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冠脉病变炎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200例血脂正常的ACS患者分为氟伐他汀治疗组100例和非氟伐他汀治疗组100例.另选健康对照组82例,测定治疗前、治疗后8周血浆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1(IL-1)水平的变化.结果:①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CRP、IL-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②氟伐他汀治疗组治疗8周后血浆CRP、IL-1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非氟伐他汀组两项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氟伐他汀可阻滞ACS患者冠脉病变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30例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40~80mg治疗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水平、CRP浓度以及用药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并与常规治疗30例作对照观察。结果:30例冠心病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血脂水平、血浆CRP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或P〈0.01),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期间心血管事件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能有效调降血脂,明显抑制炎症因子,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应该及早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冠心病及等危患者高脂餐后反应蛋白浓度变化的影响,探讨氟伐他汀短期内对血浆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影响。方法6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31例),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40mg/d)及安慰剂,治疗前和1周后接受高脂餐负荷试验,检查空腹和餐后4h血浆CRP和血脂水平。结果两组患者餐后的血浆CRP和甘油三酯(TG)水平较空腹时明显升高(P〈0.05)。1周后,常规治疗组的空腹和餐后血浆CRP与血脂水平无显著变化;氟伐他汀组的餐后血浆甘油三酯和CRP浓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血浆CRP浓度降低与血脂的降低无显著相关。结论短期氟伐他汀治疗能有效降低冠心病及等危患者高脂餐后升高的CRP浓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冠心病患者手术前后血清hs—CRP含量的变化,以及术后使用氟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术后24h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32例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32例。采用免疫浊度法动态观察不同时间点血清hs-CRP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血清hs-CRP含量显著升高(P〈0.05);术后8周治疗组hs-CRP显著降低(P〈0.00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可致血清hs-CRP升高,氟伐他汀可降低血清hs-CRP含量,具有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苏宁 《中外医疗》2010,29(14):115-11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给与强化他汀降脂治疗对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及CRP的影响。方法入选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强化治疗组在PCI前给予3~7d的阿托伐他汀40mg/d的治疗,对照组在PCI前不使用他汀类药物;2组其他治疗相同,且在PCI后均接受阿托伐他汀20mg/d的治疗,比较强化治疗组与对照组在PCI术后6h、24h、7d、2周心肌损伤标志物及炎症因子CRP变化。结果 PCI术后cTnI和CRP水平升高,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显著降低PCI术后cTnI及CRP水平(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依折麦布联合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的调脂及抗炎效果。方法:选取133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设对照组(61例)与研究组(7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行氟伐他汀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行依折麦布联合氟伐他汀治疗。治疗前后,比对两组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及炎症指标的改善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炎症指标的改善情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及炎症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折麦布联合氟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调脂及抗炎效果优于氟伐他汀。  相似文献   

7.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月  王艳 《四川医学》2009,30(8):1265-126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阿托伐他汀标准降脂治疗与强化降脂治疗对降脂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本院收治75例AMI患者,分为2组,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于入院12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和10mg/d.连续使用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 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组治疗4周时血浆中TC、TG、LDL-C及CRP水平均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常规治疗4周组.常规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RP水平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40mg/d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可减轻AMI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明显降低血脂水平,10mg/d阿托伐他汀常规治疗仍获得很好的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氟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选择因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行PCI的冠心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氟伐他汀组除基础治疗外每晚加服氟伐他汀40 mg。术前以及术后2 d和4周分别抽静脉血测CRP。结果术前、术后2 d和4周氟伐他汀组CRP水平分别为(5.82&#177;0.61)、(20.40&#177;0.67)及(8.82&#177;0.52)mg&#183;L^-1,对照组分别为(5.49&#177;0.67)、(19.94&#177;0.72)及(18.23&#177;0.63)mg&#183;L^-1。术后4周氟伐他汀组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I后血清CPR水平升高,氟伐他汀可明显控制血浆炎症因子的升高,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和逆转。  相似文献   

9.
朱学根 《浙江实用医学》2005,10(3):169-169,171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早期应用对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132例ACS患者(急性心肌梗死5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除用ACS常规治疗外加用氟伐他汀80mg,每晚口服,对照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 阿斯匹林 硝酸甘油 β受体阻滞剂 低分子肝素 ACEI;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不溶栓,其余同STAMI.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CRP的水平.结果治疗组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的CRP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氟伐他汀在ACS患者中早期应用可显著降低血浆CRP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的影响.方法:60 例ACS患者被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30例) 及辛伐他汀组(30例),测定治疗前,治疗4周后CRP和MMP-9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CRP和MMP-9均有显著下降(P<0.05),且辛伐他汀组较氟伐他汀组MMP-9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氟伐他汀、辛伐他汀均可降低ACS患者CRP及MMP-9,同剂量辛伐他汀较氟伐他汀降MMP-9效果更显著,其抗炎作用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1.
尚晓斌  梁艺  黄学成  王琦武 《广西医学》2009,31(8):1086-108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85例ACS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和hs-CRP水平;将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d,ACS对照组40例仅常规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脂联素和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ACS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而血清hs-CRP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8周与治疗前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ACS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均显著升高,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与ACS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脂联素水平更高,而血清hs—CRP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患者的血清脂联素与h8-CRP呈负相关(r=-0.348,P=0.013)。结论ACS患者血清脂联素下降和hs—CRP升高在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起重要作用。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可通过降低血清hs—CRP及升高脂联素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减轻ACS患者粥样斑块内的炎症。  相似文献   

