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萌出诱导矫治器治疗儿童上颌中切牙间隙的效果,并借助三维数字化技术进行分析.方法 对13例存在上颌中切牙间隙的病例应用萌出诱导矫治器进行矫治,应用SmartOptics Activity 880牙颌模型扫描仪,获取患儿治疗前后三维牙颌数字模型,应用三维逆向工程软件测量上、下中切牙在三维方向上的移动变化.对矫治前后覆(牙合)覆盖的测量值,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1例病例上中切牙间隙完全关闭,左右上中切牙平均近中位移量分别为1.17±0.20 mm和1.23±0.22 mm,平均覆(牙合)由治疗前的4.97±1.49 mm减小为治疗后的2.61±0.79 mm(t=8.083,P<0.05),平均覆盖由治疗前的4.95±1.86 mm减小为治疗后的2.66±0.58 mm(t=5.723,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萌出诱导矫治器可以治疗儿童上颌中切牙间隙,在关闭牙间隙的同时有改善覆(牙合)覆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上颌中切牙位置直接影响患者矫治结束后面部轮廓对称性及中线协调,在制定正畸诊疗计划时,上颌中切牙的目标三维空间位置需重点关注。随着CBCT的广泛应用,学者们发现上中切牙的实际后界不仅与上颌骨腭侧骨皮质有关,更与切牙管形态密切相关。了解切牙管的形态及在其正畸矫治中的临床意义有助临床医师制定治疗计划、过程监控以及术后评估。本文就切牙管的形态结构及其在正畸矫治中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额外牙是较为常见的牙齿形成障碍.其发病形式多种多样:可单发或多发.可位于单侧或双侧.可能出现在双颌或仅限于单颌。上颌正中额外牙是指发生在上颌前部两中切牙之间的额外牙。本文介绍了一例12岁男孩因4颗上颌正中额外牙导致上颌中切牙异位阻生的多学科联合治疗。经临床及X线检查后.外科拔除4颗上颌正中额外牙同时暴露阻生的右侧上中切牙,术后两中切牙间间隙达14mm。随后.根据头影测量分析行正畸固定矫治:将中切牙牵引至耠平面高度后继续排齐.根据牙量调整切牙间间隙,通过复合树脂修复切牙间少量残余间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颌正中多生牙与中切牙间隙的关系及早期拔除正中多生牙对于过大的中切牙间隙的意义。方法对120例上颌正中多生牙患者进行X线检查,是否造成中切牙间隙进行统计。并对105例有中切牙间隙患者拔除多生牙后进行2年的随访,观察间隙关闭效果。结果上颌正中多生牙可造成儿童中切牙间隙占87.50%;在侧切牙萌出前拔除多生牙间隙自行关闭程度明显优于侧切牙萌出后拔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颌正中多生牙(已萌出及埋伏)可造成宽大的中切牙间隙,早期拔除上颌正中多生牙对儿童中切牙宽大的间隙的调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者用X线摄影检查上中切牙间隙畸形小儿75例,中切牙间隙1.8~6.5mm,年龄6~14岁。对照组为切牙排列正常的小儿63例。用相同的投照参数作X线摄影,研究前部腭缝的宽度和中切牙牙槽间隔的形态.有60例经过正畸治疗牙间隙消失以后X线摄影复查。结果表明上中切牙排列正常的小儿,腭缝较窄,牙槽间隔顶多为锐利型。中切牙间隙畸形,腭缝较宽,牙槽间隔顶扁平型增多,可能同牙间龈乳头慢性损伤有关。正畸治疗消除切牙间隙,使大多数腭缝和牙槽间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倒位埋伏阻生上颌中切牙的矫治方法,以提高临床矫治效果和保留更多的倒位阻生牙.方法对8例患者的9颗倒位埋伏阻生的上中切牙采用开拓间隙、手术开窗牵引、固定人工支点协助调向、排齐、反向控根等方法进行矫治.结果9颗倒位阻生的上中切牙中,有8颗经过15~30个月的矫治达到正常位置,牙齿稳定,功能正常.剩余1颗因牵引15...  相似文献   

