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CPB)处理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4年10月~2011年10月在体外循环下处理32例PDA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转归。结果术后1例患者出现灌注肺,1例患者重度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功能不全,1例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复查动脉导管无再通。结论合并心内畸形的PDA,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是关键,心内直视手术前处理好PDA,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对单纯PDA应严格掌握体外循环下手术的适应症。绝大多数PDA均可进行心包内游离,充分显露是手术的关键。结合心包内分离及经肺动脉切口处理PDA,可明显缩短CPB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2.
复杂型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复杂型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0月至2001年8月间该病87例患者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均体外循环下一期行动脉导管未闭封闭术和并发心血管畸形矫正手术,手术死亡5倒,死亡率5.7%,死亡原因主要为心力衰竭,存活患者平均随访3年7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体外循环下一期行动脉导管未闭封闭术和并发心血管畸形矫正手术可有效治疗复杂型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11年5月~2013年12月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有PDA的31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口服布洛芬进行治疗的患儿为观察组,15例未口服布洛芬的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DA关闭情况并作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经口服布洛芬治疗后13例闭合,3例未闭;15例未经药物治疗的PDA患儿7例自然闭合。观察组闭合率81.25%,对照组闭合率4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未发生消化道出血、黄疸、尿少等不良反应。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PDA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可避免部分患儿日后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5.
韩静  周翔  朱春婵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6):5851-5852
目的: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及利弊。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09年1月经心脏彩超确诊为PDA的早产儿,口服布洛芬混悬液10 mg/kg,24 h后口服5 mg/kg,3剂一疗程。用药期间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SaO2)、血糖、尿量,复查血常规、肾功能,并观察有无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颅内出血等倾向。治疗结束后第7天复查心脏彩超并完善头颅CT,生后4周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结果:布洛芬关闭PDA的有效率为86%,同时NEC发生率明显下降,但慢性肺部疾病发生率却明显增加,脑室内出血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安全、有效,并能减少NEC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引起导管的左向右分流,常可诱发和促进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肺部疾病、颅内出血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动脉导管未闭是影响早产儿存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发病率高,因此早期干预是有必要的.本文就早产儿药物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成年人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成年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手术治疗方式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成年人PDA患者15例,分析采用动脉导管结扎术和体外循环下肺动脉内导管缝闭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全组1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再通,13例痊愈,随访2个月至9年,患者心脏杂音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总体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对于不同类型的成年人PDA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成年人复杂PDA行体外循环下肺动脉内导管缝闭术更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对40例接受口服消炎痛治疗的PDA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PDA中早产儿15例,足月儿25例.关闭31例(77.5%),其中早产儿关闭12例(80.0%),足月儿关闭19例(76.0%),关闭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体重<1 500g、1 500~2 500 g、>2 500g 3组消炎痛关闭率分别是10.0%、85.7%、70.0%,关闭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口服消炎痛对治疗新生儿PDA有明显疗效.其关闭率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陈静  董向阳  谢定雄 《职业与健康》2007,23(15):1355-1356
目的探讨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的特点和经验,并进行多方面综合疗效评价。方法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适合封堵术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37例,术前常规检测心电图(ECG),胸部X线等,PDA合并降主动脉狭窄1例。在TTE及X线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通过胸片、心电图和TTE进行动态的随访观察。结果37例病人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7.3%,1例手术失败,改为开胸矫正畸形。术后2例病人有少量残余分流。PDA术前TTE测量值与术中X线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1例(86.1%)病人接受了3~6个月随访,17例(47.2%)病人接受了12个月随访,X线及TTE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右心房、右心室缩小,心电图提示无明显心律失常发生。结论经导管行PDA封堵术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介入封堵术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TTE和X线可以准确地应用于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中。  相似文献   

10.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艺  沈群山  张刚成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1):1504-1505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操作技术及安全性。方法128例PDA在本科行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年龄9个月至65岁,平均(13.7±14.5)岁,体重9~77(31.3±20.2)kg。结果128例患者中126例(98.4%)封堵成功,失败者封堵后1例降主动脉局部狭窄、迂曲变形,1例封堵器周大量残余分流。成功者术后24—48h,1、3、6个月彩超复查无残余分流。结论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12.
