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新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介入治疗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伴新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77例,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介入治疗组。比较两组酶峰(CK、CK-MB)、心脏LVEDd、LVEF、恶性心律失常情况、住院生存率、住院病死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介入组左室结构和功能P<0.05;恶性心律失常、临床事件P<0.05、病死率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壁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积极PCI治疗明显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胡宜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224-22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出现右束支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30例新出现右束支阻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30例不伴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PK及CK-MB水平、心功能异常及预后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患者血CPK及CK-MB峰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观察组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比例高于对照组,Killip分级高于对照组,LVED水平高于对照组,LVEF低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患者病死率26.7%,高于对照组的13.3%,但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出现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程度分析。方法 对2010年4月—2014年4月住院的急性初发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76例,按是否合并新发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分为2组,观察组(AMI合并新发CRBBB)者18例,对照组为单纯AMI患者58例,观察2组患者其CRBBB的发生率及有无CRBBB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I)峰值;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之间有无差异等进行分析。结果(1)观察组心肌梗死部位前壁或前间壁要明显高于下壁或后壁;(2)观察组CK-MB、Tn-I峰值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3)两组心功能Killip分级方面,Ⅱ级不显著,观察组平均级别及Ⅲ级以上比例均高于对照组;(4)两组超声心动图所测得的LVEF值,观察组较对照组恶化严重;(5)观察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差异不显著;在病死率方面,观察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合并CRBBB多示梗死范围较大,主要表现急性前壁及前间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多为左前降支,且病情严重,病死率高,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鲍冉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33-3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发新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MI患者120例,分为两组,AMI伴发新出现的CRBBB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单纯AMI患者77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Killip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发生快速或缓慢心律失常的比例、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的比例以及住院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MI伴发新出现的持续性CRBBB,提示临床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可作为AMI患者病情恶化的一个很有价值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4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54例老年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肌梗死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无痛型心肌梗死、出汗、双肺啰音、心悸等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较为多样,且具有并发症多、预后差等特点,因此,临床上应严格控制患者血糖,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慢性肺心病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将50例慢性肺心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定为观察组,50例单纯急性心肌梗死为对照组,根据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房性心律失常、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肺心病患者病情加重对应常规行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以防止漏诊合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h内溶栓治疗与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发病6h内予溶栓治疗,观察组发病6h内予介入治疗。观察2组灌注成功率、病死率,以及治疗后肌钙蛋白(cTnT)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结果观察组灌注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nT水平及CK—MB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h内介入治疗疗效显著,优于溶栓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给予系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11年10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1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内科护理方式,干预组者在此基础上应用合理护理干预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出院时SAS评分、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及心功能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心梗并发症如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影响,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病率,房室传导阻滞类型与急性心肌梗死部位及其并发症,病死率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间确诊的2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并发房室传导阻滞者45例,占16.5%,下壁/下后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31.7%)为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4.6%)的6.9倍。晚发组并发症及病死率显著高于早发组。结论房室传导阻滞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临床表现,了解其临床特点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尿激酶溶栓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用药后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6h以内两组的再通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总的再通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死率、急性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可以提高此类患者冠状动脉的再通率,可以减少病死率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心诊疗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双心诊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双心诊疗组在此基础上,由心理医生给予患者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在12个月的随访期间,记录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12个月内累积心血管事件。结果:双心诊疗组LVEF以及再发心肌梗死、因心力衰竭再入院、心绞痛再次发作、恶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双心诊疗模式的应用可以改善AMI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并与同期随机抽取的40例老年AMI患者进行对比。结果:青年组中,男性、大量吸烟、酗酒、心血管家族史、精神压力大等诱因为主要发病危险因素(P〈0.05),胸痛症状典型(P〈0.01),冠脉病变以单支为主(P〈0.05),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低(P〈0.05)。结论:青年AMI临床表现典型,多为单支冠脉病变,预后好;培养青年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予以再灌注治疗,是防治青年AMI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C反应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AMI患者40例(AMI组)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0名(对照组),并根据AMI后3d内是否合并心律失常,将AMI组分为两个亚组: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组,心肌梗死未合并心律失常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RP,AMI组检测入院后第3天的CRP,对照组检测1次。