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研究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微循环状况,探讨外阴白色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对来医院就诊的均于阴道镜下病变明显处取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外阴白色病患者4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在41例外阴白色病变(其中鳞状上皮增生22例,硬化性苔藓19例)组织中CD34的表达情况,8例正常的外阴组织做对照。结果:外阴硬化性苔藓的微血管数目(MVD值)显著低于正常外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阴鳞状上皮增生与正常外阴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硬化性苔藓(LS组)与鳞状上皮增生(SH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硬化性苔藓MVD值低于鳞状上皮增生。结论:外阴硬化性苔藓组织中微血管数目减少明显,鳞状上皮增生中血管数目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外阴白色病变的发生、发展及聚焦超声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40例外阴皮肤标本(20例外阴白色病变为病变组,其中鳞状上皮增生型12例.硬化性苔藓型8例;20例经病理证实为正常外阴皮肤为对照组),病变组均经聚焦超声治疗,其中11例治疗后重取标本,均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标本中的T淋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检测.结果 病变组患者病损皮肤与对照组相比CD4+、CD8+T淋巴细胞减少,CD4,CD8比值减小,CD34+血管内皮细胞减少.经聚焦超声治疗后,CD4+、CD8+T淋巴细胞及CD34+血管内皮细胞增加.结论 T淋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外阴白色病变的发生、发展及聚焦超声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中药治疗女性外阴白色病变的疗效。方法:将门诊就诊的外阴白色病变患者15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HIFU联合中药治疗组(55例),单纯HIFU治疗组(55例),单纯接受中药治疗的对照组(45例),3组患者年龄、病变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单纯HIFU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疗效满意,有效率分别为92.7%(51/55)、96.4%(53/55),与对照组66.7%(30/4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2/55),单纯HIFU治疗组为18.2%(10/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复发率为1.8%(1/55),单纯HIFU治疗组为7.3%(4/55),与对照组(55.6%,25/4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U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疗效理想,联合中药治疗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CD146的表达与其微血管形成的关系,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微血管生成的变化。方法:手术切除子宫患者66例,其中子宫腺肌病40例(AM组),对照组26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腺肌病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中CD146的表达及微血管数目和密度(MVD)值。结果:AM组在位内膜中MVD分泌期(33.7±4.9)明显高于增殖期(27.2±5.0)(P0.01),对照组子宫内膜中MVD分泌期(20.5±3.8)与增生期(17.9±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组与对照组相比无论是增殖期、分泌期及整个月经周期,在位内膜MV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内膜(P0.01)。AM组患者在位内膜(4.1±1.4)与异位内膜(4.9±1.4)CD146表达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在位内膜增殖期CD146表达评分(3.6±1.7)相比差异显著,与分泌期(4.7±0.6)相比评分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内膜整个月经周期(2.4±0.8)及增殖期(2.4±0.7)、分泌期(2.3±0.9)相比CD146表达评分均明显增加,CD146在AM患者在位内膜85%(34/40)、异位内膜90%(36/40)及对照组内膜62%(16/26)的表达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46与MVD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567,P0.01)。结论: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CD146表达显著增强,提示CD146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微血管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CD105和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差异及与VEGF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CD105与CD34在乳腺癌及乳腺良性增生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探讨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70例乳腺癌及20例乳腺良性增生组织进行CD105和CD34标记的MVD及VEGF的检测。结果乳腺导管内癌及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105抗体标记的MVD分别为98.12±19.58,148.82±35.54;CD34标记的MVD分别为86.49±16.75,106.98±18.64,VEGF阳性率分别为60%和80%。乳腺良性增生组织CD105,CD34标记的MVD分别为48.31±15.67,54.60±18.18,VEGF阳性率为20%。乳腺癌与良性增生组织之间各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D105和CD34标记的MVD在浸润性导管癌中有显著性差异(P<0.01);CD105和CD34标记的MVD与VEGF表达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结论乳腺癌组织CD105标记的MVD显著高于CD34标记的MVD,用CD105评估肿瘤新血管生成可能更有价值;CD105和CD34标记的MVD与VEGF密切相关,均可作为检测乳腺癌发生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三叶因子(ITF)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与间质微血管(MVD)值的关系。[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制作302例不同胃黏膜(正常胃黏膜A、浅表性胃炎B、萎缩性胃炎C、不典型增生D和胃癌E)的组织芯片,同时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TF和CD34表达,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并计算MVD值。[结果]C、D和E胃黏膜ITF表达的阳性率,均高于B和A;E的MVD高于A、B、C和D;B的MVD高于A,C的MVD高于B;在胃癌中ITF阳性表达的MVD高于阴性,ITF表达的阳性率与MVD呈正相关(r=0.323,P〈0.01)。ITF表达的阳性率与胃癌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MVD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结论]ITF可能参与胃黏膜保护及修复,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ITF和CD34表达的阳性率逐渐上调,对胃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血管形成有促进作用,可作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预测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中药熏洗方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外阴白色病变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53)及对照组(n=53).