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定量明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对期望寿命提升的贡献,并对2011—2020年的贡献趋势作出预测。方法 :收集华东某省1950—2010年分年龄组的人口、发病和死亡数据资料,依据课题组形成的疾病预防控制对人群期望寿命提升贡献的测算思路、步骤进行测算。结果 :1950—2010年,华东某省期望寿命提升26.59岁,疾病预防控制的贡献高达77.92%,其中传染病防控贡献3.57%、意外伤害防控贡献5.87%、孕产妇保健贡献3.61%、慢性病防控贡献为-1.73%。2011—2020年自然趋势下,传染病防控和孕产妇保健对期望寿命的提升仍然保持"正贡献",但已相对较小,慢性病和意外伤害对期望寿命提升的"负贡献"加剧。结论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对人群期望寿命的提升贡献巨大,有力证明了"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定量测算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等主要慢性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明确慢性病防控的重点疾病。方法 :收集华东某省1950—2010年分年龄组的人口和主要慢性病的死亡数据资料,运用课题组形成的疾病死亡对期望寿命变化归因的测算思路进行测算。结果 :以2010年为基准年份,1950—2010年,循环系统疾病中高血压、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归因分别为-0.434%、-5.403%和-1.896%,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的归因分别为17.742%和8.439%,糖尿病的归因为-1.028%。结论 :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和糖尿病对期望寿命的变化呈"负归因",且呈现加剧趋势,上述4类疾病应成为未来慢性病防控中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3.
概括介绍了"疾病预防控制对人群期望寿命的贡献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 :(1)明确了单年度疾病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影响:2010年慢性病去死因增寿岁数为14.07岁,成为危害人群健康的最主要疾病;而传染病仅为0.07岁、意外伤害0.55岁、孕产妇疾病0.001 8岁。(2)明确了不同年度疾病死亡对期望寿命变化的归因:慢性病逐步由"正归因"变化为"负归因",循环系统疾病和糖尿病表现为"负归因"且呈加剧趋势。(3)明确了疾病预防对期望寿命提升的贡献:1950—2010年人群期望寿命提升了26.6岁,疾病预防控制的贡献高达77.9%。(4)明确了加大慢性病和意外伤害防控力度将成为华东某省实现"十二五"期间"增寿1岁"目标的主要途径:如脑血管病防控工作加强6%可实现规划目标。(5)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为8.34%。(6)提出了未来疾病防控策略:加强慢性病防控将成为未来工作重点,传染病重在防止"复燃""反复"和"突发",孕产妇保健应瞄准国际高标准运作。研究总结并形成了一整套疾病预防对期望寿命贡献的测算思路、步骤与方法,为准确把握影响人群健康的重大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华东某省实现"十二五"期间"期望寿命增加1岁"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工作策略。方法 :收集华东某省2011—2015年人口预测资料、1950—2010年分年龄组的人口、发病和死亡数据资料,利用简略寿命表法、时间序列分析等思路和方法,分析2010—2015年间期望寿命的变化幅度,明确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通过改变防控工作力度,预测实现规划目标的可行途径。结果 :自然趋势下,华东某省2010—2015年期望寿命将增加0.86岁,距规划目标还有0.14岁的差距;通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整体加强0.3%、心脏病防控加强8%、脑血管病防控加强6%、肿瘤防控加强6%、意外伤害防控加强4%等途径可弥补0.14岁的差距,实现规划目标。结论 :加强慢性病和意外伤害防控是未来期望寿命再提升的主要源泉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上海市1990—2010 年不同时期人群期望寿命变化趋势,探讨疾病谱变化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确定疾病干预的优先领域。 [方法] 利用1990—2010 年上海市居民死亡登记系统的死亡数据和上海市公安系统的人口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法、期望寿命分解法、死因分解法,比较年龄和不同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结果]1990—2010 年上海市男性和女性期望寿命分别增加了6.91 岁和6.94 岁,年均增寿均达0.35 岁。