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Femto-LASIK)与经典的机械板层刀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两种手术方式矫治近视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术后视觉质量的区别。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07/2017-06在襄阳市中心医院飞秒激光中心进行板层刀制瓣-LASIK(62例124眼)或Femto-LASIK(58例116眼)手术的近视患者120例240眼。测量两种不同制瓣术式中制作的角膜瓣厚度以及术后视力、屈光状态及角膜地形图参数和像差等并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角膜瓣均制作成功,并且都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术中及术后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术后两组间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Femto-LASIK组制作的角膜瓣厚度与预设差值小于板层刀制瓣-LASIK组(t=26.67,P<0.01),且球差、彗差和总高阶像差增幅均小于板层刀制瓣-LASIK组(t=-4.16、-4.92、-22.19,均P<0.01)。板层刀制瓣-LASIK组和Femto-LASIK术后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分别为0.31±0.09、0.25±0.0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P<0.01)。

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比板层刀制瓣较为精确,并且术后角膜的像差相对较小,飞秒激光制瓣可提供相对较好的视觉质量,但是这两种制瓣方式术后患者的裸眼视力和屈光状态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飞秒激光与机械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LASIK)术对角膜瓣厚度稳定性和干眼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本院眼科行LASIK术的近视患者80例160眼,根据制瓣方式不同分为飞秒激光组和机械板层刀组。测量术后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1h,1d,1wk,1、3mo)的角膜瓣厚度,并比较不同方向上距离角膜顶点1、2、3mm及角膜顶点角膜瓣厚度的差异。比较患者术后1、3mo,1、2a OSDI评分和干眼症的发生率。

结果:飞秒激光组角膜瓣顶点厚度为99.62±4.50μm,机械板层刀组角膜瓣顶点厚度为125.25±12.81μm。飞秒激光制瓣不同离心点位置的角膜瓣厚度较为均匀,而机械板层刀制瓣角膜厚度变化较大。术后1、3mo,1、2a机械板层刀组OSDI评分高于飞秒激光组(P<0.01)。随访2a时间,飞秒激光组干眼发病率低于机械板层刀组(χ2=4.692,P=0.030)。术后1、2a,飞秒激光组轻度干眼所占比例高于机械板层刀组(P=0.044、0.001)。

结论:相对于机械板层刀制瓣,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患者的角膜瓣厚度稳定性更好,更为均匀,误差更小,且患者术后干眼的发生率更低,以轻度干眼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微型板层角膜刀与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对患者视力及角膜瓣厚度的影响。

方法:将2014-06/2015-05期间本院收治的近视屈光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240眼,根据术式不同分为A组(微型板层角膜刀组)60例120眼和B组(飞秒激光组)60例120眼,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视力情况及角膜瓣厚度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后不同时间两组的视力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后不同时间B组的角膜瓣厚度相关指标均好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的评估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对患者角膜瓣厚度的影响明显好于微型板层角膜刀,两种治疗方式对视力的影响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对外伤性角膜散光患者施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去瓣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Epi-LASIK)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改善情况。

方法:前瞻性临床病例研究。连续收集2012-07/2013-12期间不规则角膜散光患者21例21眼,施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去瓣Epi-LASIK术,观察术前及术后1,6mo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记录术后3d角膜上皮愈合面积、患者主观疼痛评分。

结果:术后1mo,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及最佳眼镜矫正视力(best spectacle-corrected visual acuity,BSCVA)较术前均显著提高(t=15.703,4.351,P<0.05); 术后6mo,UCVA较术后1mo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67,P<0.05),术后6mo,BSCVA与术后1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7,P=0.140)。平均等效球镜度与平均柱镜度分别由术前的-2.43±3.02,-1.86±2.23D,下降至术后6mo的-0.23±0.49,-0.46±1.03D(P<0.05)。术后1mo,4种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mo,除了3c/d空间频率,其余3种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提高(P<0.05)。患者术后3d角膜上皮愈合面积为92.46%±8.24%(80%~100%),术后7d所有患者均100%愈合,平均上皮愈合时间为3.50±1.56d。术后3,7d主观疼痛评分分别为1.54±1.32,0.04±0.64。

