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常见的且易产生严重后果的药源性疾病。是指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所引起的肝细胞机能和胆汁分泌机能障碍的病理形态。据统计,对肝脏可能有损害的药物已有600多种,约占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而且,在世界范围内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由于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较高,药物性肝炎所占的比率低于国外,但发病率并不少见。然而,目前对于药物性肝损害尚缺乏特效疗法,除停药、加强支持疗法、加速药物排泄和一般保肝药物治疗外,还常常选用以下药物。  相似文献   

2.
药源性肝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源性肝损害是指由药物直接或间接损害肝细胞而引起的肝功能损害。近年来,由于各种药物广泛应用,各种新药特药不断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多种药物合用,使药源性肝损害发生率明显增高,日渐引起各界的重视。1 引起肝脏损害的药物1.1 抗生素及抗结核药 本类药物可以引起肝细胞损害。土霉素可致肝肿大、黄疸、脂肪肝等。四环素可造成妊娠期妇女严重肝损害甚至死亡。无味红霉素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和坏死,胆汁郁积的发生率为2%~4%。氯霉素对早产儿和新生儿毒性大,可引起SGPT升高及肝损害。利福平即可以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又可以造成肝汁郁积,在抗结核治疗时,常将其与异烟肼合用以增强疗效,但两者合用毒性高达35%。因为利福平是肝药酶诱导剂,与异烟肼合用,使异烟肼的肝毒性代谢产物乙酰肼增多,因而加重肝损害。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致肝炎的病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中成药所致肝损害的相关药物、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对本院1991-2003年收治的103例中成药所致肝炎进行统计,从发病趋势、相关药物、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中成药所致药物性肝炎,以治疗骨关节病药物占首位,其次为皮肤病用药。临床表现以肝细胞损害为主,也有表现为胆汁淤积型肝炎者。经西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绝大部分痊愈和好转。结论:中成药所致肝损害集中发生于治疗骨关节病与皮肤病两类药物,表明该两类药物可能含有某些肝毒性成分或者与配伍等因素相关,确切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加强临床监测和信息交流有助于及时发现及预防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周世明  贾杰 《药品评价》2007,4(6):442-443
近年来随着临床药物种类的迅速增多和药物治疗的增加,非处方药物范围的不断扩大及患者自行服药的机率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正在逐年增多[1]。我们研究了我院1994年至2006年住院的696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损肝药物、药物变迁及年发病率,并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5.
药物性肝损害是由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使肝脏受毒性损害或发生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随着用药品种和剂量的增加,药物性肝损害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约占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1],造成的损害也需要一定时间恢复甚至不可逆。临床药师在查房当中发现两例瑞舒伐他汀钙致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对其作出归纳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馥晖 《北方药学》2015,(3):172-17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药提供资料。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前几位药物分别为抗肿瘤药物、中草药、抗结核药、抗生素、感冒药等,临床表现多为恶心、呕吐、乏力、纳差等非特异性症状。结论:药物性肝损害部分发生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及时处理大部分可治愈或好转。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用药,传统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临床使用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药物性肝炎是指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以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瘀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临床症状可有肝区不适、腹胀、食欲减退、恶心、乏力、尿黄等,实验室检查,早期常见血清转氨酶增高,亦可发生黄疸,血胆红素增高,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少数伴随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肝外损伤。近年来本病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药物性肝炎60例,采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茵陈蒿汤”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262例药源性肝损害病例的药物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源性肝损害的发病规律和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对262例药源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2例患者中肝细胞损伤型(A)117例(44.6%)、胆汁瘀积型(B)32例(12.2%)、混合型(C)113例(43.1%)。导致药源性肝损害的药物以抗肿瘤化疗药最多,占68.7%,其次为抗菌药物(8.4%)、中药(6.5%)、抗结核药(4.6%)、抗真菌药物(4.6%)、抗癫痫药物(3.8%)等。护肝治疗常用药物依次是还原型谷胱甘肽(a)152例(58.0%)、硫普罗宁(b)85例(32.4%)、多烯磷脂酰胆碱(c)65例(24.8%)、异甘草酸镁(d)44例(16.8%)、核糖核酸(e)20例(7.6%)。单药治疗A型和C型肝损害的有效率以b、d、e最高,其次为a,c有效率最低;单用a或b与二者的联用方案比较,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c单用治疗B型肝损害有效率高于a,c与a联用可提高其治疗A型和C型肝损害的疗效;d单用治疗A型肝损害,或与a联用治疗A、B、C型肝损害,或与b联用治疗C型肝损害,均获得较高治愈率;e单用治疗A型肝损害也获得较好的疗效。结论:药源性肝损害在医疗活动中存在一定的发生率,护肝药物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治愈。治疗A型和C型肝损害,单用硫普罗宁或还原型谷胱甘肽与二者的联用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单药治疗可节约医疗费用,避免药物滥用导致的副作用。治疗B型肝损害单用多烯磷脂酰胆碱即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异甘草酸镁单用或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或硫普罗宁联用治疗A、B、C型肝损害均获得较高治愈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丁虹  陆忠华  黄利华  陈卫 《药品评价》2007,4(6):408-40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临床分型以及治疗预后作综合判断。结果多种药物可引起肝损害,居前三位的依次为抗结核药(30.0%),中药或中草药(25.7%),抗风湿药及解热镇痛药(5.7%),药物发生的时间大多在1~8w,同种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发生时间长短不一,与机体对药物的代谢异常和特异性体质有关。临床类型主要为肝细胞损害型,其次是胆汁淤积和混合型。结论重视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及时积极的治疗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在本院儿科血液区住院的50例儿童急性白血病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相关特点。结果全部病例均为急性肝损害,发生在用药后2~21d。临床分型:肝细胞型29例;混合型12例;胆汁淤积型9例。引起肝损害的药物:MTX相关23例(46%),MTX与6MP合用所致15例(30%),L-ASP引起者5例(10%),Ara-c引起1例(2%),多药物综合作用6例(12%)。治疗及转归:停药或减量用药;并给予保肝、降酶、退黄治疗,本组患者均治愈。结论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以急性肝损害常见,肝损害临床表现各异,与药物有关。早期发现及停药是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药物性肝损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瑜  杨冬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2):2376-2377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 ,含有丰富的药酶系统 ,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药物性肝损害是指在应用治疗剂量的药物时肝脏受药物毒性损害或发生过敏反应所导致的疾病。据统计 ,药物性肝损害约占所有黄疸住院病人总数的2 %~5 %,占成人肝炎的10 %,约有20 %~30 %的爆发性肝功能衰竭与药物有关 ,其死亡率可高达50 %以上。随着社会进步 ,科学技术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药问世 ,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也不断增高。1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1.1不良反应 :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的直接肝毒导致中毒性肝损伤。大部分药物在肝脏经细胞色素P450(CYP)氧化或还…  相似文献   

