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由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而导致高血压、低血钾、低血浆肾素活性及高醛固酮水平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症[1]。由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类型不同,治疗方法及预后不尽相同,所以其筛查、定性、定位诊断尤其重要,现将我科1985~2005年6月间收治的134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各种试验性诊断方法的护理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1995年6月~2005年6月间收治的134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39.2±10.8)岁,平均病程(50±68.4)个月。134例患者均有高血压,平均血压为(184.31±21.3…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疑似PA的患者25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患者进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筛查,患者采取卧位或者立位,检查指标包括血浆醛固酮(PAC)、血浆肾素(PRA)等,经确诊分为PA组100例和EH(原发性高血压)组150例,对比两组基本资料情况和不同体位的血浆醛固酮活性比值、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水平.结果 ①与EH组对比,PA组年龄明显更小,高血压病程明显更长,舒张压和收缩压明显更高,血钾水平明显更低,尿钾含量明显更高,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EH组对比,PA组卧位和立位PAC明显更高,卧位和立位PRA明显更低,卧位和立位ARR明显更高,P<0.05.结论 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可作为可靠的筛查指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指肾上腺腺瘤、肾上腺皮质增生等几种病理改变所造成的高血压伴有低钾血症、低血浆肾素活性和高血浆醛固酮水平。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该病多见于成年人。在高血压中发病率为3%~32%,平均为高血压患者的10%[1],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体位醛固酮/肾素比值(ARR)对鉴别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两个主要亚型肾上腺皮质醛固酮瘤(APA)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的意义。方法:在40例临床确诊的PA患者中进行卧立位试验。结果:①IHA组立位醛固酮较卧位明显升高(P<0.05)②APA组立位较IHA组醛固酮及肾素都显著升高(P<0.05)③立位ARR≥100结合立位血浆醛固酮水平>200ng/dL鉴别APA及IHA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27%和78.26%。结论:立位ARR结合立位血醛固酮水平在APA及IHA鉴别诊断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致心脏骤停(附两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根义  唐鸿漪 《天津医药》1995,23(3):165-167
报告两例长时间误诊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所臻反复发作心脏骤停,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并非罕见,对其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进行探讨,分析误诊原因可能与醛固酮的昼液分泌规律等关,对反复发作室性心律失常伴高血压,低血压钾者,应注意排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必要时应做动态心电图监测。  相似文献   

6.
况应敏  曹宁生 《云南医药》1999,20(6):412-412
1998年1月1999年4月,我科共收治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35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35例病人,男15例,女20例,左侧肾上腺19例,右侧16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395岁。病程3月~12年,平均45年。其中发作性软瘫或双下肢无力者占714%,夜尿增多22%,高血压100%,最高达27/17kPa(220/130mmHg),平均为24/14kPa(180/100mmHg),低钾血症942%,最低为18mmol/L,平均26mmol/L,血浆醛固酮高于正常值857%,平均4804pg/ml(我院正常值为45~175pg/ml)。定位检查阳性符合率,B超为764%,CT为971%,MRI为90%…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1987~2005年收治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30例,其中肾上腺瘤者24例(80%),肾上腺皮质增生者6例(20%),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 术后肾上腺瘤者24例,血钾均恢复正常,21例血压恢复正常,3例仍高,肾上腺皮质增生者6例,血钾恢复正常5例.结论 原醛症定性诊断主要靠症状和生化测定,定位靠B超、CT,开放性或腹腔镜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30例临床分析晋中地区第一人民医院(030600)冯燕凌,冯德忠山西医学院冯燕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以下简称原醛)是一种可治愈的继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1%~2%,此种病变易漏诊、误诊,但若能早期诊断,及时通过手术或药物治疗,患者可...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高血压人群中进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患病率的筛查。方法抽取就诊患者立位2d,时静脉血查血浆醛固酮与血浆。肾素之比(ARR),若ARR大于30,进一步行肾上腺CT检查或卡托普利试验,以确定原醛症的诊断。结果817例患者中,诊断为原醛症的31例,占3.8%,伴有低钾者占65%,血钾正常者占35%。结论ARR是针对高血压人群进行原醛症筛查的有效指标,可提高原醛症的检出率,我国原醛症患者仍以低钾占多数。  相似文献   

10.
正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是由于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导致醛固酮分泌增多,引起水钠潴留,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既往认为发病率较低,约占高血压患者的1%~2%,近年研究显示PA占所有高血压的5%~10%[1]。因PA患者较同年龄、同性别、相同血压水平的原  相似文献   