结论: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去瓣Epi-LASIK可以安全、有效地矫正外伤性角膜散光; 改善患者的对比敏感度视力,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5.
何芳  谭华霞 《国际眼科》2017,10(11):2120-2122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本院眼视光中心行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术的近视患者各50例100眼在术后1、3、6mo做裸眼视力、残余屈光度、干眼症调查、高阶像差检查。

结果:两组的裸眼视力及残留屈光度在术后6mo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眼症状调查显示:术后1、3mo,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6mo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1、3、6mo高阶像差与术前对比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mo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及球差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3、6mo水平彗差、垂直彗差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球差变化值小于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稳定的手术方式,干眼症发生率低,术后视觉质量更优于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  相似文献   


6.
刘朝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1):1964-1966
目的:观察去瓣与否对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治疗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

方法:临床纳入接受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68例136眼,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进行去瓣EPi-LASIK术,对照组进行非去瓣EPi-LASIK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wk,1、4mo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程度等指标。

结果:术后1mo裸眼视力:研究组为1.33±0.22,对照组为1.22±0.19,有统计学差异(P<0.05); 柱镜度数:研究组为0.10±0.55D,对照组为0.30±0.82D,有统计学差异(P<0.05); 术后1wk, haze: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去瓣EPi-LASIK术与非去瓣EPi-LASIK术均是目前临床治疗屈光不正较为安全、有效的表层切削手术。角膜上皮瓣的存在对患者术后极早期的临床结果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影响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物羊膜覆盖联合角膜绷带镜治疗眼表化学性烧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生物羊膜的稳定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12/2021-08在我院治疗的眼表化学性烧伤患者49例49眼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单纯羊膜覆盖组25眼和羊膜覆盖术后配戴角膜绷带镜组24眼。比较两组患者的羊膜脱落时间、术后疼痛评分、眼表修复率及修复时间、术后视力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单纯羊膜覆盖组和羊膜覆盖术后配戴角膜绷带镜组患者术后1d眼部疼痛评分为2.208±0.758和2.063±0.800分(P>0.05),术后3d为1.844±0.762和1.150±0.582分,术后7d为1.684±0.820和0.750±0.514分(均P<0.05)。羊膜覆盖术后配戴角膜绷带镜组羊膜脱落时间为10.75±2.63d,比单纯羊膜覆盖组(7.60±2.22d)更长(P<0.05),且角膜修复效果较单纯羊膜覆盖组更好。术后6mo,两组患者视力分别为0.30(0.10,0.55)和0.30(0.20,0.58)(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无差异(P>0.05)。

结论:生物羊膜覆盖可以有效地治疗眼表化学性烧伤,联合角膜绷带镜治疗可以延缓其脱落时间,提高角膜修复率,降低患者术后不适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2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Phaco)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10/2016-10我院眼科接诊的白内障患者95例107眼,均行3.2mm透明角膜切口Phaco联合IOL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前房深度等情况。

结果:术后3d,1wk,1mo本组患者裸眼视力(0.16±0.06、0.15±0.05、0.14±0.04)明显优于术前(0.48±0.15),前房深度(3.86±1.09、3.69±1.04、3.84±1.07mm)明显高于术前(2.71±0.88mm)(均P<0.05),但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度与术前无明显差异,且术后各时间点手术源性散光度无差异(均P>0.05)。

结论:3.2mm透明角膜切口Phaco联合IOL植入术可有效改善视力,减小角膜散光,是治疗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何涛  杨秀梅  梁晓磊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2):2146-2148
目的:探讨2.4mm小切口改良Akreos Adapt AO折叠人工晶状体经巩膜睫状沟固定术的的疗效。

