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及MRI在肝门部胆管癌(HHC)术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以期提高HHC手术切除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HHC,分析术前MDCT及MRI改变,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26例HHC中,肿块型8例,浸润型16例,管内结节乳头型2例,增强后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表现为边缘轻中度强化,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与手术病理对照,MDCT及MRI分型符合率分别为76.9%及84.6%;MDCT正确评价胆管侵犯范围20例,MRI正确评价胆管侵犯范围22例;MDCT正确评价血管侵犯8例,MRI正确评价血管侵犯7例;淋巴结转移及肝脏侵犯13例,MDCT正确评价10例,MRI正确评价11例。结论 MDCT及MRI对HHC的分型及手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外科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CT与MRI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与MRI检查且为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CT与MRI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手段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结果:16例肝门部胆管癌CT与MRI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的扩张,其中14例肝门部见软组织肿块,2例MRI见胆管壁增厚呈鼠尾状改变,4例门脉受累,6例 CT发现淋巴结肿大。CT与MRI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及对病灶的显示无明显差异。结论:CT与MRI是检查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手段。MRI在显示肝门部肿块的大小、范围及沿胆管壁浸润方面比CT优越,尤其对早期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门胆管癌CT诊断与手术及病理对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16例肝门胆管癌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分析。结果:典型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及肝门区肿块,大部分肝门肿块表现为中等程度强化,动态增强扫描肿块逐渐强化。大部分肿瘤经手术切除。病理结果12例为中、高分化腺癌,4例为低分化腺癌。结论: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对显示肝门胆管癌的形态特征和提高诊断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在胆管癌中的的影像学表现和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对胆管癌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临床病理确诊的胆管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点,尤其是早期的影像学表现。结果37例患者中,位于肝内者9例(肝左叶6例、肝右叶3例);位于肝门部者18例;肝外者10例(上段和下段各5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胆管癌的诊断,特别是早期胆管癌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2011年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肝外胆管癌23例,所有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并经MPR、CPR处理,回顾分析胆管癌各期CT表现及胆管癌显示率。结果肝外胆管癌上段9例,中段8例,下段6例;动脉期16例轻度强化,4例中度强化;静脉期3例轻度强化,13例中度以上强化,4例明显强化;2例动脉期、静脉期均呈明显强化;22例延迟期中度以上强化,1例各期无明显强化:CT直接征象为胆管不规则局限性增厚、环状不均匀增厚或表现为结节、肿块状,间接征象为肝内外胆管扩张:MPR、CPR能直接显示病变范围、狭窄程度及周围浸润情况。结论合理运用MPR、CPR技术,能准确显示肝外胆管癌直接征象、位置及浸润范围,结合各期CT表现,对确立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肝内胆管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探寻鉴别肝内胆管癌与良性病灶的最佳放射摄取半定量诊断界值。方法收集2010年8月~2012年12月因常规影像学怀疑肝内胆管癌并行PET/CT检查患者的资料。分别使用视觉分析法、SUV_(max)法、T/N比法及综合分析法进行诊断,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各种方法诊断肝内胆管癌的效能。结果共入组51例患者,2例为肝细胞癌,39例肝内胆管癌及10例良性病灶;PET/CT诊断肝内胆管癌的敏感度92.3%;特异度75.0%;准确度88.2%;阳性预测值92.3%;阴性预测值75.0%。39例肝内胆管癌的SUV_(max)均值是9.65±4.44,10例良性病灶的SUV_(max)为5.17±2.3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9例肝内胆管癌的T/N均值是4.29±2.16,10例良性病灶是2.03±0.7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诊断胆管癌的SUV_(max)、T/N的ROC曲线。当SUV_(max)最佳诊断界值是4.05时,诊断肝内胆管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9%、50.0%。当T/N最佳诊断界值是2.85时,诊断肝内胆管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9%、90.0%。视觉分析法较T/N法有较高的敏感度(P0.05),T/N法较视觉分析法有较高的特异度(P0.05);SUV_(max)法较T/N法有较高的敏感度(P0.05)。结论PET/CT诊断肝内胆管癌有较高诊断效能,但仍存在部分假阳性和假阴性,合理应用各项代谢参数并结合同层CT及临床资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描述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表现,探讨该肿瘤的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表现和诊断。结果 6例肿瘤最大径为5.4~26.4cm,平均11.2cm。3例位于肝右叶,2例位于肝左叶,1例同时累及肝左右叶。肿瘤均为多房性单发囊性肿块,内见多发分隔,边界清楚。2例囊内分隔局部增厚,其中1例见分隔处有局限性乳头状突起,1例见壁结节,1例分隔见多个点状及短线状钙化。增强后,囊壁、分隔、乳头状突起及壁结节轻至中度强化。2例因肿块压迫出现肝内胆管扩张。其中1例肿块的小囊与肝内扩张的胆管相通。结论中年女性,CT表现为肝内单发低密度囊性肿块,边界清楚,囊内有多个分隔,囊内可有乳头状突起或壁结节,此时应考虑肝内胆管囊腺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64层容积CT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肝外胆管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64层VCT后处理技术在肝外胆管癌(ECC)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ECC患者45例,均接受64层V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并经MPR和CPR后处理,32例接受仿真内镜(CTVE)和MinIP。结果 45例中,上段胆管癌(HCC)20例,其中Ⅰ型4例,Ⅱ型4例,Ⅲ型6例,Ⅳ型6例;中段胆管癌(MCC)8例;下段胆管癌(DCC)17例。