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布氏菌病(简称布病)是否可以造成肝脏损害及肝脏损害在慢性布病中发生的几率和规律。方法 对273例慢性布病患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三个方面的观察。结果 发现52例患有肝脏损害,占19.05%。其肝损害与布氏菌素皮试验强度有正相关关系,而与布病血清学及病程无直接关系。结论 说明慢性布病仍可造成肝脏损害,但比急性布病发生率低,其发病机理可能与Ⅳ型变态反应对肝脏的损害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诊断采用细菌培养法可以直接查到布病病原体,但由于布鲁杆菌要求条件高难以培养,需用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问,且对慢性布病敏感性非常低。所以目前多采用血清学方法,主要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常用的血清学方法包括试管凝集试验(SAT)、平板凝集试验(PAT)、  相似文献   

3.
布鲁氏菌是细胞内寄生菌,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抗感染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都曾有关于布病患者机体免疫状态的报导,证实慢性布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于正常水平。过去,用菌苗、水解素、溶菌素、中药等治疗慢性布病,疗效未臻理想;国内应用免疫调节剂治疗慢性布病,曾有一份报告,效果亦不令人满意。 为进一步研究慢性布病患者机体的免疫状态,另辟免疫学治疗方法,我们检测了28例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急、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IFN-γ、IL-4、TGF-β1、IL-10和IFN-γ/IL-4水平,寻找布病慢性化细胞因子标志物。方法随机抽取乌兰察布市地方病防治中心急、慢性布鲁杆菌病患者各42名作为研究对象,当地健康人群2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急性布病患者、慢性布病患者和健康人群IFN-γ、IL-4、TGF-β1、IL-10和IFN-γ/IL-4水平。急性布病患者和慢性布病患者血清IFN-γ、IL-4、TGF-β1、IL-10和IFN-γ/IL-4水平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急、慢性布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IFN-γ、IL-4、TGF-β1、IFN-γ/IL-4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6.86、11.90、12.25、4.60,P0.01);三组指标IL-1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2.72,P0.05)。急性布病患者和慢性布病患者血清TGF-β1和IL-10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90,-1.81,P0.05);急性布病患者和慢性布病患者血清IFN-γ、IL-4和IFN-γ/IL-4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99、82、-3.3,P0.05)。结论联合TGF-β1和IL-10水平变化,高水平IFN-γ可能是布鲁氏菌病慢性化的生物化学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以侵犯关节为主要特点。广西是猪种布病流行区,虽然从80年代以来采取了综合性防治措施,新发病人逐年减少。但80年代以前感染的猪种布病病人,少部分由于治疗不及时而转为慢性,至今临床症状反复发作,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严重影响劳动能力和身体健康。我们曾用强力霉素、利福平、穿山龙注射液、蛤蚧胶囊等中西药治疗,虽然收到明显效果,但均不能根治。近几年来,为了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选择症状反复发作,血清抗体滴度在1:100以上的慢性布病病人,运用中医辨…  相似文献   

6.
布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以发热、乏力、自汗、顽固的关节或肌肉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对慢性布病的治疗,我国在多年的防治实践与科研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布病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通常对于中药作用的认识都是从中医传统的机理进行分析、归类运用;很少从现代中药药理方面来认识其作用机理,故临床应用时,对药物作用并不十分清晰,运用也很困难。所以要运用中药药理学阐述治疗慢性布病的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使中药作用的认识更清晰、更直观,易于运用。布病的变态反应是引起慢性布病病理改变的重要原因,这一点为…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及生命。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认为浊邪在糖尿病性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分为湿浊、瘀浊及浊毒等三种形式,其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因此在糖尿病性肾病的治疗过程中,注意采用利湿化浊法、化瘀解浊法、降浊解毒法等中医治法,以祛除浊邪、邪去正安,有效控制糖尿病性肾病的病情,延缓肾功能的恶化。  相似文献   

8.
浊为湿之极,毒为浊之盛,浊与毒常相兼致病。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创立的浊毒理论广泛应用于脾胃疾病中,疗效较佳。该文通过凝练浊毒理论,发现浊毒为化疗相关性腹泻发生、发展的核心病因病机,具体概括为脾虚湿盛、湿化为浊、浊邪夹杂痰饮和瘀血等病理产物热化为浊毒,浊毒又致脾肾虚衰。临床上以化浊解毒为治疗大法,依据化疗相关性腹泻的中医证型具体分为健脾化湿、调和肝脾、清热通腑与培补脾肾以化浊解毒,为化疗相关性腹泻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虽有肝脏损害,但比例很小,临床表现轻微。我们对46例慢性布病患者同时有乙肝病毒感染者通过布氏菌素皮试和布病血清学检查进行分析,发现其乙肝病毒感染后临床发病与否与布素皮试强度有关,与布病血情学反应无关,而病情轻重与皮试及血清学均无关。  相似文献   

10.
微循环障碍是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已为国内外研究所证实。布鲁氏菌病(下简称为布病),尤其是慢性布病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病人的确诊及疗效的判定尚缺乏明确的客观指标。我们基于探讨慢性布病(包括职业性布病)的诊断和疗效判定的客观指标,我们从1982年至1984年在我区的皮毛制革工厂中,  相似文献   