方法:选择由外伤、先天、手术等原因造成晶状体后囊破损或悬韧带离断不能正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患者37例37眼,制作角膜缘垂直的“钱包样”板层巩膜瓣,采用博士伦Akreos Adapt AO折叠人工晶状体,利用瑞士产VE2200人工晶状体植入系统,经过透明角膜缘内2.4mm小切口,由双针各带有环形10/0的聚丙烯缝线将人工晶状体固定于睫状沟,埋藏式结扎缝线于板层巩膜瓣内。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居中,裸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3mo视力≥0.8者3眼(8%); >0.4~≤0.6者18眼(49%); ≤0.4者16眼(43%)。术前、术后3mo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1.73±1.22、1.62±1.3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除1例出现玻璃体积血,2例角膜水肿外,未见其它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无固定线结暴露。

结论:2.4mm微创小切口行Akreos Adapt AO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手术切口小、晶状体悬吊稳固、居中性好、视力恢复满意、术后角膜散光变化小。固定线结扎方法具有线结埋藏无暴露并同时关闭巩膜瓣切口的特点,操作步骤简捷、手术并发症少、实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0.
张婉婷  高芬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7):1288-1291

目的:观察用monovision原理设计治疗近视合并老视在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和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应用后的远视力、近视力。

方法:在我院行monovision设计进行近视激光治疗的近视合并老视患者,SMILE组10例20眼,年龄45±2.83岁,屈光度-5.42±1.74D; FS-LASIK组9例18眼,年龄45±1.97岁,屈光度-5.60±1.84D。组间及组内对比手术前后单眼及双眼远、近视力。

结果:术前SMILE组:主视眼:远视力0.05±0.04,近视力0.36±0.15; 客观眼:远视力0.35±0.11,近视力0.16±0.11; 双眼:远视力0.05±0.05,近视力0.18±0.09。术前FS-LASIK组:主视眼:远视力0.09±0.09,近视力0.42±0.17; 客观眼:远视力0.44±0.11,近视力0.19±0.10; 双眼:远视力0.03±0.04,近视力0.19±0.11。两组间术前各参数均无差异(P>0.05)。术后SMILE组:主视眼:远视力为-0.01±0.06,近视力为0.32±0.14; 客观眼:远视力0.16±0.18,近视力0.12±0.12; 双眼:远视力-0.04±0.07,近视力0.10±0.11。术后FS-LASIK组:主视眼:远视力0.03±0.03,近视力0.45±0.13; 客观眼:远视力0.20±0.15,近视力0.24±0.12; 双眼:远视力0.01±0.03,近视力0.22±0.09。术后两组双眼远视力、近视力均有差异(t=-2.383,P=0.034; t=-2.424,P=0.027)。SMILE组术后主视眼远视力(t=3.914,P=0.004),客观眼远视力(t=4.894,P=0.001),双眼远视力(t=4.870,P=0.001),双眼近视力(t=2.388,P=0.041)均优于术前预计视力。FS-LASIK组术后客观眼远视力优于术前(t=4.068,P=0.004)。

结论:对近视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用monovision设计治疗老视,SMILE和FS-LASIK均能达到预计效果,但SMILE术后的双眼远、近视力更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Intralase飞秒激光和Amadeus Ⅱ微型角膜板层刀制瓣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应用Intralase飞秒激光和Amadeus Ⅱ微型角膜板层刀对65例屈光不正患者做角膜瓣,Intralase飞秒激光组和Amadeus Ⅱ微型角膜板层刀组分别按屈光度≤-3.00D为A组,-3.00结果:术后1mo,Intralase飞秒激光组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60眼(93.8%),Amadeus Ⅱ微型角膜板层刀达到或超过术前BCVA者61眼(92.4%),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1)。在不同屈光度分组中总像差、彗差、球差和三叶草差两组相比都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飞秒激光制瓣和微型角膜板层刀制瓣行LASIK术后视力、总像差、球差、彗差和三叶草差两组没有显著差异,都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LASIK术后不同时间应用噻吗洛尔对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回退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08/2016-08收入我院的高度近视患者90例180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90眼,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使用抗生素滴眼液7d,对照组患者于术后第8d开始使用噻吗洛尔滴眼液,观察组患者于术后第1d开始使用噻吗洛尔滴眼液。分别于术前、术后7d,1、3、6mo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眼压、角膜表面曲率、角膜基质厚度。

