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7例临床确诊为ADEM患者进行随访,并对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例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1例有腹泻史,1例有注射破伤风疫苗史,3例无明确诱因.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颅脑MRI显示以脑白质为主的多发性病灶,可累及大脑皮质、丘脑、脑干、脊髓.7例均使用激素治疗,同时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其中6例经6个月~1年随访无复发,5例有不同程度后遗症.结论 ADEM临床表现多样,MRI表现有一定特性,及早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临床表现及其MR I特点。②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MR I诊断为SAE的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③结果SAE常见于50岁以上的患者且均有5-30年不等的高血压史。脑MR I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内脱髓鞘改变、腔隙性梗死灶以及脑萎缩。④结论熟悉掌握SAE的临床及MR I特点,有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可延缓痴呆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骨陷窝在64排螺旋CT和1.5T MR的影像学表现及特点。方法用GE optima 64排螺旋CT对17例颅骨陷窝症患儿行头颅CT横轴位扫描、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和表面遮盖法重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检查前后2天内行GE Signa MR头颅扫描,并且均于6个月后CT随访,其中6例患儿分别于6个月及1年后随访,对头颅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7例头颅CT横轴位及重建冠状位、矢状位示颅骨有较多的卵圆形骨密度减低区,周围局部颅骨密度增高,主要累及内板、板障,外板骨质变薄,病变部位位于顶骨、枕骨,其中2例尚累及额骨,3例累及颞骨。并有颅缝增宽、轻度脑积水及脑膜脑膨出各1例。SSD示颅骨遍布大小不等的类圆形骨密度减低区,呈蜂窝状。结论本病的螺旋CT影像学表现有特征性,结合MR颅脑影像表现及临床表现,可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MRI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PRES患者的临床及MRI影像学资料,患者均行MRI平扫,4例患者同时行MRV扫描,3例患者行MR增强扫描,其中8例患者经相关治疗后复查。结果病灶主要累及双侧枕叶及顶叶皮层下白质,其次累及概率依次为额叶、颞叶、小脑半球、基底节区、胼胝体及丘脑。MRI表现在T1WI像上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像呈高信号,T2Flair像呈明显高信号,DWI像大多呈等或稍高信号,相对应ADC图大多呈高信号。行MR增强扫描的患者脑实质均未见明显异常强化的信号。其中8例患者经临床治疗9-12天后复查MRI,大多患者的图像显示病变范围缩小或完全消失。结论PRES的头颅MR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MRV及DWI像具有鉴别意义,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相关病因,有利于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对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CT及MR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其中女性10例,男性5例,9例患者行CT平扫,8例患者行MR扫描,其中2例患者同时行CT及MR扫描。结果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表现为以枕顶叶白质区为主的异常改变,CT图像呈片状低密度,MRI表现为T1WI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序列呈高信号。病灶主要位于双侧枕顶叶,其次是额叶及颞叶,也可累及脑干、小脑及基底节区。经过合理治疗大部分病灶好转,其中一例患者合并散在出血。结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病因,及时作出诊断,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Binswanger病 (BD)的病因、临床特点及CT、MR改变。方法 :对 5 7例BD患者的表现及CT、MR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BD伴有高血压病史 4 8例 (84 .2 % ) ,临床表现为渐进性痴呆、智能减退、假性延髓麻痹等 ,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常以脑卒中发作就诊。该病的头颅CT和MR均有局灶性或弥漫性改变 ,MR发现的病灶较CT明显增多。结论 :BD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 ,MR对BD的诊断率较高 ,早期控制高血压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126例诊断明确的CW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CWI临床症状与体征取决于损害部位及梗死程度。126例中,104例为单侧病灶,主要临床类型有皮层前型27例(21.4%)、皮层后型31例(24.6%)、皮层下型46例(36.5%)。各型的影像学表现各有不同。结论:CWI的临床表现、预后与头颅CT及MRI密切相关,及时行CT、MRI检查有利于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其早期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复习文献资料。结果 6例患者中男2例,女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兆子痫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1例,高血压病3例。急性起病5例,亚急性起病1例。头痛5例,伴恶心、呕吐3例,行为异常1例,癫痫样发作(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2例,视物模糊2例,皮质盲2例,视乳头水肿3例;影像学检查:病灶在CT表现多为低密度影;颅脑MR I检查呈稍长或等T1,长T2及Flair像高信号,具有双侧性。6例均有枕叶受累,累及顶叶4例,额叶2例,颞叶2例,小脑1例,脑干1例,丘脑1例,基底节2例,侧脑室周围4例。白质6例,皮层2例。2例行增强检查无强化。