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采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联合通窍鼻炎片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从2018年01月~2019年12月接受变应性鼻炎治疗的患者中选取出100例,按照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每组各50例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联合通窍鼻炎片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鼻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的缓解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依据。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是94.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是78.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鼻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缓解明显早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联合通窍鼻炎片治疗变应性鼻炎,可有效缓解鼻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鼻腔黏膜水肿消退、色泽恢复快,疗效显著,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实验动物模型鼻黏膜重塑的动态表现,及丙酸氟替卡松(FP)对重塑的影响。方法:选近交系健康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AR组(B组)和FP治疗组(C组),每组各40只。以OVA+Al(OH)3凝胶配制变应原建立实验模型,并对各组模型进行不同干预,分阶段取鼻黏膜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透射电镜切片制作,观察其鼻黏膜结构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A组鼻黏膜结构清晰,纤毛完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及基膜增厚、胶原沉积等。而B、C组鼻黏膜上皮及纤毛不完整,出现以嗜酸性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基膜增厚,胶原沉积及少量纤维增生,但细胞间的结构尚未破坏。随着变应原的持续接触,B组鼻黏膜形态学改变随时间延长逐步加重,至上皮全层剥脱至基膜,细胞及组织结构明显破坏。C组在FP治疗后,鼻黏膜的形态学改变未进一步加重,但仍可见纤毛不同程度脱落,排列不齐,基膜增厚,胶原沉积及纤维增生等。结论:AR鼻黏膜存在重塑,且随着变应原的持续接触,重塑将进一步加重,最终发生不可逆性改变。FP可有效控制AR,减缓或一定程度逆转鼻黏膜重塑,而对于已发生的不可逆性改变并无明显逆转或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3.
盐酸氮卓斯汀和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变应性鼻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鼻用盐酸氮卓斯汀和丙酸氟替卡松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选择109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15~76岁,平均35.6岁),按照2004年兰州标准分为轻度和中、重度。轻度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以盐酸氮卓斯汀和丙酸氟替卡松喷鼻,均为每鼻孔1掀,2次/d,疗程30?d。中、重度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以盐酸氮卓斯汀、丙酸氟替卡松(用法同上)和两药并用(两药间隔时间30?min)。结果:轻度组盐酸氮卓斯汀和丙酸氟替卡松有效率分别为86.36%和92.00%,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单用盐酸氮卓斯汀(1组)、丙酸氟替卡松(2组)和两药并用(3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6.67%、73.33% 和96.88%,1、2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组和2、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氮卓斯汀组和丙酸氟替卡松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78%和90.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氮卓斯汀和丙酸氟替卡松可作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线用药,二者联合可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  相似文献   

4.
妊娠期鼻炎是指妊娠期持续6周以上的鼻充血,无呼吸道感染的其它体征和明显的变态反应因素,并在生产后2周内完全消失。长期鼻塞导致睡眠紊乱、日间疲倦、口渴、注意力不集中和头痛,影响生活质量,可并发龋齿和鼻窦炎,还可能造成胎儿损害。因此,对妊娠期鼻炎需要安全有效的治疗。但局部减充血剂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连续应用可能导致药物耐受、反跳性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鼻腔局部应用丙酸氟替卡松和左卡巴斯汀对实验性变应性鼻炎(AR)大鼠水通道蛋白5(AQP5)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AR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AR组建模后,随机均分为3组:AR+丙酸氟替卡松组(F组)、AR+左卡巴斯汀组(L组)和AR组(10只)。3组大鼠治疗28 d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QP5在各组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AQP5在各组分布相同,统计学分析显示F组与AR组、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L组与A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QP5在实验性AR大鼠鼻黏膜的强表达,提示AQP5参与了AR的发病过程,与腺体过度分泌、组织水肿有关。糖皮质激素可以明显下调AQP5的表达量,H1受体阻滞剂对AQP5的表达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丙酸氟替卡松和氯雷他定治疗对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自身前后及健康组对照的方法,应用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调查RQLQ评估。入选门诊77名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应用丙酸氟替卡松水溶性鼻喷雾剂和氯雷他定颗粒治疗,并随访2次共4周,应用计分方法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并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后采用RQLQ生活质量问卷分别进行生活质量评价,评价内容包括7大项、26个项目。结果 77名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总积分均有改善;治疗2周和4周后的症状和体征计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同时治疗4周后的症状体征计分显著低于治疗2周。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接近或达到健康人水平。结论 丙酸氟替卡松和氯雷他定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疗效确切可靠,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变应性鼻炎(AR)大鼠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丙酸氟替卡松(FP)干预的影响。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R组和FP治疗组,以卵清白蛋白激发法制备AR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法测定鼻黏膜组织中bFGF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AR组bFGF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FP治疗组显著低于AR组(P〈0.01),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较高(P〈0.01),上皮细胞为主要表达细胞。结论:bFGF参与了AR的发病机制,FP可抑制bFGF蛋白和mRNA的表达增加效应,这可能是FP抑制AR鼻黏膜重塑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氟替卡松鼻喷剂加口服玉屏风胶囊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将150例变应性鼻炎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83例)应用氟替卡松鼻喷剂及玉屏风胶囊治疗。B组(67例)单纯用氟替卡松鼻喷剂;随访1年。观察其症状、体征进行评分计算改善率。结果治疗结束1月及1年A组显效率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氟替卡松鼻喷剂结合口服玉屏风胶囊治疗变应性鼻炎具有疗效更好、更快速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丙酸氟替卡松(fluticasone propionate,FP)对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蛋白及其mRNA在变应性鼻炎(AR)鼻黏膜重塑过程中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健康SD大鼠12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AR组和FP治疗组,每组各40只...  相似文献   

10.
