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使用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7例为治疗组,既往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的病例选取37例为对照组,两组进行对比研究、观察。结果:治疗组的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白细胞总数及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时间,肝脾、淋巴结缩小时间,平均住院日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更昔洛韦、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将60例确诊为IM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联合应用更昔洛韦、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更昔洛韦、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IM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及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联合双环醇治疗儿童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治疗,观察组采用更昔洛韦联合双环醇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相关症状缓解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2.5%(P <0.05)。观察组的高热消退时间、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异型淋巴细胞<10%时间及肝脏肿大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vs. 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更昔洛韦联合双环醇治疗儿童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将40例诊断确切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治疗,对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0.5%、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8.13士2.53)天、(10.03士4.4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7%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更昔洛韦、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将60例确诊为IM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联合应用更昔洛韦、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更昔洛韦、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IM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及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56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加用病毒唑抗病毒治疗,并对2组的临床疗效及药物副作用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基本无明显副作用。结论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安全,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更昔洛韦治疗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某院就诊的66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31例)和对症治疗组(35例),分析治疗前临床特点、临床治疗效果及EBV-DNA转阴时间等指标。结果更昔洛韦治疗组患者在退热、咽痛好转、EBV-DNA转阴、淋巴结肿大消退、转氨酶恢复正常等方面的时间均较对症治疗组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抗病毒效果较好,可使患者发热、咽痛等临床症状迅速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8.
闫军 《现代保健》2012,(30):129-130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在降颅内压、降温、止痉、补液、补充电解质、保护胃黏膜及支持治疗基础上,应用更昔洛韦及大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对照组在降颅内压、降温、止痉、补液、补充电解质、保护胃黏膜及支持治疗基础上,应用更昔洛韦治疗。结果:治疗组发热、头痛、呕吐、精神行为异常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更昔洛韦。  相似文献   

9.
更昔洛韦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合并重症巨细胞病毒 ( CMV)感染的疗效。方法  5例免疫功能低下合并重症 CMV感染患者 ,予更昔洛韦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 ,更昔洛韦 10mg kg- 1.d- 1分 2次静滴 ,丙种球蛋白 50 0 mg kg- 1.d- 1,持续 1~ 2周 ;然后更昔洛韦减为 5mg kg- 1.d- 1,再持续4~ 6周 ,丙种球蛋白则逐渐减量 ,每周减 2 .5~ 5g d- 1。结果  5例患者中 1例痊愈 ,3例显效 ,1例进步 ;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但均为可逆性。结论 用更昔洛韦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合并重症 CMV感染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观察更昔洛韦联合人血免疫球蛋白治疗急性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及分析对比.方法:挑选40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并根据患者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研究组给予更昔洛韦联合人血免疫球蛋白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P<0.05;而对照组的发热、昏迷及抽搐消失时间均长于研究组,P<0.05.结论:急性病毒性脑炎应用更昔洛韦联合人血免疫球蛋白治疗疗效优于单一使用更昔洛韦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使患者的发热、昏迷及抽搐时间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罗利华 《现代保健》2012,(11):39-40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联合免疫球蛋白(IVIG)在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AVE)中的作用。方法:对82例小儿AVE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而观察组给予更昔洛韦联合IVIG治疗,对两组的临床疗效指标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在疗效及病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IVIG是治疗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优于单用更昔洛韦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合并感染的情况及感染对不同治疗方法疗效的影响.方法 检测初治急性ITP患儿是否伴有特殊病原体感染,根据感染种类,分为特殊感染组、普通感染组及无感染组,依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组和IVIG联合激素治疗组;分析感染对儿童急性ITP两种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 特殊感染组、普通感染组及无感染组有效率分别为40.6%、78.4%、78.0%;普通感染组和无感染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特殊感染组,均P<0.05;而普通感染组与无感染组之间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伴有特殊感染的病例,单用IVIG的治疗有效率优于IVIG联合激素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1.8%及19.5%,P<0.05;而对普通感染组及无感染组病例,上述两种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普通感染患者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5.7%及73.3%,无感染患者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0.0%及76.9%,均P>0.05,对治疗有效的患者,约87.0%的病例在前3 d显效.结论 初治时伴特殊感染的儿童ITP疗效欠佳;对有特殊感染患者,单用IVIG治疗反而较IVIG联合激素疗效好,可能与激素早期应用不利于感染清除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rhIFN-α1b)通过调控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表达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某院儿科收治的98例IM患儿,使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干扰素组(n=49)和更昔洛韦组(n=49).干扰素组采...  相似文献   

14.
郑福祥  陈林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9):1370-1371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麻疹合并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组给予丙种球蛋白与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治疗。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93.0%,对照组为65.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90.7%;在控制主要症状、体征上,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麻疹合并肺炎,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兴珍  田向阳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6):5217-5218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治疗组选择本院确诊KD患儿34例,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14例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20例;正常对照组选择年龄相仿的门诊体检健康儿童l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KD患儿经IVIG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TNF-α水平。结果:KD患儿治疗前急性期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比较,冠状动脉损伤组血清TNF-α水平升高更明显(P<0.05)。经IVIG治疗后KD患儿恢复期血清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TNF-α水平在KD患儿急性期、尤其有冠状动脉损伤时明显升高;血清TNF-α可能参与KD冠状动脉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甲基泼尼松龙治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的临床疗效及对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本院治疗的IVIG无反应型KD患儿60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IVIG再次冲击治疗;于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加甲基泼尼松龙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实验室相关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冠脉损伤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6.67%,(χ2=4.812,P<0.05);治疗前两组TNF-α、IL-6水平及冠脉损伤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9、0.032,χ2=0.067,P值均>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为(9.80±3.73)ng/L、IL-6为(19.72±6.29)ng/L,均低于对照组的(13.97±4.21)ng/L、(32.85±7.48)ng/L,(t=5.397、9.781, P值均<0.05)、治疗后观察组冠脉损伤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3.33%,(χ2=3.606,P<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0%、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值>0.05)。结论 IVIG无反应型KD患儿接受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且安全,利于减少冠脉损伤,改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治疗的307例手足口病患儿,筛选符合入选条件80例,入院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予常规治疗和早期大剂量IVIG(1.0g/kg.次,酌情使用1~2次);对照组40例,常规治疗。观察疗效和副反应。结果:观察组在治愈时间和主要合并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见副反应。结论:早期大剂量IVIG治疗重型手足口病主要症状改善快,疗效确切,能明显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6—2018年某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IM患儿病例资料,按照是否合并MP感染分为单纯IM组和IM+MP感染组,人口学特征按患儿年龄分为婴儿期(<1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4~6岁)、学龄期(7~13岁).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静脉滴注更昔洛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肌肉注射.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