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索大鼠视皮层中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表达和分布的发育特征以及双眼形觉剥夺(binocular form deprivation,BFD)对成年大鼠视皮层内兴奋性递质受体亚型表达和分布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印迹技术,分别对生后1~9周正常大鼠和自生后7周开始BFD 14 d后模型大鼠的视皮层中兴奋性递质受体亚型进行标记和检测.结果 N-甲基-D-天冬氨酸(N-mehyl-D-aspartate,NMDA)受体亚单位NR2A(NMDA-NR2A)在大鼠未睁眼时少量表达,可塑性关键期高峰时最明显;之后表达减少,至成年期维持一定水平,BFD 14 d可以造成成年大鼠视皮层NM-DA-NR2A阳性表达减弱.NMDA-NR2B在未睁眼时表达较明显,可塑性关键期高峰时表达最多;之后表达下降稳定在成年期低水平,BFD 14 d可造成其在成年大鼠视皮层中表达增强.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受体GluR-1亚基平均分布在视皮层各层,在出生后少量表达,之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强,其表达在可塑性关键期终止时达到高峰并在成年期维持较高水平,BFD14 d对其在成年大鼠视皮层表达没有影响.结论 由BFD诱导的NMDA-NR2A或NMDA-NR2B表达变化可能参与了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再激活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突触后致密物(post-synaptic density,PSD)-95在正常发育以及单眼视觉剥夺性大鼠视皮层中的蛋白动态表达情况,以期在突触水平为视觉发育可塑性提供分子基础。方法健康生后14d 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成正常组及单眼剥夺组,单眼剥夺组在生后14d行单眼缝合术制备单眼剥夺模型。动物在同等环境下喂养,分别于生后14d、21d、28d、45d麻醉、灌注、固定、开颅、冠状切取后部脑组织(单眼剥夺组取剥夺眼对侧脑组织),进行常规HE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结果 HE染色中正常发育大鼠视皮层的神经元分布呈层状,且各层神经元排列整齐;单眼剥夺组大鼠视皮层未见明显异常。正常发育组PSD-95蛋白的表达随年龄呈发育性变化,生后21d有明显升高(12.47±2.06),28d(10.54±1.72)、45d(11.65±1.55)持续在较高水平。PSD-95表达产物在单眼剥夺组较正常组明显减少,生后21d(4.94±0.57)、28d(5.20±0.47)、45d(4.87±0.72)与正常组相比均下降(均为P<0.05)。结论 PSD-95可能参与视觉发育敏感期视皮层神经元可塑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刘明明  秦伟  谢汉平 《眼科研究》2010,28(10):913-916
目的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观察大鼠视皮层内NR2A/NR2B比率的发育性变化。方法健康SPF级LongEvans大鼠15只,雌雄不限,采用Western blot法观察出生后3、4、5、6、7周正常大鼠视皮层中NR2A和NR2B的蛋白表达量,分析NR2A/NR2B随着大鼠视皮层发育表达的变化。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生后3~7周正常大鼠视皮层中NR2A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263,P=0.008),生后4、5、6、7周组大鼠视皮层中NR2A的积分光密度(IOD)值明显高于生后3周组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正常大鼠视皮层中NR2B蛋白的表达量逐渐降低(F=73.340,P=0.007),生后6~7周趋于稳定。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大鼠视皮层中NR2A/NR2B比率随着大鼠视皮层的发育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031,P=0.003)。结论在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NR2A/NR2B比率的变化参与了视皮层可塑性终止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了探索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机制,在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对正常大鼠视皮层内AMPA受体GluR2亚基表达的发育变化进行了研究.方法 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标记生后3-8周的正常大鼠视皮层内AMPA受体GluR2亚基表达.结果 (1)GluR2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大部分出现在视皮层Ⅱ-Ⅲ层和Ⅴ-Ⅵ层内,并且GluR2主要在锥体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表面表达,Ⅳ层内少量非锥体神经元表面有微弱的GluR2标记;(2)视皮层Ⅱ-Ⅲ层和Ⅴ-Ⅵ层内,GluR2阳性神经元数量随发育逐渐增加,生后5周时达顶峰,随后保持稳定的水平;(3)视皮质Ⅱ-Ⅲ层和Ⅴ-Ⅵ层内,GluR2免疫反应的平均光密度值随发育逐渐增加,生后6周时达顶峰,随后保持稳定的水平.结论 可塑性关键期高峰到终止阶段,大鼠视皮层II-III层和V-VI层内GluR2表达逐渐增加,关键期终止时达顶峰;包含GluR2亚基的AMPA受体可能通过稳定突触结构参与视觉可塑性关键期的终止.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大鼠视网膜胚胎期及出生后早期发育过程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 -1α)的时空表达,探讨其表达变化与视网膜发育的关系。方法 实验大鼠分为孕12、16、20 d 组,出生后1、5、10 d组及成年组,每组各5只,共35只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方法检测视网膜H IF-1α蛋白及HIF-1αmRNA的表达。