11.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往往又缺乏特异性。布鲁氏杆菌(布氏菌)性脊柱炎(brucellar sondylitis)是慢性布病损害骨关节系统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布氏菌性骨关节炎的一种,在布病中的发生率为2%~53%.  相似文献   

12.
布鲁氏菌病羊四肢大关节X线探索王秉余,马丁,刘晋保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既往对人类急、慢性期布病患者骨关节损害X线检查国内外均有文献记载[1-6],但对布病病畜骨关节X线检查至今尚无有关报道。为此在研究慢性布病患者骨关节损害的X线、CT及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3.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变态反应性传染病。由于人们对布病缺乏足够的认识,经常造成急性布病的误诊、错诊、漏诊而转成慢性布病,而骨关节疼痛是慢性布病三大主要症状之一.难于治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多年来,我站一直采取加味四逆散、强力霉素、利福平、链霉素联合用药治疗急性布病,效果非常显著,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为查清我省人间布病疫情,对全省畜间有布病疫情的54个县(市)40537名职业人群进行了布病调查。布氏菌素皮内变态反应阳性1448人,阳性率为3.57%,血清学阳性224人,阳性率为0.55%,首次发现布病患者97人,患病率为0.24%,病人以慢性最多,临床症状不典型。说明我省在职业人群中已有布病感染和发病,传染源主要从外地输入。查清我省人间布病疫情,对指导我省布病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人间布鲁杆菌病规律,有助于祖国医学在后续临床治疗布病过程中提高辨证准确性和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中医辨证分型、论治方法、遣方用药等方面文献,进行归纳录入Excel表格,建立中医药治疗布病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布鲁氏杆菌病人根据病程和主要症状体征可以分为8类,依据中医理论分析,急性期分为3类,分别是寒热夹杂证型类、湿热内蕴证型类、热淤阻型证类;慢性期分为5类,分别为虚证型,湿浊型、湿热型、血瘀脉络型、痹症型。结论布鲁氏杆菌病的症状组合规律和中医辨证密切相关,准确科学发热证候特征可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布氏菌病(简称布病)为人兽共患传染病,且具有体液和细胞双重免疫改造的特点。为了解不同病程布病患者的免疫学变化和监床疗效判定、发病机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作者对不同病程的慢性布病患者进行了有关的免疫学检查。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慢性布病中医分型辨治,慢性布病人下丘病-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和甲状腺系统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按中医理论把慢性布病人分为肝肾虚亏、经络阻滞、气血虚弱和湿热阴虚4型。并对前3型分别用全归饮、蠲痛汤、双补汤治疗取得较好疗效;证实了慢性布病人存在潜隐性或轻度肾上腺皮质甲状腺系统功能减退;值得提出的是肝肾虚亏阳虚证病人,24h尿的17羟含量低于正常,而用全归饮治疗后其含量明显提高达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和C-反应蛋白在急、慢性布鲁杆菌病(布病)中的变化,为 辅助诊断布病和急、慢性布病鉴别提供参考.方法 35例急性布病(急性组)、62例慢性布病(慢性组)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人群(对照组)血样标本来自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检验科.采用细胞流术法和速率散射比浊法分别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19+、CD3+/CD4+、CD3+/CD8+)、淋巴细胞和C-反应蛋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急、慢性组CD3+升高(%:74.71±6.79、70.61±8.99比65.00±7.50;F=12.40,P< 0.05),其中急性组高于慢性组(P<0.05);CD19+、CD3+/CD4+降低(%:7.79±3.93、9.94±4.53比11.50±3.25;30.56±6.38、35.56±8.22比39.00±4.00;F值分别为18.62、13.03,P均<0.05),其中急性组低于慢性组(P均<0.05);CD3+/CD8+急性组高于对照组和慢性组(%:34.06±835比29.50±7.25、28.72±8.30;F=12.06,P<0.05).急、慢性组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34.29±10.91、39.12±12.08比30.84±6.45;F=13.78,P<0.05),但急性组低于慢性组(P<0.05).与对照比较,急、慢性组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mg/L:27.43、15.87比0.60;H=19.42,P<0.05),其中急性组高于慢性组(P<0.05);C-反应蛋白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4,P<0.01),与对照组比较,急、慢性组C-反应蛋白阳性率升高(65.7%、61.3%比3.3%,x2值分别为27.54、23.16,P均<0.01).结论 急、慢性布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和C-反应蛋白均发生不同的改变,在辅助诊断布病和急、慢性布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2012年84例布鲁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急性期病人转归情况进行分析,为今后制定布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各病例的随访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相关指标。结果 84例布病急性期病人中失访28人,失访率为33.33%。随访到的病人中治疗率为96.43%,规范治疗率为85.19%,治愈率为71.74%,慢性化率为28.26%。结论失访率和慢性化率较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失访率和慢性化率。  相似文献   

20.
慢性布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常有相当数量的男性病人表现为性机能减退。作者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理论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研制了补肾壮力胶囊,对慢性布病表现有性机能减退的病人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根据卫生部、农业部主编的《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中的布病诊断标准,选择病程在1年以上,具有不同程度性功能减退的慢性布病男性病人66例,年龄25~55岁,平均44岁,不合并其它内分泌疾病,未用过激素类药物。另设健康成年男性47例对照,平均年龄为42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