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院内自拟中药熏洗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4.34%)要高于对照组(79.25%);研究组治疗后皮损改善时间为(24.2±4.1)d,对照组为(32.1±5.2)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洗方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瘦素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3年9月至2004年12月于同济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142例宫颈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组织病理学结果将其分别纳入宫颈炎组(n=12)、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组(n=23)、CINⅡ组(n=25)、CINⅢ组(n=21)及宫颈癌组(n=58),分别测定各组瘦素表达强度及利用CD34标记宫颈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瘦素在宫颈炎组、CIN各组及宫颈癌组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加,且其余4组分别与宫颈炎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瘦素和CD34表达与宫颈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宫颈癌组中MVD值随瘦素和CD34表达强度增强逐渐升高,且不同表达强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瘦素是宫颈癌重要的血管生长因子,瘦素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女性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鳞状上皮增生、硬化性苔癣和硬化性苔癣合并鳞状上皮细胞增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7月至2009年10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就诊被确诊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接受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的262例患者,及同期接受单纯药物治疗的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62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HIFU治疗组(A组,n=72),HIFU+局部药物治疗组(B组,n=190),将同期接受单纯药物治疗的同类患者,纳入对照组(n=56)。三组患者年龄,病变程度、病理学分型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探索和随访,设立"外阴瘙痒评分法"、"外阴白色病变面积计算法"、"四象限比较法"和"四度外阴皮肤弹性评估法"判别客观疗效(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A,B组治疗方法对控制各类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瘙痒症状疗效满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以B组疗效最佳。B组治疗后,瘙痒症状消失率达83.2%(158/190)。A,B组白色病变治疗有效率均为100.0%,A组治愈率为66.7%(48/72),B组为72.1%(137/190)。B组外阴白色病变区域由(15.21±8.56)cm2减小至(6.68±3.11)cm2。A,B组治疗后,白色病变区面积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B组治愈率高于A组。A,B组治疗后,对外阴皮肤弹性恢复的疗效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对于女性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瘙痒症状、白色病变区域面积减小和恢复外阴皮肤弹性有良好疗效,并具有治疗方便、安全无创等优势。对女性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应依据病变类型和程度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外阴白色病变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发放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分别对疾病组69例、对照组86例妇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外阴白色病变组69例中存在焦虑自觉症状21例、抑郁自觉症状29例,健康体检对照组86例中存在焦虑自觉症状13人、抑郁自觉症状22人;外阴白色病变组的抑郁、焦虑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阴白色病变对患者的身心产生严重的影响,要在积极治疗病变同时给予病人适当的身心健康指导,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骨髓细胞病态造血现象.方法 选取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作为A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儿38例作为B组,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骨髓细胞病态造血患儿30例为C组,另选择同时期收治的来院体检的35例健康儿作为对照组,A组、B组及C组患儿采用对应的治疗方法,测定并比较治疗前后CD34+、叶酸及维生素B12的水平.结果 治疗前,A组、B组、C组与对照组相比CD34+、叶酸及维生素B12的水平均较低,C组与A组、B组相比CD34+降低更加显著,A组与B组相比CD34+降低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4~6.57,均P<0.05),A组、B组及C组叶酸及维生素B12的水平分别相比无明显差异(t=0.87~1.01,均P>0.05);治疗后,A组、B组及C组CD34+、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均有所升高,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0~6.38,均P<0.05).A组、B组及C组治疗后CD34+、叶酸及维生素B12的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t=0.56~0.88,均P>0.05).结论 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骨髓细胞病态造血的血清学指标具有特殊,建议对患儿的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的水平进行合理的检测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机制。方法:实验兔随机分成辐照组4组(每组10只)及对照组(10只)。辐照组以CZF-1超声治疗仪样机对兔外阴皮肤真皮层进行连续直线辐照,功率4W,4组分别于辐照后1、4、7和14天取材,对照组不辐照立即取材。作光镜、电镜检查。结果:超声辐照后第1天外阴充血水肿,皮肤完整,稍硬,增厚感,皮温升高。第4天外阴充血水肿消失,仍然稍硬,皮温正常。第7天后外阴外观正常,皮肤色泽及质地同辐照前。组织学变化:超声辐照后第1天,表皮完好,真皮乳头层水肿,轻度充血。第4天充血水肿消退,可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第7天后可见新生毛细血管增生。第14天与正常外阴皮肤一致。超微结构变化:第1、4、7天可见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肿胀、微吞饮小泡数量多,成纤维细胞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神经纤维内线粒体肿胀。结论:提示超声有利于微血管、胶原纤维和神经末梢的增生与修复。推测超声用于外阴白色病变临床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尖锐湿疣58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虹  古志玲 《现代医院》2009,9(4):66-67
