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球后麻醉在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斜视手术中应用球后麻醉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84例斜视随机分为传统麻醉组及传统麻醉联合球后麻醉组,记录钩取眼外肌前后心率变化,比较两组眼心反射发生的阳性率并对其术后正位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球后麻醉组眼心反射发生的阳性率明显低于传统麻醉组,两组术后正位率在统计上无差异。结论在传统麻醉的基础上联合球后麻醉可以减少眼心反射的发生,在提高斜视手术安全性的同时并不影响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氯胺酮及异丙酚复合麻醉下斜视矫正手术中眼心反射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斜视患儿120例,分为两组,A组为氯胺酮及安定复合静脉麻醉,B组为氯胺酮及异丙酚复合麻醉组。术中观察心率变化情况。结果 A组麻醉后心率加快比B组明显(P<0.05);A组有28例,而B组只有8例出现眼心反射,两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B组平均手术时间短,术后苏醒快。结论 氯胺酮+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比氯胺酮+安定麻醉效果好,眼心反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成人斜视手术中联合静脉给药,可减少眼心反射引起的心率变化。方法2005年7月~2006年6月,我科接受斜视手术的成年患者87例,其中术中仅用0.5%盐酸丙氧苯卡因(爱尔卡因)点眼表面麻醉者42例,同时接受0.5%盐酸丙氧苯卡因点眼联合静脉给药者45例,所有患者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史,术前全身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记录牵拉直肌前后的心率变化,比较二者的差异性。结果单纯表面麻醉组,牵拉肌肉后心率减慢10次/分以上,牵拉前后心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静脉给药组,虽然牵拉肌肉后心率增加,牵拉前后心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成人斜视术中联合静脉给药,可以减少眼心反射的发生,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及减轻疼痛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局部麻醉方式下,斜视手术中末梢灌注指数(TPI)变化,了解TPI变化趋势,推测TPI变化能否成为预测眼心反射(OCR)发生的指标。方法观察记录8位成年健康患者在局麻下斜视手术时术前和术中牵拉、放松14条眼外肌时的心率、TPI等的变化,判断是否发生OCR。结果 (1)TPI在牵拉至放松的过程中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2)牵拉肌肉5s,放松牵拉10s,放松牵拉30s与手术麻醉完成后TPI的差值,三个时间段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放松牵拉10s与麻醉完成时TPI差值变化,在以OCR有无的分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TPI的变化(△TPI)反映了牵拉肌肉至放松肌肉过程中,末梢循环血量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2)在放松牵拉的过程中,△TPI有可能成为辨别是否发生OCR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联合球后麻醉或阿托品三种麻醉方法对小儿斜视手术眼心反射(oculocardiac reflex,OCR)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5-03/2016-03在我院行斜视矫正手术并采用全身麻醉的5~13岁患者92例166眼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29例55眼、全身麻醉+球后麻醉组31例54眼、全身麻醉+阿托品组32例57眼;全身麻醉组采用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芬太尼1 mg/kg和阿曲库铵0.5 mg/kg.全身麻醉+球后麻醉组于全身麻醉基础上球后注射20 g/L利多卡因2 mL.全身麻醉+阿托品组于全身麻醉基础上于术前加用静脉注射阿托品0.15 mg/kg.手术期间牵拉眼外肌所造成的最低心率低于心率基线值的10%以上或出现心律失常即为OCR阳性.记录术前心率基线值,术中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术中OCR发生的肌肉数,术后随访6 mo并记录眼球正位例数.结果:全身麻醉+球后麻醉组的OCR发生率最低(20%),其次为全身麻醉+阿托品组(22%),两种麻醉方法OCR发生率均低于全身麻醉组(58%).三种麻醉方法在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心率基线值以及手术后眼位正位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儿斜视全身麻醉手术联合球后麻醉或阿托品预处理,可有效地降低术中OCR的发生率,能够为斜视患儿提供更安全的手术保障.  相似文献   