结果 胚胎期大鼠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均有HIF 1α阳性表达,出生后发育早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也可见HIF-1α阳性表达,以神经节细胞、内网层更明显。随着发育进展,其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视网膜节细胞层。大鼠视网膜HIF-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在胚胎期最高、出生后发育期逐渐下降、成年期最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鼠视网膜胚胎及出生后发育过程中HIF-1α的表达存在时空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大鼠视网膜胚胎期及出生后早期的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发育过程中大鼠视皮层第2、3层锥体神经元的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变化,探讨生后早期自发性突触活动情况,以及视觉经验在视皮层发育过程中对神经元突触的修饰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应用红外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IR-DIC)结合电耦合式摄像机(CCDCamera)可视法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生后2~7 d、8~14 d、15~21 d、22~28 d各组sEPSC变化,同时于电极内液中加入0.3%荧光黄对所记录细胞进行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误表示,经方差齐性检验后,多组样本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结果 4个组视皮层神经元sEPSC幅值分别为(14.13±0.73)、(15.01±0.62)、(19.87±0.75)、(22.09±1.14)pA,随发育逐渐升高(F=20.69,P<0.01),但2~7 d组与8~14 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睁眼前8~14 d组较睁眼后15~21 d组幅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个组视皮层神经元sEPSC频率分别为(1.35±0.05)、(1.33±0.12)、(2.26±0.15)、(2.85±0.12)Hz,随发育逐渐提高(F=87.46,P<0.01),同样睁眼前8~14 d组较睁眼后15~21 d组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皮层第2、3层神经元胞体及突起以及生物电学特性随发育逐渐成熟.结论 视觉经验对于视皮层第2、3层神经元及突触发育成熟起了关键性作用.发育早期视皮层第2、3层有一定的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号声(噁)唑丙酸(AMPA)受体功能表达,突触并非完全处于静息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单眼形觉剥夺大鼠视皮层中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dd,AMPA)受体的表达变化及其对突触后电流mEPSCs的影响,为研究其在视觉发育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做准备.方法 实验研究.取14 d龄健康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Ⅰ、Ⅱ),每组20只,再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10只.对实验组(Ⅰ组)行单眼形觉剥夺,正常饲养1周后对Ⅰ A组及ⅡA组常规心脏灌注、固定、切取视皮层,对组织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显色,显微镜观察AMPA受体GluR2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图像分析,同时对Ⅰ B组及ⅡB组应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获得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细胞内微电极记录,记录突触后电流mEPSCs的变化.结果 AMPA受体GluR2在正常发育组视皮层中的表达较单眼形觉剥夺组视皮层中的表达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片膜片钳记录结果显示:AMPA受体介导的初级视皮层2/3层的锥体神经元的微小突触后兴奋性电流(mEPSCs)幅值增高.结论 大鼠出生后视皮层AMPA受体GluR2的水平受视觉刺激而发生变化,且其变化影响微小突触后兴奋性电流,提示其对出生后大鼠的视觉发育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大鼠视皮层中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功能亚单位NR2A与NR2B的表达随发育的变化.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分析NR2A、NR2B在Wistar大鼠生后第0、14、21、28、35、42、60、90d视皮层的表达情况.结果 NR2A、NR2B在出生时的视皮层中即已存在,之后NR2A的表达缓慢上升,生后35d达峰值,后略有下降,至成年维持于较高水平;NR2B生后14d达到峰值,继而逐渐下降,至第60d后趋于平稳.结论 视皮层中NR2A、NR2B表达量的变化与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的起始与终止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步性,提示生后NR2A、NR2B表达的发育性时间差异可能是视觉发育可塑性调节的一个重要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9.
