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KiSS-1、KiSS-1受体GPR54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非小细胞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探讨三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侵袭转移中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选择98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及30例癌旁肺组织的标本,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组织中KiSS-1、GPR54及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KiSS-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肺组织(P<0.01);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肺组织中的表达(P<0.01)。KiSS-1在有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MMP-9在有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KiSS-1与GPR54、MMP-9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具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KiSS-1基因表达下调和GPR54、MMP-9蛋白过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 评估经支气管针吸淋巴结活检(TBNA)在E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纵隔再分期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 对连续的21名组织细胞学证实的N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新辅助化疗后行经支气管纵隔淋巴结针吸活检、再分期.所有患者行化疗前后CT对比,其中15例病变无明显变化,6例部分好转.所有患者行根治性切除及淋巴清扫术.结果 经支气管针吸淋巴结活检(TBNA)证实13例(62%)仍存在纵隔转移淋巴结.8例未检出转移淋巴结,其中手术标本病理分期仍有7例为ⅢA-N2期.假阴性结果中的大部分(6例,8696)是由于穿刺标本未检出所致.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BNA)在ⅢA-N瑚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纵隔再分期中的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596、100%、100%、12.5%、66%.结论 经支气管针吸淋巴结活检(TBNA)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新辅助化疗纵隔再分期是一种较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准确,微创的检测方法.但因阴性预测值较低,所以阴性病例应结合纵隔镜等方法行外科分期.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手段,淋巴结清扫是肺癌规范化手术的关键步骤之一,其中包括淋巴结清扫的数量和范围,它也是预防复发和减少转移的关键措施;淋巴结清扫对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和进行TNM分期、指导术后治疗有重要意义。纵隔内器官和软组织是超声检查的理想介质,术中超声有助于发现纵隔内较小的转移淋巴结,并根据淋巴结的超声影像学表现,结合术前CT对淋巴结进行清扫,减少清扫淋巴结时不必要的创伤。本研究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术前CT及术后病理指导清扫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的临床意义;并了解超声下纵隔淋巴结的声像特征和淋巴结转移特点。方法:选择2005年10月-2006年7月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住院并经手术治疗的6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平均年龄62岁;所有66例患者均在全麻下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下完成手术。所有病例术前常规胸部CT检查,均作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在清扫淋巴结之前用多普勒超声对纵隔淋巴结进行检查并同术前CT进行对比,术后病理检查腺癌36例,鳞癌30例;淋巴结转移者行免疫组化检查。检查范围:右侧包括1、2、3、4、7、9组淋巴结,左侧包括5、6、7、9组淋巴结。右侧36例肺癌其中上叶24例、下叶9例、中叶3例,左侧30例肺癌其中上叶16例、下叶14例;术中总共清扫淋巴结390枚,其中转移淋巴结140枚。术前CT下TNM分期cT2N0M016例,cT2N1-2M050例;术后TNM分期:pT2N0M036例,pT2N2M030例。结果:圆形类圆形暗回声、边界清楚和扁平、边界不清楚的检出率为87.5%;CT下淋巴结大于1cm的阳性符合率为84.3%,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圆形和类圆形且伴有暗回声的阳性诊断率为67%,扁平边界不清楚者的阴性符合率为100%。腺癌较鳞癌容易发生2组以上的淋巴结转移。多普勒超声与CT阳性符合率为84.3%。结论:根据超声影像检查下淋巴结的形态和边界清楚与否,结合术前CT显示的淋巴结大小可以有效指导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4.
杨金华  张慧青  穆林 《癌症进展》2019,17(11):1310-1313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核糖体40S小亚基S6蛋白激酶(p70S6K)、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标本和癌旁正常组织(距离肿瘤组织﹥5 cm)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标本中p70S6K、ProGRP、CXCR2的表达情况。分析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70S6K、ProGRP、CXCR2阳性表达情况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70S6K、ProGRP、CXCR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70S6K、ProGRP、CXCR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67%、72.22%和70.00%,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21.11%、16.67%和18.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直径﹥3 cm、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70S6K、ProGRP、CXCR2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3 cm、中高分化和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70S6K、ProGRP、CXCR2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70S6K与ProGRP、CXCR2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ProGRP与CXCR2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p70S6K、ProGRP、CXCR2的阳性表达率均较高,三者可能共同参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头颈恶性肿瘤病人的颈淋巴结分期,仍然是所有头颈外科医生主要关心的问题,已报道的淋巴结转移假阴性率在0%~77%(平均20%~40%)。本研究对临床触诊颈淋巴结阴性并行颈淋巴结清除术的病人,术前进行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以评价该技术在发现颈淋巴结隐性转移中的效用。对107例未经治疗的触诊颈淋巴结阴性的头颈鳞癌行超声检查,该107例病人共接受132  相似文献   

6.