6例均采取降压、脱水及对症等治疗,治疗2-3周后临床表现完全消失,MR复查病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该病如诊断治疗及时准确,其临床和影像学改变完全可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临床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MR)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6例DEACMP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MRI资料。结果 DEACMP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智能、人格改变;头颅MRI表现可分为3型:(1)神经核团受累型;(2)脑白质受累型;(3)皮质受累型。MRI特征:苍白球为对称性的卵圆形长T1、长T2信号,皮质下白质为对称性的弥漫模糊云雾状长T1、长T2信号,侧脑室周围白质和半卵圆中心双侧对称的点状、斑片状或融合性长T1、长T2信号病灶,偶见病灶主要位于大脑皮质。结论 DEACMP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头颅磁共振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脑内脱髓鞘假瘤(DTP)MRI主要征象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5例脑内脱髓鞘假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脑内脱髓鞘假瘤的MRI影像特点。结果采用1.5T超导型MR扫描仪对患者头颅检查获取MRI图像结果显示:15例患者病灶均累及皮层下白质区,病灶主要位于额、顶、颞叶、侧脑室周围、枕叶,病灶形态主要为类圆形(直径大于2cm)。结论多数脑内脱髓鞘假瘤患者病灶部位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直接关系,脑内脱髓鞘假瘤常不累及大脑皮层、没有癫痫症状,临床症状不同于胶质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MRI表现。全部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MRI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部位、形态、大小、信号特点、有无流空血管、瘤周水肿以及脊髓空洞等)。结果 大囊小结节型3例(20%),实性结节型12例(80%);颈段9例(60%),胸段2例(13%),腰骶段4例(27%);单发13例(87%),多发2例(13%),其中1例合并VHL综合征(VHL)。6例(40%)肿瘤的最大径≥3 cm,其余肿瘤最大径均<3 cm;10例(67%)肿瘤内部及周围见增粗、迂曲流空血管影,4例(27%)肿瘤继发脊髓空洞,6例(40%)肿瘤周围广泛脊髓水肿,5例(33%)肿瘤未见脊髓空洞及周围水肿改变,其中1例脊髓空洞合并脊髓水肿。结论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内部及周围多见流空血管、增强以后显著强化,常伴发瘤周水肿或脊髓空洞。MRI对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和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诊治水平。方法 通过对13例临床诊断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 11例(84.6%,11/13)病前有急性感染或疫苗接种史,9例(69.2%,9/13)头颅MRI显示白质异常;确诊后10例患儿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6例同时合并应用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1例死亡,其余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2例随访6月~7年,均无复发,7例(58.3%,7/12)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致残率较高.应及早诊治:糖皮质激素和大剂量丙球对该病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脊髓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MRI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MRI检查诊断,并经临床治疗证实为脊髓多发性硬化25例;其中男8例,女17例,年龄为21岁~64岁(平均年龄32岁),全部病例行MRI检查。结果脊髓多发性硬化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伴活动不良,颈部疼痛、感觉异常,视神经损害,共济失调,尿便功能障碍。病灶分布颈段脊髓最多(13/25),颈胸髓同时受累(9/25),胸髓受累(2/25),全身脊髓受累(1/25)。MRI特征性表现为:大多数病变矢状位长度小于4个椎体,长度大于宽度;急性期病变局部脊髓肿胀,病灶呈斑片状、条带状;T1WI呈等或界限模糊的稍低信号,T2WI为长短不一的条状高信号。轴位像病灶位于脊髓侧方和后方,一般小于脊髓截面1/2。静脉注射Gd-DTPA后,活动期病灶呈条状、片状强化,但强化区范围明显小于T2高信号灶范围。经激素正规治疗后病灶脊髓恢复正常,强化程度减弱或无明显强化。结论脊髓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对其诊断、治疗及随访等有重要作用,因此脊髓多发性硬化的检查应首选MRI。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对21例成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6.7%有前驱感染或疫苗接种史,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头痛、瘫痪、尿便障碍、周围神经及神经根受累、意识障碍、癫痫等。头颅MRI可见颅内、脊髓多发异常信号,使用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大多病情能明显好转。0.5~1年随访,共随访14例,7例漏访,10例症状完全缓解,其余遗留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结论成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起病急,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激素治疗反应较好,及时诊断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刘恋  刘忆  刘忆星  郑文斌 《河北医学》2005,11(4):298-300
目的:了解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临床和常规性磁共振(MRI)以及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相关性。方法:分析40例确诊MS的临床表现、临床定位及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结果:根据40例MS临床表现,病灶定位有73个,其中大脑29个,小脑5个,脑干11个,视神经16个,脊髓12个。40例MS常规MRI扫描在T2WI像上呈规则或不规则高信号占40/40,T1WI表现为低信号者占13/40,10例同时行DWI均可见明显的轻度高信号。MR发现的病灶总数为156个,其中分布在大脑半球双侧白质区94个,底节区17个,丘脑5个,脑干14个,小脑16个,脊髓10个。结论:MRI,特别是DWI有助于早期发现MS临床病灶。  相似文献   

16.
