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观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肌钙蛋白T(TnT)的影响.方法我院进行PTCA的患者86例,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90例.分别于PTCA和CAG当天及术后第2天清晨采集空腹血测定CRP及TnT值.结果PTCA组术后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1),而术后血清TnT水平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CAG组造影后血清CRP及TnT水平与造影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PTCA明显增加血清CRP浓度,可能与PTCA治疗后局部血管炎症有关,而非心肌坏死所致. 相似文献
2.
血清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0年Tillet和Trancis首次发现人血清中存在C-仅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RP)。早年,由于用定性方法测定CRP,极不敏感,限制了CRP的临床应用。7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发展,CRP已能提纯,其测定方法大为发展,可达到精确、微量、定量测定。此后,CRP在临床受到广泛应用。CRP是一经典的急性时相蛋白质,在正常健康人血清中含量甚微(0.068~8.2mg/L),但在感染,炎性疾病、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手术创伤及组织坏死等情况下,几小时内迅速升高,并继续急剧上升,在24~72h可达高峰,超过正常水平的10倍、… 相似文献
3.
4.
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 (CHD)病情程度及冠脉病变程度与C 反应蛋白 (CRP)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的关系。方法 测定 13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 (CAG)确诊CHD患者的CRP、LDL水平 ,并与 4 0例正常者相比较 ,分析CRP及LDL的临床意义。结果 血浆CRP、LDL水平显示 :CHD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 ;CRP在急性心肌梗塞 (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 (SA) ,AMI及UA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冠脉多支病变组CRP及LDL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 ,CRP浓度与LDL浓度呈正相关 (r=0 36 ,p <0 0 5 )。结论 CRP在临床评价CHD病情严重程度及冠脉病变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CRP与LDL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CHD患者和CAG结果正常者的血浆CRP浓度,分析CRP与冠脉狭窄间的关系.结果(1)CRP 浓度在单支冠脉病变组、双支冠脉病变组及3支冠脉病变组依次增高,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CRP浓度与冠脉狭窄程度相关(r=0.55,P<0.05);(3)CRP浓度在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依次增高,稳定性心绞痛组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CRP浓度可作为临床评价冠脉狭窄程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典型胸痛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 (hs CRP)的变化。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胸痛患者 12 3例 ,测定并分析其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胸痛患者中 ,运动试验阳性组hs CRP浓度 [(3.1± 3.2 )mg L]远高于阴性组hs CRP浓度[(1.2± 1.1)mg L ;P <0 .0 0 1) ]。结论 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典型胸痛患者中 ,炎症可能参与了胸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57例脑梗死患者,检测其高敏C反应蛋白的血清水平。观察脑梗死不同病情含量变化,并分析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间血清hsCRP水平比较,重型组明显高于中型、轻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255,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组织受损程度有密切关系。hsCRP升高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hsCRP升高对治疗及估计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作为一种有效的血运重建手段,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PTCA适用于各年龄段的病人,针对病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特征及疾病特点实施相应的护理。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术前后血浆α -颗粒膜蛋白 (GMP -14 0 )的含量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急诊PTCA及支架术后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及内皮损伤情况。方法 :选取在发病 12h内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15例 ,分别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 1h及术后 2 4h采静脉血 ,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测GMP -14 0的含量。结果 :PTCA及支架术前GMP -14 0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GMP -14 0在术后即刻和术前相比明显增高 (P <0 .0 1) ,术后 1h和术前相比下降 (P <0 .0 1) ,术后 2 4h较术前及术后 1h明显降低 (P <0 .0 1) ,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PTCA及支架术前存在内皮损伤和血小板的活化 ,在PTCA及支架术后血小板的活化呈现下降趋势 ,损伤的内皮逐渐修复 ,血栓再形成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2.
