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468例,对其感染患者送检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同时分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发生感染156例,感染率为33.3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分别占37.50%、22.02%和10.71%;共分离病原菌16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76株占45.24%,革兰阴性菌92株占54.76%,排名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分别占22.62%、18.45%、15.48%、14.88%、11.90%;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乙酰唑胺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较低,均<7.00%,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帕尼培南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均<8.00%;研究表明,年龄、住院时间、合并症、应用抑酸剂和心功能分级是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应根据心血管内科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控制感染的发生,当感染发生时,应先分离培养致病菌,并进行药敏试验,选用耐药率低的抗菌药进行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可能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变量上的差异。结果 2 30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17例,感染率为5.0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71例次,占60.68%);共分离病原菌90株,革兰阴性菌65株(占72.22%),革兰阳性菌20株(占22.22%),真菌5株(占5.56%)。单因素检验7个变量是影响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心血管内科的医院感染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心功能分级、血浆清蛋白水平、侵入性操作。结论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对高龄、住院时间长患者密切关注,及时纠正心力衰竭,积极治疗合并症,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无菌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9年5月—2012年8月医院收治的132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感染率为7.3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66.66%,其次为泌尿系统和胃肠道,分别占13.63%和12.12%;在并发症、心功能、患者住院时间、有无侵入性操作、是否使用过预防性的抗菌药物、是否使用过抑酸药物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感染危险因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基础情况,以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职工医院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11年4月—2014年4月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SPSS17.0软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影响因素探讨。结果心血管内科384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8例,医院感染率为7.29%。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64.29%。共分离3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3.63%,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7.26%和21.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住院时间、合并基础疾病、抗酸药物的应用、联合应用抗菌药物、侵入性操作和心功能分级是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较高,应增强对相关影响因素的认识,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医院2009年1-12月出院的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39%,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中下呼吸道55例,占45.83%,上呼吸道25例,占20.83%,泌尿系统16例,占13.33%,术后切口感染9例,占7.5%。结论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预后较差;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避免高危因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吉伟青 《现代保健》2014,(4):118-120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统计感染发生率,对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发生率为14.7%(22/150),以呼吸系统感染最常见,G-菌感染比例高;经过统计学分析,感染的发生受到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有器质性心脏病、有并发疾病以及有创性治疗的影响(P〈0.05)。结论:临床医师应该了解并掌握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老年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 以出院患者病历为依据,采用回顾性调查,比较2004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60岁~出院患者院内感染率及相关因素。结果 4 865例60岁~老年患者院内感染率为8.79%。不同年龄组院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年龄增长,院内感染率增高;不同住院天数的院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住院天数延长,院内感染率增高;院内感染发生部位以呼吸道(40.65%)和泌尿道(20.09%)为主。原发病为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院内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4.29%,13.31%和12.80%。院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2.75%。结论 老年人住院期间易发生院内感染,感染发生与患者基础疾病、年龄、住院时间及侵入性操作等有关。应针对老年患者特点,制定综合预防措施,有效控制和降低老年患者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导致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表现出院内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07月~2017年04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20例老年住院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呈现出院内心源性猝死的情况;临床对导致所有老年住院患者表现出心源性猝死症状的原因加以回顾性分析.结果:对医院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表现出院内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加以分析,主要体现为四方面:①患者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情绪波动;②患者出现了饮酒过量的现象;③患者长时间具有吸烟习惯;④患者运动过于剧烈;经过统计发现,因为表现出较为强烈情绪波动患者例数为57例(47.50%);因为饮酒过量患者例数为31例(25.83%);因为长时间具有吸烟习惯患者例数为25例(20.83%)以及因为运动过于剧烈的患者例数为7例(5.83%).结论:对于心源性猝死疾病,呈现出病症进展快速以及发病突然的特点,并且在研究疾病防治措施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困难性,对此需要就老年患者的病症表现以及表现出的危险因素加以对应性干预,从而对于老年住院患者的生命安全做出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患者常见的危险感染相关因素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自2007年11月—2009年11月所有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46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相关病史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了解其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结果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具有多变性以及突变性特点,很容易发生感染。所有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不尽相同,主要的危险感染因素有,相应的并发症感染,心功能水平不好产生感染,病房感染以及相应的侵入式操作引起的感染和患者所使用的抗生素药物引起的感染等。患者的相关感染部位也存在差异,根据临床记录资料显示,有呼吸道感染83例(56.85%)、泌尿系统感染5例(3.42%)、胃肠道感染23例(15.75%)以及皮肤软组织的感染35例(23.97%)。在患者住院期间,部分患者出现了相应的并发症,对这些相关并发症进行治疗,患者临床表现良好。结论心血管内科的常见感染危险因素很多,主要感染的相关的危险感染因素有,相应的并发症感染,心功能水平不好产生感染,病房感染以及相应的侵入式操作引起的感染和患者所使用的抗生素药物引起的感染等。对相应的危险感染因素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避免感染对于预防以及治愈患者的相关病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心血管内科住院感染患者344例,采集患者血液、痰液标本等进行病原菌检测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其中菌种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60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 344例感染患者检测标本中共分离出39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检出232株占58.7%、革兰阳性菌129株占32.7%、真菌34株占8.6%;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于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抗菌物耐药率较高,部分可达100.0%,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64.7%、64.7%及11.8%,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均为100.0%;革兰阳性菌对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红霉素、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均>80.0%。结论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感染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为主要病原菌,耐药性较为复杂,存在多药耐药性,需积极采取对策降低多药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目的 探讨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高危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医院感染率为10.1%,医院感染以呼吸系统占首位;年龄≥60岁、住院时间≥30 d,合并基础疾病、心功能差、侵入性操作等为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感染组病死率高于非感染组.结论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预后较差;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避免高危因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感染部位及感染病原菌分布,为预防控制患者的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于心血管内科治疗的67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不同部位的感染率,同时分析感染病原菌分布,研究中的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70例住院患者中发生23例医院感染,感染率为3.43%,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分别占34.78%和30.43%,高于其他部位;共分离出病原菌2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各17、8、2株,分别占62.96%、29.63%、7.41%,而革兰阴性菌中的肺炎克雷伯菌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菌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以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较高,其中又以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率相对较高,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及干预。  相似文献   

13.