6.
预设心率报警限降低小儿斜视手术中眼心反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减少眼心反射发生次数的非药物途径.方法 将160例小儿斜视手术随机分2组,每组80例.心率下降基础值10%为眼心反射报警限.Ⅰ组:鸣笛与灯闪;Ⅱ组:无报警措施.记录每次眼心反射,心率下降超过基础值30%时停止操作.结果 眼心反射发生次数:Ⅰ组1.151±0.858,Ⅱ组2.287±1.371(P<0.05);心率下降幅度(bpm):Ⅰ组23±19,Ⅱ组35±28(Р<0.05);眼心反射持续时间(s):Ⅰ组4.36±4.26,Ⅱ组7.62±6.41(P<0.05);眼心反射恢复时间(s):Ⅰ组15.36±13.28,Ⅱ组32.36±19.57(P<0.05);被迫停止手术例数:Ⅰ组8例(10%),Ⅱ组26例(32%)(P<0.01).结论 预设心率报警限可显著降低小儿斜视矫正术中眼心反射发生的次数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初次与再次小儿斜视矫正手术中眼迷走神经反射(oculovagal reflex,OVR)的发生率情况及严重性.方法 斜视矫正手术60例,分Ⅰ组(初次手术),Ⅱ组(再次手术),每组各30例,全身麻醉,两组的术前用药、麻醉诱导与维持均相同.观察两组手术中眼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标准为心率瞬间下降或上升10%,或心率失常.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患儿眼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分别为12/40、27/90(例/%);发生频率平均(1.78±0.44)、(3.45±0.78)次、例,心率下降幅度(12±4)、(18±6)次/min,停手术次数(1.24±0.23)、(3.08±0.66)次、例,手术时间(26.33±7.12)、(30.98±8.99) min,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率9/30、18/6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再次手术操作较初次眼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监护下麻醉联合局部麻醉应用于斜视矫正手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濮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1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斜视矫正手术116例,根据麻醉方式分为两组:监护麻醉组58例,进行监护下麻醉联合局部麻醉;单纯局麻组,58例.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术中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手术时...  相似文献   

9.
斜视矫正术致心跳呼吸停止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 ,2 2岁 ,保安员。因眼球外斜 10余年 ,于2 0 0 0年 4月 1日以共同性外斜视收住院。眼部检查 :视力 :右 0 5矫正 1 0 ,左 1 2。双眼球活动正常 ,交替性外斜视 2 5°。全身检查 :脉搏 74次 /min ,呼吸 16次 /min ,体温36 4℃ ,血压 10 2 / 6 8mmHg(1mmHg =0 133kPa) ,营养中等 ,发育正常 ,心脏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于 2 0 0 0年 4月 14日在表麻并局麻下行右眼内直肌缩短 外直肌后徙术 ,手术前 30分钟肌内注射鲁米那10 0mg ,止血敏 5 0 0mg。右眼常规消毒 ,铺巾露出右眼 ,开睑器开睑 ,6及 12点钟方位近角膜缘作结膜缝线 ,牵引…  相似文献   

10.
共同性水平斜视伴垂直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0引言我科1998/2001在矫正水平斜视同时行肌止端移位治疗,无眼外肌麻痹的共同性水平斜视伴垂直斜视1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在同期收治的共同性水平斜视113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同时伴有垂直斜视,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5~22岁,内斜12例,斜视度15°40°,外斜4例,20°~3  相似文献   

11.
水平肌移位术治疗水平斜视并伴垂直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水平肌移位量与矫正垂直斜视度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58例(80眼)诊断为水平斜视并垂直斜视者施行水平肌移位术,在做内外直肌手术时,在后徙或缩短的同时将其附着点向上或向下移位0结果 j.5g例(,80眼)中有36例(47眼),行内外直肌止端上下移位量5~7 mm,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4.58°±0.78°;22例(33眼)移位小于3mm,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1.75°±0.46°;10例(15眼),未行内外直肌移位,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1.25°±0.36°.结论 水平肌移位术治疗水平斜视并小度数垂直斜视效果佳,而且水平肌移位量不少于5mm.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 Recently,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oculocardiac reflex (OCR) in strabismus surgery, retrobulbar block and anticholinergic drugs or local anesthesia are also used. The present study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Tetracaine eye drop as a topical nerve blocker on OCR during strabismus surgery.

Methods and materials: In this randomized trial, 70 strabismus surgery candidat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placebo or synthetic teardrop (E) and Tetracaine eye drop (T) groups, so 3 drops of each solution were dropped in four directions of patients’ eye immediately after applying anesthesia and before surgery.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OCR during the stages of muscle release and incision (cutting), hemodynamic changes, the required time for OCR recovery and atropine dose were assessed.

Results: OCR was more seen in release phase compared to cutting phas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 regarding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OCR in the release phase (p > 0.05), but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OCR in the cutting phase was more in group E than group T (p = 0.02, for both). The duration of OCR improvement (p-value = 0.74) and Atropine consumption (p-value = 0.92)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he groups.