Chen X  Chen J  Tian CH  Lin JY  Wang YC 《中华眼科杂志》2010,46(11):978-983
目的 研究CPG15 mRNA和蛋白在发育期正常和单眼形觉剥夺(MD)大鼠视皮层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视觉发育的相关性.方法 实验研究.80只健康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和MD组,根据发育的不同时限,正常组观察时间点分别为生后7、14、21、28、45 d,MD组分别为生后21、28和45 d,每个时间点10只大鼠.MD组大鼠于出生后14 d行右侧眼睑缝合制作单眼形觉剥夺模型.所有大鼠在同等环境下饲养.采用SYBRgreen Ⅰ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PG15mRNA和CPG15阳性细胞数及蛋白表达的IOD值在发育期正常和MD大鼠视皮层中的表达变化.正常组和MD组间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同一时间点的两组数据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生后7、14、21、28、45 d时,正常组大鼠视皮层中CPG15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52±0.011、0.234±0.052、0.527±0.047、0.846±0.067、0.445±0.220,MD组大鼠则在生后21、28、45 d时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12±0.015、0.501±0.019、0.381±0.03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7.52,36.93;P<0.01).两组大鼠视皮层中CPG15 阳性细胞数及蛋白表达的IOD值组间比较也均有统计学意义(F=26.001,12.207,76.914,58.397;P<0.01).CPG15 mRNA和蛋白表达的IOD值均在视觉发育关键期的中期P28和MD28达高峰.MD组与正常组大鼠视皮层中CPG15mRNA和CPG15 阳性细胞数及蛋白表达的IOD值在生后21、28、45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D组其表达量均明显减少.结论 发育期正常和MD大鼠视皮层中CPG15 mRNA和CPG15阳性细胞数及蛋白表达的IOD值随视觉发育呈阶段性变化,其表达与视觉经验和年龄因素相关,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呈高水平表达,单眼形觉剥夺明显影响视皮层中CPG15 mRNA和蛋白的表达,推测CPG15参与视皮层神经元的发育和成熟,它可能是参与视觉发育可塑性变化的分子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0.
苏庆  韩松  郗平  李俊发  傅涛 《眼科研究》2014,(5):388-391
背景 视觉发育可塑性与弱视治疗时间和方法的选择密切相关,synapsin(突触素)作为一种突触前特异性蛋白家族,在视觉发育可塑性中的作用尚未明确. 目的 动态观察正常小鼠视皮层内synapsin蛋白表达水平(T-synapsin)及其磷酸化水平(p-synapsin)随生长和发育发生的量的变化.方法 选用清洁级健康新生C57BL/6小鼠42只,分别于出生后第7、14、21、28、35、42、60天取左右两侧视皮层,每个时间点选6只小鼠.采用Western bolt法检测不同鼠龄小鼠视皮层内不同亚型synapsin的表达量及其位点1的磷酸化水平. 结果 正常C57BL/6小鼠视皮层中synapsin的表达随生长和发育发生动态变化,出生后第7、14、21、28、35、42天,小鼠视皮层中T-synapsin Ⅰ a/b的表达量分别为成年小鼠(出生后第60天,P60)表达量的(21.32&#177;3.27)%、(56.27&#177;10.18)%、(77.05&#177;10.05)%、(83.75&#177; 10.52)%、(94.69&#177;11.46)%和(98.75&#177;5.86)%,不同鼠龄小鼠视皮层中T-synapsin Ⅰ a/b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538,P<0.001),其中P7、P14、P21、P28组表达量明显低于成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35、P42组与成年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80、0 798);不同亚型T-synapsin在视皮层中的表达趋势随小鼠的生长和发育略有不同,其中T-synapsinⅡa、Ⅲa增长相对缓慢,P60时仍呈增长趋势,不同鼠龄间T-synapsinⅡa、Ⅱb、Ⅲa表达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492、55.595、39.172,P<0.001);p-Synapsin Ⅰ a/b的表达在出生后随小鼠的发育而逐渐增高,P21左右达高峰,为成年小鼠磷酸化水平的(2.86&#177;0.17)倍,此后迅速下降,成年后维持低磷酸化水平,不同鼠龄间小鼠视皮层中p-synapsin Ⅰ a/b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20,P<0.001).结论 小鼠视皮层中synapsin的表达量随生长和发育发生的动态变化与视觉发育关键期的起始和终止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synapsin可能参与视觉发育敏感期视皮层神经元可塑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探索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终止机制,对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前后,正常大鼠视皮层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ino-3-hydroxy-5-methylisoxazole-4-propionicacid,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生后3~8周正常大鼠视皮层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结果在大鼠视皮层II-IV层,95例神经元形成全细胞记录,其中记录到AMPA受体电流43例;生后3~8周,视皮层神经元的输入阻抗、静息膜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后3~8周,AMPA受体电流的潜伏期、上升时间、下降时间及半波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后3~6周AMPA受体电流的幅值随发育逐渐增加,6~8周幅值变化不显著。结论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高峰到成年阶段,大鼠视皮层神经元被动膜学特性无明显变化;AM-PA受体电流幅值随发育逐渐增加,关键期终止时达顶峰;突触后AMPA受体的功能变化可能参与了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的终止过程。  相似文献   

12.