7.
非常规拔牙矫治设计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彦  罗颂椒  郑翼 《口腔医学》2004,24(3):186-186
目的 探讨非常规拔牙矫治错牙合畸形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方法  2 1例正畸患者 ,其中拔除第一磨牙者12例、上中切牙者4例、侧切牙者4例 ,1例中切牙松动脱落 ,行正畸矫治。结果 平均矫治时间 12~ 26年,矫治效果满意。结论 非常规拔牙的正畸患者 ,通过对其个体化矫治 ,可达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上颌前牙分步内收和整体内收对切牙移动方式和后牙支抗的影响, 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例2022年6月因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的患者(24岁, 男性, 个别正常), 使用其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构建无托槽隐形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 设计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 建立5组工况:分步内收-尖牙平移组、分步内收-切牙平移组、分步内收-切牙过矫治组、整体内收-切牙平移组和整体内收-切牙过矫治组。分析各组前牙和支抗后牙的初始位移。结果分步内收-尖牙平移组尖牙发生远中倾斜移动, 中切牙和侧切牙分别唇向倾斜0.18°和0.13°。分步内收-切牙平移组和分步内收-切牙过矫治组尖牙均表现为近中倾斜移动;其中, 切牙平移组中切牙和侧切牙出现不可控舌倾, 分别倾斜0.29°和0.32°;切牙过矫治组中切牙和侧切牙的舌倾角减少至0.21°和0.18°。整体内收-切牙平移组和整体内收-切牙过矫治组尖牙均表现为远中倾斜移动;其中, 切牙平移组中切牙和侧切牙仍出现不可控舌倾, 分别倾斜0.19°和0.27°;切牙过矫治组中切牙发生可控的倾...  相似文献   

9.
三联别针簧关闭恒中切牙间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三联别针簧用以矫正中切牙外翻。笔者在临床上利用其对称加力原理及控根移动 ,来关闭间隙矫治 12例上颌恒中切牙间隙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上颌中切牙间隙 3 .5~ 4.5mm ,其中两例牙片示其间有埋伏多生牙均予拔除 ,观察半年后间隙仍在 ,其余 10例牙片示无多生牙。本组男性 7例 ,女性 5例 ,年龄 7~ 9岁。1.2 方法及结果依据方丝弓矫治技术常规粘结上颌中切牙方丝弓托槽。以 0 .42 5mm× 0 .5 5mm不锈钢方丝按三联别针簧的制作要求 ,弯制三联别针簧的横臂、纵臂、斜臂及三个簧圈。簧圈直径2 .5m…  相似文献   

10.
周晓亮 《口腔正畸学》2003,10(3):116-116
1、由于多生牙和唇系带附丽过低等原因,使患者中切牙间隙过宽并伴有牙体牙轴扭转和倾斜错位。我们制作变异三联别针簧对八例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良好。典型病例:周某某,男,十三岁。前牙不正要求矫治。检查:两个上中切牙间多生牙二只,中切牙间距离达12mm,左上中切牙侧切牙重叠反(牙合)并外翻。中性(牙合)。诊断:angle Ⅰ类,毛氏Ⅰ类2分类。治疗:拨除多生牙。一周后在两上中切牙上粘接颊面管,用0.016英寸(0.41mm)澳丝弯曲变异三联别针簧(如图1),调节好力臂的力度和角度,插入颊面管。二周复查二次。适时调节力臂的力量和角度,或调换变异三联别针簧。经治疗六月后,左上中切牙、侧切牙轴向和扭转度已经矫正,间隙已关闭到3mm。最后,用0.5mm的不锈钢贯穿二颊面管,用橡皮圈收紧最后间隙。保持六月后撤除。观察六月无明显复发(图2)。  相似文献   

11.
上颌恒切牙正中间隙的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戎建华 《口腔医学》1995,15(4):208-209
上颌恒切牙正中间隙的矫治新疆昌吉市医院口腔科戎建华上颌恒切牙正中间隙是一种常见的错畸形,多数发生在替牙期,可分为生理性的暂时性间隙和病理性间隙两种。临床常用的矫治方法有:1活动矫治器加纵簧、弓簧、别针簧矫治。2牙冠贴钩挂橡皮圈牵引或直接在牙冠上套皮圈...  相似文献   

12.
作者通过对48例正中牙患者的临床分析,提出对大于2mm的上颌中切牙间隙应拍摄X线片,以排除正中牙存在的可能;同时探讨了全颌曲面断层片和上颌CT片在埋伏正中牙诊治过程中的定位作用及正中牙引起的错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拔除上颌前磨牙病例中,上切牙的压低实现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的成年女性患者共30例,获取患者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配准对齐。建立空间坐标系,测量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的压低实现量,计算压低实现率,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压低实现量的相关因素。结果 上颌切牙的整体压低实现率为54%,其中上颌中切牙(48%)小于上颌侧切牙(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回归分析显示压低设计量、分步压低设计与压低实现量呈正相关;舌移设计量、Ⅱ类颌间牵引的使用与压低实现量呈负相关;而初始覆、初始覆盖、拥挤度、上中切牙唇倾度、第一期牙套佩戴副数、尖牙区附件类型、后牙区附件类型及是否设计前牙平导与压低实现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无托槽隐形矫治病例中,上颌中切牙压低实现率小于上颌侧切牙。上切牙压低实现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为提高隐形矫治拔牙病例的垂直向控制效果,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与正畸治疗有关的牙根尖吸收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正畸治疗中牙根尖吸收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矫治前根尖吸收预测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北京口腔医院正畸科临床病例60例,进行性别、疗程、ANB、下颌平面角、矫治前后的上中切牙根尖移动的距离和牙轴倾斜度变化等因素与矫治后上颌中切牙根尖吸收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疗程、上中切牙倾斜度的变化、上中切牙根尖在垂直向上的移动距离与根尖吸收有显著相关,可以解释48%的根尖吸收量的变异。结论治疗因素能为矫治前预测根尖吸收的严重程度提供参考,但根尖吸收还有许多不确定的个体因素存在。  相似文献   

