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膜前间隙的解剖学特点,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提供手术解剖依据。 方法 对我院30例腹股沟疝患者行LIHR时进行术中解剖观察及术后回顾分析手术视频,通过解剖学绘图描述LIHR手术入路、解剖层次及技术要点。 结果 腹膜前间隙由Retzius间隙和Bogros间隙组成,其间有间隔分开。腹横筋膜由深浅两层结构组成,腹膜与腹横筋膜的深层之间为无血管区域。 腹横筋膜在腹股沟韧带深面增厚形成髂耻束,参与构成股管的内侧壁及腹股沟管的下壁,生殖股神经股支及股外侧皮神经在髂耻束下方通过。 结论 熟悉腹膜前间隙肌耻骨孔区域解剖标志点,是LIHR手术的前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合理的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应该是高位游离结扎疝囊,按解剖层次进行修补,纠正病理解剖变化,争取恢复腹股沟区的正常生理解剖机能。内环是出口,腹横筋膜是第一道防线,腹横筋膜和内环的修复对防止疝的复发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膜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47例腹股沟疝患者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时观察前腹壁的解剖及术后对手术视频分析,描述手术径路及解剖层次。结果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在腹横筋膜及腹膜前筋膜之间操作,可解剖分离出无血管的平面,手术出血最少。壁平面与脏平面相互之间贯通需离断腹膜前筋膜。结论膜解剖指引下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可让手术更加精细,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重新认识腹横筋膜的解剖特点,从解剖学角度探讨腹膜前疝修补术的合理性。方法对术中腹横筋膜以及腹膜前间隙的解剖观察,回顾性分析腹膜前修补腹股沟疝10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耻骨肌孔由腹横筋膜的前层覆盖,腹横筋膜由两层构成,腹壁下血管位于两层之间。3种方法放置的补片在不同的腹膜前间隙覆盖耻骨肌孔。103例均成功,无切口感染、髂腹股沟神经痛病例。术后随访1~6年无复发。结论从解剖学特点看,覆盖耻骨肌孔的腹膜前疝修补具有合理性。前后入路腹膜前疝修补补片放置的间隙不同。  相似文献   

5.
腹股沟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为临床腹股沟疝修补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经甲醛防腐固定的40具成人尸体(男30具,女10具),逐层解剖并用三角板、游标卡尺、量角器对其进行测量。结果腹股沟韧带长(12.0±0.5)cm,宽0.6 cm;腹股沟管长(4.7±0.6)cm;腹股沟镰长(2.2±0.8)cm。腹股沟镰表现为四种类型:联合腱型55侧、结合型12侧、腹横肌腱膜型4侧、肌-腱膜混合型9侧。腹壁下动脉的行程异常占11.3%。腹股沟管后壁可分为两层紧贴的筋膜层,并形成一个卵圆形的区域,其纵径长(2.9±0.7)cm,横径(1.4±0.38)cm。结论腹横筋膜深层较浅层薄弱,加强和重建腹股沟管后壁是腹股沟疝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和疝修补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重新认识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的特点,探讨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技术要点。方法:(1)对5具新鲜尸体进行腹股沟区解剖研究;(2)2005年6月-2006年5月行开放式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共330例次(292例病人),2002年11月至2006年5月行腹腔镜下无钉合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共240例次(211例病人),进行术中的观察及术后随访。结果:腹股沟区存在两层腹横筋膜,腹膜前间隙在两层腹横筋膜之间,补片即置于腹膜前间隙并覆盖肌耻骨孔。开放式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平均手术时间43min,并发症率7.3%(24/330),复发率0.91%(3/330),平均住院时间1.7d。TEP平均手术时间57min,并发症发生率6.7%(16/240),无复发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8d。结论:从腹股沟区腹膜前解剖学特点来看在肌耻骨孔后方用足够大的补片覆盖修补符合压力学原理,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腹股沟斜疝层次结构显示及其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临床腹股沟疝修补术和局部手术解剖学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形态学资料。方法连续逐层解剖显示斜疝标本腹股沟区局部层次并观察腹股沟管、疝囊及周围组织。结果腹股沟区各层结构分层、明显延续为阴囊壁各层次;除腹环明显外,未见典型的腹股沟管围成结构;由腹膜形成典型的疝囊;腹膜鞘突上段闭锁不完全形成疝囊后壁的鞘突腹膜前、后层。结论认识腹股沟斜疝后腹股沟区和腹股沟管解剖结构改变是临床腹股沟疝修补术和腹股沟管重建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腹股沟疝修补术的解剖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股沟管的有关解剖结构,为腹股沟疝修补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33具(66侧)成人尸体标本,观察腹股沟韧带、腹股沟镰、腹股沟管等结构,并测量了相关数据。结果腹股沟韧带长度,男性约11.9cm,女性约11.4cm;宽度男性约0.7cm,女性约0.6cm;腹股沟管长度,男性约4.9cm,女性约4.5m;腹股沟管后壁可分为两层紧贴的筋膜层,并形成一个卵圆形的区域,其纵径长度男性约2.9cm,女性约2.6cm,横径约1.4cm;腹股沟镰长度,男性约2.4cm,女性约2.0cm。腹股沟镰可分为4种类型;腹内斜肌起始有3种类型,肌腱移行处呈现3种类型;腹横肌起始有两种类型。结论测量值为腹股沟疝修补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腹模筋膜加固缝合治疗腹股沟斜疝体会。方法 采用腹横筋膜加固缝事修补后壁的方法,治疗腹股沟斜疝62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2例,年龄12-78岁。结果 均治愈,随访1-5年,仅1例复发。结论 认为腹横筋膜加固缝合治疗腹股沟斜疝比传统方法更有效地修补和加强腹股沟管后壁和内环,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0.