杨永峰  孙汉军  胡义德 《眼科》2005,14(6):409-412
目的观察从出生至50大的大鼠视皮层中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功能亚单位NR2B的表达变化,为研究视觉刺激对视皮层NR2B的表达调控机制作准备。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30只新生正常健康纯种Wistar大鼠。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3只,正常饲养,分别于出生后第0、5、10、15、20、25、30、35、40、50天处死,大鼠脑视皮层行30um厚冠状冰冻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tomycin—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SABC)法显色,显微镜观察NR2B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图像分析。主要指标平均光密度(averageo ptical density,AOD)与综合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结果NR2B在出生时的视皮层中即已存在,之后呈逐渐上升趋势,至出生后第15天达到峰值,继而逐渐下降,至第50天趋于平稳。结论在大鼠出生后0-15天,NR2B水平呈逐渐上升状态,提示NR2B对出生后大鼠的视觉发育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自第15天大鼠睁眼起,NR2B水平逐渐下降,表明NR2B的弱化表达与视觉刺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8(heat shock protein 8,HSP8)基因在幼年和成年Long-evans大鼠视皮层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视觉可塑性关键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处于视觉可塑性关键期内的幼年Long-evans大鼠和处于视觉可塑性关键期后的成年Long-evans大鼠视皮层中HSP8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幼年大鼠和成年大鼠视皮层间HSP8mRNA表达量有显著性差异,成年大鼠视皮层中HSP8/G3PDH为0.68±0.03,幼年大鼠视皮层中HSP8/G3PDH为0.14±0.06,HSP8mRNA在成年大鼠视皮层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幼年大鼠(P<0.05)。结论:HSP8基因在视觉可塑性关键期后的成年大鼠视皮层中呈高水平表达,是视觉可塑性关键期终止相关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正常、单眼形觉剥夺和反转缝合成年大鼠视皮层Neuritin蛋白的表达,探讨成年大鼠视皮层是否具有可塑性。方法 实验研究。35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90)组,单眼形觉剥夺(MD)组和反转缝合(RS)6、12、24、48 h组和RS1周组,每组5只。两种照度昼夜明暗交替时间约为12 h/12 h。MD组和RS组于出生后14 d制作右眼形觉剥夺模型,RS组大鼠单眼形觉剥夺至90日龄时进行反转缝合后并持续暴露于光中6h、12 h、24h、48 h和1周,其余两组大鼠至90日龄时直接取左侧大脑视皮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euritin蛋白在正常、单眼形觉剥夺和反转缝合成年大鼠视皮层中的表达变化。Neuritin蛋白的A值和Neuritin阳性细胞数在7组大鼠视皮层中表达的总体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的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N90、MD、RS6h、RS12h、RS24h、RS48 h、RS1周组Neuritin蛋白平均吸光度分别为0.1097±0.0136、0.0259±0.0057、0.04751±0.0069、0.05189±0.0057、0.0649±0.0055、0.0835±0.0097、0.0845 +0.0098(F=105.57,P<0.05),染色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63.90±5.82、142.00±3.65、150.00±5.46、152.10±5.04、156.40±5.25、156.40±6.04、155.80±6.54(F=15.39,P<0.05)。MD组大鼠视皮层中Neuritin蛋白的表达量均低于N90组。RS6、12、24、48 h组和RS1周组大鼠视皮层中Neuritin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MD组。结论 Neuritin蛋白在单眼形觉剥夺成年大鼠和反转缝合不同时间大鼠视皮层表达呈动态变化,提示年龄超过视觉发育敏感期的单眼形觉剥夺成年大鼠的视皮层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关键期内剥夺性弱视治疗前后视皮层神经元功能状态的改变,论证NO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及剥夺性弱视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接受左眼睑缝合术造成剥夺性弱视模型,术后2周打开左眼并行对侧眼眼睑缝合遮盖治疗.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视皮层17区切片nNOS阳性神经元在反缝治疗前后的表达;应用Td 2000真彩色细胞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视皮层17区nNOS阳性神经元胞体截面积和树突总长度测量.结果 反缝治疗前(术后2周)单纯剥夺组较同龄正常对照组视皮层17区nNOS免疫阳性细胞密度(Ⅳ层除外)明显降低(P<0.05);胞体截面积和树突总长度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术后4周)除剥夺组视皮层17区胞体截面积较同龄正常对照组减少外(P<0.05),其余各层nNOS阳性神经元密度、胞体截面积和树突总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NOS在大鼠视觉中枢的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说明NO在敏感期的早期及中期参与视皮层的可塑性变化,在敏感期后期,NO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影响视皮层的可塑性发育.  相似文献   

16.
