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8"字缝线与带线锚钉固定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笔者收集2007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52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均为Meyers-MckeeverⅡ型、Ⅲ型的患者,28例行"8"字缝线固定(A组),包括男性2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24岁;24例行带线锚钉固定(B组),包括男性19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22岁。比较两组伸膝功能、屈膝功能、关节稳定性及Lysholm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平均随访9.2个月。A组与B组伸膝功能有统计学差异(P=0.040.05),两组屈膝功能、关节稳定性及Lysholm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关节镜下"8"字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疗效优于带线锚钉固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复位、双带线锚钉前交叉韧带(ACL)止点足印解剖重建治疗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2011年4月,对15例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患者在关节镜下行骨折解剖复位、双带线锚钉ACL止点足印解剖固定术。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的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8例,Ⅲ型5例,Ⅳ型2例;男12例,女3例;年龄21~57岁,平均30.6岁。术前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呈阳性,Lysholm评分为(49.9±3.7)分,IKDC 2000主观膝关节评分为(53.3±5.3)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5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6个月X线片复查示髁间嵴骨折均愈合,骨折复位良好。末次随访时,患肢膝关节活动范围达0~120°;Lysholm评分为(89.6±3.2)分,IKDC2000主观膝关节评分为(90.8±5.7)分,两项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2.100,t2=20.700,P=0.000)。结论:关节镜下复位、双带线锚钉ACL止点足印解剖重建治疗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有利于实现ACL胫骨止点解剖原点重建,对于恢复ACL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5例胫骨髁间棘骨折在关节镜监视下进行复位,使用空心钉内固定.结果 15例骨折均一期愈合,无移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3.8分(90-97分).结论:在关节镜监视下对胫骨髁间棘骨折复位直观、准确,应用空心钉固定可靠,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关节镜下PDS线交叉缝合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复位、聚对二氧杂环己酮(PDS)线缝合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2例采用关节镜下PDS线交叉缝合固定治疗的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Meyers-McKeever-Zaricznyj骨折分型:Ⅱ型5例,Ⅲ型15例,Ⅳ型12例.结果 平均随访17.1个月,所有患者膝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撬拨复位与空芯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2年12月~2007年12月,采用关节镜监视下撬拨复位和钛合金空芯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法,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68例,其中女29例,男39例;年龄6~15岁,平均12岁;Ⅱ型(伴患膝伸直受限)22例,Ⅲ型46例;均采用钛合金空芯松质骨螺钉内固定。结果:术后获得随访68例,平均18个月(12~36个月)。术后KT-2000测量显示,与健侧比较,患侧前交叉韧带张力基本恢复,X线片显示骨折块复位好,内固定牢靠,骨折愈合,膝关节稳定,Lachman和抽屉试验阴性。无肿胀、疼痛和膝关节功能障碍,无髁间窝撞击征表现,术后功能恢复满意;术后未发现患者出现伤肢成角与短缩等发育异常。结论:关节镜视下撬拨复位和钛合金空芯松质骨镙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Ⅱ型(伴患膝伸直受限)、Ⅲ型撕脱骨折,复位准确,固定可靠,能有效地避免手术所致的骨骺再次损伤,有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前交叉韧带损伤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总结青少年前交叉韧带 (ACL)损伤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进而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研究 1 996年~ 2 0 0 1年在我所住院的 60例青少年 (小于 1 8岁 )ACL损伤 (包括髁间棘撕脱骨折) ,将其分为运动员组和非运动员组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青少年ACL损伤占同期住院青少年膝关节伤病的 2 6 9%。运动员组中 ,女性ACL损伤发生率高于男性 ,多见于篮球、足球、摔跤、柔道、体操等项目。非运动员组跳箱、跳高项目的发病率较高。ACL损伤机制主要为屈曲外翻伤。重建 45例 ,其中关节镜下重建 3 6例。 1例骨骺未闭者采用关节镜下半腱肌腱加股薄肌腱重建。髁间棘撕脱骨折 4例行骨折块复位内固定 ,3例行髁间窝成形、病灶清理以改善伸直。结论 :青少年ACL损伤女运动员发病率高于男运动员 ,非运动员中ACL损伤较多发生于跳箱、跳高项目。对骨骺闭合者宜采用关节镜下重建 ,对骨骺未闭合伴有膝关节不稳并影响训练者 ,主张关节镜下半腱肌腱加股薄肌腱重建。髁间棘撕脱骨折Ⅱ、Ⅲ型建议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7.