VEGF-C和FLT-4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VEGF-C、FLT-4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组织中VEGF-C、FLT-4的表达。结果6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36例(60%)VEGF-C阳性表达,30例(50%)FLT-4阳性表达。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C和FLT-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5%和69.4%,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组(29.2%和33.3%),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经半定量RT-PCR分析,VEGF-C和FLT-4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P<0.05)。结论VEGF-C及其受体FLT-4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IL-18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及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对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影响。方法: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42-76岁,平均56岁,其中鳞癌17例(48.57%),腺癌13例(37.14%),腺鳞癌5例(14.29%)。对照组均来自距离肿瘤边缘2-4cm的正常肺组织。肿瘤直径≥4cm者6例(17.14%);肿瘤直径<4cm者29例(82.86%)。用RT-PCR法检测35例肺癌肿瘤组织细胞内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IL-18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在35例非小细胞肺癌中IL-18mRNA阳性表达率为100%,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肺癌IL-18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8mRNA在NSCLC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组织类型无明显相关性,而与病理学分级、肿瘤T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行手术切除的淋巴结阴性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术后生存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治,行手术切除且经病理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直径≤7cm,且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一般临床特征以及术后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0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男性137例(66.2%),女性70例(33.8%);平均年龄60.1岁(38 ~ 80岁);有吸烟史患者113例(54.6%);病理类型以腺癌121例(58.5%)为主;病变部位主要位于肺上叶(右肺上叶65例,左肺上叶39例);有脏层胸膜浸润的肺癌患者101例(48.8%).肿瘤直径≤3cm、>3~5cm和>5~ 7cm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0.0%、63.6%、41.5%.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65岁(HR:1.071,95% CI:1.026 ~1.118,P=0.001)、肿瘤直径≤3cm(HR:0.767,95% CI:0.630 ~ 0.930,P=0.007)及有脏层胸膜浸润(HR:2.058,95%CI:1.134~3.735,P=0.018)是影响淋巴结阴性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结阴性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男性居多,腺癌为主;肿瘤直径、患者年龄和脏层胸膜浸润是影响早期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非小细胞肺癌CD44V6和C-erbB-2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CD44V6及C erbB 2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S P免疫组化法检测 132例非小细胞肺癌、6 6例淋巴结转移癌、95例癌旁肺组织和 2 0例正常肺组织CD44V6和C erbB 2表达的情况。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CD44V6阳性表达率为 48 4 8%,明显高于癌旁肺组织 16 84%和正常肺组织 2 0 0 0 %的阳性有效率。CD44V6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状况、TNM分期、肿瘤大小和组织学类型有显著相关性。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组、TNMⅢ期患者、直径>3cm的肿瘤和鳞癌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TNMⅠ、Ⅱ期患者、直径≤ 3cm的肿瘤和腺癌。淋巴结转移癌CD44V6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肺原发癌。CD44V6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组织学分级无显著相关性。非小细胞肺癌C erbB 2阳性表达率为 6 1 36 %,明显高于癌旁肺组织 18 95 %和正常肺组织 10 0 0 %的阳性表达率。C erbB 2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CD44V6阳性表达预示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强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CD44V6可作为一项预测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潜能及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C erbB 2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指标不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CR7 及D2-40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快捷免疫组织化学 Max Vision法检测104例非小细胞肺癌、10例非小细胞癌旁组织及5例正常肺组织CCR7和D2-40的表达,并 以D2-40标记淋巴管内皮细胞,计算微淋巴管密度(MLVD)。结果非小细胞肺癌与正常肺组织MLVD计数分别 为(7.81±2.22)、(4.20±1.07),非小细胞肺癌中MLVD明显增高(P<0.001)。非小细胞肺癌中47例淋巴 结阳性组与57例淋巴结阴性组MLVD计数分别为(8.39±2.35)、(7.33±2.00),淋巴结阳性组MLVD计数显著 高于淋巴结阴性组(P<0.001)。104例非小细胞肺癌CCR7阳性率为82.7%;癌旁肺组织CCR7阳性率为30% ;正常肺组织CCR7阳性率为20%。淋巴结阳性组与淋巴结阴性组CCR7阳性率分别为872%(41/47)、 61.4%(35/57)。χ2值为87.4,P值为0.03。CCR7阳性组MLVD(8.51±2.03)高于CCR7阴性组MLVD(6.01 ±1.59),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2-40标记的MLVD与CCR7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 r=0.597,P<0.000)。