郑莎  张耀  曾玉晓  阴正勤 《眼科研究》2007,25(4):241-244
目的研究Long Evans大鼠出生后视皮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分布、表达、活性的变化及与视皮层可塑性关键期终止的关系。方法Long Evans大鼠131只按出生后周龄分为1、3、5、7、14周共5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定位检测tPA的分布,免疫印迹定量法检测视皮层总蛋白中tPA的表达,发色底物酶活性分析法测定视皮层tPA的活性。结果除1周组外,各组视皮层Ⅱ-Ⅲ层、Ⅳ层tPA免疫荧光呈阳性,主要分布在Ⅱ-Ⅲ层(P〈0.01)。Ⅱ-Ⅲ层以5周组tPA阳性细胞密度最高(P〈0.01),14周组最低(P〈0.01);Ⅳ层以3周组tPA阳性细胞密度最高,14周组最低(P〈0.01)。除1周组外,各组视皮层总蛋白中tPA均有表达,5周组最高(P〈0.05),14周组最低(P〈0.05)。视皮层tPA活性3周组最低(P〈0.01),5周组最高(P〈0.01)。结论tPA参与视皮层可塑性关键期的“终止”,可能是Ⅱ-Ⅲ层、Ⅳ层之间突触可塑性存在异质性的结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视觉发育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对大鼠视功能和视皮层PKC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出生后13 d SPF级Long Evans大鼠28只,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弱视模型组,每组14只,以右眼作为实验眼。建立大鼠多维度弱视模型,采用视觉诱发电位验证弱视模型的建立,HE染色观察大鼠视皮层形态结构,视觉悬崖实验检测大鼠立体视功能,计算每只大鼠的辨别指数,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皮层中PKCζ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模型组大鼠右眼(剥夺眼)的P2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2波振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两组大鼠视觉悬崖实验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探索行为轨迹集中在右侧(非悬崖侧),而弱视模型组大鼠探索行为轨迹紊乱,探索区域大多分布在左侧 (悬崖侧)。弱视模型组大鼠辨别指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皮层神经元数量丰富,结构完整,未出现明显神经元变性和坏死;弱视模型组大鼠视皮层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结构不完整,出现不同程度的胞体固缩。弱视模型组大鼠左侧视皮层PKCζ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可造成大鼠视皮层结构的改变和视功能严重损害,视皮层PKCζ蛋白表达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8.
