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维生系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起始密码多态性和3'端多态性对北京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的影响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了110绝经后妇女VDR基因Fok 1和3'端多态性,同时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绝经后妇女腰椎2-4(L2-4)、股骨颈、Ward's三角和大转子区的BMD值。结果:被研究人群Fok I、Apa I、Bsm I和Taq I等位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单独分析各基因型与绝经后妇女BMD值的关系,仅显示Bsm I基因型与BMD值有关联(P<0.05);协同分析Fok I基因型和Apa I、Bsm I、Taq I基因型与BMD值的关系,显示Fok I-Apa I基因型与绝经后妇女L2-4 BMD值显著相关(P<0.001),而未见Fok I-Bsm I基因型与绝经后妇女各部位BMD值的关联,Fok I-Taq I基因型与股骨颈和大转子区部位BMD值有关联(P<0.05)。此外,未发现VDR基因3'端多态性之间与各部位的BMD值有关联。结论:VDR基因Fok I多态性虽然与绝经后妇女BMD值无关联,但Fok I多态性和3'端多态性(Apa I和Taq I)对绝经后妇女BMD值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VDR)起始密码子(Fok Ⅰ位点)和启动子区CDX2结合位点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钙剂补充对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转换指标作用的关系。方法200名受试对象(均为上海市汉族无亲缘关系的绝经后妇女)分为两组:高钙组(日服元素钙1000mg和维生素D400IU)和低钙组(日服元素钙300mg和维生素D300IU)各100名,期限1年。检测治疗前后BMD和骨转换指标,以及VDR基因Fok Ⅰ位点和CDX2结合位点多态性。结果其中171名完成整个研究。研究人群础Ⅰ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Ff(48.0%)、FF(31.0%)和ff(21.0%);CDX2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AG(56.7%)、GG(25.7%)和AA(17.6%),上述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整个人群或2亚组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无论在整个人群组、或是2亚组中,Fok Ⅰ或CDX2各基因型间各部位BMD和各骨转换指标的基线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钙剂补充1年时,各部位BMD和骨转换指标的终点值和变化的百分数与Fok Ⅰ或CDX2多态性均无相关性。结论高钙或低钙的补充对上海市汉族绝经后妇女BMD或骨转换指标的影响与VDR基因Fok Ⅰ或CDX2多态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肾脏病(T2DKD)相关性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方法选择外文期刊数据库(Pub Med,Science Citation Index,Cochrane)及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根据系统评价的原理及规范,英文检索词:diabetic nephropathy or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or diabetic complication;vitamin D receptor or VDR;polymorphism or single nucleotid polymorphism or variant。中文检索词:糖尿病肾脏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检索时间为建立数据库时间至2017年6月。检索有关VDR基因(ApaⅠ、BsmⅠ、FokⅠ、Taq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T2DKD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同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扩大检索范围。对最终确定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Stata 12.0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含1 4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VDR基因位点ApaⅠ、FokⅠ、TaqⅠ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T2DKD无明显相关性(P0.05)。