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定量明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对期望寿命提升的贡献,并对2011—2020年的贡献趋势作出预测。方法 :收集华东某省1950—2010年分年龄组的人口、发病和死亡数据资料,依据课题组形成的疾病预防控制对人群期望寿命提升贡献的测算思路、步骤进行测算。结果 :1950—2010年,华东某省期望寿命提升26.59岁,疾病预防控制的贡献高达77.92%,其中传染病防控贡献3.57%、意外伤害防控贡献5.87%、孕产妇保健贡献3.61%、慢性病防控贡献为-1.73%。2011—2020年自然趋势下,传染病防控和孕产妇保健对期望寿命的提升仍然保持"正贡献",但已相对较小,慢性病和意外伤害对期望寿命提升的"负贡献"加剧。结论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对人群期望寿命的提升贡献巨大,有力证明了"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定量测算传染病、慢性病、意外伤害、孕产妇疾病等主要疾病死亡变化对期望寿命的变化归因,明确各类疾病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方法 :收集华东某省1950—2010年分年龄组的人口和疾病死亡数据资料,借鉴归因分析的思路,形成疾病死亡对期望寿命变化归因的测算思路,分析1950—2010年、预测2010—2020年主要疾病死亡的变化归因。结果 :以2010年为基准年份,1950—2010年间,传染病、慢性病、意外伤害、孕产妇疾病死亡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归因分别为63.967%、1.255%、14.327%和1.371%;预测2010—2020年,上述4类疾病归因分别为1.551%、-125.049%、12.917%和0.098%,慢性病逐渐由"正归因"转变为"负归因"。结论 :传染病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下降明显,慢性病的"负归因"程度逐渐加剧,论证了慢性病将是影响期望寿命的主要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定量测算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等主要慢性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明确慢性病防控的重点疾病。方法 :收集华东某省1950—2010年分年龄组的人口和主要慢性病的死亡数据资料,运用课题组形成的疾病死亡对期望寿命变化归因的测算思路进行测算。结果 :以2010年为基准年份,1950—2010年,循环系统疾病中高血压、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归因分别为-0.434%、-5.403%和-1.896%,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的归因分别为17.742%和8.439%,糖尿病的归因为-1.028%。结论 :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和糖尿病对期望寿命的变化呈"负归因",且呈现加剧趋势,上述4类疾病应成为未来慢性病防控中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华东某省实现"十二五"期间"期望寿命增加1岁"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工作策略。方法 :收集华东某省2011—2015年人口预测资料、1950—2010年分年龄组的人口、发病和死亡数据资料,利用简略寿命表法、时间序列分析等思路和方法,分析2010—2015年间期望寿命的变化幅度,明确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通过改变防控工作力度,预测实现规划目标的可行途径。结果 :自然趋势下,华东某省2010—2015年期望寿命将增加0.86岁,距规划目标还有0.14岁的差距;通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整体加强0.3%、心脏病防控加强8%、脑血管病防控加强6%、肿瘤防控加强6%、意外伤害防控加强4%等途径可弥补0.14岁的差距,实现规划目标。结论 :加强慢性病和意外伤害防控是未来期望寿命再提升的主要源泉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疾病预防控制对人群期望寿命的贡献研究"课题概述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等。研究综合运用寿命表法、去死因期望寿命表法、归因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旨在明确疾病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对期望寿命提升的贡献,为公共卫生领域中,准确把握影响人群健康的重大风险、明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战略重点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居民死亡的基本情况和分布特征,分析居民健康水平。方法利用疾病监测系统中2015—2017年平顶山居民死因数据,对死亡率、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平均减寿年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平顶山市居民粗死亡率为587.59/10万,标化死亡率为544.19/10万。居民死因顺位前10位的疾病是: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96.76%。2015—2017年平均期望寿命为78.76岁,女性(81.72岁)高于男性(76.26岁)。前10位死因的去死因期望寿命中,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损伤及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排前5位,较期望寿命分别增加3.97、3.38、2.94、1.03和0.84岁。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位于减寿顺位前2位,是造成平顶山市居民寿命损失的最主要原因。