腹股沟疝的病因主要是:各种病因引发的腹腔压力升高,冲击深环,腹股沟管、阴囊。间断或持续作用的结果造成局部腹壁肌肉、筋膜等组织结构损伤、薄弱。 病理改变:主要是局部腹横筋膜松驰,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腱膜发育不良。弹性、张力减低,组织萎缩或纤维化。腹股沟部腹壁薄弱,组织缺损等改变。腹股沟疝的系列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儿童股疝     
作者报导10例(11侧)股疝,仅1例误诊为腹股沟箝顿性斜疝(卵巢),并讨论股疝的局部解剖、诊断、鉴别诊断及手术方式。股环周界:前为腹股沟韧带,后为耻骨肌及其筋膜,外为股静脉,内为融合在一起的腹横肌腱膜和腹横筋膜,后者  相似文献   

12.
概述:婴幼儿的腹股沟疝修补术是一种常见手术。有关腹股沟的胚胎学和解剖学已作过详尽的描述。通常认为,在女性沿疝囊走行的圆韧带终止于大阴唇。本文在患有腹股沟疝的女性儿童中,对其圆韧带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3.
腹肌、腹股沟管和腹直肌鞘的局部结构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比如腹股沟疝修补术,要求手术医生必须清楚腹肌的局部解剖[1].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实验课堂上现场制作模型,来讲解腹股沟管和腹直肌鞘的局部解剖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腹股沟区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00侧腹股沟区进行了解剖观察。腹股沟韧带平均长12cm,宽0.6cm;腹股沟管平均长4.7cm;腹股沟镰有四种类型:(1)联合腱型占66%;(2)肌一腱膜混合型占15%;(3)结合肌型占14%;(4)腹横肌腱膜型占5%。有10%的腹壁下动脉行程异常,其中 S 形(高位弯曲)和 L 形(低位弯曲)各5例。腹股沟后壁可分为两层紧贴的筋膜层,并成一个“梨状窝”,其平均纵径为2.9cm,横径1.4cm。加强和重建后壁,现已被认为是腹股沟疝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式Lichtenstein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疗效及优点。方法:对45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采用加强腹横筋膜强度的改良式Lichtenstein术行无张力疝修补。结果:全部患者术后次日下床活动,无明显阴囊肿胀或积液,无切口感染及手术区域慢性疼痛。随访3个月至3a无复发。结论:改良Lichtenstein术用于治疗老年腹股沟疝,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腹横筋膜对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腹横筋膜及其类同物对传统的腹股沟斜疝(简称斜疝)修补术行以下改进:①在高位结扎疝囊前,预先缝置修补内环口之缝线,将凹间韧带与髂耻束缝在一起。②在内环口至耻骨结节间将腹横筋膜折叠缝合于髂耻束上,对93例斜疝患者的治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修补方法,能明显减少术后腹股沟斜疝复发的因素,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鉴于目前国内外对腹股沟区应用解剖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它又直接影响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疗效,为澄清该区应用解剖学理论及提供疝修补术的可靠依据,本文用成尸71具(男64,女7)及左、右半侧腹股沟部标本,共158侧对该区进行了观测,其主要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 腹股沟区是人体腹前外侧壁的一个薄弱区,位于该区内的腹股沟管和腹股沟三角(Hesselback's三角)是外科常见病——腹股沟疝的好发部位。熟悉并牢固地掌握腹股沟管的构成、内容和位置可为日后学习腹股沟疝的诊断和外科的手术治疗,打下极为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腹股沟疝修补术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手术,虽有100多年历史,但术后复发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如美国每年有70万例腹股沟疝修补术,而其中5~10万系复发性腹股沟疝。据有关文献资料报道:原发性腹股沟疝修补术后5年复发率为10%~15%,复发性腹股沟疝术后复发>20%。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如何预防复发的措施。 回顾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历史,在这100多年来经历了从加强腹股沟管前壁到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等各种术式的演变,大致可分以下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20.
李峰  祝曙光 《解剖学研究》2002,24(4):289-290,304
目的 比较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手术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PerFix充填物加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25例腹股沟疝,并与26例传统术式比较分析,总结这些临床资料,评定疗效。结果无张力疝修补术不需做腹股沟区广泛解剖,且效果好,25例无1例复发,而传统疝修补术26例中有4例复发,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传统术式复发率低、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