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硬化与无症状性脑梗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航  林敏 《高血压杂志》2006,14(6):439-44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无症状性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50)和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114)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管腔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2.0%和82.0%,显著高于没有无症状性脑梗死组(64.9%和58.8%;P=0.000和P=0.004);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38.0%,亦显著高于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7.0%,P=0.000)。与脑梗死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69.8%,显著高于非梗死侧(35.1%,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发生率;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颅内梗死病灶有同侧相关性。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及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腔隙性脑梗死的患病关系。方法选择住我院的111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组)和91例高血压非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均行头颅CT或MRI及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血脂等指标。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升高、载脂蛋白A(apoA)降低与高血压患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有关(P<0.05)。高血压病程越长的患者越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阳性动脉数较非腔隙性脑梗死组高(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的颈动脉内径较非腔隙性脑梗死组窄(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颈动脉脉冲指数、阻力指数明显较非腔隙性脑梗死组高(P<0.05)。结论收缩压升高、apoA降低、高血压病程延长、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能与腔隙性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3.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1):967-967
该文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腔隙性脑梗死的患病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111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组)和91例高血压非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均行头颅CT或磁共振及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血脂等指标。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目的 初步探讨高血压及高血压伴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谱勒显像仪对48例非老年高血压患者、79例老年血压患者、37例老年高血压伴DM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观察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及血脂、血凝的关系。结果 老年高血压组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63.3%)显著高于非老年高血压组(22.9%,P<0.01),老年高血压伴DM组与老年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老年高血压组中,颈动脉内膜增厚组脑梗死发生率(66.7%)较颈动脉正常组(25.0%)增高(P<0.05),与斑块组(36.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老年高血压伴DM组中内膜增(66.7%)及斑块组(46.4%)脑梗死发生率均较颈动脉正常组(0.0%)高(P<0.05)。老年高血压组及老年高血压伴DM组高血压病史与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血脂及纤维蛋白原(FIB)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超声对脑梗死的预测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应积极控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114例EH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4组: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各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舒张末期内颈(DD)、收缩末期内径(DS)、DD与DS之差与DD的变化率DD-DS/DD(%)及粥样斑块。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颈动脉DS、DD、DD-DS/DD(%)值下降,斑块发生率和斑块的严重程度增加。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能较好地预测EH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按头颅CT或MRI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动脉组。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其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大小以及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 皮质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皮质下组(χ^2=10.04,P〈0.01),皮质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皮质下组(χ^2=8.44,P〈0.01)。结论 皮质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关系更密切,且随着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的增加,皮质脑梗死的危险性也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方法应用ImagePoint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分别对无症状脑梗死组(82例)和对照组(40例)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结果无症状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48.8%,对照组为2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无症状脑梗死相关,超声检查对预测脑梗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标  题  1.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随机前瞻性试验研究设计2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动脉内膜切除术作  者  1.ACAS组   2 .ACAS执行委员会  参考文献  1.Stroke ,1989,2 0 :84 4~ 84 9;2 .JAMA ,1995 ,2 73:14 2 1~ 14 2 8  研究疾病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变 )。目  的 探讨在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病人中 ,除积极药物治疗外 ,增加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能否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设  计 随机、开放、对照组。病人资料  16 6 2例 ,年龄 4 0~ 79岁 ,至少 6 0 %的颈总动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部位、数目等。