变应性鼻炎(AR)是小儿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疾病,是一种由多细胞参与、多种细胞因子介导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糖皮质激素鼻喷剂是公认治疗AR的一线药物,但单用此类药物仍然不能有效控制部分AR患者症状,尤其是那些中重度AR的学龄期儿童。孟鲁司特钠片是目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一线临床用药,并且其药物安全性能较高,广泛应用于学龄期患儿。  相似文献   

11.
12.
喉损伤性肉芽肿又名肉芽肿性息肉,系损伤后非特异性感染所致。常见为气管内插管或直接喉镜、支气管镜等直接损伤所引起。我科近年来收治该类病人13例,其中应用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6例,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鼻腔局部应用丙酸氟替卡松 (FP)喷雾剂对鼻息肉组织中水通道蛋白 2 (AQP 2 )表达的影响及类固醇激素治疗鼻息肉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2 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分为Ⅱ型组 (3期Ⅱ型 14例 )和Ⅲ型组 (Ⅲ型 12例 ) ;Ⅱ型组又分为FP组 (7例 )和对照组 (7例 ) ,Ⅲ型组亦分为FP组 (6例 )和对照组 (6例 )。Ⅱ型组和Ⅲ型组中的FP组术前应用FP喷雾剂喷鼻 7d ,对照组术前鼻腔不予任何处理。术中取 2 6例患者的鼻息肉组织 ,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鼻息肉组织中AQP 2的表达。结果 :Ⅱ型组和Ⅲ型组中的FP组鼻息肉体积明显缩小 ,鼻息肉组织中AQP 2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和面密度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均P <0 .0 1)。结论 :在FP作用下鼻息肉水肿减轻、体积缩小 ,可能与AQP 2表达减少有关 ,这为类固醇激素治疗鼻息肉作用机制的阐明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HO在气道炎症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哮喘支气管炎症中抗炎和抗氧化的保护作用比较明显,由于同一气道,同一炎症的指导,HO在  相似文献   

15.
组胺(histamine)是机体内组氨酸在L-组胺酸脱羧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化学信使物质,通过4种受体亚型在复杂的免疫调节系统和变应性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H1受体,组胺可增强抗原提呈细胞的能力,使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释放更多包括组胺在内的炎性介质,促进嗜酸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趋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辛芩颗粒和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门诊确诊为变应性鼻炎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0例采用辛芩颗粒口服以及丙酸氟替卡松喷鼻进行治疗;对照组60例单独使用丙酸氟替卡松喷鼻治疗,疗程均为一个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一个月结束时,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70.0% (P<0.05);治疗结束一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总有效率分别为75.0%和53.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且患者的耐受性良好.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而且停药后可使疗效得以巩固,延缓症状复发,是较理想的药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和比较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临床特征以及伴随疾病.方法 以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主诉鼻塞、流涕、喷嚏和鼻痒症状中至少有2个症状的门诊患者55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史、体征和变应原检测结果进行诊断,其中NAR患者206例、AR患者350例.通过调查问卷详细记录患者一般信息、鼻部症状、伴发症状和各种合并症等,采用记分法评价症状严重程度.以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AR患者的平均(x±s,下同)年龄(31.8±16.7)岁,高于AR患者的(26.3±14.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P=0.0001);而性别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P=0.73).在各种临床表现中,NAR和AR患者鼻塞症状出现率(分别为89.8%和92.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26,P=0.611),但AR患者的流涕、喷嚏、鼻痒、眼痒、流泪、喘息和咳嗽症状出现率均明显高于NAR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且这些症状(咳嗽除外)在AR患者中尤为严重,其症状评分明显高于NAR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AR和AR患者中大多数为中-重度持续性,分别占67.0%和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5,P =0.264).AR患者合并支气管哮喘明显多于NAR患者(分别为12.6%和2.4%),NAR患者合并高血压明显多于AR患者(分别为7.3%和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NAR和AR是两类具有不同临床特征的疾病,两者的合并症也存在某些差异,故值得进一步加强对鼻炎表型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8.
