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子宫癌肉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立 《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30(1):26-27,30,96
目的 探讨子宫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子宫癌肉瘤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光镜下,4例子宫癌肉瘤均可见明确的癌及肉瘤成分,癌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1例肉瘤成分为平滑肌肉瘤,2例肉瘤成分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肉瘤成分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和平滑肌肉瘤. 免疫组化:癌区域细胞角蛋白(CK)阳性;平滑肌肉瘤区域波形蛋白(Vim)阳性、肌动蛋白(actin)阳性、结蛋白(desmin)阳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区域波形蛋白阳性、CD10阳性.结论 子宫癌肉瘤是侵袭性肿瘤,易发生子宫外播散、转移.免疫组化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祥杰  蒙念龙  代爱军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8):102-102,121,F000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对4例子宫原发性ESS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可以伴有平滑肌分化1例,伴性索样分化1例,伴有纤维样分化等。免疫组化:CD10(4/4)、Vim(4/4)、ER(2/4)、ER(1/4)为阳性,inhibin(1/4)为阳性,其他如SMA、CK、Des、S100、LCA、CD117均为阴性。结论ESS是一组子宫间叶源性肿瘤,可能具有多样成分分化,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和一系列免疫组化抗体标记综合分析,需与子宫内膜间质结节、平滑肌肿瘤、血管周上皮样肿瘤、性索间质肿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曹志星 《医学综述》2013,19(14):2684-2685,2689
目的研究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于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0例LGESS患者采取常规HE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观察,探讨LGESS诊断要点。结果肿瘤由增生的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组成,细胞呈卵圆形,弥漫性分布;肿瘤组织可向平滑肌样或性索样等成分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CD10、雌激素受体等的表达多为阳性。结论LGESS的肿瘤组织可向多种成分分化,有多种免疫组化表达特征,诊断时应结合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法,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4.
符正豪  郭峻莉 《海南医学》2011,22(13):116-117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LGESS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下腹部疼痛。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厚,局部结节状影回声团块。镜下肿瘤由弥漫性增生的内膜间质细胞组成,呈浸润性生长,平滑肌组织间隙内出现岛屿状及灶性分布瘤组织,可见簇状分布的子宫内膜螺旋小动脉血管,其中1例见瘤细胞沿着淋巴管生长。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CD10、Vimentin均阳性,而α-inhibin、SMA、CD34均阴性,其中1例ER、PR、bcl-2阳性。结论 LGESS内膜间质细胞具多向分化的特点,镜下瘤细胞形态复杂多样,容易误诊,鉴别诊断必须依据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5.
10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亢姝娇  李世君  赵蒙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9):1055-1057,F000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10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其中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 8例,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GESS 2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组化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镜下LGESS的肿瘤细胞大部分类似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螺旋小血管多见,肿瘤细胞呈舌状或弥漫浸润肌层。有部分病例伴多成分分化(4例伴平滑肌分化,2例伴性索样分化,1例伴纤维分化),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 m(10/10)、CD10(10/10)、PR(7/10)、ER(4/10)、SMA(5/10)、Des(5/10)、CK、EMA、S-100、CD34、LCA均(-)。结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多伴发多成分分化,以平滑肌分化及性索样分化最为多见;并发肿瘤以平滑肌瘤最为常见。免疫组化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帮助;肿瘤预后与多成分分化的数量及类型关系不大;肿瘤有无浸润及瘤细胞异型程度、核分裂象数量是确定本瘤性质的必备条件,ESS对激素的敏感性可能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4例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特征、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结果: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表现为子宫黏膜下或肌壁间结节,浸润性生长。镜下肿瘤细胞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细胞异型性程度低,卵圆或短梭形,弥漫成片分布,瘤细胞间见多量螺旋小动脉样血管。