BsmⅠ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T2DKD发生存在关联,等位基因B vs b,比值比(OR)=1.86,95%可信区间(CI)=1.31-2.6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BB+Bb vs bb,OR=2.02,95%CI=1.38-2.9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DR基因位点BsmⅠ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T2DKD易感性相关,B等位基因及BB+Bb基因型可能是其T2DKD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佝偻病)的遗传关联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Springer、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VDR基因FokⅠ、ApaⅠ、BsmⅠ和TaqⅠ位点多态性与佝偻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以佝偻病患儿为病例组。依据NHI-NHGRI研究工作组2007年制定的遗传关联性研究报告规范为基础,并依据相关文献选取其中的14条标准用于评价文献偏倚。以基因型频率为指标,提取数据后先确定最佳遗传模型,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的OR值及其95%CI。结果 19篇病例对照研究进入Meta分析。①FokⅠ位点采用共显性模型(FF基因型vsff基因型;FF基因型vsFf基因型)分析,病例组704例,对照组59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亚洲人群FF基因型较ff基因型(OR=4.59,95%CI:2.98~7.07)和Ff基因型(OR=2.58,95%CI:1.79~3.73)患佝偻病的风险显著增加;高加索人群Fok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FF基因型vsff基因型,OR=2.50,95%CI:0.76~8.19;FF基因型vsFf基因型,OR=1.18,95%CI:0.66~2.10);非洲人群FF基因型较ff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显著增加(OR=5.81,95%CI:1.21~27.98)。②ApaⅠ位点采用显性模型(AA+Aa基因型vsaa基因型)分析,病例组338例,对照组459例。亚洲人群和非洲人群ApaⅠ位点与佝偻病均无显著关联性,OR分别为1.04(95%CI:0.72~1.49)和0.98(95%CI:0.57~1.71);高加索人群AA+Aa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增高(OR=5.50,95%CI:1.22~24.75)。③BsmⅠ位点采用显性模型(bb基因型vsBb+BB基因型)分析,病例组822例,对照组736例。亚洲人群BsmⅠ位点bb基因型较Bb+BB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降低(OR=0.46,95%CI:0.23~0.92),非洲人群Bsm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OR=1.65,95%CI:0.95~2.88)。④TaqⅠ位点采用隐性模型(TT基因型vsTt+tt基因型)分析,病例组519例,对照组513例。亚洲人群(OR=1.22,95%CI:0.82~1.82)、高加索人群(OR=0.91,95%CI:0.35~2.35)和非洲人群(OR=1.18,95%CI:0.68~2.05)Taq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亚洲人群FokⅠ位点FF基因型为患佝偻病的危险因素,而BsmⅠ位点bb基因型为佝偻病轻微的保护因素,尚不能认为ApaⅠ和TaqⅠ位点与佝偻病有关联性;由于高加索人群和非洲人群研究较少,VDR基因多态性与佝偻病的关联性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骨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盐酸雷洛昔芬( raloxifene,RLX)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和骨转换指标影响的关系.方法为随机、对照和双盲试验,入选47~74岁68例无亲缘关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汉族妇女,随机分为RLX组和安慰剂组(各34例),RLX组日服RLX 60 mg,安慰剂组服与RLX外观一致的安慰剂,共1年.在服药前、服药后6月和12月时,检测BMD和骨转换指标包括血清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elopeptide, CTX)和骨钙素(osteocalcin, BGP).分析雌激素受体1基因(estrogen receptor 1 gene,ESR1)Xba Ⅰ和PvuⅡ位点、ESR2基因RasⅠ位点、维生素D受体基因(vitamin D receptor, VDR)FokⅠ和CDX2结合位点的多态性. 结果共58例完成整个试验,研究结束时RLX组腰椎2~4(L2~4)、全髋部和大转子BMD增加的百分数,以及血清CTX和BGP水平下降的百分数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12个月,RLX组VDR FokⅠ FF基因型者(n=8)全髋部和大转子BMD值平均下降各为1.98%±4.86%和2.26%±4.73%,而Ff/ff基因型者(n=21)平均增加各为2.52%±2.75%和2.74%±2.97%(P<0.05);ESR1 PvuⅡ位点PP/Pp基因型者(n=17)全髋部BMD明显增加(2.12%±2.78%),而pp基因型者(n=12)呈下降(-1.34%±3.73%)(P<0.05).但上述5个位点多态性与安慰剂组各指标变化均无相关性. 结论 RLX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BMD的作用受VDR基因FokⅠ和ESR1基因PvuⅡ多态性的调节.在临床选择该药物时,可根据应用对象的基因型做有益决策之用.  相似文献   

6.