院内感染是医院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因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老年患者由于多种原因已成为院内感染中的高发人群,其中并发呼吸道感染为最高。现将江苏省老年医院1994~1997年内科收冶的患者中合并院内感染的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1资料与方法本文资料来自江苏省老年医院1994~1997年之间的出院登记表、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临床记录、护理记录、化验室细菌培养报告以及其它检查报告。4年间共收治病人3325人,其中≥65岁老年患者1398人。院内感染诊断依据为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感染…  相似文献   

14.
某医院老年患者院内感染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对策。方法 调查某医院老年住院患者560例,对60例发生院内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某医院院内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0.71%,阻塞性肺疾病院内感染率最高为12.83%,其次为恶性肿瘤10.58%,糖尿病9.26%,脑血管疾病为6.67%,心血管疾病5.1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51.67%);泌尿道其次(21.67%)。吸氧、静脉留置针、雾化等侵入性操作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95.00%。、81.67%和43.33%。病原菌培养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60.94%)。结论 吸氧、静脉留置针、雾化等侵入性操作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不同基础疾病发生院内感染率不同,严格规范各类侵入性操作,并加强基础性疾病的治疗和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的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心血管内科临床分离病原菌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WHONET 5.4和Excel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病原菌1968株,革兰阴性菌1216株占61.79%,革兰阳性菌256株占13.01%,真菌496株占25.20%;呼吸道分离病原菌1520株占77.23%,泌尿道分离病原菌160株占8.13%,伤口分泌物分离病原菌36株占1.83%;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排列前5位的分别为白色假丝酵母菌324株占16.46%、肺炎克雷伯菌276株占14.02%、大肠埃希菌178株占9.04%、铜绿假单胞菌156株占7.93%、鲍氏不动杆菌137株占6.96%;5年白色假丝酵母菌的分离率有所下降,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的分离率明显上升。结论心血管内科患者易发生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的医院感染,且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肺部感染是心力衰竭加重的常见诱因之一,因此需加强心血管内科病原菌监测,以便有效控制感染的发生和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郭秀利  冯宁 《中国保健营养》2012,(16):3187-3188
目的了解老年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院内感染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60岁住院患者出院病历,将院内感染相关数据整理后录入EXCE软件,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2008-2011年老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2.75%;肺部疾患者是医院感染高发人群;感染高发部位为呼吸道;大肠埃希菌是医院感染主要致病菌。结论加强老年住院患者基础疾病的治疗,缩短住院时间,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医疗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营养,适时给以心理支持,有利于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6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174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引发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746例住院病人的感染发生率为14.95%:最主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占67.05%,其中上呼吸道占22.99%,下呼吸道占44.06%,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占17.62%.随之为胃肠道感染、皮肤感染、血液感染,分别为11.88%、9.96%、7.66%:共320个感染部位,其中单个221,合并两个部位者28例,合并多个者12例;年龄大于60岁,心功能分级在III级以上,住院时间大于1个月,合并有其他疾病,接受侵入性治疗.服用抗菌药物等均是引发心血管内科病人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且临床症状不典型,治疗要有针对性,避免侵入性操作以及抗生素的滥用,减少住院时间.以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血管患者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感染因素,并对其临床治疗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方法:本文通过采用回顾分析法对自2013年1月份---2014年1月份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心血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患者临床中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对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多变性的基本特点,容易使患者发生感染。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感染因素均不相同,其中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临床中产生并发症,由于患者心功能不好而产生并发症,病房感染以及患者在服用抗生素之后产生感染等。除此之外,患者发生感染的部位也有所差异,根据临床资料显示,有呼吸道感染62例,泌尿系统感染8例,胃肠道感染12例,皮肤软组织感染18例。在患者住院期间,很多患者产生病发证,在临床中对此进行治疗,患者表现状况良好。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比较常见的感染因素非常多,其中主要的感染因素包括了并发症感染、心功能不好产生感染、患者服用抗生素产生感染等。在临床中,对该类感染因素进行预防与避免,在一定程度上对预防与治疗心血管疾病起到良好的理论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为其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2011年医院36例心血管病并发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研究.结果 36例心血管病并发医院感染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33.3%,其次依次为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胃肠道、皮肤及其他感染,分别占18.8%、16.7%、12.5%、10.4%、8.3%;病原菌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相关因素主要有高龄、合并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基础疾病、心力衰竭、侵入性操作、阿司匹林及抑酸药物的应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结论 心血管内科患者医院感染与慢性基础疾病、心力衰竭等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病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慢性病住院患者2054例,其中恶性肿瘤320例、高血压594例、冠心病348例、糖尿病305例、慢性肝病3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72例。记录院内感染例数、感染例次数;收集年龄、感染部位、住院天数及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054例患者中院内感染186例(9.06%).不同原发病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86例发生院内感染的慢性病患者中感染部位前3分别为:上呼吸道感染65例(34.95%)、下呼吸道感染50例(26.88%)及泌尿道感染29例(15.5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住院天数>7 d、使用免疫抑制、合并糖尿病、慢性肝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慢性病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慢性病住院患者住院期间医院感染发生率偏高,感染发生与年龄、住院天数、使用免疫抑制剂及基础疾病明显相关,应给予针对性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