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状动脉旁路术、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冠状动脉内溶栓疗法的广泛开展已证实血栓是急性透壁性心肌梗塞的直接原因(占70%~80%)。Mandekorn 等进一步指出,在非透壁性心肌梗塞和严重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冠脉内血栓亦起主要的病因性作用。Fletcher等于1959年首先采用静脉输注溶栓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塞。1960年 Boyles 等证明,局部使用纤溶制剂(链激酶与纤溶酶之混合物)可迅速溶解犬冠脉实验性血栓。1979年 Ren-trop 等采用冠脉内溶栓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取得了显著效果。大量研究证明,溶栓疗法在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塞面积、改善左室功能及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病死率等方面均有显著疗效,是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溶栓药物1.链激酶(Streptokinase):是目前使用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在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中占重要地位,约70~90%的急性透壁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在早期有冠状动脉内血栓堵塞。针对这一发病机制所采用的溶栓疗法在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塞范围、改善心脏功能方面已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常用的溶栓药物链激酶和尿激酶对循环血液的纤溶系统有全面激活作用,易引起“纤溶状态”(fibrilytic state),导致严重的出血并发症,故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具有血栓选择性作用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  相似文献   

3.
急性透壁性心肌梗塞常伴有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及时给予溶栓药物可使受累血管的血流再通。冠脉内注入链激酶(SK)的溶栓成功率较高(70~80%),然需配备导管室和熟练操作者,故推广应用受限。而静脉注射大剂量SK(IVSK)安全易行,只是成功率较低(40~63%),仅个别报道高达96%,但无冠脉造影资料为证。本文根据多中心协作试验  相似文献   

4.
近10余年来,许多试验证实了溶栓、抗血小板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救治中的有效性。并且也明确了溶栓治疗后肝素对预防AMI的作用。本文旨在阐述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及联合用药的临床意义。 AMI中血栓的作用、形成机制及溶栓冠状动脉血栓在透壁性AMI早期是十分常见的。Dewood等报告87%AMI冠脉造影证实有血栓存在。Davies等发现  相似文献   

5.
溶栓剂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栓治疗的目的是溶解血管内的血栓和栓子,而纤维蛋白溶解剂(纤溶剂)的应用则是临床溶栓治疗的一大进展。近10余年来,通过尸检、冠状动脉造影(冠脉造影)及紧急冠状动脉搭桥术,发现70~90%透壁性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冠脉内有新鲜血栓堵塞,故认为冠脉内血栓形成是透壁AMI的直接原因。针对这一发病机制,早期应用纤溶剂溶化血栓、恢复“前向”血流、使缺血心肌重新获得供血、挽救濒死心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透壁性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4小时内,87%的病人为突然冠脉血栓栓塞所致,冠脉旁路术中及病理证实冠脉闭塞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栓阻塞造成的。本研究旨在临床评价经皮冠脉腔内脉冲染料激光(PDL)溶栓(PDLTL)治疗AMI...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肝素加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对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内血栓自溶的影响,我们观察了45例急性心肌梗塞肝素加阿司匹林抗凝治疗,22例尿激酶溶栓治疗和21例心肌梗塞常规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其结果为:急性心肌梗塞肝素加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对梗塞相关冠状动脉血栓自溶率为42.2%,溶栓治疗梗塞相关冠脉再通率为68.2%,常规治疗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内血栓自溶再通率为14.3%。三组间有显著差异(X^2=12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心肌梗塞后左室扩张颇为常见,发生迅速(梗塞后2周)且可自限。作者采用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法追踪观察左室容量,评价透壁梗塞后左室扩张的时程以及溶栓的影响。方法:平均59(39~78)岁的36(男34、女2)例急性透壁心肌梗塞存活的病人中:17例为前壁梗塞,19例为下壁梗塞;35例存活出院。经紧急诊断性心导管术后试行溶栓,其标准为:年龄≤78岁,心绞痛持续≥30分钟,新的 ST 段抬高及有关导联相继出现 Q 波,住院三天内血清酶增高。症状开始至插管造影和溶栓治疗的时间<7小时。24例冠状动脉内注入链激酶242000±27000u,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后影响预后的因素颇多,透壁性心肌梗塞并不一定较非透壁性差,猝死不一定限于前壁透壁性心肌梗塞,下壁心肌梗塞者也可有之。本文旨在找出影响预后的诸因素,并给以正确的评价。方法:1974年9月至1976年9月间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而住入监护病房并在出院前进行冠状动脉和左室造影的109例患者,其中87例并作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年龄在66岁以上、伴有其他威胁生命的疾病、并发心源性休克、室间隔缺  相似文献   