关节镜下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复位并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4例Meyers-MckeeverⅡ、Ⅲ、Ⅳ的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施行关节镜下复位及内固定术。在关节镜监视下,对移位或翻转的粉碎骨折块进行复位,用不可吸收缝合线或自攻空心松质骨螺钉对骨折块行内固定,同时处理合并伤。术后使用支具于伸膝位制动4~6周,术后给予相应阶段的康复指导。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骨折愈合良好,伤膝关节活动度与健侧一致,关节稳定。结论对于胫骨髁间棘骨折,根据患者年龄、骨折类型、选取适合的内固定方式,在关节镜监视下完全可以做到满意的骨折整复,可靠的内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稳定性。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手术创伤小,较膝关节开放手术具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胫骨髁间棘骨折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礼明  冯华  夏志林  张树喜 《武警医学》2006,17(11):835-836
传统的胫骨髁间棘骨折常行膝关节切开复位内固定,目前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利用关节镜技术可采用不同的固定方式。笔者重点对2004年4月-2005年8月,我院收治胫骨髁间棘骨折20例,行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膝关节镜下髁间棘撕脱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究膝关节镜下手术进行髁间棘撕脱骨折复位钢丝内固定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介绍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9年 4月至 2 0 0 1年 10月间在膝关节镜下手术治疗髁间棘撕脱骨折共 15例 ,其中应用钢丝进行骨折块内固定治疗髁间棘撕脱骨折 12例。手术方法 :膝关节镜监视下 ,应用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定位器确定骨折块的固定位点 ,经导向器钻骨道 ,利用钢丝内固定。术后早期进行康复。结果 :术后随访 6月~ 3年 ,平均 1年 11个月 ,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与愈合良好 ;急性损伤 4例前向不稳均纠正 ,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阴性 ;陈旧损伤 9例前向不稳纠正 ,其中 2例检查前抽屉及Lachman试验稍松 ,但患者主观稳定性良好。结论 :膝关节镜下手术治疗髁间棘撕脱骨折具有微创的特点。应用该手术方法治疗髁间棘撕脱骨折操作简捷、固定可靠、手术创伤小 ,术后可以早期进行功能康复。同时为关节镜下手术治疗髁间棘撕脱骨折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月~2008年5月,我院采用关节镜下钢丝固定的方法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1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骺板近端三维缝合固定治疗少年胫骨髁间前棘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0年5月,对10例少年胫骨髁间前棘骨折移位患者,在关节镜下行骨折断端清理、复位,C臂机透视下避开骨骺建立胫骨隧道,自制缝针、钩针导引普通丝线于前交叉韧带前1/3、1/2处镜下两次穿越,普通丝线导引钢丝及PDS-Ⅱ线穿越前交叉韧带。固定物在冠状面两次穿越骨隧道-前交叉韧带-骨隧道,骑跨式三维固定撕脱骨块,有效防止撕脱骨块前后旋转、左右摆动和上下浮动。拉紧钢丝及PDS-Ⅱ线,关节外打结固定。术后下肢支具外固定并早期进行功能康复。术后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评估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2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患者膝关节无疼痛,前抽屉试验阴性,Lachman试验阴性。术前Lysholm评分(45.8±7.6)分,术后(97.2±9.1)分,手术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骺板近端三维缝合固定治疗少年胫骨髁间前棘撕脱骨折创伤小,不损伤骺板,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伴髁间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6月~2011年6月对收治的42例胫骨平台伴髁间嵴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同时行钢丝固定髁间嵴骨折36例,6例未固定。胫骨平台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Ⅲ型8例,Ⅳ型18例,Ⅴ型10例,Ⅵ型6例;胫骨髁间嵴骨折按Meyers McKeever分型:Ⅰ型6例,Ⅱ型17例,Ⅲ型13例,Ⅳ型6例。结果术后1例切口发生脂肪液化并感染,经清创、负压吸引及II期缝合后愈合,余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2~26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伸直均达到0°,屈膝80°~150°,平均122°;膝关节稳定性检查:3例Lachma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 ADT)为阳性;参照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6例,良19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为83.3%。7例发生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3例胫骨髁间嵴骨折未愈合。结论手术治疗胫骨平台伴髁间嵴骨折应重视对髁间嵴骨折的固定,包括无移位的髁间嵴骨折,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及维持膝关节稳定。  相似文献   

13.
The purpose of this prospective study is to present and evaluate a new technique using suture anchor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avulsion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eminence. Twenty-three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the displaced avulsion fracture of the tibial attachment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were treated using mini-open technique with suture anchors between 2005 and 2008.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Meyers and McKeever, there were 5 type II, 13 type III, and 5 type IV fractures. The median follow-up period was 18 months (range, 12–32 months). The patient assessment included Lysholm score, Tegner score, IKDC score, and radiographic evaluation. The median Lysholm score improved from 32 (range, 28–48) preoperatively to 98 (range, 85–100) postoperatively. The median preoperative Tegner score was 3 (range, 2–5), and the median postoperative Tegner score was 7 (range, 5–9). The global IKDC objective score was normal (A) in 21 knees and nearly normal (B) in 2 knees. At final follow-up, the Lachman test and anterior drawer test were negativ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ini-open reduction and fixation of avulsion fracture of the tibial eminence with suture anchors have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We suggest the use of this technique for treating avulsion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eminence.  相似文献   

14.
膝关节镜下多种钢丝固定方法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胫骨髁间棘骨折采用关节镜下钢丝固定的微创手术治疗,探讨不同骨折情况各种钢丝穿入和固定方法,总结此种技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5例胫骨髁间棘骨折采用关节镜下钢丝固定的微创治疗方法。根据骨折情况,固定方法包括单钢丝、多钢丝、三角形或交叉钢丝固定方式。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随访9—30个月。结果全部患者无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例单钢丝固定者术后4个月钢丝自打结处断裂,骨折移位不明显;2例膝关节活动度受限,其中1例未完成康复治疗,1例为陈旧性骨折。余患者功能恢复正常。结论为恢复膝关节稳定,避免髁间窝撞击等并发症,对明显移位的胫骨髁间棘骨折应早期实施固定治疗。比较开放手术,关节镜下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利于功能恢复等优点。根据骨折情况,可采用单钢丝、多钢丝、三角形或交叉钢丝固定等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髌内侧入路空心钉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9月的32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全部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经髌内侧入路导入空心钉进行骨折内固定,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影像学检查评估术后疗效。结果:术后膝关节侧位片螺钉与胫骨平台夹角平均为(48°±7.3°),随访8~32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6.5±0.6)周,术后8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达到(90.5±1.7)分,随访终末期Lysholm评分达到(94.6±1.5)分。结论:采用关节镜下经髌内侧入路导入空心钉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