目的探讨应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女性外阴尖锐湿疣的临床效果。方法116例妊娠早中期外阴尖锐湿疣患者均采用CO2激光对疣体碳化、汽化,同时肌注胸腺肽20 mg,隔日1次,连续1个月。其中治疗组58例从术后第3 d开始,再用中药水煎熏洗外阴,每晚1次,15 d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对照组58例则采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治疗,方法同上。结果本组116例妊娠早中期外阴尖锐湿疣患者痊愈86例占74.1%,外阴痒、白带多等症状消失,湿疣全部脱落,观察3个月无复发为痊愈,复发30例占25.9%。治疗组痊愈52例,复发6例;对照组痊愈34例,复发24例。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女阴尖锐湿疣,避免了既往采用的激光、冷冻及手术切除疗法给患者带来的恐惧和痛苦,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血T、B淋巴细胞异常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6年1至10月在雅安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哮喘患儿198例为研究对象(哮喘组),按照1:1配对,随机选取同期体检儿童为对照组;在哮喘组患儿中急性发作期107例,缓解期91例,对照组198例.检测哮喘急性发作、哮喘缓解和对照组儿童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CD3、CD3+ CD4+、CD3+ CD8+和CD4+/CD8+)、B淋巴细胞(CD19+ CD23+),比较其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哮喘组急性发作期患儿的CD3+ CD4+、CD19+ CD23+分别明显高于哮喘缓解期(f值分别为2.479和2.341,均P<0.05)和对照组的患者(t值分别为2.421和2.524,均P<0.05);哮喘组急性发作期患儿的CD4+/CD8+明显高于哮喘缓解期的患儿和对照组,经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2.516和2.325,均P<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T、B淋巴细胞明显异常高表达,可作为支气管哮喘轻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肺外表现和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5例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资料,设为观察组,同时选择来我院正常体检的健康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清实验室检查以及胸部的X线片检查和CT扫查,比较两组的免疫因子指标(IgG含量、IgM含量和CD3+/CD8+、CD3+、CD3+/CD4+、CD4+/CD8+和CD3+/CD25+),并统计X线胸片检测和CT检测患儿的病灶类型。结果观察组患儿IgG含量[(7.6±1.8)g/L],IgM含量[(1.7±0.2)g/L]和CD3+/CD8+[(31.6±2.2)%]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5例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肺部的病灶情况均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像学特点。结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疾病的发生与体液免疫过程紧密相关,影像学检测方法对尽早发现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病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内蒙古某医院妇科门诊进行宫颈活检的673例妇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利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Ⅰ~CINⅢ)、宫颈癌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避孕方法、生育次数、清洗外阴频率、接触性出血等7个因素与宫颈病变程度相关。以宫颈炎为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生育次数≥2次、宫颈肥大和相关知识知晓率低(OR值分别为7.643、11.957和5.697)是宫颈癌的危险因素;分泌物异味、接触性出血(OR<1)是CIN(Ⅰ~Ⅲ)的保护因素。结论: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与生育次数、宫颈肥大、知晓相关知识等因素具有相关性。因此,要重视人群健康宣教,普及妇科知识;建立完整的筛查系统,及早发现癌前病变,有效控制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李霞  刘朝霞  朱亚飞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6):2515-2519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组织中CD68、CD163的阳性表达并分析其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探讨M2型巨噬细胞在E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CD68标记巨噬细胞(CD68+),用CD163标记M2型巨噬细胞(CD163+)和CD34标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EMs组35例异位内膜和20例EMs在位内膜以及20例正常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中的CD68、CD163的表达及MVD值。结果:EMs组的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组织中CD68、CD163、MVD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盆腔EMs I-II期与III-IV期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月经周期中分泌期与增生期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EMs组异位内膜MVD与CD68+、CD163+巨噬细胞呈正相关(r=0.754,P<0.01;r=0.808,P<0.01)。结论:M2型巨噬细胞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从而参与EMs的发生发展,阻断局部微环境中巨噬细胞向M2型分化,有望成为EMs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体外定向诱导培养Ⅰ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单核来源树突状细胞表面标记(CD83、CD80、CD86)及细胞因子的分泌,及其抑制树突状细胞中核转录因子kB(NF-kB)活性的变化,探讨其在Ⅰ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糖尿病患者20名随机分为IDM组和ODN组各10名,无偿献血员对照组(N组)10名。每组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IL-4、GM-CSF对DC进行诱导培养,同时向ODN组中加入NF-kB特异性低脱氧核苷酸(ODN)培养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面标记CD83、CD80、CD86的水平,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12的水平。结果:培养物上清液IL-12水平的测定结果为:N组和ODN组IL-12水平显著低于IDM组(P0.05);N组和ODN组IL-12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DC表面标志的测定显示,在N组和ODN组中的CD83、CD80、CD86显著地低于IDM组(P0.05);N组和ODN组CD83、CD80、CD86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Ⅰ型糖尿病患者DC细胞成熟增强而功能异常,与DC中的NF-kB活性增强有关。ODN可以抑制Ⅰ型糖尿病患者DC中NF-kB活性,减少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和IL-12的分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