病变多呈轻、中度延迟强化。MPR和CPR图像均成功得到,部分MCC和DCC病例得到较满意的CTVE(17/25,68.00%)和MinIP图像(20/25,80.00%)。结合轴位图像,全部肿瘤位置及范围得到直观显示并准确诊断。结论 应用各种64层VCT后处理技术(MPR、CPR、CTVE和MinIP)能够显示ECC的各种直接和间接征象,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HPC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常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6例IHPCC中10例位于肝左叶。肿块型12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肿块,早期无强化(n=5)或边缘强化(n=7),延迟期内部强化。浸润狭窄型2例,表现为胆管壁局限性增厚伴强化,腔内息肉型1例,扩张胆管内乳头状强化结节,1例未见明确肿块。13例伴胆管不同程度扩张。结论:CT动态增强是IH—PCC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早期无强化或边缘强化,延迟期病灶内部强化,伴病灶周围胆管扩张是IHPCC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容积CT(VCT)三期增强扫描结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肝门胆管癌的价值.方法 对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胆管癌患者的VCT三期增强扫描及ERCP图像进行分析,利用工作站对原始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CT仿真内镜(CTVE)等,判断肿瘤的部位和侵及范围,肝动脉和门静脉受侵情况,是否有局部淋巴结及脏器转移,并将Bismuth-Corlette分型及术前评估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均接受VCT三期增强及ERCP扫描,并进行图像后处理,定性诊断准确率为100%(20/20),定位分型准确率为80.00%(16/20).应用VCT增强扫描结合ERCP的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肝门胆管癌优于单纯VCT增强扫描.结论 VCT增强结合ERCP后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作为肝门胆管癌诊断及术前评估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国光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2(6):513-514
目的评估CT对18例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CT表现,评价其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结果18例肝门部胆管癌中肝总管癌8例,肝管分叉部癌10例;浸润型12例,肿块型6例。增强检查能更清楚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和胆管壁增厚。结论CT是检查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增强MRI及MRCP术前评估肝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肝门区胆管癌的MRI表现,探讨增强MRI及MRCP对肝门区胆管癌可切除性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肝门区胆管癌MRI增强扫描、MRCP表现,将MRI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0例肝门区胆管癌均显示肝门区肿块,增强以延迟强化为主,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MRI增强扫描结合MRCP可有效显示胆管受侵范围、门静脉血管受侵情况、肝实质及淋巴结有无转移。MRI综合评价肿瘤是否可切除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2.4%、84.6%及83.3%。结论增强MRI结合MRCP,能在术前较为客观地对肝门区胆管癌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可膨式金属胆道支架在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应用及疗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可膨式金属胆道支架对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3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先通过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1KCP)放置可膨式金属胆道支架,E1KCP不成功则通过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CD)窦道放置。观察其操作成功率、退黄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支架通畅期及患者生存期。结果32例患者中28例均成功通过E1KCP置入可膨式金属支架,3例改行PTCD后再经窦道放入金属支架,成功率96.88%。1例行两种处理方法均未能成功;所有患者术后黄疸明显减退;3例患者支架再次阻塞,1例患者反复发作胆管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支架平均通畅期为213d,患者平均生存期为235d。结论可膨式金属胆道支架创伤小,通畅性能好,可作为无法手术切除或不愿手术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肝门部胆管癌的超声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超声影像特点及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2例经病理学证实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超声直接征象分为乳头型(1例)、团块型(5例)、截断型(4例)和狭窄型(2例)四型, 并可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肝叶萎缩及肝门肿大淋巴结等间接征象。结论 超声显像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早期诊断应得到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15.
16.
MR 2D FIESTA 序列在肝门区胆管癌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MR的2D FIESTA序列在肝门区胆管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2D FIESTA的表现,并与其他序列MR图像对比及与手术进行对照.结果2D FIESTA显示肿瘤瘤体18例,与胆管的关系均显示清楚,局限于胆管内肿块1例,沿胆管壁生长者4例,形成胆管周围肿块13例;胆管局限性狭窄4例,胆管完全梗阻14例;门脉左支受侵3例,门脉右支受侵4例,门脉主干受侵7例;肝动脉受侵1例.结论FIESTA作为一种快速成像序列,能清楚显示肝门部胆管癌与周围胆管及血管的关系,对肝门部胆管癌做出初步术前诊断,在评价胆管与血管的病变方面有巨大的潜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对肝门部胆管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3例经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CT平扫和增强的征像,并与手术所见对照。结果:CT表现肝内胆管扩张31例;肝门区显示肿块14例,平扫肿块密度低于肝脏密度,增强扫描肿块密度有不同程度强化。4例胆管壁呈环状不规则增厚、强化。延迟扫描5例肿块密度与肝密度相似。CT诊断定位准确率88%,定性准确率64%。结论:CT是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增强延迟扫描可提高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