李坚  谢汝萍 《北京医学》2000,22(4):195-197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患者MRI改变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0例多发性硬是脑和脊髓MRI表现。结果35例患者MRI异常,其中26/30例头颅MRI异常,19/29例脊髓MRI异常;大脑半球最易发现临床及临床病灶;MRI阳性率与病程长短无相关性;应用激素1周以上病灶不显示增强,反映血脑屏障重建。结论MRI对证实多发性硬化临床病灶及发现亚临床病灶有重要参考价值,可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罗丽  李霞  辛页  韩福刚  陈东 《重庆医学》2012,41(2):145-147
目的探讨椎管内畸胎瘤(IT)的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IT的MRI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病灶位于髓外硬膜下9例,髓内3例(其中脊髓圆锥2例);其中胸腰段3例,胸段1例,腰段6例,骶管内2例。病灶呈类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MRI示病灶为混杂信号,实性为主病灶8例,囊性为主病灶4例;10例可见脂肪,3例可见少许钙化灶。增强扫描后,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强化。6例合并先天畸形。结论 IT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IT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儿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ADEM患儿的临床特点。随访到的患儿分为痊愈组和不完全痊愈组,对2组患儿的发病年龄、性别、诱因、主要临床症状、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水平、四肢肌电图、头颅MRI进行统计分析,探寻预后影响因素。结果77例中男44例,女33例,发病年龄4月14天至14岁。病前60例有感染诱因,7例有疫苗接种史,14例无明确诱因。主要临床症状:肢体活动障碍、惊厥、意识障碍、头痛头晕等,常伴非特异症状发热。头颅和脊髓MRI检查:76例接受头颅MRI检查,66例异常;56例接受脊髓MRI检查,27例异常;头颅MRI正常患儿脊髓MRI见病灶。随访到41例患儿,随访时间病后6个月至6年6个月,其中痊愈组31例,不完全痊愈组10例。2组患儿年龄、性别、诱因、主要临床症状、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水平、四肢肌电图、头颅MR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ADEM,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脑病样表现,头颅或脊髓MRI异常为其主要诊断依据,多数预后良好。性别、发病年龄、病前诱因、主要临床症状、脑脊液一般检查、四肢肌电图及头颅MRI差异对预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脊髓髓内转移性肿瘤MRI征象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21例脊髓髓内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分析脊髓髓内转移性肿瘤的MRI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计算MRI检查对脊髓髓内转移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结果 MRI检查共正确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特点和显微手术方法.方法 对28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进行了MRI检查,其中1例术前未能明确诊断,术后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畸形.全组患者均经后背正中直切口显微手术治疗,其中22例行全脊髓血管造影,均无染色.结果 28例均为单发,8例位于颈段,12例位于颈胸段,4例位于胸段,2例位于腰段,2例位于圆锥马尾部位.MRI检查显示团块状短T1长,12信号,中间由点条状长T1短T2信号分隔而形成桑葚状混杂信号团,周边绕以低信号团,尤以T2WI显著.随访3个月~6年,全组均未见复发,16例术后功能明显恢复.结论 MRI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术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显微手术切除是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优选治疗方法,术中精细的显微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全脊髓血管造影可以排除其他脊髓血管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