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均有差异(P<0.05),且术后6mo,观察组患者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均优于对照组(0.03±0.01 vs 0.08±0.01; 0.15±0.33D vs -0.17±0.36D; 均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角膜基质厚度和角膜表面曲均无组间差异性(P>0.05)。术后7d,1、3mo观察组患者眼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mo两组患者眼压趋于稳定。

结论:LASIK术后早期应用噻吗洛尔能有效降低眼压,并保持相对较长时间眼压稳定,阻止角膜膨隆,进而起到预防屈光回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切口圈垫式劈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效果。

方法:对75例80眼白内障应用圈垫器和劈核刀进行劈核取出,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视力、散光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随访3~12mo。

结果:术后第1d视力0.3~0.5者37眼,≥0.6者21眼,术后1mo 0.3~0.5者43眼,≥0.6者26眼。角膜散光在术后1wk为1.75±0.55D,与术前0.85±0.29D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mo 0.92±0.48D和3mo 0.89±0.35D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眼术中后囊破裂,1眼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3眼人工晶状体植入睫状沟内。术后角膜内皮波纹状水肿2眼,术后3d左右消退; 斑块状水肿2眼,术后2wk内消退。一过性高眼压2眼。

结论:小切口圈垫式劈核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术后效果好,手术成本低,操作简便,并发症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并与传统3.2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

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60例168眼,年龄50~83岁,晶状体混浊分级为Ⅱ~Ⅴ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4眼,分别行1.8mm同轴微切口(微切口组)和传统3.2mm小切口(常规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第1d; 1wk; 1mo观察随访,记录裸眼视力及散光改变,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第1d; 1wk; 1mo微切口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占79%,83%,94%,常规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占46%,64%,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第1d,微切口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75±0.45D,常规组角膜散光为1.12±0.55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wk和1mo,微切口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0.76±0.40D和0.65±0.35D,常规组平均角膜散光为1.05±0.53D和0.85±0.43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较常规超声乳化术,术源性角膜散光更小,术后视力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SMART和TransPRK术矫正近视的早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01/08于我院行SMART和TransPRK术的近视伴散光患者各60例120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CVA)、视觉质量、主观疼痛评分、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及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5d,1、3mo两组患者UCVA≥1.0眼数所占比例均无差异(P>0.05),但术后5d SMART组患者视觉质量优于TransPRK组(P<0.05),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视觉质量逐渐提高。术后1、3d,TransPRK组和SMART组患者主观疼痛评分(3.56±0.96分 vs 3.07±1.07分; 1.22±0.61分 vs 0.84±0.59分)均有差异(P<0.01)。术后5d,TransPRK组患者角膜上皮完全愈合率低于SMART组(69.2% vs 83.3%,P<0.05)。术后1、3mo,两组患者haze发生率(5.0% vs 5.0%; 8.3% vs 10.0%)均无差异(P>0.05)。

结论:SMART与TransPRK术后视力恢复速度和稳定性无明显差别,但SMART术后早期疼痛较轻,角膜上皮愈合速度快,视觉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

方法:应用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设定角膜瓣厚度110μm。EC5000-CXIII准分子激光仪行LASIK手术治疗近视患者143例283眼。术前检查包括验光、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厚度、ObscanⅡ等。术中测量其中35眼的角膜床厚度,推算其角膜瓣的厚度。观察术中及术后角膜瓣情况,手术并发症,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平均随访3mo。

