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手术对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疼痛度及预后.方法 选择2015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94例,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采用经后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外侧植骨融合术,研究组47例使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手术,比较两组疗效、疼痛度及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DLSSS患者30例。结果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6.7%,术后随访6个月~7年(平均3年9个月),腰椎冠状面平均矫正40.5°,矢状面平均矫正33.6°,腰椎融合率为83.3%。结论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脊柱侧凸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徒手胸椎椎弓根螺钉置人技术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方法及安全性。方法从2006年11月至2009年1月对31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行矫形手术,术前均对畸形脊柱进行CT加密扫描.测量进钉点至椎体前缘的深度、进针角度、椎弓根直径和椎体的旋转角度.根据测得数据确定椎弓根螺钉置人的深度和方向.徒手应用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进行后路矫形内固定手术,所有患者术后进行X线成像、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并对其进行随访。从而评价本技术的准确性安全性。结果共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149个,通过胸椎CT扫描评价149枚置入畸形胸椎的螺钉位置。共有8枚螺钉(5%)有中等程度皮质穿破,即螺钉部分在椎弓根壁皮质之外.没有相应神经症状。术后跟踪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个月,未发现任何与置入的胸椎椎弓根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或内脏并发症。结论严格遵循步骤,逐步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徒手技术在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中具有可靠的安全性。熟悉解剖并结合CT扫描.术前准确测量对手术成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53例。单纯椎管减压15例,椎管减压并小关节、横突间融合11例,椎管减压并脊柱申固定融合27例(27例均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果 53例均获得随访,平均2.8年(1.5~6年),38例行融合术者37例获得一期骨性融合,另1例单枚圆柱型椎间融合器置入L4/5椎体间融合患者术后椎间融合器后退,再次手术,术后6月。获骨性融合。采用JOA评分标准,手术后1年总体优良率75.5%。结论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适应证应严格掌握.椎管减压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脊柱融合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闫辉 《北方药学》2014,(4):135-135
目的:对脊柱损伤应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08年11月~2012年11月本院脊柱损伤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n=30)与对照组(n=30),研究组应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经椎弓根螺钉固定进行治疗。随访9~10个月,将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对患者螺钉松动率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螺钉松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脊柱损伤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安全性值得肯定,应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及四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脊柱损伤进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1年8月~2012年7月收治的70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根据骨折类型,将其分为爆裂骨折、压缩骨折、骨折脱位、多节段脊柱损伤。对骨折脱位和爆裂骨折患者行两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三节段以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疗效作对比分析。结果两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术后有3例发生损伤处再次移位,行三及四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并未发生此现象。三及四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发生螺钉断裂、松动显著低于两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论有脊柱骨折位移患者,在损伤椎体中的上下椎体部位多采取两对椎弓根螺钉固定,可显著减少术后发生位移。三及四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脊柱损伤的治疗中,有着极为显著的意义,能减少螺钉松动和断裂情况,对脊柱稳定性维持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38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后路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临床资料,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后路椎间融合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8例病人,26~72岁,平均51.3岁。行腰椎后路病变节段脊柱附件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椎间植骨融合术。平均随访4.7年。随访观察指标有JOA评分、植骨融合、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人满意度调查。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临床恢复率术后半年、术后1年及最终随访时分别为78.9%、92.1%和68.4%。最后1次随访的融合率达97.4%。2例未观察到可靠的融合,并在术后2年出现内固定的断裂而再次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6.3%,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2%。病人满意率达94.7%。结论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后路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伤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12例上颈椎伤病患者,并行自体髂骨植骨。其中,先天性齿状突不连1例,陈旧齿状突骨折2例,新鲜齿状突骨折5例,寰椎横韧带断裂1例,颈1/2融合翻修2例,寰枢椎管内外巨大神经鞘膜瘤1例。结果手术时间2.0~4.0 h,出血量200~650 ml。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位置满意。患者全部获5~24个月定期随访,3~6个月后患者均获植骨融合,螺钉位置良好。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伤病具有可行性及肯定的三维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评价应用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 通过对39例腰椎滑脱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Ⅰ度9例,Ⅱ度21例,Ⅲ度9例。均为峡部裂性滑脱,伴有神经症状,经保守治疗无效。采用后路减压、用Steffee、Dick及RF系统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手术方法,术后辅以中医药治疗随诊分析。结果 39例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完全复位27例,部分复位12例,并取得较高的融合率(39例中38例融合)97.4%,按候树勋评定标准优25例,良10例,差4例,优良率89.7%。结论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患者能起到稳定脊柱,坚固骨融合、解除神经受压的作用。经分析比较3种椎弓根螺钉系统,RF系统是治疗腰椎滑脱较理想的系统,且具有复位可靠、操作简单、固定牢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邢继焕 《华夏医药》2004,8(6):85-86
随着影像技术和脊柱外科植入材料的发展,椎弓根螺钉固定在骨科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恢复脊柱解剖序列,充分椎管减压和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本通过对8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配合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1.