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淋巴结阳性组CCR7高表达,与D2-40标记的MLVD正相关。 D2-40仅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且肿瘤细胞CCR7高表达属淋巴结转移早期事件,联合检测CCR7与D2-40有 望成为判断淋巴结转移更为有效的指标。并可能为今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及抑制淋 巴结转移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的方式和规律,以探讨可切除性肺癌胸内淋巴结合理的手术清扫范围.方法 收集215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肺癌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和规律.结果 215例肺癌共清扫胸内1 082组的3 680个淋巴结,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17.1个.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198组的468个淋巴结存在癌转移,215例肺癌中94例有胸内淋巴结转移,转移率43.7%.围绕肺门或肺根部的11、10、7、5和4组淋巴结的转移频度比远离肺根部的9、6、8、3、2、1组淋巴结高.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非小细胞肺癌(P<0.05),淋巴结转移率随肿瘤增大而增加.肺上叶癌更易向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而肺下叶(包括中叶)可向上、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 多数肺癌的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及远、自下而上、由肺内经肺门再向纵隔的叶转移规律.纵隔淋巴结转移呈"跳跃式"较为常见.肺切除术时施行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查癌症患者切除淋巴结内有无微小癌转移 ,具有临床、病理重要性。方法  350例 期癌症患者包括非小细胞肺癌 94例 ,乳腺癌 112例 ,食管癌 115例及外阴癌 2 9例病理报告无癌转移的淋巴结 3715枚。应用单克隆抗细胞角蛋白 ( AE1/ AE3)、抗上皮细胞膜 ( EMA) ,及多克隆抗角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重新检查。结果 所有病例的 32 .3% ( 113/ 350 )、被检淋巴结的 5.5%( 2 0 3/ 3715)有淋巴结内隐匿性肿瘤转移。肺癌患者及被检淋巴结的阳性率均比其他肿瘤高。肺鳞癌58%、腺癌 53.8%的淋巴结为阳性 ,分别比食管鳞癌 2 2 .5%、外阴鳞癌 10 .3%及乳腺癌 2 7.7%高 ( P<0 .0 5)。部分乳腺癌患者术后随访显示 :淋巴结阳性患者比阴性者预后更差 ( P<0 .0 5)。结论 说明免疫组化技术可大大提高淋巴结微小癌转移的检出率 ,其阳性率的不同可能与患者的临床经过甚至癌患者的死亡率相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硫氧化还原蛋白1(thioredoxin,Trx-1)和COX-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3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Trx-1和COX-2的表达。结果63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Trx-1和COX-2均呈高表达,分别为63.5%(40/63)和59.1%(37/63),20例正常肺组织Trx-1阳性3例,COX-2阳性2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x-1在低分化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中高分化癌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TNM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的表达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x-1和COX-2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钟华  董强刚  韩宝惠  黄进肃  包国良 《肿瘤》2003,23(6):511-513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 (NSCLC)中hRAD17基因的表达频率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了 5 0例肺癌标本的hRAD17表达。以人NSCLC细胞株SPC A1作为阳性对照 ,癌周正常肺组织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5 0例肺癌中 38例hRAD17阳性表达 ,阳性率为 76 %。 38例阳性病例中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者为 31例(81.5 % ) ,而 12例阴性表达病例中仅 3例 (2 5 % )有纵隔淋巴结转移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hRAD17基因在肺癌中高表达 ,其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骨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4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单发者 61例 ( 3 1.4% ) ,多发者 13 2例 ( 68.0 % ) ;腺癌 117例 ( 60 .3 % ) ,鳞癌 46例 ( 2 3 .7% ) ,腺鳞癌 8例( 4 .1% ) ,低分化癌 2 2例 ( 11.3 % ) ,大细胞癌合并腺癌 1例 ( 0 .5 % )。以骨转移为首发表现 17例 ( 8.8% ) ,91例 ( 4 6.9% )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后全面检查时发现 ,86例 ( 4 4.3 % )在治疗后出现骨转移。骨转移部位依次为肋骨、胸椎、骨盆、腰椎。影像学检查发现有骨损害者中 ,溶骨性损害 84例 ,成骨性损害 2例 ,混合性损害 1例。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者 72例。发生骨转移后 1年生存率为3 0 .5 % ,中位生存期为 7个月。骨转移后行化疗者与未行化疗者生存期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以多发性和溶骨性损害为特征。腺癌骨转移发生率相对较高。血清AKP的检测为骨转移的诊断提供依据。晚期肺癌骨转移患者行化疗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心包内注药治疗癌性心包积液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 9月— 2 0 0 0年 6月 ,我科采用心包内注药治疗癌性心包积液 5 2例 ,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收稿日期 :2 0 0 0 -12 -0 8作者单位 :焦作矿务局中央医院 ,河南 焦作45 40 0 0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收集 5 2例癌性心包积液病例 ,男性 39例 ,女性 13例 ;年龄 34岁~ 72岁 ,中位年龄 5 6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细胞学检查确诊。其中 ,肺癌 2 2例 ,非小细胞肺癌 (NSCL C)16例 (鳞癌 10例 ,腺癌 6例 ) ,小细胞未分化癌 (SCL C) 6例 ;复发性食管鳞癌 18例 ,术后复发 12例 ,放疗后复发 6例 ,同时合并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17.