结论慢性病和伤害已成为平顶山市居民主要死因,而伤害是导致人群早死的主要原因,应加强慢性病防控和伤害预防教育,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和伤害早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上海市1990—2010 年不同时期人群期望寿命变化趋势,探讨疾病谱变化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确定疾病干预的优先领域。 [方法] 利用1990—2010 年上海市居民死亡登记系统的死亡数据和上海市公安系统的人口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法、期望寿命分解法、死因分解法,比较年龄和不同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结果]1990—2010 年上海市男性和女性期望寿命分别增加了6.91 岁和6.94 岁,年均增寿均达0.35 岁。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最大,男女分别占增寿总量的52.97%和51.44%。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死亡率的降低是期望寿命增加的主要原因,他们对男女性期望寿命的贡献分别为2.13 岁和1.98 岁、1.42 岁和1.89 岁、1.35 岁和0.67岁。 [结论] 上海市现阶段,居民的死亡大部分是疾病造成,提高人群期望寿命,重点是关注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近20年慢性病死亡率虽大幅下降,但仍是上海市主要死因,建立健全慢病防治体系,提高慢性病防治效果,是进一步提高上海市人口健康水平,增加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杭州市区2001年居民心脑血管病对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心脑血管疾病对寿命的影响,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增寿年数、增寿率及潜在寿命损失率揭示各种心脑血管病对寿命的影响程度。结果 心脑血管病在死因谱中居首位。去除心脑血管病后,人群期望寿命可增加4.8岁,增寿5.78%;其中去除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后人群平均期望寿命分别增加2.54岁和1.52岁,增寿率分别为3.06%和1.83%。心脑血管病的潜在寿命损失率为5.4l‰;其中脑血管病为1.92‰。心血管病为1.74‰;潜在寿命损失最大的为40-60岁的人群。结论 心脑血管病是严重影响人群寿命的疾病,积极进行预防对延长人群的寿命具右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四类重点慢性病)对济南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增长的影响。方法 利用济南市2015-2020年死因监测资料和人口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和Arriaga分解法,分析2015-2020年四类重点慢性病及其具体病种的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结果 2015-2020年济南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增长了1.59岁。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了1.25岁,贡献比例为78.62%,男性期望寿命增长了1.66岁,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了1.18岁;女性期望寿命增长了1.52岁,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了1.35岁。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死亡水平下降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分别为0.42、0.62、0.20和0.01岁。胃癌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大于肺癌,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率增加导致了负贡献,哮喘和糖尿病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微乎其微。结论 2015-2020年济南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增长主要由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肺癌、糖尿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对期望寿命贡献较小,甚至为负贡献,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南昌市西湖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及期望寿命,为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及制定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2012年南昌市西湖区死因监测数据中常驻居民的所有死亡个案为研究对象,使用死亡率、期望寿命等指标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南昌市西湖区居民的死亡率为5.88‰(标化率4.58‰),死因以慢性病为主,死亡率5.34‰,占全死亡人数的90.81%.居民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及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占全死因的91.71%.