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最大,男女分别占增寿总量的52.97%和51.44%。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死亡率的降低是期望寿命增加的主要原因,他们对男女性期望寿命的贡献分别为2.13 岁和1.98 岁、1.42 岁和1.89 岁、1.35 岁和0.67岁。 [结论] 上海市现阶段,居民的死亡大部分是疾病造成,提高人群期望寿命,重点是关注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近20年慢性病死亡率虽大幅下降,但仍是上海市主要死因,建立健全慢病防治体系,提高慢性病防治效果,是进一步提高上海市人口健康水平,增加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08—2017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东社区居民的死亡水平、主要死因及其对居民寿命损失和期望寿命的影响,进一步为相关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及疾病对期望寿命的归因等指标,对2008—2017年的人口资料及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社区户籍居民≥65岁人口构成比从2008年的14.99%上升至2017年的22.59%;2008—2017年该社区户籍居民的平均粗死亡率为810.06/10万,平均标化死亡率为356.03/10万,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P<0.05),2013—2017年的总体和男性粗死亡率均高于2008—2012年(均P<0.05)。死因顺位前5位占全死因的80.11%,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及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全死因潜在减寿年数为8 662.00人年,平均减寿年数为2.93人年,潜在减寿率为23.73‰,标化潜在减寿年数为8 053.26人年,标化潜在减寿率为22.06‰。潜在减寿年数(PYLL)最大的死因为肿瘤,平均减寿年数值最大的死因为损伤和中毒。该社区户籍居民2008—2017年的平均期望寿命为83.34岁,去除循环系统及肿瘤2大死因后,期望寿命分别提高5.27和4.11岁,寿命增长率分别为6.32%和4.93%。2008—2017年间对该社区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变化呈负归因的慢性病有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大肠癌、呼吸系统疾病、食管癌和高血压。结论高东社区人口老龄化严重,期望寿命已达发达国家水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伤害是高东社区户籍居民的主要致死原因,也是对寿命损失及期望寿命影响最大的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上海市宝山区淞南镇居民死亡水平、死因分布特点和疾病负担,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ICD-10编码对淞南镇居民2005—2014年死亡监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平均减寿年数(AYLL)及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淞南镇2005—2014年粗死亡率为953.25/10万,标化死亡率为350.13/10万。前5位死因顺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前5位死因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83.68%。2005—2014年PYLL男性均大于女性,期望寿命男性均小于女性。结论慢性病和意外伤害是淞南镇居民的主要死因。淞南镇居民期望寿命与上海市平均水平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8.
厦门市区老年人1987—1997年主要死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戴龙 《实用预防医学》1999,6(6):405-407
目的 了解引起厦门市老年人口死亡的主要疾病及其影响程度。方法 应用死亡率、老年保健效益指数(GEI) 等指标分析了1987 ~1997 年厦门市死因资料。结果 老年人口的平均死亡率为3 529-60/10 万,主要死因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伤害和传染病等。慢性病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0-68 % 。主要疾病的GEI 顺位为恶性肿瘤、传染病、意外伤害、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结论 影响厦门市区老年人口生存寿命的主要死因是恶性肿瘤、传染病和意外伤害等。  相似文献   

9.
