳痰、心悸、呼吸困难、咯血、胸痛、下肢肿痛无统计学差异(P=0. 483、0. 791、0. 741、0. 322、0. 542、0513),晕厥存在统计学差异(P=0. 031)); D-2聚体、FDP、BN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36、0. 018、0. 024); 85例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共39例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8例行肺动脉造影+置管溶栓术;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合并冠心病、D-2聚体≥7. 3ug/m L、氧分压60mmHg(P=0. 024、0. 038、0. 001、0. 009)是发生中高危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栓塞基础病因复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需结合年龄、冠心病、D-2聚体、血气等及时评估病情,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复发性脑梗死的原因、危险因素,指导该地区高危人群的干预治疗。方法对1995年1月-2000年12月期间经临床确诊为复发性脑梗死的80例住院病例进行1:1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纤维蛋白水平、颈部动脉狭窄及粥样斑块形成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对复发性脑梗死的二级预防应予降低血压、血糖、血脂、纤维蛋白水平以及改善高凝状态和稳定颈内动脉粥样斑块,颈内动脉高度狭窄者条件允许可进行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sP)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治现状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搜集2011年6月1日至2011年7月31日四川大学华西附属第一医院sP患者30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年龄、基础疾病、临床症状等与死亡的关系,采用x2检验分析其死亡危险因素。结果30例sP患者中,死亡13例,病死率36.6%;高龄、心功不全和感染性休克为sP的死亡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及肺炎所致严重系统炎症反应是sP主要死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年和老年脑梗死病人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的差异,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将脑梗死病人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和老年组(≥65岁),比较两组性别、病因及危险因素、梗死分型、神经系统功能评分、疗效及并发症.结果青年组脑梗死女性占17.6%,老年组占43.3%.高血压病、高血脂、脑动脉硬化为脑梗死的常见病因,吸烟为青年、老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失眠、偏头痛、风心病、超重、外伤为青年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冠心病、糖尿病、饮酒为老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年组脑梗死不仅与高血压病、高血脂、脑动脉硬化有关,而且与失眠、偏头痛、风心病、外伤、口服避孕药有关,青年脑梗死病情轻、病程短、并发症少,预后相对好.  相似文献   

9.
181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顾性分析181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将入组病例分为15~29岁和30~45岁两个年龄组,对两组间的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TOAST分型,对两组各型之间的发病率进行比较.发现青年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病史、吸烟、高脂血症病史、饮酒、糖尿病史、心脏病史、家族史.危险因素中吸烟和高脂血症两年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TOAST分型中除心源性栓塞外,其他类型在两年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中青年脑梗死病因复杂,应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相关检查寻找病因,进而积极给予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老年人群发病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5年3月至2019年10月于江苏省扬州友好医院就诊的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的老年患者154例,其中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80例(观察组),单纯脑梗死患者74例(对照组),对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血浆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  相似文献   

11.
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复发性脑梗死和60例初发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复发组心肌受损率为73.3%,较初发纽的40.0%显菇培简(P〈0.01);房颤、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家族史和中风家族史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初发组(P〈0.05);复发组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糖(BS)、纤维蛋白原、全血还原黏度(高切)、血浆比黏度明显高于初发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则明显低于初发组(P〈0.05);复发组死亡率与初发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脑梗死的治疗早期要注意预防心肌损伤。复发性脑梗死的可控危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病、血纤维蛋白原、TC水平、血浆黏度和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升高及HDL-C降低;而高血压病是复发与初发脑梗死病人共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背景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为临床常见急危重症,患者多有高龄、基础疾病多等特点,住院期间常出现多部位感染.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呼吸道及泌尿道为常见感染灶,但临床发现,有不少患者住院期间并发胃肠道感染,影响疾病预后,并延长住院时间,但尚无文献对这部分患者进行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明确这部分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目的探讨ACI患者住院期间并发胃肠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01/2019-01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CI患者931例,其中住院期间并发胃肠道感染患者41例,未并发胃肠道感染患者890例,详细收集患者信息,比较患者相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明确并发胃肠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ACI患者合并胃肠道感染组与未合并感染组在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白蛋白、早期肠内营养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将以上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COPD、NIHSS≥15为ACI患者合并胃肠道感染独立危险因素,而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避免并发胃肠道感染.结论 ACI患者合并COPD、NIHSS≥15为ACI患者合并胃肠道感染独立危险因素,而住院期间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有助于降低胃肠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刘萍 《内科》2008,3(2):189-190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95例青年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79例(40.5%),高血脂35例(17.9%),糖尿病史26例(13.3%),心脏病史17例(8.7%,生活不良习惯吸烟72例(36.9%),饮酒28例(14.3%),15.3%患者无相关既往疾病史。以活动中发病多见(63%)。缺血性病变较出血性病变多见(55.3%比44.6%)。结论青年人脑梗死病因比较复杂,预后较好,诊治中应注意寻找病因,才能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旨在探讨青年痛风伴痛风石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形成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青年痛风石的个体化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20年6月期间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痛风专病门诊就诊的原发性痛风患者,记录其相关临床资料,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尿酸、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留取空腹晨尿检测尿pH值、尿尿酸、尿肌酐,根据...  相似文献   