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7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MMP-1蛋白的表达, 并进行图像分析测定电泳条带的吸光度A值. 结果 70例非小细胞肺癌和30例正常肺组织中MMP-1表达阳性的例数分别为33例(47.1%)和7例(23.3%),差别具有显著意义.Ⅲ期肺癌的平均吸光度A值明显高于Ⅰ、Ⅱ期.有淋巴结转移癌的平均吸光度A值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MMP-1在肺腺癌和鳞癌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MMP-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增多,与非小细胞肺癌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脑转移的高危因素及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对比分析150例经病理确诊的ⅡA~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发生脑转移的100例,未发生脑转移者50例,比较两组之间临床特征及肿瘤特征的差异.结果 (1)单因素分析发现,年轻、非鳞状细胞癌、中央型肺癌、有淋巴结转移、肺内播散、合并其他部位转移及未接受治疗是非小细胞肺癌发生脑转移的可能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与病理类型是非小细胞肺癌发生脑转移的高危因素.(2)性别、民族及肺内病变左右位置不是非小细胞肺癌发生脑转移瘤的危险因素.(3)脑转移组中位生存时间为(6.661±0.573)月,低于非脑转移组的(13.318±0.966)月(P=0.000);脑转移组的6月、12月生存率分别为32.0%、14.7%,明显低于非脑转移组的80.6%和62.4% (P =0.000).结论 年龄<60岁、非鳞状细胞癌是非小细胞肺癌发生脑转移的高危因素,中央型肺癌、肺内转移、淋巴结转移、其他部位远处转移及未接受治疗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脑转移的可能高危因素.脑转移的发生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肿瘤微血管密度(MVD)2项指标与非小细胞肺癌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68例非小细胞肺癌、13例癌旁和13例正常肺上皮组织VEGF、FVⅢ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对FVⅢ因子相关抗原标记的血管计数MVD。结果肺癌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和MVD值明显高于正常肺上皮组织和癌旁组织;肿瘤直径≥5.0cm者MVD值明显高于直径<5.0cm者;腺癌MVD值明显高于鳞癌;有远处器官转移的肺癌MVD值明显高于无远处器官转移者;Ⅳ期肺癌MVD值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者,Ⅲ期MVD明显高于Ⅰ期,MVD值随TNM分期增加有逐渐增高的趋势;VEGF表达阳性的肺癌MVD值明显高于表达阴性者,并且随着VEGF表达程度的加强,MVD值增加。结论血管生成与肺癌的生长、浸润、转移及疾病进展密切相关;肺癌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增加,是肺癌血管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子之一;MVD可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行为,预测其发生发展的1项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对肿大纵隔淋巴结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宝鸡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112例行胸部CT检查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病例,均行TBNA检查,总结穿刺结果及评价该技术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结果: 112例患者经TBNA检查7个部位共197组淋巴结,TBNA穿刺共410针,其中成功394针(96.1%)。95例恶性肿瘤患者中,TBNA总结果阳性90例(94.74%),其中32例患者的TBNA结果是唯一病理学依据。32例患者行肺癌根治术,以术后淋巴结病理结果为参考,TBNA判断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6.05%、100%、96.51%、100%、76.92%。22例TBNA阴性患者中,除6例经过TBNA确诊为结节病外,其余经开胸手术确诊,1例为淋巴瘤,4例为纵隔淋巴结转移癌,11例为阴性。在纵隔肿大淋巴结诊断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2.63%,100%和93.75%。小细胞肺癌TBNA的阳性率高于非小细胞肺癌,P<0.01。直径≥3cm淋巴结TBNA的阳性率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BNA对纵隔淋巴结诊断有很大帮助,且安全易行,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