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评价改良前盆底重建术治疗阴道前壁中重度膨出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8例阴道前壁中重度膨出的患者采用普理灵网片行改良前盆底重建术,对30例合并张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同时行TVT-O尿道中段悬吊术,回顾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结果:38例均顺利完成改良前盆底重建术,患者恢复良好,无器官损伤、感染、血肿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治愈率100%,无阴道狭窄和缩短,无网片局部侵蚀暴露,1例患者术后出现张力性尿失禁,其余无排尿及排便功能障碍。结论:改良的前盆底重建术是治疗阴道前壁中重度脱垂的有效术式,保留子宫和阴道功能,同时加强盆底组织,手术安全、微创、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随着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我国广泛开展 ,术后发生人工晶体前膜者也随之增多。人工晶体前膜常严重影响视力 ,造成虹膜后粘连。有些病例单纯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而Nd :YAG激光清除人工晶体前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我院自 1992年 10月~ 1999年 10月用此方法治疗人工晶体前膜 6 0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6 0例 (6 0眼 )均为白内障摘除加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患者。其中男 35例 ,女 2 5例。年龄 6~ 76岁 ,平均 5 3 1岁。老年性白内障术后发生人工晶体前膜者 40例 (6 6 7% ) ,外伤性白内障术后发生人…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连续27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多发前交通动脉瘤1例。通过评估动脉瘤栓塞率、患者预后、并发症、神经功能等判断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27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全部栓塞治疗成功,其中使用双导管技术3例,支架辅助技术3例。致密栓塞21例,瘤颈残余6例;所有患者保留载瘤动脉且载瘤动脉通畅,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弹簧圈逸出。术后1 d再次出血,2 d后死亡1例;术后6个月轻度复发1例。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显示24例患者0~1分,1例2分,1例4分。结论采用适宜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前交通动脉瘤。  相似文献   

4.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翼点人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24例,所有患者均实行直接夹闭术。结果出院时治疗结果良好17例,致残5例,死亡2例,术后随访6个月~2年,未出现动脉瘤再次出血。结论熟练掌握翼点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方法,术中可获得良好的暴露,术后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获得一个良好的转归。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术中保护胼胝体下动脉(SCA)与术后前交通动脉综合征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介入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脑血管造影SCA显影与否,分为显影组(n=20)和不显影组(n=18)。统计分析手术前后、随访时短期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测试(SOMCT)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术前和术后3个月SOMC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术后3 d、15 d、6个月SOMC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设计资料方差分析显示术前SCA显影组SOMCT评分均高于术前不显影组(F=9.96,P=0.003)。SCA显影组、不显影组术后发生高热、水电解质紊乱分别为18例、8例,18例,4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SCA显影与术后SOMCT评分升高密切相关,患者易发生高热、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术中保护SCA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腱与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了60例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病例,分为A组30例,B组30例。分别应用同种异体胫前肌腱(A组)和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B组)重建ACL,A组平均随访29.4个月,B组平均随访31.6月。采用Lysholm、Tegner、IKDC、KT2000对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膝关节功能测试、评分,并用等速测试仪测量各组术后伸膝、屈膝、内旋和外旋肌力。结果:两组手术前后Lysholm、TegnerI、KDC、KT2000测试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两组间术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等速肌力测试结果显示术后B组内旋、屈膝肌力较术前下降(P<0.05),而A组术后肌力较术前无明显下降(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2月~2010年12月48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分级、手术时间及疗效等。结果24h内手术12例,24~48h手术30例,48~72h手术6例,术中均成功夹闭动脉瘤颈;术后死亡3例,中等残废3例,1例轻微神经功能障碍,恢复良好11例,完全康复30例。结论早期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可明显降低再出血率及改善患者预后,术中颅压的控制、娴熟的显微操作技术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瞳孔前膜的形成机制与处理方法。方法  2 9例患者 ,分别与术前、术后应用抗生素和激素 ,术中仔细操作、减少刺激 ,植入肝素钠处理的人工晶状体 ,术后积极活动瞳孔及早期行YAG激光切膜。结果 除 1例行YAG激光切膜 ,2例行手术去除瞳孔前膜外 ,2 6例均通过药物治疗吸收。结论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瞳孔前膜的形成是有一定规律的 ,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前交叉韧带重建及前外侧韧带重建术治疗合并膝关节高度轴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有效性。方法: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共156例患者诊断为前交叉韧带损伤,于我科接受同一医生手术治疗,其中22例高度轴移患者入选本研究。采用KT-1000检查膝关节前向稳定性,采用轴移试验评估膝关节旋转稳定性,使用Lysholm主观功能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22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29.3岁(15~43岁),平均随访时间8.6个月(3~15个月)。术前KT-1000测量,患侧-健侧差值平均为8.9±3.1 mm(4~16 mm),术后随访时侧-侧差值平均为2.1±0.6 mm(0~3mm),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术前轴移检查,20例患者轴移试验2+,2例患者3+。术后即刻检查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术后随访时,21例患者轴移试验阴性,1例患者1+,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平均为60.5±12.3(35~90),术后为79.2±7.8(66~90),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高度轴移的患者,联合应用前交叉韧带重建及前外侧韧带重建术可有效恢复膝关节旋转稳定性,术后早期随访结果显示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评分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80例,分为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前外侧组)和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后外侧组)。前外侧组40例,Schatzker分型:Ⅳ型9例,Ⅴ型22例,Ⅵ型9例;后外侧组40例,Schatzker分型:Ⅳ型10例,Ⅴ型20例,Ⅵ型1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后倾角(PA)、膝关节活动度和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TPA、内侧PA和外侧PA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前外侧组术后的TPA、内侧PA和外侧PA均显著低于后外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伸直度和HS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前外侧组术后的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伸直度和HSS评分均显著高于后外侧组(P0.05)。前外侧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后外侧组,χ2=4.0897,P=0.04310.05。结论前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可以保护后外侧骨折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