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痉挛型脑瘫患者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后遗留髋内收畸形的手术方案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126例脑瘫SPR术后遗留髋内收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肌肉挛缩的范围和畸形程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长收肌、短收肌、股薄肌、髂腰肌、闭孔神经前支切断术等。观察患者术后髋外展角度及畸形矫正情况。结果 126例患者随访14~38个月(平均22个月)。术后髋内收畸形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其中术后髋外展角度≥30°118例、20°~30°8例,缓解率100%(126/126),满意率93.6%(118/126)。未出现下肢感觉障碍、髋外展或外旋畸形。结论对于脑瘫SPR术后遗留的髋内收畸形,根据个体情况不同,采用肌肉切断松解、闭孔神经前支切断术等个体化治疗方案,可取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内收肌转移术治疗痉挛性脑瘫髋内收畸形的疗效。方法 7例痉挛性脑瘫患儿行13侧改良内收肌转移术。男5例,女2例,年龄从4岁1个月到10岁6个月,平均7岁3个月。采用术后髋关节外展角度、畸形复发率、行走能力SI预测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14~37个月,平均24.5个月,所有病例髋关节外展均有明显改善,平均外展角度60°;随访中未见复发;行走能力改善基本符合SI预测。结论 改良内收肌转移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髋内收畸形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臀中小肌前置治疗脑瘫髋内收内旋畸形乌鲁木齐第23医院(830006)刘刚,张东印报道了运用臀中小肌止点前移与内收肌松解、闭孔神经切断的联合手术方法治疗脑瘫髋屈曲内旋畸形12例24髋,均为截瘫型,平均年龄15岁。平均随访16个月,矫正髋屈曲内旋最大25...  相似文献   

4.
臀中小肌前置治疗脑瘫髋内收内旋畸形刘刚,张东印大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在边疆地区多见。脑瘫致髋屈曲、内收、内旋畸形过去讨论较少,治疗方法可以借鉴的有内收肌松解、切断或闭孔神经支切断术等。我们自1990年12月以来,对脑性瘫所致的髋屈曲、内收、内旋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内收短肌、股薄肌移位术治疗脑瘫剪刀步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7月至2004年12月采用内收短肌、股薄肌移位术为基本术式治疗脑瘫剪刀步73例,男47例,女26例;年龄为5~36岁,平均12.06岁.术前肌张力采用Ashworth法评估,1级12例,2级38例,3级18例,4级5例.术中将内收短肌止点切下,与阔筋膜张肌缝合;将股薄肌止点切下,经腘窝后方移位于股骨外髁;同时完成的手术还有髋松解术55例,腓肠肌内外侧头松解术23例,腘绳肌前移术37例,腘绳肌延长术13例,腓肠肌切断术32例,跟腱延长术30例,胫前肌外移术31例,腓骨长肌内移术8例.术后石膏托固定,6周后去除石膏行功能锻炼.手术疗效根据自行拟定的标准进行术后评估.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5个月,平均24.4个月.所有患者剪刀步态均完全纠正.术后功能评估,优61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97.25%.疗效欠佳的2例主要表现为膝部屈曲,服药后有所缓解.各组手术前后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D组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收短肌、股薄肌移位术可有效纠正脑瘫患者剪刀步,术后功能满意;对下肢其他畸形应综合设计矫形方案,手术一次完成,以利于术后行步态训练;同时术后功能锻炼应与智商的提高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一、概述脊髓灰质炎后遗髋部畸形包括软组织和骨性二部分,骨性畸形有骨盆倾斜,髋关节脱位、半脱位等。软组织畸形有臀肌瘫痪,屈髋肌瘫痪、内收肌瘫痪、屈髋挛缩等。软组织和骨性畸形兼有者更为常见。髋部畸形占脊髓  相似文献   

7.
严重马蹄内翻足畸形,多见于先天性和后天获得.先天性多为原发,发生率0.3%.男性发病有遗传倾向.父母罹患,其子女发病风险超过30%[1].后天性的常见于脑瘫、脊髓灰质炎、脑或脊髓损伤等肌痉挛或肌瘫痪,尤其是腓骨长、短肌和腓肠肌痉挛,此外,胫后肌、(足母)长屈肌、趾长屈肌等屈肌优势,是造成患足跖屈-马蹄畸形的原因[1-2];而足内翻,是胫前肌、胫后肌痉挛的结果,趾长屈肌痉挛导致足趾屈曲畸形,若趾长伸肌痉挛,则形成近节过伸远节下垂趾畸形[1].此外,可合并前足内旋、高弓足、扇形足、蜷曲足等畸形[1-3];一足畸形,或两足伴同发生.严重马蹄内翻足是指足背着地负重的马蹄内翻高弓足,在婴幼儿期缺少手法-石膏矫正经历的极度畸形,矫正时有时需要多次手术和配合多种软组织矫正手术方案,其困难程度远非一般马蹄内翻足可比[1、4].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大脑性瘫痪并不鲜见,下肢主要表现为髋关节内收、内旋畸形,重者合并膝关节屈曲痉挛性马蹄足等,呈剪刀步态。常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为股内收肌和股薄肌切断以及闭孔神经前支切断术。术后处置初采用髋人字石膏外展固定,后改良为两下肢外展位用石膏固定两膝关节之间用一横木棍支撑。通过临床实践又研制出两下肢外展固定支架,经过我们应用40余例,并推  相似文献   

9.