非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鼻炎临床特点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反应性非变应性鼻炎(hyperreactivity non-allergic rhinitis,HNAR)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在性别、年龄分布、发病季节、诱因及临床表现的差异.方法 选择2009年1-8月398例以高反应性鼻部症状首诊的诊断为HNAR及AR的连续患者,以SPSS 17.0软件对其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分型、诱发因素及临床症状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NAR与AR的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5,P=0.01),HNAR女性患者居多,AR以男性为主;在发病年龄上,HNAR以中青年为主,高发年龄在30~39岁(χ2=51.533,P=0.00),AR以青少年为主,高发年龄在10~19岁(χ2=12.772,P=0.00);HNAR发病无明显季节性,AR发病多在秋季.AR变应原以艾蒿和豚草为主.AR以中-重度持续性为主(χ2=123.991,P=0.00),HNAR以中-重度间歇性为主(χ2=97.420,P=0.00);除鼻痒外,AR较HNAR鼻部及眼部的临床症状重(P值均<0.05);非特异性诱发因素在AR与HNAR患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大致相似(统计值,P>0.05).结论 AR与HNAR在性别构成、主要发病年龄、鼻炎分型及发病季节上有明显差异,除鼻痒外AR鼻部及眼部临床症状较HNAR重,但在发病诱因上呈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儿童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研究儿童AR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同时研究皮肤点刺试验结果与患儿症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用症状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价患儿症状的严重程度,用儿童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价患儿的生活质量,记录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①RQLQ量表5个方面间及23个项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03,P<0.01;F=7.35,P<0.01),鼻部症状方面是儿童患者生活质量最受影响的方面,其中鼻塞、喷嚏、鼻痒是评分最高的项目,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量表有显著相关,其中难以入睡、因症状而觉得尴尬评分与鼻涕在VAS评分呈正相关(r=0.230,P<0.05;r=0.325,P<0.01),夜间醒来次数评分与鼻痒、喷嚏的VAS评分呈正相关(r=0.385,P<0.01;r=0.231,P<0.05),注意力难以集中评分与难以入睡、夜间醒来次数评分呈正相关(r=0.316,P<0.01;r=0.525,P<0.01),易怒评分与难以入睡评分呈正相关(r=0.243,P<0.05).③皮肤点刺试验结果与两量表的各方面及总分均无显著相关.结论:AR患儿鼻部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其生活质量显著相关,鼻涕、鼻痒、喷嚏可能是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原因,而睡眠质量可能影响非鼻眼部症状和情感反应,鼻涕可能是导致患儿因症状而觉得尴尬的主要原因;变应原级别与症状的严重程度及生活质量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幼儿变应性鼻炎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1~3岁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儿的特应性分布状态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采集2009年8月至2010年11月96例1~3岁具有AR症状患儿病史资料,包括就诊年龄、性别、出现症状年龄、病史月数、个人过敏史、父母过敏史.采用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 Allergy Screen)筛查共计19类吸入组和食物组变应原特异性lgE( specific IgE,sIgE)及血清总IgE水平.归纳该组患儿吸人性变应原和食物变应原致敏的分布状态,按月龄(A组,≥12月龄;B组,≥24月龄;C组,≥36月龄,但不满48月龄)、变应原类别及湿疹或哮喘任一阳性分组分析各临床特征因子的影响作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各临床特征与变应原致敏的相互关系.结果 变应原筛查总阳性率为81.3%;吸入组变应原、食物组变应原阳性率分别为62.5%、53.1%;混合真菌阳性率最高(50.0%),其次为牛奶(34.4%)、羊肉(31.3%)、牛肉(26.0%)、屋尘螨(21.0%)、小麦(18.8%)、艾蒿(12.5%)、鸡蛋白或鸡蛋黄(11.5%).62.5%可确诊为AR,其余可暂视为非变应性鼻炎.按月龄分组进行临床特征的单因素分析提示:吸入组变应原(x2=13.699,P=0.001)、父亲患AR(x2=14.060,P=0.001)和父亲或母亲患AR(x2=7.396,P=0.025)在3个月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个人湿疹史(P=0.034,OR =3.143)可增加变应原致敏的可能性;个人湿疹史(P=0.015,OR=3.125)和总IgE >200 IU/ml(P=0.030,OR =3.119)则增加吸入组变应原致敏的可能性;未筛选出对食物组变应原致敏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特征;食物组和吸人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入组变应原阳性(P=0.046,OR=3.594)、有蚊虫叮咬性皮炎(P=0.002,OR=11.941)为出现湿疹或哮喘任一阳性的危险因素.结论 1~3岁具有AR症状的幼儿中,吸入组和食物组变应原均可致敏,且吸入组阳性率略高;湿疹史是患儿变应原筛查阳性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清总IgE水平升高与吸人性变应原筛查阳性率升高有关;吸入组变应原阳性、有蚊虫叮咬性皮炎和父亲患AR与出现湿疹或哮喘病史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