可能与弱视发病密切相关的部分基因有抗凋亡基因(Bcl-2、Bax)、即刻早期基因(c-jun、c-fos)、视觉可塑性神经递质相关基因(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亚单位基因)、视觉可塑性神经营养因子相关基因(Neuritin mRNA、GDNF mRNA、BDNF mRNA、GAP-43 mRNA)、PTPσ mRNA、β-catenin mRNA等。Bcl-2、Bax可能通过调节视觉系统相关神经细胞的存活来参与弱视的发病;c-jun、c-fos进入细胞核后能够改变靶基因的转录活性从而调节视皮质神经元的功能状态;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亚单位基因位于突触后膜,可以通过调节不同亚单位的表达水平来调节视皮层突触的可塑性;视觉可塑性神经营养因子相关基因中的Neuritin mRNA编码一种活性分子,这种活性分子可以促进树突的生长,从而调节视觉系统发育过程中神经元的活动;GDNF mRNA存在于视皮层和外侧膝状体,对各种损伤后的神经元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能通过影响视觉系统正常发育过程中的转录来参与对视觉发育的调控,BDNF mRNA具有调节神经系统突触发育可塑性的效应,参与视觉发育关键期突触的可塑性变化;PTPσ mRNA、β-catenin mRNA参与了成年大鼠视皮层可塑性关键期的终止及可塑性再激活的过程。(国际眼科纵览, 2018,  42:   163-168)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证实,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能够增强多种神经元的存活能力,影响神经元的分化,参与视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并在视路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关于CNTF与视觉发育期弱视形成问关系的研究尚少。目的检测CNTF在形觉剥夺性弱视猫大脑视皮层中的表达及其与弱视眼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4周龄清洁级健康家猫12只,按配对比较法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和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猫采用单眼(右眼)上下睑缘缝合法建立形觉剥夺性弱视模型,眼睑缝合16周后利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鉴定弱视造模是否成功。然后在猫过度麻醉下沿垂直脑矢状轴切取两侧视皮层组织块制备成标本,用Nissl染色法观察视皮质中神经元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2个组猫大脑视皮层17区CNTF在视皮层I~Ⅵ层中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定量研究。结果P—VEP结果显示,与正常猫相比,剥夺眼P—VEP检查P1波振幅明显下降[(6.11±1.56)μV vs.(11.42±1.92)μV,隐含时明显延长[(75.77±9.83)ms vs.(58.56±7.17)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72、3.464,P〈0.05),证实剥夺眼已产生弱视。Nissl染色表明,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视皮层神经元数目较正常组减少,细胞变圆、体积变小、细胞质突起变短,部分细胞核变小、变暗,Nissl小体的表达不如正常组清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正常组和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视皮层17区Ⅰ~Ⅵ层均可见CNTF免疫阳性神经元存在,而以Ⅱ~Ⅳ层表达量较多。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视皮层17区Ⅱ~Ⅳ层的CNTF阳性细胞数较正常组明显下降[Ⅱ层:(95.93±8.24)个vs.(116.25±6.52)个;Ⅲ层:(102.65±7.45)个vs.(125.23±8.21)个;Ⅳ层:(110.65±6.85)个vs.(139.54±4.26)个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37、4.989、8.773,P〈0.05);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组视皮层17区Ⅱ~Ⅳ层的CNTF阳性细胞灰度值明显低于正常组(Ⅱ层:106.98±8.86vs.138.65±6.38;Ⅲ层:109.56±8.69vs.149.59±8.55;Ⅳ层:116.65±9.52vs.155.76±9.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05、8.043、6.986,P〈0.05),而2个组视皮质17区Ⅰ、Ⅴ、Ⅵ层CNTF阳性细胞数和细胞灰度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NTF在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猫大脑视皮层17区表达下降,可能参与弱视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视觉发育关键期单眼形觉剥夺(MD)对弱视大鼠视皮层突触密度超微形态结构变化规律的影响,以及突触素(SYN)在视皮层的表达及意义,探讨弱视大鼠视皮层突触密度及功能的关系,为弱视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分子水平理论依据。

方法:选用正常新生Long Evans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弱视模型组,每组16只,两组大鼠均在相同环境下饲养。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弱视模型组在出生后第13d采用单眼缝合的方法建立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经典模型。两组大鼠均于出生后51d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检测。检测结束后立即取材,用透射电镜及Image J图像分析软件观察并统计两组大鼠初级视皮层V1M区第Ⅳ~Ⅵ层大锥体细胞周围神经纤维网络的突触密度变化。利用漂染法对视皮层冰冻切片进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下对SYN阳性神经元进行定位观察和定量统计分析。

结果:F-VEP检查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模型组剥夺眼的P2潜伏期较正常眼明显延长,P2波振幅较正常眼明显降低(P<0.05); 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模型组双侧视皮层的突触密度显著降低(P<0.05),其中弱视眼对侧视皮层下降更加明显(P<0.05);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两组大鼠视皮层脑切片形态完整,镜下组织结构清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模型组SYN阳性神经元表达强度值明显降低(P<0.01)。

结论:视觉发育关键期存在着突触结构可塑性,单眼形觉剥夺可以造成大鼠初级视皮层突触密度的降低,SYN表达水平下降,视皮层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