肿瘤组织可向平滑肌样、性索样、腺管样、上皮样分化。免疫组织化学常表达CD10、ER、PR,也可表达SMA、CK(Pan)、Desmin、α-inhibin。结论: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可向多种成分分化。诊断时应结合形态学变化、分化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并与其他一些子宫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加深对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复习16例EST临床病理资料,重新阅片、诊断,部分病例进行免疫组化标记,并参考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术前诊断:LGESS 1例(6.25%),疑子宫恶性肿瘤2例(12.50%),平滑肌瘤11例(73.33%)、子宫内膜息肉2例(12.50%)。术后病理诊断: ESN 3例(18.8%),LGESS 11例(68.8%,其中:伴平滑肌样分化3例,伴腺样分化2例,伴性索分化1例,1例合并腺鳞癌),UES 2例(12.5%)。结论 EST临床易误诊为平滑肌瘤;术前刮诊、B超检查和术中冰冻切片等,对部分病例的诊断有提示作用;LGESS伴多成分分化,以平滑肌样、性索样、上皮样分化常见,免疫组化标记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意义。 [关键词]子宫肿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对4例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进行常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和观察,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光镜下4例肿瘤均由透明或嗜酸细胞巢或宽窄不等的细胞索组成,间质有丰富的小血管和程度不等的透明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4例瘤细胞均黑色素细胞标记阳性和程度不等的结蛋白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CK和CD10阴性。4例现均存活。结论: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具有较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HMB45阳性对诊断有重要作用。该肿瘤分良性、恶性潜在不能确定和恶性三类.应与透明细胞癌和上皮样平滑肌肿瘤区别。  相似文献   

9.
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3例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大体形态具有特征性,由子宫壁内和壁外两部分组成,以结节状分割子宫肌壁形式扩展。组织学观察瘤细胞表现典型的平滑肌分化,伴厚壁与薄壁的大血管,血管呈丛状分布,周围基质水肿明显,肿瘤组织在肌壁中较局限地分割,扩展性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Vimentin、SMA强阳性,CD10阴性。结论: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是一种较罕见的良性肿瘤,大体形态具有特征性,应注意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及其他类型平滑肌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子宫梭形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及分子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265例子宫梭形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65例子宫梭形细胞肿瘤原发部位为宫体213例(80.4%)、宫腔6例(2.3%)、宫颈33例(12.4%)、子宫浆膜面13例(4.9%)。组织学类型平滑肌来源239例(90.2%),其中良性平滑肌瘤227例、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瘤5例、平滑肌肉瘤7例;内膜间质来源20例(7.5%),其中子宫内膜间质结节3例、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6例、未分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其他罕见类型6例(2.3%),包括混合性子宫内膜间质和平滑肌肿瘤3例、浅表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1例、胃肠道外间质瘤1例。结论 子宫梭形细胞肿瘤主要为平滑肌及内膜间质来源,组织学类型繁多,影像学检查多无特异性,应综合肿瘤发生部位、组织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必要时辅以分子生物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胃血管球瘤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物位于胃窦或胃体黏膜下,直径1.5~3 cm。显微镜下肿瘤组织在胃肌壁间呈多结节状分布;结节内肿瘤细胞小-中等大小,圆形、多角形,胞界清楚,胞质丰富红染或空亮,细胞核圆形、卵圆形居中,无明显异型性到轻度异型,核分裂像罕见;瘤组织内富含血管,部分瘤细胞围绕分枝状的血管形成血管外皮瘤样结构;部分瘤细胞呈实性分布。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ntigen,SMA)、actin及层粘连蛋白(laminin,LN)阳性;CK、CD34、CD117、DOG-1、CgA、Syn、S-100、HMB45、Melan-A等阴性。结论胃血管球瘤非常少见,大多数生物学行为表现为良性。确诊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综合分析,需与胃肠间质瘤及神经内分泌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生物学行为。方法:观察3例胃血管球瘤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3 例患者术前均被诊断为胃肠间质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血管球瘤。肿瘤组织呈结节分叶状,被平滑肌细胞分隔包绕。肿瘤细胞大小一致,圆形或卵圆形,围绕血管排列。细胞核圆形,可见核仁,核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化学法:Vimentin、SMA、Calponin均为阳性,CgA、NSE、AE1/AE3、CD117、CD34、LCA、Desmin、CD99、S-100均为阴性。随访时间2~4年,患者术后均未见复发。结论:胃血管球瘤非常少见,具有特定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易误诊,需要和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3.