15.
正中多生牙与中切牙间隙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早期摘除正中多生牙对纠正儿童上颌中切牙间隙过大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6例上颌中切牙间隙过大的6~12岁儿童作X线摄片检查及病因分类,对存在有正中多生牙的46例患儿予以手术摘除,随访3年观察间隙关闭效果。结果:儿童上颌中切牙间隙过大多与正中多生牙有关(46P76),与其它原因造成的中切牙间隙过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105);在侧切牙萌出前摘除埋伏正中多生牙的病例,中切牙间隙常可自行关闭,良好率达8814%。结论:宽大的上颌中切牙间隙(4 mm以上)绝大多数由正中多生牙引起,早期摘除有碍的正中多生牙对儿童中切牙间隙过大的自行调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多用唇弓矫治医源性上中切牙伸长、松动的力学机制和作用.方法采用0.016英寸澳丝和0.019×0.025英寸不锈钢方丝弯制成多用唇弓矫治7例(共13颗牙)单纯用橡皮圈牵引关闭替牙期上中切牙间隙,导致橡皮圈滑向牙龈、牙根,使上中切牙伸长、松动的病例.结果患牙被明显压低、内收,覆(牙合)、覆盖减少,牙松动度减少,差别有显著性,部分牙齿牙髓活力恢复,牙龈部分萎缩.结论压低型多用唇弓轻力压低是矫治医源性上中切牙伸长、松动的有效方法,必须及早矫治,以免上中切牙永久伸长、临床牙冠过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上颌尖牙与侧切牙易位的矫治方法,以提高临床矫治效果。方法对上颌尖牙与侧切牙易位的11例患者,采用开拓间隙、易位侧切牙人工反让道、易位尖牙远移并控根、舌侧弓丝近中移动侧切牙、交互控根、舌侧固定保持器保持的系列矫治法进行矫治。结果11例患者经系列矫治后均达到了较理想的效果,牙弓排列整齐,易位尖牙与侧切牙牙根平行。结论采用系列矫治法矫治尖牙与侧切牙易位,可有效提高临床矫治效果,缩短矫治时间。  相似文献   

18.
王尚才  朱惠 《上海口腔医学》2001,10(3):272-272,278
儿童在替牙期出现上中切牙间隙 ,一般随着牙齿萌出会自行消失 ,但有部分却无法消失 ,需行矫正治疗。本文对前来就诊的 15 5例中切牙间隙患者进行观察 ,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5 5例儿童 ,年龄 6~ 13岁 ,平均年龄 9 8岁。口内检查从两中切牙间近中邻面最突点测量 ,距离超过 1mm者为“切牙间隙”。观察唇系带情况 ,并对前牙摄牙片 ,同时询问病史(民族史、家族史、不良习惯史等 )。2 结果出现切牙间隙的原因见表 1。表 1  15 5例儿童中切牙间隙的原因分析Tab .1 Thecausesforspacesbetweentheuppe…  相似文献   

19.
上颌埋伏阻生牙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通过对 68例上颌埋伏阻生牙进行临床分析 ,探讨其埋伏牙位、病因及矫治方法 ,掌握临床特点 ,提高防治水平。1 临床资料   (1 )性别与年龄  68例患者男性 2 8人 ,女性40人 ,女性多于男性。年龄 8~ 1 5岁 60例 ,1 6~ 2 4岁 8例。   (2 )埋伏牙位 上中切牙 35例 ,其中 1——|1 5例 ,|——12 0例。尖牙 1 5例 ,第一双尖牙 4例 ,第二双尖牙 6例。 2颗牙同时埋伏 4例 ,3颗牙同时埋伏 4例。(3)埋伏原因 萌出间隙不足 1 4例 ,牙根畸形1 2例 ,牙胚位置不正 8例 ,牙瘤及多生牙 1 2例 ,乳牙滞留 6例。乳牙期外伤 2例 ,牙龈粘膜增厚 4例 ,…  相似文献   

20.
儿童替牙早期上中切牙之间出现间隙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造成间隙的原因不尽相同,因而矫治的方法也不一样。本文通过对102例患者的分析,对产生间隙的原因及矫治方法进行了探讨。临床资料我科收治替牙早期上中切牙间隙患者102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52例,年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