慢性疾病和损伤中毒对杭州居民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和损伤中毒对城区居民寿命的影响程度,制定慢性病和意外伤害的防治策略,现将杭州市城区居民2002年主要慢性病和损伤中毒死亡对寿命的影响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伤残调整期望寿命及疾病负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算浙江省各年龄组伤残调整期望寿命(DALE),评价浙江省居民疾病负担。方法 利用2006年浙江省死亡监测数据和现场问卷调查获取的患病资料,采用沙利文法,评价浙江省各类疾病损失的期望寿命(DLE)和伤残调整期望寿命(DALE)及疾病负担水平。结果 共获取有效样本27 391人;0岁~组居民期望寿命为75.20岁,因患病损失的健康期望寿命合计为5.90年,伤残调整期望寿命为69.30岁;疾病负担前3位分别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肌肉骨骼疼痛和意外伤害、神经和精神性疾病;伤残调整期望寿命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女性和城市居民的疾病负担亦高于男性和农村居民。结论 浙江省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肌肉骨骼疼痛和意外伤害以及精神疾病是主要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脑血管疾病死亡对徐州市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评价人口老龄化对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利用徐州市死因监测系统收集的2015—2020年户籍人口脑血管疾病死亡资料及徐州市统计局人口数据,采用简略寿命表法、Joinpoint回归分析、Arriaga's法、死亡率差别分解法,分析脑血管疾病对徐州市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及人口老龄化对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2015—2020年徐州市居民脑血管疾病年均死亡率为142.6/10万,死亡率从2015年的130.6/10万上升至2020年的154.8/10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3.08%,P=0.005];男(APC=2.88%,P=0.012)、女(APC=3.32%,P=0.004)、城市(APC=3.58%,P=0.012)、农村(APC=2.94%,P=0.009)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2015—2020年徐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增加0.83岁,脑血管疾病死亡使徐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减少0.26岁。徐州市居民死亡率的上升有54.4%归因于人口老龄化因素,人口老龄化在男性、女性、城市、农村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的贡献程度分别为58.2%、49.2%、48.2%、56.4%。结论 2015—2020年徐州市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对期望寿命增长起到负向作用,影响程度存在性别和城乡差异。人口老龄化是徐州市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居民死亡的基本情况和分布特征,分析居民健康水平。方法利用疾病监测系统中2015—2017年平顶山居民死因数据,对死亡率、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平均减寿年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平顶山市居民粗死亡率为587.59/10万,标化死亡率为544.19/10万。居民死因顺位前10位的疾病是: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96.76%。2015—2017年平均期望寿命为78.76岁,女性(81.72岁)高于男性(76.26岁)。前10位死因的去死因期望寿命中,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损伤及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排前5位,较期望寿命分别增加3.97、3.38、2.94、1.03和0.84岁。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位于减寿顺位前2位,是造成平顶山市居民寿命损失的最主要原因。结论慢性病和伤害已成为平顶山市居民主要死因,而伤害是导致人群早死的主要原因,应加强慢性病防控和伤害预防教育,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和伤害早死率。  相似文献   

13.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意外伤害的现状和干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意外伤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非传染性慢性病共同成为世界公共卫生的热点问题.据报道,我国伤害死亡率为62.24/10万,每年大约有70万人死于伤害,占我国总死亡人数的10%,疾病负担占17%[1],伤害的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占死亡全部YPLL的24%,与感染性疾病并驾齐驱,明显大于慢性病[2].在死因构成中,伤害仅次于呼吸道疾病、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居第四位.意外伤害不仅在死因构成中占居一定的比重,而且一方面由于其发生率和死亡潜在寿命损失率高、后遗伤残多,造成社会经济损失大,削弱了国民生产力;另一方面,意外伤害不等同于意外,它的发生并非纯偶然,而是有其内在的规律,并非是无法预防和控制的.目前"预防疾病和伤害,促进和维持健康"已成为现代医学的基本目标,许多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采用公共卫生学的分析方法和预防措施,意外伤害的发生及其所造成的损失可以明显减少,面且效果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4.
从"大卫生、大预防"的视角,运用期望寿命表法、数学模型构建等方法,探索了"疾病预防—降低发病/患病—减少死亡—期望寿命提升"的定量关系,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对期望寿命提升贡献的测算思路、步骤与具体方法,为各地测算疾病防控工作的贡献提供了方法学支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四类重点慢性病)对济南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增长的影响。方法 利用济南市2015-2020年死因监测资料和人口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和Arriaga分解法,分析2015-2020年四类重点慢性病及其具体病种的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结果 2015-2020年济南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增长了1.59岁。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了1.25岁,贡献比例为78.62%,男性期望寿命增长了1.66岁,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了1.18岁;女性期望寿命增长了1.52岁,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了1.35岁。