结果:血清CRP在AMI组均升高,AMI合并心律失常组CRP高于AMI未合并心律失常组。结论:CRP水平对于AMI后病情评估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雅婷  王丽 《现代医药卫生》2014,(14):2092-209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该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79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患者,按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两组患者的患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心肌梗死部位、脑梗死部位及确诊脑梗死时间进行临床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患病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意识障碍、低血压、脑梗死确诊时间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心前壁和脑干梗死比例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临床表现复杂,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应及早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早期确诊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发病2~5天内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均未行溶栓治疗及介入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和治疗组(16例).两组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调脂、扩血管、利尿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及注射用磷酸肌酸钠1 g,静脉滴注,1次/日.10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0%vs 81.0%,P<0.05);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注射用磷酸肌酸钠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临床疗效,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年和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特点,为青年和老年冠心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青年女性患者(年龄18~44岁)248例和老年女性患者(60~80岁)240例的病历资料,记录并比较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和血运重建情况。结果①青年女性冠心病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比例均明显低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52.4%(130/248)比70.8%(170/240),16.9%(42/248)比56.7%(68/240),25.8%(64/248)比45.0%(108/240)](均P〈0.05);②青年女性冠心病组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比例高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76.6%(190/248)比35.0%(84/240)],三支病变比例低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3.2%(8/248)比30.8%(74/240)](均P〈0.05)。③青年女性冠心病组接受单纯药物治疗者明显多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29.8%(74/248)比16.3% (39/240)],行单支血管介入治疗者明显多于老年女性冠心病组[82.6%(133/248)比62.8%(113/240)](P〈0.05)。④心肌梗死患者相应冠状动脉病变情况:青年女性组心肌梗死病史患者60例(24.2%),老年女性组心肌梗死病史患者57例(2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年女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老年女性心肌梗死组[66.7%(40/60)比38.6%(22/57)](P〈0.05),青年女性心肌梗死三支病变患者明显低于老年女性心肌梗死组[13.3%(8/60)比35.1%(20/57)](P〈0.05)。⑤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青年女性心肌梗死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是高血压、体重指数、高三酰甘油水平和冠心病家族史[比值比(OR)=22.182, 95%置信区间(CI): 5.590~96.182,P=0.000;OR=0.892, 95%CI:0.858~0.969,P=0.004;OR=0.762, 95%CI:0.612~0.901,P=0.003;OR=0.357, 95%CI: 0.158~0.418,P=0.000]。与老年女性心肌梗死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OR=3.027, 95%CI:1.799~5.102,P=0.000;OR=1.678, 95%CI:1.004~2.811,P=0.040)。结论青年女性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较老年女性少,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相对局限,以单支病变为主。高血压、体重指数、高三酰甘油水平、冠心病家族史是青年女性心肌梗死重要危险因素,应积极防治。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是老年女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血压及血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时,围术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术后冠脉血流、心肌灌注及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共入选150例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围术期应用替罗非班加肝素组(实验组)(75例)和肝素组(对照组)(75例)两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础临床情况、术后冠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3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结果 两组患者基础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术后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达到TIMI3级的比例高于对照组(92.0%和77.3%,P<0.05).随访3个月时,实验组MACE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加肝素组有效减少AMI急诊PCI治疗术中无复流的发生及明显改善靶血管前向血流TIMI分级,减少患者术后MACE的发生率,安全性好,不增加出血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高传发  马礼坤  李家保  宋宇 《安徽医药》2014,(11):2163-2165
目的:探讨年轻急性心肌梗死(≤40岁)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年龄≤40岁的年轻心肌梗死患者22例作为年轻组,随机选取同期年龄〉40岁且完成冠脉造影的心梗患者46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结果年轻组患者严重吸烟史、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及肥胖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对照组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年轻组患者(P〈0.05)。年轻心梗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而多支受累者在对照组患者中多见(P〈0.01)。年轻组患者心肌梗死发作较对照组有更高的明确诱因、典型胸痛症状及STEMI心电图征象。与对照组相比,年轻患者严重心脏事件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及肥胖是年轻心梗的主要危险因素;与老年患者相比年轻心梗具有更典型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特征,且单支病变较多,预后较老年患者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ST-T抬高的心肌梗死(ST-AM I)溶栓治疗的患者其B型尿钠肽(BN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监测ST-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后的BNP水平及心肌酶学等改变 并于溶栓后1周左右时行冠脉造影检查,进行TIM I分级,比较其BNP及心肌酶学的水平,将同期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做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的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溶栓再通者的BNP水平下降较未再通组明显(P〈0.01)。结论BNP是反应心肌缺血坏死严重性的生物标志物,可以用来做为观察溶栓再通与否及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和组织因子(TF)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 T2DM 患者34例,其中单纯性 T2DM 患者17例作为单纯T2DM 组,T2DM 合并 CHD 患者17例作为 T2DM 合并 CHD 组,冠心病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者8例,心绞痛(UAP)者9例。观察两组患者 TF、凝血因子Ⅴ促凝活性(FⅤ:C)、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FⅧ: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小板聚集率(PAR),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T2DM 合并 CHD 组患者 FⅤ:C、FⅧ:C 和 TF 水平高于单纯 T2DM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2DM 合并 AMI 组患者 FⅤ:C、FⅧ:C 和 TF 水平高于 T2DM合并 UA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FⅤ:C、FⅧ:C、TF 与 vWF、PAR 均呈正相关。结论 FⅤ:C 和 FⅧ:C 及 TF 水平可作为临床诊断 T2DM 患者并发 CHD 的有效指标,TF 对 T2DM 合并 CHD 患者病情发展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