12.
毕春山  展玉涛 《药品评价》2007,4(6):410-412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对2003年4月~2007年7月住我院的4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涉及的药物进行总结。结果女性22例,男性18例。潜伏期多为1~8w。临床分型:肝细胞型24例(60.0%),胆汁淤积型5例(12.5%),混合型11例(27.5%),肝细胞型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由西药引发肝损害27例(67.5%),中药9例(22.5%),多种药物(如中药 西药,成分不详的减肥药)4例(10.0%)。临床治愈34例(85.0%),好转4例(10.0%),死亡2例(5.0%)。结论多种药物均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应予以重视,临床上以肝细胞型为主,经积极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刘岱 《齐鲁药事》2012,31(3):179-180
<正>药物性肝损害是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副反应,可造成抗结核治疗的中断,影响病人康复。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是目前结核病化疗的基本原则,但联用尤其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联用极易引起肝脏损害,发生率约为15%~30%。研究表明,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机制主要为内源性、肝毒性和特异性反应,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变  相似文献   

14.
张利泳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1743-1745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由于药物或(和)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害或肝脏对药物或(和)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肝脏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  相似文献   

15.
防治药物性肝损害的常用药物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所引起的肝细胞机能和胆汁分泌机能障碍的病理形态。已知有 60 0多种药物可致肝损害 ,约占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 10 %~ 15% ,仅次于皮肤黏膜损害和药物热 ,居第 3位。而且 ,在世界范围内 ,其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在美国 ,2 5%的爆发性肝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目前 ,对于药物性肝损害尚缺乏特效疗法 ,除停药、加强支持疗法 (给予足够的热量及蛋白质 )、加速药物排泄和一般保肝药物治疗 (如维生素类药物、降酶药 )外 ,还常常选用以下药物。1 促进黄疸消退的药物1.1 熊去氧胆酸 (ursodeoxycholicacid ,UDCA)…  相似文献   

16.
薄芝糖肽预防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柏刚  曲会君  张雪 《医药导报》2010,29(3):304-305
[摘要]目的观察薄芝糖肽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细胞损害的疗效。方法肝功能无异常的肺结核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给予抗结核治疗的同时,治疗组辅以薄芝糖肽注射液2 mL,静脉滴注,qd,对照组辅以护肝片4片,tid,po,疗程均为6个月。统计肝功能异常例数及发生时间,并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出现肝损害4例(5.0%),对照组出现肝损害12例(15.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出现肝损害时间相对较晚且程度相对较轻,主要在治疗的第2~3个月,而对照组主要在治疗的第1~2个月即出现,且受损程度相对较重。结论薄芝糖肽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细胞损害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7.
药物性肝病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药物性肝病是指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是常见的肝病之一。近年来随着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多。现对89例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及广泛应用,近年来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也相应增加,据何敬东报道临床上药物性肝炎并不少见,50%的非病毒性慢性肝炎为药物源性。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易被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16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及治疗水平,改善临床能引起肝损伤药物的规范使用。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至2012年4月43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恶心、黄疸上腹不适等,停药或减量,并给予保肝药物治疗,肝损害大多可恢复。结论临床大多数药物都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害与使用药物种类、服药时间、联合用药、个体疾病状况等情况有关,在用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杨俊 《中国实用医药》2014,(18):157-158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探讨预防和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分析46例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病例资料。结果抗结核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肝毒性。结论肝损害成为抗结核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肝损害妨碍抗结核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或加重肝损害,在我国非常普遍而严重,必须把握两者的相互影响与正确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