易华山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148-149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椎弓根螺钉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2年3月至2010年6月29例有完整资料的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组采用经椎弓根植骨加椎弓根螺钉治疗,对照组采用短节段内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治疗。所有患者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在术前、后及末次随访X线片上测量Cobb角。结果对照组28例平均住院时间20.2 d,术前平均Cobb角19.8°,术后3.1°;观察组35例平均住院时间18.8 d,术前平均Cobb角19.0°,术后23.5°。观察组组平均手术时间182.0 min,平均失血量413 mL,低于对照组的233.0min和614 mL。讨论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椎弓根螺钉治疗具有如下优点:缩短手术时间、失血量少、减少供骨区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可膨胀椎弓根螺钉在骨质疏松性脊柱固定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84例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用螺钉分为观察组(可膨胀椎弓根螺钉)和对照组(普通螺钉),各42例,比较两组随访VAS评分及螺钉稳定性。结果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平均(2.33±0.61)分,螺钉稳定率83.33%;对照组患者VAS评分平均(2.62±0.69)分,螺钉稳定率61.9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脊柱固定手术中应用可膨胀椎弓根螺钉操作简单、固定稳定性好,值得临床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袁伟  刘锋  王凡  王聪聪  李诺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7):187-187
目的:探讨短节段AF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选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骨折56例,观察疗效.结果:共随访患者56例,随访时间为6~16个月.其中53例复位良好,固定稳定,脊椎融合成功.3例出现椎弓根钉断裂.结论:短节段AF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显著,可广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扩大“蛋壳技术”行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11月至2008年4月本院骨科收治脊柱结核患者中选择出27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20~63岁平均36.8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6个月,病灶累及1~2个椎体,其中腰椎19例,胸腰段8例,均采用单纯后路扩大“蛋壳”技术刮除病灶及死骨,植骨融合一次完成病椎上下方各应用2—4对椎弓根钉固定,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2.5小时,术中出血量平均1500ml。病例经过0.5~3年随访未发现复发,2例出现切口延期愈合。结论对脊柱结核的患者有选择的采用单纯后路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固定一次完成,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侧开窗单枚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适应证以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我科收治的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单侧开窗单枚cage植骨融合、一侧肌间隙入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并获得随访的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8~70岁,平均48.9岁。采用JOA评分标准判定术后疗效,采用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观察术后椎体间有无移位,椎弓根螺钉和椎间融合器位置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0~270min,平均160min。失血量250~700mL,平均350mL。12例患者手术操作均顺利,术中无神经血管及硬膜损伤。1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3.6个月。腰腿痛明显缓解,均能从事日常生活及工作。术前、术后3个月均JOA评分依次为15.2(12~19)、26.3(24~29)。术后1年时,按采用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为100%。末次随访时无椎间不稳,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均无松动、移位、断裂等发生。结论采用单侧开窗单枚cage植骨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王岚 《临床医药实践》2009,(6Z):1823-1824
胸腰段骨折是常见的脊柱骨折,椎弓根钉是治疗脊椎不稳定骨折最理想的内固定。我院骨科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脊柱骨折病人8例,采用(GSS)椎弓根螺钉[1]内固定手术治疗,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的植入方法,总结钉棒系统矫正脊柱侧凸的效果。方法:咬除进钉点骨皮质,以据术前测量的深度和旋转的程度,分别先后用1.5mm、2.5mm克氏针沿椎弓根方向钻孔,如阻力加大、克氏针弯曲,说明遇到骨皮质,调整进针方向。达到测定的深度停止进针,球形探子探查无误后改用锤子将导锥顺着制造的钉道小心缓慢击入,深度一致后,再次用球形探子探查,植入螺钉。结果:椎弓根螺钉一次性植入成功率:胸段97%(600/619),腰段99%(633/640)。术后未出现脊髓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无切口感染。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率73%。矢状面后凸Cobb’s角(T1~T12)6°~30°,平均23°。旋转畸形矫正Ⅰ~Ⅱ度。139例平均随访4.9年,躯干平衡良好,无平背畸形,植骨融合良好,末次随访冠状面角度丢失率平均为3.7%,迟发性感染1例,螺钉断裂2例,均行内固定取出。结论:克氏针制备螺钉钉道,是椎弓根螺钉植入的较好方法。钉棒结构具有良好的三维矫正控制力。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杨浩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2):3382-3383
目的:探讨提高腰椎滑脱症手术复位和后路一次椎体间植骨融合率。方法:对行TSRH椎弓根螺钉系统、RF系统、SF内固定装置复位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25例进行观察,对比分析术前和术后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改变。结果:25例均获满意复位,椎间植骨融合。结论:应用具有撑开以及提拉作用的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滑脱腰椎加滑脱椎椎间植骨融合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应用价值和实际疗效。方法对20例一侧肢体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经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术。结果 20例患者手术时间60~110min,平均(80±10)min,出血量150~350ml,平均(280±20)ml;切口均皮内缝合,Ⅰ期愈合,术后住院时间7~11d,平均(9±1)d;术后3~6个月达到植骨融合,平均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生活,无螺钉相关并发症,无感染病例,无假关节发生;优12例,良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0%。结论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术是可行的脊柱外科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并分析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3节段以上脊柱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节段以上脊柱损伤患者26例选为研究对象,给予实施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以及Cobb's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术后E级患者的例数显著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3节段以上脊柱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实施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