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 别嘌呤醇为次黄嘌呤类似物,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有效降低尿酸。在数十年来,该药一直为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基础。在大多数患者中,此药物可被良好耐受,但也有约2%经别嘌呤醇治疗患者可发生皮疹,同时,据估计有0.4%的患者,尤其是肾功能衰竭或同时使用噻嗪类利尿药治疗的患者,可发生严重的特异性反应,称为别嘌呤醇超敏综合征。此综合征特征为皮肤反应、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多器官受累,死亡率达25%。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别嘌呤醇超敏综合征(AHS)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进一步了解引起AHS的原因及护理对策,预见性提出防范措施,从而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方法对21例AHS患者使用别嘌呤醇后出现的临床特点及护理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治愈6例(28.57%),好转13例(61.9%),死亡2例(9.52%)。全部病例均有发热、皮疹、白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清肌酶升高,并伴有肝损害,死亡的2例中1例伴有严重肾功能衰竭,另一例有药物性肝损害及高血压3级,PCI术后,心肌下壁梗塞。结论 AHS具有潜伏期长、病情重、易反复和死亡率高的特点[1],其发生难以预测,治疗上只有通过严格掌握应用适应症、并根据患者的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来减少AHS的发生,而一旦发生,护理上应采取密切观察病情,稳定患者情绪,做好心理护理,皮肤及粘膜护理等综合措施,有效地控制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AHS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1例报告第一医院内科娄陵生,白俊兰,刘小珊,杨军中图分类号R557.31病史摘要黄某,男,49岁,司机。因反复浮肿1年余,加重伴面部皮疹、发热、心悸2月于1994年7月13日入院。1年余前(1993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部...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女,53岁,主因间断性上腹部疼痛1月于2016年7月13日入院。患者于6月19日外出用餐后出现上腹部疼痛,伴腰骶部疼痛,无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及下肢麻木等症状。曾到社区给予"槟榔四消丸、奥美拉唑"等药,症状无改善。7月5日到当地医院就诊,查血:WBC 12.95×10~9/L,嗜酸性粒细胞4.14×10~9/L,嗜酸性粒细胞0.32;腹部超声正常。给予抗生素(具体不详)治疗,症状稍有减轻,12日复查血常规:WBC 20.7×  相似文献   

5.
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3):151-154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罕见疾病,以血液和组织内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多为特征,可造成多脏器损伤,主要靶器官包括皮肤、心脏、呼吸道、胃肠道及神经系统,临床诊断存在一定困难。我院近期诊断了1例HES,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伴有胸闷气促,皮肤出现红黑色皮下结节,实验室检查主要以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影像学表现以肺内浸润影为主要表现,经过正规激素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体温回归正常,皮肤结节消失,目前病情稳定未复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是一种临床罕见疾病,以血液和组织内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多为特征,可造成多脏器损伤,主要靶器官包括皮肤、心脏、呼吸道、胃肠道及神经系统。该疾病由Hardy和Anderson于1968年首次提出,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低。根据WHO在2015年更新的监测及统计数据显示,HES发病率为0.036/100 000,死亡率约为9.3%[1]。因病例数量缺乏,该疾病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方案等多个方面在临床上尚无明确标准,许多该疾病有关的论点需要更多临床案例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本文报告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疾病研究提供实例支持。  相似文献   

7.
8.
临床资料患儿,男,7岁,因“阵发性咳嗽10余天”收入院,入院前曾在当地静滴药物治疗(查血WBC28×109/L),效果不著,仍咳,并出现乏力,遂来诊。入院时查体:精神欠佳,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率94次/分,律齐,无杂音,心音有力,腹部查体无明显阳性特征,血常规示:WBC27.3×109/L,RBC4.21×1012/L,HGB124g/L,PLT306×109/L。血涂片示:WBC分布增高,嗜酸分叶核明显增高,占65%,形态大致正常。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模糊,双肺门影增浓。追问病史,该患儿既往有荨麻疹病史数次。初步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给予抗…  相似文献   