朱梅娟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4):114-116,123
目的探讨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LGESS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辅以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子宫肿块和阴道出血,术前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确诊主要依据术后病理诊断。12例LGESS中,伴性索分化1例,合并平滑肌混合性肿瘤1例,合并子宫腺肌瘤2例,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4例。组织形态均显示瘤细胞由浸润性、弥漫性增生的单-性圆形或梭形细胞组成。LGESS由类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的肿瘤细胞构成,伴有丰富的螺旋小动脉,呈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瘤细胞的CD10和vimentin均(++++),ER(+),PR(+++),CK5/6(--+),EMA(-+),S-100和CD34均为(-),CD34在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为(+)。结论临床术前明确诊断LGESS有困难,但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原发及其复发的肝未分化肉瘤的临床和病理变化,明确其组织学特点及复发后的病理改变。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罕见的肝未分化肉瘤的原发及其3次复发病例进行临床及病理形态分析,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肝未分化肉瘤无特殊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多为囊性或囊实混合性;组织学图象是由梭形和上皮样的原始间叶细胞、多核巨细胞、PAS阳性的嗜酸小体组成,免疫组化显示Vimentin(+),AACT(+),Desmin(+),Actin(+)。在原发性肿瘤中出现了腺体结构,而在其3次复发的病例中,未见到腺体。结论警惕肝囊性或囊实混合性病变;肝未分化肉瘤内的腺体成分可能是肝胆管的残留和反应性增生;肿瘤可向平滑肌、横纹肌及纤维组织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stromal tumor of uncertain malignant potential,STUMP)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20年4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诊治的14例STUMP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7~78岁(平均54岁), 病程1~180个月(平均46个月)。以排尿困难、尿路刺激症状为主要表现,直肠指诊可提示前列腺肿物,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正常或轻度升高,经直肠超声及磁共振提示前列腺肿瘤或前列腺增生结节。结果: 3例仅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术,2例仅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9例经病理明确诊断后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或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镜下观察前列腺间质细胞过度增生,呈梭形细胞,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查,PSA均为阴性,波形蛋白均为阳性,CD34及孕激素受体多呈阳性,Ki67阳性指数为1%~20%(平均6%)。病理诊断为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随访时间10~96个月(平均65个月), 失访2例,死亡1例,9例术后未见复发,2例因局部复发而多次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结论: STUMP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可通过前列腺穿刺活检获得病理学诊断;早期发现确诊,结合临床制定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stromal tumor of uncertain malignant potential,STUMP)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20年4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诊治的14例STUMP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7~78岁(平均54岁), 病程1~180个月(平均46个月)。以排尿困难、尿路刺激症状为主要表现,直肠指诊可提示前列腺肿物,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正常或轻度升高,经直肠超声及磁共振提示前列腺肿瘤或前列腺增生结节。结果: 3例仅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术,2例仅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9例经病理明确诊断后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或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镜下观察前列腺间质细胞过度增生,呈梭形细胞,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像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查,PSA均为阴性,波形蛋白均为阳性,CD34及孕激素受体多呈阳性,Ki67阳性指数为1%~20%(平均6%)。病理诊断为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随访时间10~96个月(平均65个月), 失访2例,死亡1例,9例术后未见复发,2例因局部复发而多次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结论: STUMP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可通过前列腺穿刺活检获得病理学诊断;早期发现确诊,结合临床制定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盘宁燕 《华夏医学》2014,27(4):158-162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一种起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低,无特殊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早期易误诊,其鉴别诊断包括平滑肌肿瘤,子宫内膜间质结节、腺肉瘤等,CD10可作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特异性标志物。筋膜外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为主要手术方式。辅助治疗包括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激素治疗,孕激素受体阳性者使用激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