12.
陈杰 《医学综述》2014,20(20):3816-3817
目的分析并评价瑞舒伐他汀预防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疗效及其对血脂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12例按用药不同分为两组,其中瑞舒伐他汀组(108例)给予常规治疗+10 mg/d的瑞舒伐他汀治疗,常规治疗组(104例)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率及手术前后血脂及CRP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用药期内均未见肌痛、肝功及血肌酸激酶异常。术后6个月,常规治疗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及再狭窄率显著高于瑞舒伐他汀组(P<0.05);瑞舒伐他汀组患者术后血脂及CRP的水平较术前及常规治疗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在预防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以及调节血脂方面的效果理想,无明显不良反应,建议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13.
李瑞娜 《中外医疗》2013,32(11):116-117
目的探讨两种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MMP-9和CRP的影响。方法选取确诊AMI患者66例。随机平均分为辛伐他汀组和瑞舒伐他汀组,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血浆MMP-9和CRP的浓度。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相关参数的差异。结果辛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浆MMP-9和CRP的浓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前MMP-9和CRP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浆MMP-9和CRP的浓度均低于辛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AMI患者MMP-9和CRP水平,瑞舒伐他汀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王迪 《河北医学》2014,20(2):344-346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冠心病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血脂水平和炎性状况。结果:治疗组中显效30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治疗组的TG、TC、HDL-c、LDL-c水平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IL-6、CRP、IgE水平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降血脂和抗炎双管齐下,稳定动脉斑块,进而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瘦素、脂联素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氟伐他汀用于治疗冠心病的理想剂量.方法:将住院确诊为冠心病的1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0例,均在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氟伐他汀.第1组口服常规剂量40mg/d,第2组口服强化剂量80 mg/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瘦素、脂联素的浓度.同时设第3组为健康对照组.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服用氟伐他汀2个月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瘦素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脂联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与常规降脂组相比,强化降脂组TC、LDL-c下降幅度和HDL-c升高幅度更明显(均P<0.05),而TG、CRP、瘦素水平降低幅度,脂联素水平升高幅度,两组之间无较大差异(均P>0.05).结论:血清瘦素、脂联素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氟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瘦素水平,升高脂联素水平,并且与常规降脂治疗相比,强化降脂治疗能够提供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中hs—CRP的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瑞舒伐他汀进行干预治疗的价值。方法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定量检测健康对照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45例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40例治疗前的hs—CRP水平。对于血清中hs—CRP增高者,随机对其分成瑞舒伐他汀干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在用药后4、8周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血清hs—CR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的血清hs—CRP增高(均〉3.0mg/L)的阳性率分别为75.6%和5.0%。瑞舒伐他汀干预治疗组经治疗4~8周较常规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冠脉内不稳定病变与血清hs—CRP水平有一定相关,瑞舒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此类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有助于对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病变的治疗,并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朱连秀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4):60-60,63
目的研究氟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PP的浓度变化,探讨短期大量氟伐他汀对血CRP的影响。方法22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另外20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为常规治疗上加用氟伐他汀80mg/d,常规治疗及不进行治疗干预。治疗前及治疗后采血测CRP、血脂。结果ACS时血CRP明显升高,CRP能促进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形成,大剂量氟伐他汀短期应用可降低CRP。结论大剂量氟伐他汀短期应用能有效降低ACS患者的血清CRP,从而使ACS患者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应用氟伐他汀后对血清C -反应蛋白 (CRP)的影响。方法 :将 69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 ,治疗组加用氟伐他汀 40mg ,qn ,连续 12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 (HS -CRP)、总胆固醇 (TC)、甘油三脂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水平。结果 :治疗组HS -CRP、TC、TG、LDL -C不仅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且较对照组也有显著下降 ,HS -CRP下降尤为明显 (P <0 .0 0 1) ,HDL -C较治疗前略有上升。对照组HS -CRP也明显下降 (P <0 0 5 ) ,血脂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ACS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除调脂外 ,还可以明显降低血清CRP浓度 ,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48例ACS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常规组),治疗组在患者发病48h内口服阿托伐他汀(20m g/d)。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和Q u icR ead法分别测定二组血浆中治疗前、治疗4周时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并设健康对照组(健康组)。结果:ACS患者CRP、TNF-a、IL-6水平较健康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4周后两组CRP、TNF-a、IL-6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治疗组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CS早期患者血浆CRP、TNF-a、IL-6水平较健康人明显升高,ACS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血脂和血浆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13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分组,瑞舒伐他汀组45例(10mg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A组45例(10mg阿托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B组45例(20mg阿托伐他汀),对比三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变化。结果: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B组患者的PAI-1、MMP-9、TC、LDL-C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A组,P<0.05;瑞舒伐他汀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血脂水平变化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采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ACS均能够有效促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下降,且其效果同药物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