9.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最近接诊过1例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接诊前因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攀枝花医药》2000,22(1):49-50
  相似文献   

11.
<正>患者,男,20岁,主因双乳腺发育异常5年,性功能减退2个月人院。患者5年前双乳腺发育,左侧明显,右侧乳房可挤出少许乳白色液体。阴茎可正常勃起,2个月前开始无射精。无明显智力障碍,平素喜饮含碳酸饮料,无特殊服药史及家族遗传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查体:身高177 cm,上部量87 cm,  相似文献   

12.
蒙海工  黄玲  梁亚志  龙先强  冯昌生 《广西医学》2004,26(10):1529-1530
1 病例简介  患者 ,女 ,4 6岁 ,精神分裂症 2 3年。长期服用氯氮平治疗。入院前一周 ,因病情加重 ,家属自行加大氯氮平药量 ,患者出现沉默不语 ,不进食 ,卧床不起 ,全身肌胀力增高 ,违拗 ,于 2 0 0 3年 10月 2 0日急诊入院。入院诊断 :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即予舒必利治疗 ,渐  相似文献   

13.
报道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导致肾病综合征,分析其发病机制,并总结其治疗要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以1例IHES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患者外周血、骨髓均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且以嗜酸性中晚幼粒为主,诊断IHES,经泼尼松30 mg bid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IHES的诊断是一排除性诊断,血象、骨髓象、FIP1L1/PDGFRA基因的检查对其鉴别有重要价值,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有效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15.
凌俊  张明  王爱民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2):1549-1549
药物超敏综合征(DHS)为较少见的重症药物反应,现将我院诊治的由抗癫痫药物引起的药物超敏综合征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lic fascitis,EF)是以筋膜炎症、胶原增殖、邻近的皮下脂肪组织与肌外膜等的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免疫疾病。临床上以皮肤疼痛性肿胀、躯干四肢皮肤结节、关节挛缩、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为主要特征。本病较少见,近年来报道病例数逐年增多。如无系统受累,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正药物超敏综合征(drug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HS)是一种药物引起的特异质反应,临床以急性广泛性皮损,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多器官受累(特别是肝脏)以及血液异常为特点。常见的药物有:氨苯砜、磺胺类药物、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阿巴卡韦、别嘌醇以及米诺环素等,其他药物很少发生~([1])。别嘌醇是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主要药物。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改变,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患者日益增多,别嘌醇引起药疹的比例也逐渐增加,且该类药物引起的药疹通常病  相似文献   

18.
姜萍  苗玲 《中国乡村医生》1999,15(10):29-30
例1:男,55岁,因躯干、四肢出现斑丘疹、瘙痒5年来诊。病程中曾用多种药物治疗,症状不见缓解。常伴有不明原因低热、乏力。1个月前皮疹增多,并发现双颌下、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患“哮喘病”30余年。查体:体温37.5℃,双颌下、腋下、腹股沟可触及数个蚕豆大小的淋巴结,活动好,压痛(十)。双肺可闻及干湿罗音及哮鸣音。心脏听诊无异常,肝脾未触及。皮肤科情况:躯干、四肢可见散在粟粒至蚕豆大暗红包斑丘疹,有抓痕及血痂,并见色素沉着斑。实验室检查:Hb105g/L,WBC8.1×10~9/L,嗜酸细胞计数616×10~6/L,血沉正常,类风湿因  相似文献   

19.
苏飞  曾跃平  晋红中 《北京医学》2011,33(11):911-913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HED)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10年3月我科收治的21例HE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 本组男17例(80.95%),女4例(19.05%);男性平均发病年龄(67.65±6.49)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2.25±8.38...  相似文献   

20.
木村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木村病的临床特点,报道1例木村病,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改变、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木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确诊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见嗜酸性脓肿、淋巴滤泡形成,激素治疗有效,预后好.木村病为罕见病,加强对其诊断的认识,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