Conclusion: Tetracaine eye drop only reduces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OCR during the incision stage of strabismus surgery.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水平肌移位术治疗水平斜视并伴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诊断为水平斜视并伴垂直斜视的患者56例(83只眼),对其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取水平肌移位术治疗,选择行内外直肌止端的上下移位量〈3 mm的患者为观察组A,共32例(51只眼);选择行内外直肌止端的上下移位量为5~7 mm的患者为观察组B,共24例(32只眼),再选择10例(12只眼)无进行内外直肌移位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三组患者的视力矫正效果。结果观察组A平均矫正的垂直斜视度数为1.76°±0.45°;观察组B平均矫正的垂直斜视度数为4.57°±0.79°;对照组平均矫正的垂直斜视度数为1.24°±0.36°,3组患者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数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水平肌移位术治疗水平斜视并伴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显著,水平肌的移位量均在5mm以上,平均矫正垂直斜视度数最为明显,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并分析水平斜视矫正术前、后眼波前像差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水平斜视患者26例30眼,年龄16~40岁(平均22岁),内斜10例,外斜16例。角膜无病变,均为首次手术患者,无弱视患者,均行单眼水平肌后徙加缩短术。术后随访观察60天。分别于手术前1天和手术后1,7,30,60天。用主观单色波前像差测量仪(苏州亮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WFA1000B波前像差仪)测量波前总像差及各分阶像差的改变。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二阶像差和二阶第5项X轴方向散光术后30天内均较术前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0天恢复。二阶第3项Y轴散光和第4项离焦手术前后无差别。2.总的波前像差和高阶像差术后1天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7天,即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1.水平肌退缩术会引起眼低阶像差的增加,术后增大的像差是二阶第五项像差(X轴方向的散光),说明水平斜视手术影响低阶像差中在水平方向的屈光力,而对垂直方向的屈光力和离焦(球镜)无影响。2.水平斜视手术可引起眼高阶像差的显著增加,但这种变化是一过性的,术后7天即可消失。3.斜视手术引起的眼高阶和低阶像差改变分别在术后7-60天内可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不会对视功能造成远期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水平斜视矫正术后眼球屈光状态的变化,决定术后首次散瞳验光时机。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009-01/2010-12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眼科接受水平斜视矫正术的3~8岁儿童进行随访,搜集资料完整、无失访的患儿178例318眼。分为四组,分别为外直肌后徙术(Ⅰ组),内直肌后徙术(Ⅱ组),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缩短组(Ⅲ组),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组(Ⅳ组)。排除全身重大疾病及眼部器质性病变。进行术前1mo,术后1wk,1,2,4,8mo的眼部检查、弱视相关检查、散瞳检影检查。结果:术后1wk,Ⅲ和Ⅳ组患儿散瞳检影球镜屈光度与术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mo各组与术前比较已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8mo各组的球镜屈光度较术前出现一定程度下降(P<0.05)。术后1wk各组柱镜屈光度与术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术后1mo,Ⅲ和Ⅳ组柱镜屈光度与术前比较仍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2mo后各组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各时段与术前比较,散光的循规性及散光轴基本保持不变。结论:儿童水平斜视手术后短期内的屈光度确实存在变化,但在一定时间内多可恢复至术前水平。总的来说,不同术式对术后屈光度变化的影响并无明显差异。一般情况下,患儿散瞳验光配镜可于术后2mo以后进行,最迟不应超过4mo。  相似文献   

16.
林珊  许泽骏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5):1000-1001
目的:观察水平肌肉移位术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小度数垂直斜视的矫正效果。 方法:总结7例9眼间歇性外斜视伴小度数垂直斜视的病例,手术矫正水平斜视的同时,对水平肌肉止端垂直移位,矫正并存的小度数垂直斜视;术后随访3~18(平均6)mo,观察其疗效。 结果:水平斜视矫正的同时,垂直眼位也得到满意矫正,5例7眼患者垂直眼位消失,1例1眼患者术后由R/L8变成R/L2,1例1眼患者术后由原来R/L6变成L/R2。随访期间全部患者均未出现医源性A-V现象,无复视,无代偿头位。 结论:在解决水平斜的同时进行水平肌肉垂直移位可兼顾到小度数垂直斜的矫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水平直肌移位治疗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效果。方法对我院56例(103只眼)水平斜视合并小角度垂直斜视者,在行内、外直肌缩短或徙后手术同时,将附着点上下移位。结果 56例(103只眼)中,30例垂直斜度5-7△,将单眼水平直肌垂直移位5mm,平均矫正垂直斜度5.78±0.57△,疗效较好。21例垂直斜度8-20△将水平直肌垂直上下移位6-7mm,平均矫正垂直斜度6.69±0.91△,其中6例垂直斜度15-20△,欠矫。5例不伴有下斜肌异常V型外斜者,垂直斜度为7-20△,将双眼外直肌徙后并同时向上移位6-7mm,获得较好效果。结论水平肌移位治疗水平斜视伴小角度垂直斜视及不伴有下斜肌异常的V型外斜视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