胫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屈趾畸形(附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胫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屈趾畸形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362例胫骨骨折患者施行髓内钉固定手术,其中5例(1.4%)术后出现屈趾畸形,其临床表现为跛行、踝关节中立位足趾屈曲畸形,背伸时畸形加重,跖屈位畸形减轻。保守治疗无效,均行拇长屈肌及趾长屈肌肌腱"Z"形延长术。结果5例术后平均随访19.7(16~24)月。术后患者中立位足趾屈曲畸形消失,步态均恢复正常,踝关节背伸时足趾轻度屈曲畸形。拇长屈肌及趾长屈肌肌力5级。结论胫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足趾屈曲畸形为少见并发症,其发生可能与术前拇长屈肌及趾长屈肌的损伤未得到有效治疗,术中髓内钉导针、扩髓器对拇长屈肌、趾长屈肌的损伤或术后小腿深后骨筋膜鞘内压力增高引起的肌肉缺血、纤维化改变有关;肌腱延长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脊神经后根小范围选择性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加内收肌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珠临床效果。方法 对18例以下肢痉挛为主要症状的脑瘫施行SPR术及内收肌切断术。结果 通过术后2年以上随访,症状较轻的8例中,有6例能单腿站立,症状较重的10例中,有6例能在室内脱手行走。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内收肌切断术加SPR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不但缩小了SPR在脊柱上的手术范围,而且减少了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  相似文献   

11.
改良手术治疗脑瘫痉挛性双侧下肢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2004年以来对重症脑瘫痉挛性双侧瘫治疗方法进行改进,探索提高其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23例重症脑瘫痉挛性双侧瘫.男14例,女9例;年龄3~12岁,平均5.7岁;主要症状不能独自站立和行走,双下肢肌紧张,家长扶持站立,双下肢呈剪刀步态,双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跖屈,双足马蹄内翻畸形,足尖着地行走.体格检查双髂腰肌、内收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胫前肌、胫后肌、(足母)长屈肌、趾长屈肌部分或多数不同程度肌张力增高.依Ashworth分级,为3~4级.治疗方法对动态性肌痉挛,采用肌内肌腱切断或肌筋膜切断;对静态性肌痉挛行肌腱滑动延长,胫前肌腱劈开外侧1/2移位.然后用自制外固定器矫形固定,保持膝关节伸直,双踝、足中立位,双下肢外展30°,6周后去除外固定康复训练.[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3年,平均2.2年.优良21例,有效2例.[结论]严重脑瘫痉挛性双侧瘫,一期多关节软组织松解,肌力平衡,外固定矫形,术后配合家庭长期康复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矫正拇掌关节过伸畸形寻求一种行之有效且操作简便的手术方式。方法采用近端切断拇短伸肌腱,保护止点周围的完整,在拇掌指关节掌侧拇长屈肌腱鞘浅面“8”字交叉,最后靠近拇内收肌止点与拇内收肌腱缝合。结果治疗34例拇掌指关节过伸畸形病人,其中类风湿病15例,掌板损伤10例,尺神经损伤9例,平均随访6年,所有过伸畸形完全矫正,未再复发。结论操作简便,疗效佳,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髓圆锥部选择性后根切断术(SPR)治疗成人痉挛性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3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收治的20例成人痉挛性脑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脊髓圆锥部L_2~S_1SPR治疗,观察切口愈合、下肢痉挛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患者术前髋屈肌、膝屈肌和跖屈肌以及上肢各肌群肌张力的异常增高至末次随访时均有明显改善,髌阵挛、踝阵挛全部消失,流涎和发音不清症状明显好转。结论脊椎圆锥部SPR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短期疗效显著,是成人痉挛性脑瘫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儿童脑性瘫的髋关节屈肌及内收肌痉挛,而无伸肌和外展肌适量对抗,能导致内收挛缩,产生剪式步态,并可产生进行性的髋关节半脱位。