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酪酸梭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胶囊对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酪酸梭菌-双歧杆菌二联新型活菌制剂对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随机选取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病例各38例,给临床腹泻患者口服酪酸梭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分别于第5天和第14天末观察病人腹痛、腹胀、腹泻等情况。同时检测慢性腹泻患者服药前后的肠道菌群变化。结果服用该药品后,与治疗前相比,接受治疗的急性腹泻患者有效率为100%;慢性腹泻患者中,治疗有效率为89.47%。所有患者的腹痛、腹胀明显改善。该药品能明显调节肠道菌群,表现为患者服用药品后,粪便中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明显减少,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其中肠球菌、肠杆菌、拟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变化有明显显著性(P0.05)。结论酪酸梭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对腹泻有良好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2.
急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急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差异。方法对20例慢性腹泻、31例急性腹泻及20例对照组的粪便进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类杆菌的培养及检测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腹泻患者肠杆菌增加,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类杆菌减少(P<0.01),慢性腹泻患者肠杆菌增加,乳酸杆菌减少(P<0.05)。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比较,类杆菌和乳酸杆菌减少更明显(P<0.05)。结论急慢性腹泻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其中急性腹泻更严重。  相似文献   

3.
小儿腹泻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在某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常伴发的病症之一。病因虽较复杂,但肠道菌群的紊乱是其重要因素,我们对34例腹泻小儿进行了临床和肠道菌群的调查,并与30例正常小儿肠道菌值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4例腹泻患者的肠菌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肠菌群检查法检查分析了51例急性腹泻患者和3例慢性痢疾患者的肠菌群。结果证明,急性腹泻患者的肠菌群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脓血粘液便最重,稀便次之,消化不良便最轻。在菌群的改变中,厌氧性乳杆菌和分叉杆菌最为严重,在消化不良便中的对数值/克便分别为7.71和8.18,与正常值相比P<0.001和P<0.05。慢性痢疾患者的肠菌群和正常值相比未见到明显差别。本文就合理治疗肠道疾患、尽快调整肠菌群结构以及如何提高肠道病理性标本的肠菌群检查准确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与临床症状,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老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56例发生严重肠道菌群失调纳入A组,26例未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纳入B组,观察A组肠道菌群特征,并对比消化道症状积分与精神症状评分,采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老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消化道症状积分与精神症状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组肠道菌群检测,检测出弗劳地枸橼酸杆菌17例(30.36%),其次为普通变性杆菌与脆弱拟杆菌,均为11例(19.64%),检出大肠埃希菌相对较少,有5例(8.93%);A组消化道症状积分与精神症状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证实,老年腹泻型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消化道症状积分、精神症状评分均呈正相关(r0,P0.001)。结论老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消化道症状与精神症状之间关系密切,临床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预测是否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6.
小儿腹泻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在某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常伴发的病症之一.病因虽较复杂,但肠道菌群的紊乱是其重要因素.我们对34例腹泻小儿进行了临床和肠道菌群的调查,井与30例正常小儿肠道菌值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婴儿腹泻是我国夏秋季常见之小儿肠道疾病,随着抗菌素的发现和临床应用造成耐药菌株的逐渐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世纪五十年代魏曦等提出菌群失调与菌群交替症以来,为肠道疾病寻求了一条新的防治途径,其治疗方法,除进行抗菌调整外,并以营养调整及生物调整来扶植肠道正常菌群。以达到“以菌治菌”的目的。1987年以来在临床采用“活菌双歧杆菌乳剂”口服给药对婴儿腹泻38例进行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一、病例选择: 2岁以下婴儿,大便次数憎多5次/日以上,呈水样或蛋花样便,持续2天以上者。按儿科学分型,以轻型病例为主,迁延型腹泻在2周以上。二、治疗方法: (一)活菌双歧杆菌乳剂治疗组:(含双歧杆  相似文献   

8.
