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我国青光眼防治工作的重点。长期以来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作了大量深入的系统研究,有了较统一的认识,但至于缺乏症状、病程隐匿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尚缺乏足够认识,对其诊断标准、发病机制、治疗原则及其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异同等一系列问题尚无统一意见。我们认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不同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有必要对其作出完整的认识。本就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定义、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等方面作了详细综述。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新的定义及分类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其着重于“终末器官损害”,特别是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小梁组织的阻塞或损害。根据此定义,我们对PACG的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得到筛查和早期诊断PACG的较好方法,从而可以进行早期治疗并追踪随访,防止青光眼盲目和低视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王健 《眼科新进展》2005,25(6):552-552
我们近年采用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C(mitomycin,MMC)和巩膜瓣垂直切口密缝法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ro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绝对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栋 《实用眼科杂志》1992,10(5):295-296
  相似文献   

5.
手术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治疗的有效手段.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可实现对房角等眼前段各种组织的形态学观察和定量测量,从而在手术前有利于明确PACG的发病机制,如单纯性瞳孔阻滞型和非瞳孔阻滞型及多种机制并存型等;手术后可通过UBM观察虹膜周边切除孔、滤过泡的形态及可能出现的睫状体脱离、脉络膜脱离、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等术后并发症,从而指导治疗及随访.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性格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性格特征的调查和心理因素治疗的报道不多 ,现将南京市级机关医院眼科自 2 0 0 0年 3月~ 2 0 0 2年 9月收集 10 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 10 0例健康人从心身医学角度进行性格调查与分析如下。一、性格的分析采用中国医科大学心理教研室译制的美国学者杰姆斯-布鲁门道斯的 A型性格简捷评定量表进行测验评分。其中有 3 8个描述个性特点的词。被试人对照按 1~ 7个等级写出最符合自己的分数 ,然后按总分数评定性格 ,七个等级所表示的程度如下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6分   7分从来…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流行病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应用降眼压药物、氩激光虹膜成形术、前房穿刺联合 降眼压药、周边虹膜切除术、小梁切除术、晶状体摘除以及房角分离等方面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钟华  余敏斌 《眼科学报》2007,23(3):186-192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眼病、不可逆性盲最主要的原因。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亚洲、特别是东亚、中国人中最常见的青光眼类型。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诊疗手段的进步,青光眼的流行病学特点不断变化;不同的青光眼诊断标准和分类系统也会导致不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流行病学的特征又指导着临床干预措施;这一切都密切相关,因此,PACG流行病学状况对青光眼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国内外PACG流行病学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晶状体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angle-closureglaucoma,PACG)是我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其中部分患者亦同时患有白内障。不少学者观察到有患者在白内障手术后部分或完全阻止了青光眼的发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我国不同类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对周边虹膜切除术的反应,对不同房锄头 闭机制的闭角青光眼寻找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房角检查技术,超声生物显微镜眼前段活体结构检查技术,UBM暗室试验技术,UBM眼前段图像处理技术,对不同类型闭角型青光眼周边虹膜切除术前后的房角状态,房 关解剖结构进行了定性及半定量观察,结果:周边虹膜切除术后,房角UBM检查发现,临床经过呈慢性经过的闭青(慢闭),特别是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恶性青光眼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恶性青光眼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16-06于我院眼科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67例965眼的临床资料,调查术后是否出现恶性青光眼,将术后1a出现恶性青光眼的患眼设为观察组,随机选取未出现恶性青光眼患者50眼设为对照组。调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高眼压情况、房角结构、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前房深度、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单因素分析其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选取的96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术后1a出现恶性青光眼30眼,恶性青光眼发生率为3.1%;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持续高眼压、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房角完全关闭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出现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521,95%CI为1.434~8.876)、术前持续高眼压(OR=2.483,95%CI为2.123~11.543)、眼轴长度(OR=2.654,95%CI为1.547~12.678)、房角完全关闭(OR=3.212,95%CI为1.543~8.675)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恶性青光眼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我院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恶性青光眼发生率为3.1%,年龄、术前持续高眼压、眼轴长度、房角完全关闭均可增加恶性青光眼的发生风险,对于有该类危险因素的患者术中需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3.