妇女隆钙素受体基因型与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欲探讨中国汉族妇女降钙素受体(CTR)基因型频率分布及其与骨密度(BMD)的关系.对北京地区95名健康年轻妇女和127名绝经后妇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CTR基因型,同时通过PCR产物进行测序验证,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BMD值.发现汉族妇女CTR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CC、TC、TT(分别占90.5%、8.6%、0.9%),等位基因频率C和T各为94.8%、5.2%.年轻妇女组TC基因型者在腰椎和股骨大转子部位的BMD值均高于CC基因型的相应部位(P<0.05),绝经后妇女组不同基因型各部位BMD值无差别.提示汉族妇女CTR基因型频率分布不同于已报道的其他人种;CTR基因型与BMD间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并进一步研究其与骨密度的关系。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CP)等生物学技术检测203例绝经后广州地区妇女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型,同时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腰椎、股骨颈、瓦氏三角、大转子处骨密度(BMD)。 结果:203例受试对象中,VDR基因型分别为BB型17例(占8.3%)、Bb型60例(占29.6%),bb型126例(占62.1%), b等位基因频率为76.85%、B等位基因频率为23.05%,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分析其基因型与骨密度的关系显示:只有bb与Bb、BB基因型在腰椎骨密度存在差异(P<0.05)、Bb与BB的腰椎BMD无差异(P>0.05),其余部位3种基因型骨密度无差异(P>0.05)。 结论: VDR基因型与BMD间存在着一定关联,但尚不能作为预测广州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危险性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ApaⅠ和Taq Ⅰ位点多态性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和基因测序方法,检测285例中国北方汉族散发PD患者与285名正常对照VDR基因ApaⅠ和TaqⅠ位点多态性,并比较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ApaⅠ和Taq Ⅰ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PD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样本按性别及发病年龄分组后比较,ApaⅠ位点各亚组间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aqⅠ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男性PD组(168例)与男性对照组(1 60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87,P=0.032,OR=2.149,95%CI:1.011~4.567),男性PD组T等位基因频率较男性对照组显著增高(x2=3.867,P=0.036,OR=2.064,95%CI:0.989~4.307).结论 VDR基因ApaⅠ位点多态性与PD风险间无相关性,但TaqⅠ可能是男性PD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环境因素与结核病发病的相关性,以及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198例确诊肺结核病例为病例组,按年龄、性别成组匹配195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高分辨率溶解曲线技术(HRM)检测VDR基因TaqⅠ、FokⅠ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同时收集研究对象环境因素暴露情况,以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VDR基因多态性、环境因素与结核病的联系及其交互作用。结果结核病患者接触史、吸烟、人均居住面积小于10 m2、居室通风不良、工作强度大以及VDR基因FokⅠ-ff基因型与结核病易感性相关(P<0.05),VDR基因FokⅠ-ff基因型、吸烟及结核病患者接触史在结核病发生中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P<0.05)。结论 VDR基因多态性、环境因素与结核病的发病有关,且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基因多态性与男性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方法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上海市388名46-80岁无血缘关系的健康汉族男性ER-α基因XhaⅠ、Pvu Ⅱ和BstUⅠ多态性,双能X线吸收仪检查腰椎1-4(L1-4)和股骨近端股骨颈(femoral neck)、大转子区(trochanter)和Ward's三角部位BMD。结果 被研究人群XhaⅠ和Pvu Ⅱ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未发现ER-α基因第1外显子区存在BstUⅠ多态性,所有对象均是BB基因型。XhaⅠ多态性与各部位BMD值均无相关;Pvu Ⅱ多态性与L1-4和Ward's三角部位BMD值均有关联(P<0.05),Pp基因型在上部位平均BMD值明显高于PP和pp基因型(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中国汉族人群缺乏或罕有ER-α基因BstUⅠ多态性;ER-α基因PvuⅡ多态性可能影响老年男性松质骨骨量的丢失。  相似文献   

11.
