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炎症性肠病患者凝血酶原片段F1+2及D-二聚体检测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sase,CD)。发病率在我国呈明显增高趋势,但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IBD患者活动期时体内存在高凝状态,肠黏膜中有微血栓形成,肝素治疗难治性IBD患者有效。凝血酶原片段F1+2及D-二聚体(D-dimer,D-d)均是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在临床检验方便。我们通过评价IBD(包括活动期及缓解期)患者F1+2和D-d的水平,了解患者凝血及纤溶状态在IBD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评价IBD活动性及应用肝素治疗活动期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地比较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与非IBD患者服用铁剂的耐受性与疗效.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5年3月期间住院病历中符合IBD的217例患者及26例非炎症性原因引起缺铁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7例IBD患者中有42例(19.4%),非IBD组有15例(57.7%)患者接受过口服铁剂治疗,IBD组有7例(16.7%),非IBD组有3例(11.5%)不能耐受口服铁剂治疗(P>0.05).依据检查结果,IBD组有11例(31.4%),非IBD组有8例(38.1%)治疗有效.结论 IBD患者对口服铁剂的耐受性和治疗效果与非IBD患者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组慢性复发性疾病,病因未明,与肠道免疫机制有关,遗传和环境因素在IB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IBD有增多趋势,对IBD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发现分子和细胞介质在肠道免疫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出现了环孢菌素、粘膜保护剂、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和白细胞去除术等新方法。本文就IBD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王义国  王亚茹 《山东医药》2009,49(1):106-107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UC和CD在临床表现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两者又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陈曦  杨世忠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3):1326-1327,F0004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rohn病,CD),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关于IBD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对动物模型的研究,因而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IBD常用动物模型的主要机理,制备方法以及模型用途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为一种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处理难度较大的消化科疾病。在对IBD的研究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肠道菌群在IBD中的重要作用,大量证据表明益生菌对IBD的治疗有所裨益,益生菌制剂也日益成为IBD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文综述了近年来益生菌治疗IBD的成果,并探讨了益生菌治疗IBD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7.
肠黏膜屏障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Inn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含两个独立的疾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近年研究发现,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在IBD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更好地了解正常及疾病状态下肠黏膜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可以为IB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冯静静  左秀丽 《胃肠病学》2011,16(6):370-372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因免疫反应失调所致的反复发作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是IBD发病中的重要致炎因子,近年研究发现NLRP3炎性小体可调节IL-lβ和IL-18的分泌,因此有望成为IBD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NLRP3炎性小体在IB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提出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易烽明  赵杰  雷媛  蒋益  夏冰 《胃肠病学》2011,16(3):187-189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在国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巨细胞病毒(CMV)属疱疹病毒科B属双链DNA病毒,近年随着IBD与CMV研究的深入,发现CMV在IBD的发生和疾病进展中起一定作用,且对IBD的临床诊治亦有一定指导价值。本文就CMV的检测方法学、其在IBD患者中的流行病学情况和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尚未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黏膜愈合是目前治疗IBD的主要目标,其可明显降低手术率和复发率。氨基酸为生物体内重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底物,是促进肠道生长,维持肠道黏膜完整和屏障功能的必需物质。研究表明氨基酸在促进IBD黏膜愈合中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就氨基酸在IBD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陶雪娥 《山东医药》2013,(39):102-104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多基因复杂疾病,其家族聚集性及同卵双生子高共患率的现象均提示遗传因素在IBD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不同的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对IBD易感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种族、地区及人群差异性.近来国外研究显示,欧洲人群IBD的易感基因/位点多达99个,其中与克罗恩病(CD)及炎症性肠病(UC)均相关的有28个.过去一直认为IBD好发于西方国家,但近20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亚洲及中东地区IBD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国内对基因多态性与IBD易感性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与西方国家比较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现对中国人群炎症性肠病易感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调节性T 细胞(Treg)有抑制自身免疫的功能,是维持肠道免疫稳态的重要因素。Treg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均有可能导致IBD发生。此文就目前国内外关于Treg细胞在IBD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指导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肠道疾病,目前认为免疫功能紊乱和免疫耐受异常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因素。肠黏膜免疫调节细胞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IBD的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此文从炎性细胞因子y型干扰素、调节性T细胞的特性及它们在IBD中的作用和相互作用等方面简述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的抗生素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凤 《胃肠病学》2010,15(9):568-570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近年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肠道细菌在其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虽然目前尚未发现特异性细菌与IBD的发病相关,但随着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以及肠道细菌与IBD研究的进展,发现肠道细菌可能是参与IBD始动和持续的因素.因此,采用抗生素治疗IBD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本文就抗生素对活动期CD,CD肛周病变、CD术后复发以及活动期UC和囊袋炎的疗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营养不良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中非常普遍,营养治疗也已成为IBD基础治疗的措施,但因关于营养不良究竞是IBD发病原因亦或结果一直存在争议,此文就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炎症性肠病疾病活动程度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炎症性肠病(IBD)是病因未明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本研究对血小板参数与IBD的活动性是否关联作临床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8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小平  王丽莎  詹灵凌  陈兰  唐星火 《内科》2011,6(3):202-206
目的总结分析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治策略。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9年7月354例炎症性肠病住院患者和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504例炎症性肠病门诊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我院近12年来IBD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溃疡性结肠炎(UC)明显多于克罗恩病(CD)。本组IBD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28∶1。IBD平均发病年龄(41.07±16.07)岁。UC发病高峰年龄为30~49岁,CD发病高峰年龄为20~39岁。本组住院患者中UC和CD两组民族构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肠镜检查中UC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为主,CD以回盲部及回肠末端病变为主。本组患者IBD病理组织学检出率为41.5%,UC误诊率为17.0%,CD误诊率为25.0%。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及类固醇激素为主。结论炎症性肠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IBD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病理。IBD呈慢性复发性发作过程,应长期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18.
常玉英  欧阳钦 《胃肠病学》2005,10(5):315-318
对炎症性肠病(IBD)的研究已有多年,但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近年来,有关IBD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更新了一些观点.2001年发现了第一个克罗恩病(CD)易感基因CARD15/NOD2,从而使对IBD发病机制的研究集中在遗传学方面[1].  相似文献   

19.
程吉华 《胃肠病学》2011,16(5):307-309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冈尚未完全阐明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近年研究发现IBD患者肠黏膜组织和血清的诸多microRNA(miRNA)表达异常,且其表达异常与疾病活动度、病变部位等相关,可能在IBD的诊断、发病机制探索和靶向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本文就IBD患者特异性miRNA表达异常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阐明miRNA在I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顽固性难治的慢性非特异性肠炎,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它的发病在我国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然而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它是环境、遗传、病原体和机体免疫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失衡产生的疾病。IBD的特点之一是慢性肠道炎症伴随有动力方面的改变。近年来,关于IBD与肠道动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已成为IBD发病机制研究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