半脱位或脱位的发生率,在能行走组中为3%,不能行走组为60%。早期治疗的目标在于使致畸形的力量减弱,以改善髋周围肌力的平衡。内收挛缩的传统治疗是内收肌切断及闭孔神经部分切除术。内收肌起点从耻骨后移至坐骨,最初用于治疗儿童脊髓灰质炎麻痹性髋脱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盆腔内闭孔神经切断治疗脑瘫髋内收痉挛畸形的疗效.方法:20例脑瘫髋内收畸形患儿均行盆腔内闭孔神经切断术,足部畸形病例给予矫形手术,术后康复训练.结果:经过8~20个月随访观察,所有病例髋内收痉挛畸形完全解除,步态明显改善,无交叉剪刀步态,Phelps-Baker试验全部阴性.结论:盆腔内闭孔神经切断能有效持久解除髋内收痉挛畸形,改善步态姿势,为功能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尺侧腕屈肌及旋前圆肌移位重建脑性瘫痪前臂旋前畸形患者前臂旋后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脑瘫患者单侧前臂旋前畸形无明显智力障碍的6例,将尺侧腕屈肌转位至桡侧腕短伸肌,旋前圆肌绕桡骨转位重建止点,修复其前臂旋后功能.结果 6例术后随访1~4年,前臂主动旋前由术前10°恢复到术后平均为80°,主动旋后由术前0°恢复到术后平均为60°,旋后肌力由术前0级恢复到术后Ⅳ级,均能完成正常生活和工作,对屈腕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尺侧腕屈肌及旋前圆肌移位重建脑瘫患者前臂旋后功能可以达到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注射A型肉毒毒素结合跟腱延长对痉挛型脑瘫马蹄足畸形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15例痉挛型脑瘫马蹄足畸形患儿采用电刺激引导[局部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9-14d行跟腱延长术,术后石膏固定6周,拆除石膏后康复训练.观察治疗前、治疗后7d及6个月病变下肢肌张力、痉挛状态及踝关节的功能改变.[结果]单纯肉毒素治疗后,跟腱挛缩有所改善,但仍遗留部分马蹄畸形,跟腱延长术后6个月马蹄畸形仍持续改善,踝关节被动活动仍维持在背屈5°-12°(平均7.6°±2.5°),行走步态较前明显改善,未出现屈肌张力不够的步态不稳.[结论]对于部分年龄较大、挛缩程度较重存在固定性挛缩的痉挛型脑瘫马蹄畸形的患儿,在注射A型肉毒毒素的同时结合跟腱延长术,斤效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18.
手指鹅颈畸形其原因尚不明确,在手外伤中,多由于骨间肌挛缩引起,在其他手部疾患中,如类风湿,骨性关节炎,大脑瘫等,使手内在肌的平衡失调,也可以引起手指鹅颈畸形的发生。手术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作中央腱束延长、侧腱束及三角韧带松解术,另一种是指浅屈肌腱固定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联合腘绳肌延长治疗痉挛型脑瘫重度屈膝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20年4月采用腘绳肌延长和Ilizarov技术矫正痉挛型脑瘫重度屈膝畸形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7例患者同时行髋部及足部畸形矫正术,包括髋内收肌松解、闭孔神经缩窄术、跟腱延长术、腓肠肌腱膜切断术等。所有患者屈膝畸形在术后28 d内调整完毕,继续佩戴Ilizarov外固定架维持矫正。佩戴外固定架时间为36~50 d,平均(41.1±3.5)d。15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1.6±0.3)年。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静态屈曲角度均比术前显著减少(P<0.05),被动ROM、主动ROM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GMFCS分级由术前Ⅳ级提高为末次随访时Ⅲ级,根据Herzenberg标准,临床结果优9膝、良21膝,优良率100.0%。[结论]应用Ilizarov技术联合膝后内侧腘绳肌延长治疗痉挛型脑瘫重度屈膝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21岁。7个月早产,因双肩关节畸形17年入院。查体:智力发育正常,右肩关节外展高举100°畸形、不能内收,左肩关节外展60°畸形、不能内收,双侧三角肌、斜方肌明显紧张。双侧肘关节屈曲90°,双手呈屈腕、伸指畸形,双手指活动不灵活;双足呈轻度马蹄内翻,行走时双足跟不着地;双侧踝阵挛、髌阵挛( ),双侧Babinski征( ),双侧Hoffmann征( )。患者全麻,侧卧位先行一侧手术,肩关节后方沿肩胛冈弧行向前方锁骨切口(图1),长8~10cm,暴露锁骨远端及肩胛冈,分别将紧张的斜方肌、三角肌自锁骨及肩胛冈上、下缘紧贴骨质切下,任其自行回缩,此时肩关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