居民的期望寿命为79.27岁(男性77.77岁,女性81.02岁),造成寿命损失的疾病顺位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以及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结论:西湖区居民的死亡率较低,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为代表的慢性病与伤害是影响该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应继续加强该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知识宣教,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开展“三早”工作,防治结合,以降低主要慢性病的发病与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南昌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及期望寿命,为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及制定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4年南昌市全人群死因监测数据中常驻居民的所有死亡个案为研究对象,使用死亡率、期望寿命等指标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南昌市居民的粗死亡率为3.16‰(标化率3.54‰),死因以慢性病为主,死亡专率2.64‰,占全死亡人数的83.42%。居民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病、伤害以及内分泌营养,占全死因的88.58%。居民的期望寿命为74.28岁(男性73.05岁,女性75.83岁),造成寿命损失的疾病顺位前4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伤害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结论 南昌市居民的死亡率较低,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为代表的慢性病与伤害是影响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应继续加强该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以降低主要慢性病的发病与死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合川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期望寿命及潜在寿命损失情况,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死亡病例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数据进行分类.用死因分析软件DeathReg2005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死亡率、死因顺位、期望寿命、潜在寿命损失、去死因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 2014年合川区居民报告死亡率为744.77/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0.59/10万,主要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死因的96.55%.平均期望寿命78.60岁(男性76.06岁,女性80.69岁),造成潜在寿命损失即潜在减寿年数前五位的死因依次为肿瘤、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去死因期望寿命上升前五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结论 慢性疾病与伤害为合川区居民主要死因.减少寿命损失,提高期望寿命,重点在预防和控制慢性病与伤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15年宁波市25岁及以上人群高体质指数(BMI)对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慢性病干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5年宁波市成人慢性病监测调查身高体重数据、2015年宁波市死因监测数据、人口统计数据和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高BMI相关疾病结局及其相对危险度数据,计算宁波市25岁及以上人群高BMI相关疾病的归因分值,进而得到高BMI造成的归因死亡数和期望寿命损失年。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结果 2015年宁波市25岁及以上人群归因于高BMI死亡人数约为1 579人,占25岁及以上人群总死亡的4.15%,其中男性752人(3.51%),女性827人(4.97%)。高BMI造成的相关疾病死亡前5位分别是高血压性心脏病(414人)、出血性脑卒中(226人)、缺血性心脏病(213人)、糖尿病(201人)和缺血性脑卒中(131人)。2015年宁波市25岁及以上人群高BMI导致的期望寿命损失为0.400岁,其中男性期望寿命损失为0.353岁,女性为0.455岁。城市期望寿命损失为0.363岁,农村为0.422岁。结论高BMI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是影响宁波市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的重要因素,应提高人群身体活动,控制体重,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6年重庆市居民伤害死亡特征及疾病负担,为开展伤害防控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对2016年重庆市全人群死因监测数据按常住地址提取伤害死亡个案(ICD-10:V01-V99,W00-W99,X00-X99,Y00-Y98),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死亡率、期望寿命、期望寿命损失年、潜在寿命损失年、平均潜在寿命损失年等指标。结果 2016年全市共报告伤害死亡15 761例,伤害死亡率为52.90/10万,男性伤害死亡率(70.49/10万)高于女性(34.72/10万);农村伤害死亡率(60.79/10万)高于城市(32.31/10万),5岁以下、5~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年龄组伤害死亡率分别为23.42/10万、17.29/10万、42.98/10万、148.42/10万。伤害死亡前5位的依次是交通事故(15.98/10万)、跌倒(13.17/10万)、自杀(6.61/10万)、淹溺(5.09/10万)、意外的机械性窒息(3.47/10万)。5岁以下与5~14岁年龄组第1位的伤害死因是淹溺、15~64岁年龄组是交通事故、65岁及以上年龄组是跌倒。伤害导致的期望寿命损失年数为1.23岁,平均潜在寿命损失年为25.32岁。结论 重庆市居民伤害死亡率较高,疾病负担重,应加强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5.