体外循环术后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体外循环(CPB)心血管手术后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本科1996-01~2002-12间2349例心血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消化系统功能功能障碍的特点,总结其高危因素、病变类型、诊断方法、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 共有33例(1.4%)患者出现术后消化系统功能障碍,以麻痹性肠梗阻(11/33,33.3%)和上消化道出血(9/33,27.3%)最为多见。保守治疗26例(78.8%),手术探查7例(21.2%),死亡5例(15.2%)。肝功能不全和缺血性肠病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结论 心脏术后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高龄、胃肠疾病史及围术期循环不稳定是其高危因素。早期明确诊断和积极干预是决定病情转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在体外循环辅助下,经右房切口治疗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布-加氏综合征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我院自2002年9月至2010年7月共计49例在体外循环辅助下,经右心房切口治疗合并下腔静脉血栓的布加氏综合征的临床病例和随访资料。结果全组病人均成功的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经右房切口下腔静脉狭窄段扩张及血栓取出术。术中在手指破膜后再使用3.0×4.0cm球囊进行扩张。围手术期病人无死亡,无急性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0~36个月,所有病人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腹水及下肢水肿减轻至消失。1例病人术后1年后出现再狭窄,经股静脉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后好转。全组病人术后随访未见有血栓形成。结论在体外循环下,经右房切口对于合并下腔静脉血栓的布-加氏综合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住院患儿死亡原发疾病谱,探讨患儿直接死因及如何规范死亡病例讨论。方法对本院44例住院死亡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死亡病例的原始病历资料及死亡病例讨论,分析其直接死因。结果 44例死亡病例中,婴幼儿占总数的56.8%,原发病中前3位是意外伤害(多发性复合伤、农药中毒)12例(27.3%),新生儿疾病10例(22.7%),神经系统疾病6例(13.6%)。推断出直接死因前3位是脑疝10例,急性肺水肿7例,肺透明膜病6例。结论意外伤害及新生儿疾病是危及患儿生命的主要疾病,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死亡讨论是医院的核心制度,不仅要找出原发病,还要寻找直接死因,关键在于抓住病情恶化的时间点。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自杀是对教育价值的极端否定,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悲哀.为减少悲剧发生,选择宜昌市发生的7例中学生自杀案例进行调研,分析中学生自杀的原因.调查显示,7例中学生自杀主要是心理问题所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家庭亲情破裂、学校挫败诱使、社会环境恶化、学生性格自闭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濮阳地区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对12种抗生素的体外敏感性。方法使用支原体培养、药敏鉴别试剂盒对948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阳性标本进行Uu和Mh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948例支原体培养阳性标本中,Uu阳性率为85.7%,Uu合并Mh感染阳性率为9.7%,Mh阳性率为4.7%。Uu对交沙霉素、环脂红霉素、克拉霉素、阿齐霉素和四环素类抗生素较为敏感,Mh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甲砜霉素较为敏感,Uu合并Mh感染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较为敏感。结论Uu与Mh有不同的耐药谱,Uu和Mh混合感染使抗生素的耐药性普遍增强,单纯Uu感染与混合感染对抗生素敏感性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分析应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额颞叶脑挫裂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对冲性额颞叶脑挫裂伤患者进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GOS分级标准,38例手术患者中存活30例(78.9%),其中恢复良好18例(47.5%),中度残废6例(15.8%),重度残废3例(7.8%),植物生存3例(7.8%),死亡8例(21.1%)。结论:标准外伤骨瓣开颅治疗对冲性额颞部脑挫伤伴血肿具有视野好、暴露充分、减压彻底等优点,在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均有优势,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支气管扩张伴大咯血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重症支气管扩张伴大咯血患者采用支气管动脉造影和血管内栓塞术.结果:7例重症支气管扩张伴大咯血介入栓塞止血成功7例.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在救治重症支气管扩张伴大咯血是替代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的另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