结果:术中出现过小瓣(直径<5mm)3眼,角膜边缘切开不完全5眼,切口出血8眼,术后球结膜下出血6眼。35眼角膜瓣厚度108.75±8.52(98~117)μm,误差(实测值与预设值之差)6.49±8.62(3~12)μm,实际角膜瓣厚度与术前预先设计的角膜瓣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平均等效球镜-0.29±0.47(-1.50~+1.00)DS,251眼(88.7%)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结论: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治疗近视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隐形锚钩式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性非对照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01/2020-12我院收治的无晶状体、人工晶状体脱位或晶状体脱位患者19例19眼,所有患者均接受锚钩式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植入手术。观察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裸眼视力(UCV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有无倾斜和并发症。

结果:术前和术后1 mo ,UCVA(LogMAR)为1.06±0.63和0.40±0.26(P<0.01),BCVA(LogMAR)为0.27±0.51和0.06±0.15(P=0.09),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406±625和2004±759 cells/mm2(P=0.13)。术后1d房水闪辉2级或以上3眼,角膜后弹力层皱褶2眼,一过性眼压升高2眼。随访24 mo均未发生人工晶状体脱位。

结论:锚钩式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技术,组织间线头顺行进入-逆向固定,类似锚钩原理,达到了良好的人工晶状体稳定性和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早期治疗轻度至中度圆锥角膜的预后。

方法:三级眼科诊疗中心的前瞻性研究。共38例47眼轻至中度圆锥角膜接受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治疗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术前数据包括参与眼数,视力,眼压,角膜厚度与角膜地形图。术后数据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和术后并发症。

结果:研究包含年龄16~30岁的患者38例47眼。平均术前视力为0.58±0.40 logMAR,术后随访2a显著提高(0.40±0.27logMAR)(P=0.005)。平均术前角膜曲率为50.5±4.6 D,术后显著降低。随访2a平均角膜曲率为48.2±4.1 D(P=0.011)。术后随访2a眼压(15.1±3.0mmHg)较术前(12.9±2.5 mmHg)显著增加(P=0.035)。术前角膜厚度467.9±38.8 μm,术后随访2a(465.0±39.3 μm)明显降低。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出现。

结论:早期使用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治疗轻至中度圆锥角膜可获得长期的良好视力,而不必等其发展为进展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术后泪膜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300眼近视患者,根据制作角膜瓣方法不同分为两组,组1为飞秒激光(Intralase FS60KHz)制作角膜瓣,95例190眼; 组2为Moria M2 90号板层刀制瓣,55例110眼。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wk; 1,3,6mo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 I t)、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nce staining,FL)评分的变化。

结果:干眼症状评分:两组术后1wk; 1,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UT:两组术后1wk; 1,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hirmerⅠ试验:两组术后1wk; 1,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素染色评分:两组术后1wk; 1,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术后早期泪膜功能减退,但飞秒激光制瓣术后泪膜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析虹膜定位引导的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SBK)和虹膜定位引导的超薄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的疗效。

方法:超高度近视患者行虹膜定位引导的SBK治疗的患者32例64眼,行虹膜定位引导的超薄瓣LASIK治疗的患者42例84眼,年龄22~35岁,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9.00~-11.00D,随访6mo观察两术式的治疗效果。观察指标包括裸眼视力(UCVA)、屈光状态、裂隙灯检查、残余角膜基质床厚度、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角膜瓣厚度并发症。

结果:术后随访6mo,UCVA≥1.0者SBK组为93.8%,超薄瓣LASIK组为92.9%,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残余屈光度在±0.50D以内者SBK组为89.1%,超薄瓣LASIK组为84.5%,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SBK组角膜后表面Diff值为0.046±0.012μm,超薄瓣LASIK组为0.056±0.015μm,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SBK组角膜中央残余基质厚度为328.6±14.7μm,超薄瓣LASIK组为301.2±21.6μm,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127,P=0.001); SBK组、超薄瓣LASIK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UT)分别为11.38±4.02s和17.81±4.89s,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虹膜定位引导的SBK和超薄瓣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具有良好的效果,与LASIK相比SBK制作角膜瓣的预测性更好,可以降低医源性圆锥角膜发生的概率; 术后干眼症状轻、恢复更快,对于超高度近视患者来说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