消化道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的菌群分布及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分布改变在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CID)中的作用,评价普乐拜尔在CID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革兰氏染色,测定CID患者及同期化疗无腹泻者的菌群分布情况,对腹泻者试验性应用普乐拜尔治疗。结果68例消化道CID患者有76.47%发生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率55.9%,真菌感染率35.3%。普乐拜尔治疗该种腹泻有效率85.62%。与治疗前相比,患者腹泻症状缓解,Karnofsky评分改善,体重增加。结论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真菌感染在化疗相关性腹泻中占重要地位。普乐拜尔是治疗该种腹泻安全有效的药物,并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奥替溴铵治疗糖尿病腹泻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80例糖尿病腹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易蒙停)和观察组(奥替溴铵),每组各40例,比较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餐后2h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双歧杆菌、拟杆菌等厌氧菌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等需氧菌数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奥替溴铵能够有效调节糖尿病腹泻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103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行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腹痛、腹泻评分,胃肠相关激素水平,以及肠道菌群数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乳杆菌菌群数量均高于对照组,腹痛评分、腹泻评分、5-羟色胺水平、神经肽Y水平、生长抑素水平、肠球菌菌群数量、酵母样真菌菌群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嗜酸乳杆菌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可以有效地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调节胃肠相关激素,促进肠道菌群平衡,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益生菌辅助应用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继发腹泻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01/2016-12在台州市立医院治疗的化疗相关性腹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蒙脱石散,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肠黏膜屏障功能、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肠道菌群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25例(55.56%),有效17例(37.78%),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二胺氧化酶(d i a m i n e oxidase,DAO)、D-乳酸和内皮素(endothelin,ET)水平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患者的DAO、D-乳酸和E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白介素(interleukin,IL)-6水平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患者的TNF-?、PCT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肠道菌群数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较治疗前明显增多,观察组治疗后肠道菌群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肠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值治疗前后相近(P0.05).结论双歧杆菌辅助应用可以明显提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疗效,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紊乱,重建肠道生态平衡,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背景:肠道菌群失调在慢性便秘的发病过程中起有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制剂或粪菌移植等调节肠道菌群的治疗方案对慢性便秘有治疗作用.目的:初步探讨老年慢性便秘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特点.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南京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老年慢性便秘患者30例,以30名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收集患者粪便,采用16S rR...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近年来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多项证据表明IB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此文就IB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益生菌在IBD中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健脾祛湿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8月接受治疗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90例,依据电脑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2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实验组于此基础上施予健脾祛湿方治疗,对比2组肠道菌群、中医症状积分、直肠黏膜受体表达以及血清脑肠肽...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日益引起国内外关注。肠道菌群与肝病发生发展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肠道菌群不但直接影响肠道疾病,其也能通过"肠肝对话"影响肝脏代谢和免疫,在多种慢性肝病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与多种肝病的相互作用及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DM)合并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及胃肠动力变化,探讨2型DM腹泻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大便特检、消化道钡餐及纤维结肠镜检查研究60例2型DM合并腹泻患者的肠道菌群、胃肠动力及肠黏膜变化,并与40例无腹泻的2型DM患者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型DM腹泻患者血糖水平更高(P<0.01),无明显肠道菌群失调,但有脂肪吸收不良(P<0.01),且胃肠动力明显紊乱.[结论]2型DM腹泻患者存在胃肠动力紊乱,可能与高血糖、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 B D)包括克罗恩病(C r o h n's d i s e a s e,C 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肠道菌群在IBD发病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vium p a r a t u b e r c u l o s i s,M A P)和大肠埃希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两大菌群得到广泛热烈研究.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恢复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稳态成为治疗IBD的一个新方向.粪便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作为一种古老的且可以重建肠道菌群的疗法重新被临床所关注,即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恢复肠道功能.本文就肠道菌群在IBD中的作用及FMT在IBD治疗中的应用发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胃癌患者在化疗前后肠道中菌群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探讨胃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及微生态调节剂对胃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0例符合标准的中晚期胃癌作为治疗组。另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2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80例胃癌患者被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干预组(40例)。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化疗方案,干预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金双歧联合治疗方案。使用粪便细菌及真菌培养法培养粪便中的大肠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类杆菌、酵母菌、葡萄球菌、消化链球菌。结果治疗组胃癌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高于治疗前干预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例均高于治疗后观察组(P0.01);干预组患者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均低于观察组(P0.01)。结论胃癌患者肠道菌群处于一种失平衡状态;化疗药物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生长,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一步加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可扶植正常菌群生长,调整肠道菌群失调,对胃癌患者化疗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有预防作用,可明显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9.
肠道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点是整个肠道对刺激的生理反应过度与反常,而无组织结构上的缺陷,临床表现以症状不同分为不同类型,且随情态变化而病情加重。在治疗上也各有侧重,本组以腹痛、慢性腹泻伴粘液便为主要症状。兹将收治的8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做一分析。 一、临床观察对象 患者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分别为16~55岁,病程3个月~十余年。病员临床特点:①有排便不规则,慢性腹泻、腹痛,且伴有一定程度的肠道外植物神经紊乱症状;②实验室检查其便多为粘液便;③结肠镜检、X线钡剂造影及特殊检查除外有器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拉克替醇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肠道菌群及血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伴血内毒素升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保肝降酶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克替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肠道菌群、血内毒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肠道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增加(P〈0.01),产气荚膜梭菌显著降低(P〈O.01),血内毒素水平显著降低(P〈O.01)。结论拉克替醇能通过调节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肠道菌群,更有效降低血内毒素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