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失眠的辨体质论治与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体质辨证理论将失眠分为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气郁质5种常见体质类型,在临床实践中.准确而合理地分析辨别机体体质状况并同辨证论治有机结合,分别给予益气镇惊、温补心阳、养阴安神、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等治法,并辅以相应的调和方法,获得了良好的疗效,体现了中医体质学说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医体质学与“治未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内经》等著作中对体质描述的整理,旨在认识和完善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已经过近30年的蓬勃发展,中医学历来强调"治未病",按照中医体质学说,中医"治未病"可着重从调整体质入手,通过改变体质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是中医学中最具影响和最有特色的学说思想之一,一直以来被国际社会评价为"最先进最超前的预防医学"。现将中医体质学说的内容与"治未病"的思想有机结合,责之于体质与疾病不可分割的关系,体质决定着发病与不发病,体质决定病情的转变与预后,所以辨易感人群,辨各类不同体质变化,调整改善体质状态,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是中医体质学说必将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西医治疗脂肪肝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治未病"与脂肪肝管理之间的联系,提出了构建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的脂肪肝中医管理模式的构想,其基本框架包括:①建立以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体质辨识、危险因素辨识为一体的综合辨病模式,建立长期随访体系。②建立分层管理的策略和体系。③运用养生理论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宣教体系。④建立多途径的脂肪肝中医药特色疗法干预体系。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出自于《黄帝内经》,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在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脂肪肝是现代社会的常见慢性病,目前尚缺乏明确的特效药物[1],且极易复发,更显出预防的重要性。由于脂肪肝与生活习惯直接相关,当以宣传教育为主,重视饮食、行为调理和加强运动锻炼,辅以药物治疗,如能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临床意义和优势,脂肪肝是完全能够防治的。  相似文献   

7.
儿童中医体质与先天禀赋有关,也与后天养育、饮食、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相比于成年人体质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后天的调护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作用巨大,“治未病”强调摄生以预防疾病发生,或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在“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根据儿童自身情况进行中医调护可使儿童元气充足,增强抗病能力,为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中医体质论脂肪肝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肪肝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最常见的弥漫性肝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结构的变化,以及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提高,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有专家预测,在未来的10~20年内,脂肪肝的发病率将占据肝病第1位。因而脂肪肝的防治愈来愈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中医药治疗脂肪肝,其费用低、疗效确切,且毒副作用少,展现了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广阔前景。在中医学中无脂肪肝这一病名,  相似文献   

9.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多发生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其性缠绵难愈,严重者可诱发贫血、引起感染、影响生育,甚者导致癌变,严重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女性扮演着多重角色,承受的压力逐渐增大,此时女性具有特殊的生理、病理、心理的变化,患病概率愈发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黄帝内经》有关五行人体质理论的论述,归纳总结出木、火、土、金、水5种不同的体质类型。进而根据五行人体质偏颇的特质,施以不同的中医特色治未病灸方,预防治疗疾病,并防止病邪传变,以达到阴阳平衡,五脏安和,气血通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分期辨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总结多年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发展具有不同的病理阶段,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最终形成痰瘀互结,闭阻肝脏脉络。根据其发展规律,可将非酒精性脂肪肝按早期、轻度、中度、重度分期辨治,或以治痰为主,或以治瘀为主,或痰瘀同治,或从脾论治,或从肝论治,或肝脾肾同调,灵活对待,随证施治。肝气郁滞是脂肪肝初期的主要病机;轻度脂肪肝属牌失健运.水湿内停,聚生痰浊;或气机郁滞,水湿不化聚而成痰,日久化热;中度脂肪肝痰之既成,气滞血瘀日久,痰瘀互为因果,最终由痰瘀互结致病;重度脂肪肝肾精亏耗,水不涵木,肝失所养;或肾气已虚,气化不及,水运失司,浊阴内生。以上分型为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论眼科专科证素辨证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回顾证素及证素辨证的基本内涵,理清中医眼科相关证素的历史沿革,对眼科专科证素进行探讨并归纳其内容,以期在眼科原有证候辨证体系基础上建立眼科专科证素辨证体系,用以指导临床用药,促进眼科专科辨证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辨病辨证防治脂肪肝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恪波 《北京中医药》2009,28(6):428-430
近来研究认为,脂肪肝(fatty liver)多属本虚标实,主要表现为肝、脾、肾亏虚及气滞、血瘀、痰凝,因此,多主张运用疏肝理气、健脾益肾、化痰降浊、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消积导滞等方法 ,但实际对何为"肝"、何为"脂"缺乏更深了解.本文试将西医观察到的客观病理生理现象与中医脏象学理论进行类比,认为西医的肝的功能,总体与中医脾的"运化、升清、调节水液代谢、统血、主肌肉",乃至"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等有相似或相通之处,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本质就是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凝聚,与脾不运化津液而导致痰浊留着相类似,因此,治疗时应"以脾为中心"、以临床客观症候为依据,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防治方案,把辨病辨证真正结合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论述中医分期辨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认为早期以肝郁脾虚为主,治宜疏肝健脾、理气化痰;中期以湿热蕴结为主,治宜清热利湿、软坚化痰;晚期以毒瘀阻络为主,治宜化痰解毒通络、兼顾扶正。  相似文献   

15.
从病证、方证、药证的内涵入手,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研究对象,探讨仲景通过以方证现病证,以药证"活"方证的方法,构建其病证、方证、药证三位一体辨证论治体系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6.
肝癌合并重症肝病肝移植术后的中医辨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较差的患者,目前肝移植作为一种临床根治性手术,不仅切除了肝内肿瘤,理论上也消除了肝硬化及肝炎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尤其针对直径小于或等于3cm的单结节“小肝癌”,肝移植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血瘀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病证结合模型。方法:70只大鼠随机分正常组10只、NAFLD组30只及血瘀型NAFLD组30只,正常组以大鼠标准饲料喂养,其余两组以高脂饲料喂养,同时,血瘀型NAFLD组联合应用去甲肾上腺素(NE)加小牛血清白蛋白(BSA)进行复合造模,在4、8、12周末3个时相点处理大鼠。观察大鼠血瘀体征,DRT4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检测皮肤微循环,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检测血液流变学,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脂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和炎症程度。结果:血瘀型NAFLD大鼠出现舌下静脉曲张、舌质青紫有瘀斑、眼球暗红、尾部瘀斑等血瘀证候以及皮肤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异常、血脂紊乱、肝组织脂肪变和炎细胞浸润等;血瘀型NAFLD大鼠血瘀体征积分及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较NAFLD组明显增高。结论:高脂饮食、NE及BSA复合因素可成功建立血瘀型NAFLD模型,该模型既具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理特征,又符合中医血瘀证的证候表现。  相似文献   

18.
《陕西中医》2016,(11):1447-1449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配合西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160例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患者,并将其按照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同等常规西药治疗规格的基础上进行中医结合治疗,分别观察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PTA、HBV-DNA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过2个月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好(P0.05);治疗组患者的肝功能恢复程度、PTA及HBV-DNA的改善较为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且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崔远武 《天津中医药》2019,36(3):266-268
通过对气虚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和寒热错杂体质多寐病患者的体质进行判别与分析,采取同病异治的方法针对多寐患者偏颇体质进行调理,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实践证明体质辨证是临床疾病辨证论治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应用于慢性病和疑难病治疗与调摄。对于人体体质的认识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临床的具体运用中不能局限于目前所颁布常见体质相关内容,而要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提升和丰富中医对人体体质的认识,从而为中医药更加精准解决各类临床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