背景:有研究证实,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甲状旁腺素基因有密切关系,但在不同地区人群中结果存在差异性。 目的:探讨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甲状旁腺素基因(PTH)BstBⅠ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 方法: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福州地区150例绝经后妇女的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骨密度,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甲状旁腺素基因BstBⅠ多态性。 结果与结论:①甲状旁腺素基因型分布频率为BB型 68.8%、Bb型24.1%、bb 型7.1%。等位基因频率为B 81%,b 19%,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②分析其基因型与骨密度的关系:BB、Bb、bb 3种基因型在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区4个部位骨密度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 > 0.05)。甲状旁腺素基因BstBⅠ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间无关联,尚不能作为预测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危险的遗传标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骨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存在地域和人群的差异。 目的:观察绝经后妇女骨钙素基因型频率分布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探讨福州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基因。 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201例汉族绝经后妇女骨钙素基因型,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4个部位骨密度值。 结果与结论:福州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骨钙素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χ2=2.29,P > 0.05),基因多态性分布依次为HH 5%、hh 46%、Hh 49%,与福州、北京、广州、台湾地区骨钙素基因Hind Ⅲ位点多态性分布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0.05)。但是与日本人、白种人差异明显( < 0.05)。且HH基因型在大转子骨密度明显高于hh型(P < 0.05),但不同基因型在第2~4腰椎、股骨颈、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绝经后妇女骨钙素基因型与大转子骨密度可能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汉族人维生素D受体基因Tru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分布并探讨其对Bsm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分布测定的影响。方法收集80名健康汉族人外周静脉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用限制性片段多态性长度酶切法测定80名汉族人维生素D受体基因TruⅠ、BsmⅠ酶切位点多态性;换用常规引物再次测定上述标本Bsm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TruⅠ、Bsm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及两次测定的BsmⅠ位点的一致性。结果测得TruⅠ基因型频率为TT68.7%,Tt26.3%,tt5.0%;同一PCR片段上测得BsmⅠ位点基因型频率为BB6.2%,Bb52.5%,bb41.3%,多态性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换用常规引物测定同批标本BsmⅠ位点多态性,基因型分布为BB20.0%,Bb26.2%,bb53.8%,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r=13.29,P〈0.01)。与第1次测定相比,有22个标本基因型由Bb型变成BB型或bb型,发生基因型丢失。结论汉族人VDR基因存在TruⅠ多态性,其多态性分布与其它种族不同;Tru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可引起BsmⅠ位点多态性测定时等位基因的丢失。  相似文献   

14.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是否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结局相关联。方法以184例慢性乙肝患者和205名无症状HBV携带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PCIR-RFLP)方法,分析VDR基因第2外显子Fok Ⅰ位点、第9外显子Taq Ⅰ位点的多态性分布。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ok Ⅰ位点FF基因型在慢性乙肝组的频率44.6%显著高于无症状HBV携带组的31.7%(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混杂作用后,结果仍然显示FF基因型在慢性乙肝组与无症状HBV携带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OR=1.95,P〈0.05)。FokⅠ位点与TapⅠ位点组成的FT单倍型在慢性乙肝组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无症状HBV携带组(OR=1.45,P〈0.05),fT单倍型在慢性乙肝组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无症状HBV携带组(OR=0.72,P〈0.05)。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HBV感染的遗传易感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我国汉族儿童维生素D受体 (VDR)基因多态性分布。方法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BsmⅠ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PCR -RFLP) ,对 1 69名健康汉族儿童进行了VDR基因分型 ,并计算其基因型频率分布。结果 中国汉族儿童VDR基因bb、Bb、BB基因型分别为 91 1 2 %、7 1 %、1 77%,明显不同于高加索人种 ,与韩国人较为相似。结论 VDR基因多态性具有种族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发生相关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对于危险基因型的研究还存在商榷余地。 目的:分析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妇女骨密度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检查的老年健康妇女120例,提取全血基因组DNA,选择限制性内切酶PvuⅡ和XbaⅠ进行酶切,分析基因型的分布与频率。