10.
急性透壁心肌梗塞(AMI)是冠状动脉(冠脉)急性闭塞的后果,其中90%由于血栓形成。发病后4~6小时内使冠脉血运重建可挽救部分缺血心肌。近年来溶栓疗法使冠脉再通,它使AMI急性期病死率下降20~52%,是AMI治疗学上的重大进展。但是,还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不可逆心肌损伤和透壁性心肌梗塞,可导致心室壁破裂、室间隔穿孔、二尖瓣乳头肌功能障碍、室壁瘤形成和室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均可造成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影响患者预后。手术矫治有时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现将常见的心肌梗塞后并发症及其...  相似文献   

12.
心室室壁瘤是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心梗后左心室壁重构的主要表现形式,发生率为5%-20%,可引起左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和附壁血栓等,进而可危及患者生命。2001年2月。2004年8月,我院共为426例患者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检查,共发现室壁瘤49例,现分析资料如下。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概念认为,心电图病理性Q波表示透壁性心肌梗塞;仅有ST-T改变而无Q波时,则表示心内膜下或非透壁性心肌梗塞.但近来一些尸检-心电图相关研究陆续证明,“非透壁性”心肌梗塞也可有病理性Q波,而“透壁性”心肌梗塞反而  相似文献   

14.
虽然大多数心肌梗塞的发生都与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有关,但以往的文献已证实穿壁性心肌梗塞也可发生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本文作者最近治疗了1例急性前下壁心肌梗塞的青年妇女,症状出现72小时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发生在两条正常冠状动脉分布内的心肌梗塞是少见的,本文对其可能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开展,明确有一组心肌梗塞病人其冠状动脉造影并无显著狭窄。其后,尸检发现某些病人有心肌梗塞,但冠状动脉并无阻塞。这些病人诊断为心肌梗塞伴正常冠状动脉。透壁心肌梗塞伴正常冠状动脉的真正发生率很难估计,因并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从再通到再灌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溶栓治疗已成为十余年来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治疗进展之一,其益处在于使得由于血栓阻塞的冠状动脉在短时间内再通。更为重要的是在症状出现的几小时内冠脉得以完全再通的患者生存率、左室功能及心肌存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冠状动脉再通后的血流分级常用心肌梗塞溶栓疗法...  相似文献   

17.
β-阻滞剂对实验性冠状动脉闭塞和急性心肌梗塞的有益作用已被证实.然而,在心肌梗塞后6~24小时内开始使用β-阻滞剂能否预防或减少梗塞的扩展,尚属疑问.本文旨在测定梗塞后24小时内开始给予β-阻滞剂醋丁酰心安对未并发心力衰竭的急性透壁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梗塞范围扩展和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26例急性透壁性前壁心肌梗塞者,随机分成二组:A组12人,年龄29~61岁(平均52岁),仅用肝素治疗,作为对照;B组14人,年龄31~63岁(平均51岁),除肝素外,在起病24小时内用醋丁酰心安(Acebutolol)1毫克/公斤体重滴注,同时监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在心室心肌梗塞累及右心室的发生率、范围和形态学,本文分析1969年1月至1978年2月经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病理科检定的236例由冠状动脉狭窄所致的急性(116例)或愈合性(120例)穿壁性心肌梗塞。在236例穿壁性心肌梗塞中,33例伴有右心室梗塞,发生率为14%。右心室梗塞为左心室后壁梗塞所特有的并发症;在97例孤立的左心室前壁梗塞  相似文献   

19.
郑司亮  弭守玲  于伟 《山东医药》2004,44(26):53-54
心室室壁瘤是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下称心梗)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心梗后左心室重构的主要表现形式,发生率为5%~20%,可引起左心室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和附壁血栓等,进而危及患者生命。2000年3月-2004年6月,我们共为625例患者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检查,共发现室壁瘤69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闭胸式冠状动脉血栓和溶栓模型的制备——中孔合金珠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冠状动脉血栓模型是研究急性心肌梗塞溶栓药物的重要条件,随着临床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广泛应用,对溶栓药物的溶栓效果,希望有更为客观的评价方法.1980年,Romsond等提出,用开胸式冠状动脉微量直流电刺激法,可制备冠状动脉血栓模型,并被广泛应用.本文作者在建立闭胸式微珠法阻塞冠状动脉实验模型时发现,冠状动脉内有血栓形成,为此,拟进一步探讨可否在此基础上建立冠状动脉血栓模型,并且这种血栓模型是否也能作为急性心肌梗塞溶栓药物筛选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