15.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和促发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结合新近发现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总结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早发心肌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青年组(≤40岁)和非青年组(≥50岁)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促发因素的分布及聚集状况,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2组患者危险因素分布存在差异,青年组吸烟及家族史阳性率明显高于非青年组,新的危险因素中,青年组同型半胱氨酸(HCY)明显低于非青年组(P<0.05);青年组危险因素聚集率并不比非青年组高,但其发生AMI前多有明确的促发因素,且促发因素有聚集倾向。结论:青年人早发AMI可能与促发因素聚集有关,多种促发因素同时存在通过心肌缺血叠加效应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和非AS患者发生AMI。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明显增高。现分析比较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张丽  李玮桓  赵晓晶 《山东医药》2014,(12):102-103
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年龄逐渐提前,青年脑梗死年发病率为6—20/10万,国内〈45岁的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9.77%,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63.6%,脑梗死的年轻化给个人和社会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2007年1月~2012年12月,我们分析了青年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附107例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病因。方法对107例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92例中老年患者进行对比,从冠状动脉造影,心功能情况,危险因素三方面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以男性为主,具有临床表现典型,血管病变简单(冠状动脉造影86例,其中冠状动脉痉挛4例,其余均有冠脉血管病变),死亡率低,预后相对良好等特点。本组有94例(87.9%)有明确冠心病危险因素。结论吸烟、饮酒是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主要诱因,冠脉血管以单支病变为主,发生心功能不全较少,及时予以再灌注治疗对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158例青年人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脑卒中的发病人群具有年轻化的趋势[1].尤其是45岁以下青年人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通过对我院1996年1月-2004年10月收治的158例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青年人脑梗死发病率增高的原因及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和危险因素,为预测后循环脑梗死的预后,并进一步为预防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11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症状和体征的出现频率,记录病变部位和危险因素,推测后循环脑梗死的病因。结果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年龄3992岁,平均(68.1±11.9)岁,男性患者占66.4%。后循环脑梗死最常见的症状为头晕/眩晕(69.1%),肢体无力(47.3%),一般常见的症状为言语不清(29.1%),行走不稳(26.4%)和吞咽困难/饮水呛咳(24.5%)。最常见的体征为肢体瘫痪(55.5%),Babinski征/Chaddock征阳性(47.3%),共济失调(42.7%),中枢性面瘫(40.0%)和感觉减退(30.0%)。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76.4%),糖尿病(44.5%),吸烟(42.7%),血脂异常(34.5%)和冠心病(26.4%)。病变部位以脑干病变最多(40.9%),其次为后循环供血区多发性脑梗死(31.8%)。大动脉硬化是后循环脑梗死主要的病因,颅内动脉狭窄(33.6%)和颅外动脉狭窄(34.5%)较常见。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是头晕/眩晕,肢体瘫痪,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和冠心病,脑干梗死最常见,颅内外大动脉病变是主要的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