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5.5%;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0%;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8例陈旧脑梗死患者检查颈动脉血流及粥样硬化(CAS)斑块形成情况,并与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观察两组研究对象血管狭窄和附壁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48例脑梗死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40例,占83.3%;对照组颈动脉管壁增厚及斑块形成10例,占33.3%,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着密切关系,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检出有助于对脑梗死的预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颈总动脉僵硬度与无症状性脑梗死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血液透析患者218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物化学数据。超声血管壁跟踪系统测定颈总动脉硬化参数β作为评价颈总动脉僵硬度的指标。血管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采用Sutton法计算。结果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动脉硬化参数β与年龄、透析时间、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指数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脉压(β=0.501,P<0.001)和年龄(β=0.488,P<0.001)是动脉硬化参数β的独立影响因素,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指数为协同影响因素。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患者动脉硬化参数β明显高于未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P<0.001),而两组患者的平均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指数无明显差异。结论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液透析患者颈总动脉僵硬度增加,颈总动脉僵硬度与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无症状性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改变,及其与各种危险因子的关系.方法对81例高血压(其中合并糖尿病40例)及33例健康者行超声波检查,测定IMT,并行血脂、血糖等检查.结果高血压非糖尿病组与高血压糖尿病组IMT、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高于正常组[IMT(0.96±0.11 vs 1.09±0.10 vs 0.61±0.04)mm; TC(5.21±1.05 vs 6.81±1.12 vs 4.47±0.29)mmol/L;LDL-C(3.64±1.11 vs 4.45±0.89 vs 2.31±0.45)mmol/L;SBP(154.3±14.6 vs 155.2±15.3 vs 115.6±14.3)mm Hg;DBP(89.5±9.5 vs 88.5±15.1 vs 75.3±7.1)mm Hg(P<0.01).高血压糖尿病组IMT、TC、LDL-C、GLU高于高血压非糖尿病组[IMT(1.09±0.10 vs 0.96±0.11)mm;TC(6.81±1.12 vs 5.21±1.05)mmol/L;LDL-C(4.45±0.89 vs 3.64±1.11)mmol/L;GLU(9.6±3.41 vs 5.50±0.74)mmol/L(P<0.01)].直线相关分析示,IMT与GLU、SBP、TC、LDL-C、DBP、年龄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21、0.678、0.801、0.736、 0.358、0.321,P<0.05).结论高血压和糖尿病同时存在时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能在早期反映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血压杂志》2004,12(6):512-514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梗死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22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测量血糖、血脂、血压水平以及进行头颅CT或MRI扫描.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158例)和无斑块组(64例).观察不同年龄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分析脑梗死与不同颈动脉斑块分级的关系.结果:70岁以上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2级以上斑块的检出率显著增高(P<0.01),脑梗死和多次脑梗死的发生率也高于70岁以下患者(P<0.05).2级和3级斑块组患者的颈总动脉内径增大,血流速度增快,血管阻力增大(P<0.05).有斑块组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1).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斑块级别越高,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异常越明显,脑梗死发生率也越高.70岁以上高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多谱勒超声观察老年高血压颈动脉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变化特点。方法: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仪对120例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双侧颈动脉超声观察,并与5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老年高血压组颈动脉阳性检出率为84%,斑块检出率为57%,明显高于健康人组,二组对比有显著性意义(P〈0.01);(2).老年高血压组SPV、EDV较健康人组降低,血流动脉力学变化以流速减慢为主;(3)颈动脉血管病变彩色多谱勒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超声检测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及椎动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对298例ACI患者及101例健康对照者行颈动脉及椎动脉超声检测,分析两组间血管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血管阻力指数(RI)及血流速度等方面的差异。根据NIHSS评分,把ACI组分为2个亚组:进展性ACI组和非进展性ACI组,比较2个亚组间上述超声参数的差异。结果 (1)ACI组颈总动脉内径、颈内动脉内径、颈总动脉RI、左侧颈内动脉RI均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ACI组颈总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颈内动脉Vd、右侧椎动脉Vs及Vd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2)进展性ACI组左侧颈总动脉Vs、左侧颈总动脉RI、颈内动脉IMT高于非进展性ACI组(P0.05);进展性ACI组右侧椎动脉Vs低于非进展性ACI组(P0.05)。(3)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年龄与各血管超声参数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结构失代偿是ACI的特征之一,颈内动脉IMT增厚可能是ACI进展加重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与研究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 我院自2006年4月-2011年12月对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数字减影(DSA)检查,按是否有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对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率、狭窄程度、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98/128(84.1%),单纯颅内血管狭窄57例(47.1%),单纯颅内外血管同时狭窄46例(34.8%),颅内合并颅外(两支以上血管同时狭窄)75例(57.9%).两组中颅内血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颅内外血管及多支病变中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与高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狭窄越严重高血压发病率越高.血管狭窄程度与年龄有密切关系(P=0.02).结论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且其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而且血管狭窄程度与年龄、长期吸烟、有明显差异.糖尿病、高血脂、性别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