11.
肾上腺静脉取血术是导管经股静脉至肾上腺静脉内取血的一种检查方法,主要用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因鉴别,在国际上已得到认可和应用.但该技术操作难度大、缺乏标准化流程以及可能发生肾上腺静脉破裂等并发症,在国内未被广泛应用.本文从肾上腺静脉取血术的病人选择、术前术中准备、结果判读、并发症防治等方面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王剑松  袁曙光 《云南医药》1995,16(5):353-355
本文报告6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采用双侧肾上腺静脉插管取血测定血浆肾素活性及醛固酮水平,并比较患侧与健侧肾素活性及醛固酮水平的差异。结果为患侧醛固酮均明显高于健侧,与手术及病理结果相符,认为此法为一精确的诊断及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高血压患者的临床主要特征。方法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高血压患者31例作为观察组,并以同期接收的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开展临床相关检测,通过结果比较分析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血压水平略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卧位与站立位下肾素活性(PRA)、血醛固酮(PAC)以及醛固酮-肾素比值(AR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高血压患者具有PRA、PAC与ARR水平异常等临床特征,经上述指标检验可避免诊断误区,提高准确程度。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PA)是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病变致醛固酮分泌异常增多所致,属于不依赖肾素-血管紧张素的盐皮质激素过多症,是一种以高血压、低血钾或正常血钾、低血浆肾素、高血浆醛固酮为主要特点的继发性高血压。我国以往对高血压伴低血钾者进行检查,原醛症患病率占高血压患者的0.4%~2.0%,近年采用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对血钾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筛查,发现近10%以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作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是肾上腺发生肿瘤或增生,使醛固酮分泌过多引起以高血压、低血钾、低钾性肌病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症。该症从新生儿到老人均可发病,但好发年龄为30~50岁,其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左高血压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5%~2.0%。本病虽非罕见,但可能由于表现不典型、医生经验不足或检查不全面等而延误诊断及治疗。现将我院1998年7月至2003年12月收治7例PA误诊原因及治疗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钾联合卧位醛固酮/血醛固酮比值(ARR)在高血压患者早期筛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原醛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并收集55例(经病理证实)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血钾水平、卧位血醛固酮(SAC),卧位血浆肾素活性(PRA),并计算卧位ARR(醛固酮/肾素活性),并设立50例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测定各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卧位ARR若以113.2作为临界值,如果卧位ARR大于113.2,诊断PA的灵敏度为96.36%(53/55),特异性为98%(49/50),准确性为98.15%(53/54);血钾若以2.75作为临界值,如果血钾<2.75,诊断PA的灵敏度为92.73%(51/55),特异性为92%(46/50),准确性为92.73%(51/55);联合卧位ARR与血钾的临界值,即卧位ARR>113.2与血钾<2.75,诊断PA的灵敏度为92.73%,特异度为90%,准确度为100%。结论卧位ARR、血钾对PA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联合检测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与血钾早期诊断原醛的准确度更高,即当ARR>113.2,血钾<2.75时,确诊原醛的准确率为100%,推荐联合检测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与血钾作为早期诊断原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孙照林  杨秀书 《贵州医药》1999,23(6):426-427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皮质腺瘤所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5例,均有持续性高血压和低血钾症群,误诊时间较长。论述了误诊才识和生化检测与B超检查的差异性,提出CT扫描对小形腺瘤定位诊断的意义,并就手术方式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药物治疗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发病率日趋增加,其中大部分患者为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这种改变使药物治疗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疗效确切但不良反应较大,新药如依普利酮的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有效控制病情,可能还需要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9.
邓学志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2):1860-1861
Conn综合征即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病变过度分泌醛固酮所致.其中大部分形成肾上腺腺瘤,称为Conn腺瘤.  相似文献   

20.
报告我院自1998~1999年间共收治原发性醛固酮症20例,其中腺瘤16例(80%),增长4例(20%),肿瘤直径1cm~2.8cm,20例均有低血钾(2.0~3.2mmd/L,20例24小时尿醛固酮测定,16例17.5~92.6μg,明显高于正常值,15例血浆肾素活性测定均低于正常,13例血醛固酮测定高于正常,18例行要使舒道试验,14例血钾恢复正常,血钾排出减少.定位诊断CT,B超检查率较高.结果:腺瘤16例症状消失,血钾正常,14例血压恢复正常,增长4例部分症状消失,血钾正常2例,2例血压降至正常.对原发性醛固酮症诊断、手术途径及增长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