同时选择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三角处的骨密度值。 结果与结论:XbaⅠ酶切基因型XX 6例,Xx 78例,xx 36例;PvuⅡ酶切PP 32例,Pp 50例,pp 38例。不同基因型老年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龄与体质量指数值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PvuⅡ酶切PP基因型妇女的大转子与ward三角处的骨密度值明显大于Pp及pp妇女(P < 0.05);而XbaⅠ酶切基因多态性在老年妇女中股骨颈、大转子与Ward三角的骨密度均无显著差异(P > 0.05)。说明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妇女骨密度有一定的相关性,P等位基因对老年妇女大转子与Ward三角处的骨密度的维持有一定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VDR基因Fok I、Taq I多态性与青藏高原藏族儿童结核病的相关性。方法对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的162例藏族儿童及同民族有分支杆菌接触史的健康儿童167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VDR基因的Folk I、Taq I多态性,对两组样本中的多态性分布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以研究其与青藏高原藏族儿童结核病相关性。结果 Folk I的3种基因型FF、Ff及ff在结核组中的比例分别为55例(33.9%)、77例(47.5%)、30例(18.5%),而相应健康组中分别为70例(41.9%)、84例(50.3%)、13例(7.8%)。结核组中基因型ff频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OR 2.692 95%CI 1.349-5.373)。Taq I的2种基因型TT、Tt在结核组中的比例分别为138例(85.2%),24例(14.8%),而相应健康组中分别为146例(87.4%),21例(12.6%),统计学分析两组的基因型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VDR基因的Folk I多态性与高原藏族儿童肺结核具有相关性,其ff基因型可能是患病风险因素,而Taq I多态性则与高原藏族儿童肺结核不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蒙古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VDR)ApaⅠ位点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方法病例组为父系母系三代纯蒙古族T2DM患者150例,其中男性101例,女性49例;平均年龄为55.31岁;糖尿病家族史14例;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3.49 kg/m~2。对照组为父系母系三代纯蒙古族,且无糖尿病家族史,与病例组无血缘关系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62例;平均年龄为53.26岁;糖尿病12例;平均BMI为22.54 kg/m~2。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150例蒙古族T2DM患者和150例蒙古族健康对照VDR的ApaⅠ位点的多态性,分析两组间ApaⅠ等位基因和基因型与T2DM的关系。结果 ApaⅠ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χ~2=2.87,P 0.05)。ApaⅠ酶切位点病例组与对照组AA、Aa、aa基因型分布频率存在差异(AA 11.33%vs 10.00%,Aa29.33%vs 52.67%,aa 59.34%vs 37.33%;χ~2=17.60,P 0.05),A、a等位基因频率也有差异(A 26.00%vs 36.33%,a 74.00%vs 63.67%;χ~2=35.73,P 0.05)。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2DM的危险因素有年龄、BMI、舒张压,等位基因A、25(OH)D3浓度为保护因素。结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群中,VDR基因ApaⅠ多态性可能与T2DM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基因测序等技术测定34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息儿和52名正常儿童的VDR基因多态性,比较两组VD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AA、A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7.6%、50.0%、32.4%和7.7%、28.8%、63.5%,A、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2.6%、57.4%和22.1%、77.9%。两组AA、Aa、aa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13,P=0.017),两组A和a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r=8.217,P=0.004),佝偻病组中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结论VDR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存在相关性,携带A等位基因的个体存在对佝偻病的易感性,提示VDR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可能在决定个体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遗传易感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冈启动子Fok Ⅰ多态性与尿钙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50例泌尿系结石(结石组)及50例非泌尿系结石患者(对照组)的外周血进行Fok I多态性检测,分析两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并用常规尿生化分析仪比较两组的24 h尿钙浓度.结果 结石组基因型分布:FF 28%(14/50),Ff 52%(26/50),ff 20%(10/50);对照组:FF 34%(17/50),Ff 56%(28/50),ff10%(5/50),其中FF和ff基因型分布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组与对照组等位基因F分布频率分别为54%(54/100)和62%(62/100)(P>O.05);f分别为46%(461100)和38%(381100)(P<0.05).结石组FF、Ff、ff基因型的24 h尿钙浓度分别为(0.030±0.008)mmol/kg、(0.037±0.009)mmol/kg和(0.081±0.013)mmol/kg,对照组分别为(0.028±0.006)mmol/kg、(0.036±0.002)mmol/kg和(0.043+0.003)mmol/kg,FF和Ff基因型在两组中尿钙浓度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f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R基因起始密码子中Fok I多态性与泌尿系结石患者尿钙浓度升高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