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死亡水平下降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分别为0.42、0.62、0.20和0.01岁。胃癌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大于肺癌,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率增加导致了负贡献,哮喘和糖尿病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微乎其微。结论 2015-2020年济南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增长主要由四类重点慢性病死亡率下降贡献。肺癌、糖尿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对期望寿命贡献较小,甚至为负贡献,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1与2017年江苏省南京市≥25岁居民归因于高血糖的疾病负担和期望寿命损失情况.方法 利用南京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南京市死因监测和2016全球疾病负担(GBD)资料,采用人群归因分值(PAF)估算高血糖(FPG)导致相关慢性病(包括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死亡和寿命损失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0—2020年重庆市5岁以下伤害死亡儿童监测数据,对5岁以下儿童死因的构成情况。方法 收集2010—2020年重庆市40个区县所有5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病例报卡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20年5岁以下儿童平均伤害死亡率为154.21/10万,意外伤害死亡占比在21.13%~33.84%之间,2020年达到最高(33.84%)。5岁以下伤害死亡儿童中:平均年龄1.87±1.48岁,其中<1岁、1~<2岁、2~<3岁、3~<4岁及4~<5岁占比分别为33.59%、 20.05%、21.02%、13.93%、11.41%; 男童占59.47%,女童占40.53%; 不同年龄组儿童死因分布不一致, <1岁组儿童首位死因为意外窒息(86.13%),1岁以上各年龄组儿童首位死因主要为溺水。重庆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地点显示城镇与乡村间存在差异:城镇46.36%,乡村53.64%; 不同月份的儿童死因分布不一致,1、2、12月首位伤害死因为意外窒息,8、9、10月首位伤害死因为溺水,其他意外死因分布基本一致。结论 重庆市2010—2020年5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儿童发生率没有明显变化,需要对意外伤害死亡开展专项危险因素的进一步调查,为后期降低5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提出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疾病死亡率在不断下降,而意外死亡的危害却呈上升趋势,给人民带来疾病死亡之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意外伤害死亡多发生于青壮年和少年,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群期望寿命带来巨大损失。尽管曾对车祸、工伤等意外伤害有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但我国的意外伤害防治研究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而且遗憾的是,人们常认为意外事故是随机发生的,是不可预防的。为了解蓬莱市居民意外伤害致死的现状,将蓬莱市疾病监测点1999—2001年的死亡登记资料进行了分析,以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把意外死亡降到最低程度。1 材料与方法 我市监测点属一类农村,是全国疾病监测点之一,点内有完整的市、乡、村三级信息网络,监测我市的出生、死亡等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1990年与2017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探讨不同年龄组及疾病死因变化对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居民1990年与2017年的死亡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法及期望寿命差异分解法,评估年龄别和死因别死亡率变化对性别差异的影响。结果 1990年,影响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主要疾病死因是肿瘤(30.57%)、心脑血管疾病(17.57%)、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2.26%)、交通伤害(12.80%)和意外伤害(15.21%),其中肿瘤的影响集中在50~74岁(20.63%)。2017年,肿瘤(31.49%)和心脑血管疾病(31.36%)的危害进一步加大。与1990年相比,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性别差异增幅最大(1.05岁),且集中在45~79岁(24.18%),而交通和意外伤害的贡献虽略有下降,但仍超7%。结论中国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仍处在较高水平,男性期望寿命持续低于女性。缩小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不断提高居民的期望寿命,应重点关注≥50岁男性的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同时不可忽视≥60岁老年人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50岁人群的交通和意外伤害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13年中国居民高盐饮食对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定量估计中国居民高盐饮食相关的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并分析在不同的控制场景下相关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的变化。方法 利用全国死因监测系统2013年死因监测数据,以及全球疾病负担对中国居民24 h尿钠的估计值,按照比较风险评估理论,采用人群归因分值计算2013年中国居民高盐饮食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应用相同的方法预测在达到不同的控制目标下,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的变化情况。结果 2013年中国居民归因于高盐饮食的死亡约143万人,占全部死亡的15.6%,其中男性94万(17.4%),女性49万(13.0%),造成中国居民期望寿命损失达2.17岁(男性2.49岁,女性1.71岁)。高盐饮食导致心脑血管病、慢性肾病和胃癌死亡分别约120万人、5万人和18万人,占该疾病死亡的31.5%、30.8%和64.8%。如果实现到2020年食盐摄入量下降10%,到2025年下降15%的慢性病防治规划目标,以及2025年下降30%的WHO自愿性目标,将分别避免死亡约22万人、34万人和73万人,人均期望寿命损失将分别减少0.30岁、0.45岁和0.95岁。结论 高盐饮食给中国居民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是导致心脑血管病、慢性肾病和胃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开展有效的综合减盐干预,将带来很好的成本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