心肌灌注显像在PTCA支架术疗效判定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心肌灌注显像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支架术疗效判定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75例行PTCA支架术患者 ,术后 3~ 1 2个月内行运动或药物负荷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其中 4 1例有术前显像对照。术后随访 1 3~ 98个月。结果 4 1例患者术后心肌灌注改善率为73 1 7%;75例术后显像为正常、可逆性缺损或固定性缺损患者间 ,心脏事件发生率整体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0 1 ) ,其中可逆性缺损与正常和固定性缺损患者间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7) ;生存分析依术后显像结果不同 ,无心脏事件概率曲线整体分布差异有显著性 (P <0 . 0 5 ) ,其中可逆性缺损与正常和固定性缺损患者间曲线分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心肌灌注显像在PTCA支架术后疗效判定和预后评估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放疗预防PTCA后再狭窄的临床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近年来人们在基础和临床方面做了许多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主要集中在:放疗抑制再狭窄的机制;放疗的时间点、剂量和剂量率;照射方式以及放疗所产生的副作用等。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患者PTCA术前后核素心脏显像结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应用99Tcm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及心室显像随访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的效果。方法 患者在成功的PTCA及支架置入术前及随访期进行负荷 /静息或静息 /含硝酸甘油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及心室显像检查。结果 44例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平均 11.4个月进行了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其中 40例患者进行了心室显像。结果显示 ,术后患者心肌缺血及不可逆缺损节段数减少 ,分别为 2 .5± 0 .4与 1.5± 0 .3(P =0 .0 6 )及 3.5± 0 .5与 2 .3± 0 .4(P <0 .0 5 ) ;左室射血分数、高峰射血率及高峰充盈率无明显变化 ,运动低下节段数有所下降 ,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 成功的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心肌缺血明显改善 ,左室功能无明显变化 ,部分节段运动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1 0 3 Pd支架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雄性新西兰白兔进行腹主动脉球囊拉伤后置入1 0 3 Pd支架和普通支架 ,各 2 5只实验兔。 2组分别于术后 3d、1、2、4和8周分批用γ计数器进行血管组织和静脉血放射性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组织病理学和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拉伤后 8周造影显示 ,1 0 3Pd支架组血管最小内径显著大于普通支架组 (P <0 0 1) ,血管狭窄程度明显减低 (P <0 0 5 ) ;各亚组间静脉血的放射性无差异 ;2组支架周围组织放射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1 0 3 Pd支架较普通支架可以显著减少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形成 ,1 0 3Pd作为放射源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16.
PTCA术前后心肌肌钙蛋白Ⅰ的变化及与远期心脏事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心肌的可能影响。方法:对173例PT-CA术的冠心病患者分别测定其术前、术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随访各例远期心脏事件,结果42例术前cTnI正常,术后升高;84例术前、术后均正常;47例前、术后均升高。1 CK-MB术前术后均升高,10例CK-MB术后增高,血清cTnI升高与球囊扩张总时间、压力、次数、支架植入数、造影剂用量及术中胸痛发生有关(P<0.05)。162例在平均21个月的随访期中,26例发生心脏事件,各组间远期心脏事件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用cTnI监测PTCA术患者心肌损伤较CK-MB更敏感和特异;PTCA造成的心肌损伤与操作有关,但并不影响PTCA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治疗 (PCI)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方法 6 3例AMI患者在发病 12h内接受梗死相关血管急诊PCI ,随访 1~ 14个月。结果 6 3例患者中6 1例 (96 .8% )介入治疗获得成功。 3例行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 (PTCA) ,5 8例置入支架。全部获得TIMI 3级血流灌注。 5例发生无血流现象 ,行冠脉内尿激酶溶栓血流改善。 5例在术中发生室速、室颤 ,4例及时除颤转复窦性心律 ,1例死亡。 5例心原性休克患者有 2例住院期死亡。随访期主要事件发生率 17% (5 / 6 0 ) ,其中 2例猝死 ,1例再梗死 ,再次接受PCI成功 ,1例接受择期CABG。 1例因支架内再狭窄行再次PCI。结论 直接PCI治疗AMI可有效地使梗死相关冠脉再通 ,成功率高 ,住院病死率低 ,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王卫东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02,26(4):152-155
PTCA(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狭窄最常用的方法,但术后6个月内再狭窄的发生率达40%~60%,始终是困绕医学界的一个难题。核素内照射治疗是目前解决这一难题最有前景的方法,最近几年来在血管核素内照射的机制、剂量、动物和临床实验及安全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