王华  林丁  张舒心 《眼科研究》2009,27(8):706-709
目的通过动态结合静态角度对暗室俯卧试验后青光眼发作者与阴性者的前房形态变化及解剖特征进行比较。方法采用俯卧位前房形态摄像装置对暗室俯卧试验青光眼的发作者和阴性者摄取试验前后的前房裂隙像,另行A型超声测量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图像分析。结果试验前2组虹膜曲率半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试验后发作组虹膜曲率半径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作组的UBM显示房角极其狭窄,虹膜膨隆。结论暗室俯卧试验中,发作者的虹膜曲率半径显著变小,即虹膜显著膨隆,是其区别于阴性组的特征。通过前房动态变化及解剖特征比较,为综合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郑东健  王宁利  甄兆忠  曾明兵 《眼科》2000,9(3):131-135
目的: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揭示白内障手术对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形态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中央前房深度仪、前房角镜、裂隙灯显微镜、Schi tz压陷式眼压计对28例(28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连续病例手术前后的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眼压进行对照观察,其中有6例病人用UBM检查手术前后的房角情况.结果: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加深者28例(100%),眼压不同程度下降者23例(82%),房角增宽者21例(75%),术前房角有粘连者21例,术后粘连范围减少者11例(52%).UBM检查发现瞳孔阻滞性闭角型青光眼在白内障术后,中央前房加深,虹膜由膨隆变为平坦,房角入口由狭窄、关闭变为增宽、开放,睫状体在白内障术后发生后移;非瞳孔阻滞性闭角型青光眼在白内障术后,虹膜根部附着位置与形态及睫状体的形态与位置无明显改变,房角没有增宽和开放.结论:瞳孔阻滞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术后由于瞳孔阻滞解除,房角均可较术前不同程度增宽,甚至部分非牢固粘连区可再开放,所以,应先行单纯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对房角和眼压再评价,然后针对术后房角和眼压状态作出对青光眼的处理;非瞳孔阻滞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术后房角没有增宽,粘连没有开放,因此,除了进行单纯的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外,还应针对这种青光眼作出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两类青光眼眼前节结构在超声生物显微镜下的表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前节各项指标的差异,探讨UBM在鉴别此两种类型青光眼的作用。方法:应用UBM测量已确诊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3例25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1例22眼的眼前节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在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巩膜睫状体夹角,小梁睫状体距离,小梁虹膜夹角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前节结构的改变。方法选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例30例(30只眼),正常人对照组30例(30只眼),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测所有眼的眼前节,青光眼患者在术前1天和术后1个月、6个月、2年进行检查。结果青光眼患者术前、术后各参数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较术前房角开放程度增加,前房深度其他参数无改变。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以部分改变眼前节形态。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生物结构的超声测量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生物结构特点。方法 :应用ALCON公司眼科专用A/B型超声诊断系统对 32例 6 0只各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A超测量 (包括眼轴长度 ,前房深度 ,晶体厚度 )和角膜直径测量 ,以 30例 6 0只正常眼对照 ,并进行相关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中各项均值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解剖上存在晶体较厚 ,相对晶体位置较前 ,视轴较短 ,晶体厚度 /眼轴长度系数较大 ,前房较浅和角膜横径较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陈莉  杨新光  陈蕊 《国际眼科杂志》2009,9(11):2168-2171
目的:研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心理、个性和行为特征,探讨青光眼患者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方法:运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和A型行为问卷对100例青光眼患者和4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测试比较。结果:SCL-90评分中,青光眼组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症状因子评分和SCL-90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强迫因子得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A型行为问卷测评结果,青光眼组TH量表得分高于正常组,有明显差异,TH+CH和CH得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青光眼组的精神病性(P)、神经质或情绪(N)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内外向、掩饰两项得分青光眼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社会心理因素与原发性青光眼有明确的联系,青光眼患者主要表现为A型性格,患者的精神性和神经质倾向人格特征与闭角型青光眼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焦虑、抑郁及眼内压的影响,探索将心理干预应用于PACG辅助治疗的具体方法。方法将48例PAC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除干预组给予心理干预及放松治疗外,其他术前准备、手术方式均相同。分别于入院时、术前1 d晚上、术后1 d和出院时检测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抑郁量表评分,隔日测量眼内压,t检验分析组内及组间差异。结果两组入院时焦虑、抑郁评分及眼内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术前1 d,术后1 d及出院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焦虑值相比分别是24.85±4.22 vs 36.82±3.76(P〈0.01),24.23±4.73 vs 37.82±3.23(P〈0.01),22.27±4.16 vs 25.68±3.64(P〈0.01),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抑郁值相比分别是27.58±3.73 vs 29.86±4.35(P=0.02),27.62±4.59 vs 30.45±4.77(P=0.02),23.62±3.56 vs 26.5±3.6(P〈0.01),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干预组的眼内压仅在术前1d和出院前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是31.27±7.30 vs 34.95±6.00(P=0.032),18.23±2.32 vs 19.68±2.12(P=0.01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术前和术后的焦虑及抑郁情绪,维持术后平稳的眼内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