张志广  林韬 《职业与健康》2014,(18):2608-2611
目的了解滨州市居民2012年的死亡率和主要死因,分析主要死亡原因给全市居民带来的健康损失情况,为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害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各死因监测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居民主要死因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而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伤害是造成"早死"的主要死因,肺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分居恶性肿瘤死亡的前4位,运输事故(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自杀和中毒是伤害的前3位死亡原因。该市人均期望寿命为77.01岁,以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病死亡率降低20%,人群期望寿命增加1.11岁。各类疾病造成的潜在减寿年数为263 153.80 a,每千人寿命损失为70 a,平均减寿年数为10.74 a。结论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害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意外伤害是危害青壮年健康以及劳动力人口减少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应加强以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同时政府应尽快把伤害预防工作纳入疾病预防控制规划。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19—2021年白银市居民的主要死因、顺位及对寿命损失造成的影响,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白银市死因监测数据及人口资料计算相关指标,通过指标分析主要死因及其对期望寿命、潜在寿命损失、潜在工作损失造成的影响。结果:2019—2021年,白银市居民粗死亡率为579.40/10万,标化死亡率为515.29/10万,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全人群平均期望寿命为79.70岁,男性低于女性,去死因后期望寿命增长值居前3位的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全死因潜在减寿年数为128665人年、减寿率为77.40‰,减寿顺位前3位依次为伤害、恶性肿瘤、心脏病,平均减寿年数顺位前2位为伤害、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死因造成的潜在寿命损失和工作损失年数顺位一致。结论:慢性病是造成白银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伤害、神经系统疾病对居民危害较大,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加强重点人群慢性病管理,减少慢性病造成死亡和过早死亡的发生,针对伤害发生的重点人群开展综合干预,从而减少致残、过早死亡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国≥ 25岁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地区身体活动不足归因死亡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利用中国死因监测数据、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数据以及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身体活动相关健康结局及其相对危险度的数据,计算中国≥ 25岁人群身体活动相关不同健康结局的归因分值以及身体活动不足造成的归因死亡数和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全死因死亡中,≥ 25岁人群归因于身体活动的死亡为4.24%,其中女性为4.86%,男性为3.82%。身体活动的疾病健康结局包括乳腺癌、直肠癌、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和糖尿病,其归因分值分别为9.04%、13.96%、14.96%、17.80%和16.92%。身体活动归因死亡总数为388 954人,导致死亡最多的疾病为缺血性心脏病,其次为缺血性脑卒中。身体活动不足共造成人群的期望寿命损失0.43岁,其中女性损失0.47岁,男性损失0.39岁。结论 增加身体活动可以获得健康效益,降低慢性病疾病负担和延长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05—2015年广东省户籍居民交通伤害疾病负担情况,为制定交通伤害相关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5—2015年广东省户籍居民交通伤害死因监测数据,计算交通伤害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所致寿命损失年(YLL)、伤残所致健康寿命损失年(YLD)、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期望寿命和去死因期望寿命等指标,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描述上述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广东省户籍居民交通伤害死亡率从2005年的20.20/10万下降至2015年的11.89/10万(APC=-5.45%,P<0.01);各年男性交通伤害死亡率均比女性高(均P<0.05);交通伤害YLL率、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APC=-6.95%、-5.92%,均P<0.01),YLD率呈上升趋势(APC=2.43%,P<0.01);2005年20岁以上人群交通伤害DALY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2015年交通伤害DALY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5~60岁人群交通伤害DALY率与2005年相比均有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为25~29岁组人群(67.94%),50~70岁人群的负担较高,维持在较高水平;去除交通伤害后寿命增加值从2005年的0.52岁下降到2015年的0.32岁(P>0.05)。结论交通伤害已成为广东省户籍居民意外伤害的主要死因,应把男性及50岁以上人群作为交通伤害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并比较2015年与2018年长寿区25岁及以上人群身体活动水平以及其对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利用2015年、2018年长寿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死因监测数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疾病及其相对危险度数据,计算长寿区≥25岁人群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疾病的归因分值,及其造成的归因死亡数和...  相似文献   

20.
对江西省1997年、1998年疾病监测点的意外伤害死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伤害死亡的期望寿命寿年在年中均居首位,在伤害的死亡原因中农村以自杀为主要死因,城市以交通事故为主要死因,0-14岁儿童,溺死是其中主要死因,因此,开展杀自,交通事故及溺死的预防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