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在PVR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本文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生长因子和胶原,纤维粘连蛋白等细胞外基质在PVR中的作用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巩膜作为近视过程中的最后一层靶组织,其细胞外基质(ECM)的生物分子及生物力学特性在近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生重要变化。大量研究证实巩膜ECM的主动重塑是近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近几年,探索巩膜ECM的重塑机制以及通过调控ECM的重塑过程来防治近视已成为屈光领域的研究热点。现就近年来有关巩膜ECM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毕超  刘廷 《眼科研究》2012,30(4):371-375
眼底新生血管形成是导致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细胞外基质(ECM)固有成分中的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等经酶解后在体外研究及动物实验中已证实可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发生.ECM黏附分子中的整合素α5β1与纤连蛋白在体外可促进内皮细胞黏附、增生,其抑制剂于体内则可抑制CNV、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整合素αV β3及αV β5的抑制剂在体内也可发挥类似作用.黏附分子中的选择素及细胞间黏附分子则主要通过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促进新生血管形成.ECM降解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尤其是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PA)(通过促进纤溶酶的生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主要是MMP-2及MMP-9),在体外及体内实验中已证明可促进CNV、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而I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1)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则可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对ECM相关分子在CNV、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作用的深入研究将为预防和治疗眼底新生血管形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细胞外基质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增殖膜中有大量细胞外基质成分(ECM)沉积,包括I~V型胶原及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玻粘连蛋白等。这些ECM成分由增殖膜中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胶质细胞合成分泌,ECM通过其受体(粘合素)与细胞发生粘附及信息交流,促使细胞变形、运动、增殖和分化;并在细胞的介导下发生收缩。对以上各环节进行调控能抑制基质收缩,从而启示干预PVR的新的药物疗法。  相似文献   

5.
细胞外基质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增殖膜中有大量细胞外基质成分(ECM)沉积,包括I~V型胶原及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玻粘连蛋白等,这些ECM成分由增殖膜中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胶质细胞合成分泌,ECM通过其受体(粘合素)与细胞发生粘附及信息交流,促使细胞变形,运动,增殖和分化,并在细胞的介导下发生收缩。对以上各环节进行调控能抑制基质收缩,从而是启示干预PVR的新的药物疗法。  相似文献   

6.
细胞外基质在LASIK术后角膜瓣黏附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外基质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早期角膜瓣黏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以Ⅲ型、Ⅵ型胶原蛋白和纤连蛋白与该黏附机制关系最为密切。细胞外基质对角膜瓣与基质层之间的黏附起骨架作用,对角膜活性细胞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宁  徐新荣 《国际眼科杂志》2024,24(7):1073-1077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细胞外基质(ECM)调节障碍作为ARMD疾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损伤可贯穿于ARMD病程。此外,参与ARMD发生发展过程的各类型细胞可以在多种信号的控制下参与ECM的形成与异常沉积,通过传递调节黏附、迁移、增殖、凋亡、存活或分化的信号,从而导致视网膜、脉络膜微环境的破坏,免疫功能障碍,浸润性炎症细胞分化,新生血管生成,上皮-间充质转化,最终导致晚期ARMD视网膜下纤维化和瘢痕形成及视力严重受损。因此,ECM在ARMD中的作用逐渐引起重视。文章针对视网膜中ECM与ARMD的联系及ARMD中各类型细胞与ECM之间的作用做一综述,以期为治疗ARMD的研究方向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圆锥角膜患者角膜组织及正常人角膜组织中人类转化生长因子诱导的细胞外基质黏附蛋白βig-h3的表达,探讨细胞外基质结构成分在圆锥角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以BIGH3基因的cDNA探针对圆锥角膜患者的角膜组织及正常人角膜组织中βig-h3表达主要在基质层;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基质层中βig-h3的表达随角膜病变的程度加深而减弱,严重者无βig-h3阳性表达。在圆锥角膜病变区与正常角膜交界处,βig-h3表达呈强阳性。结论:细胞外基质结构成分βig-h3在角膜纤维间质有序化的发育中起细胞黏附作用;圆锥角膜病变的发生过程可能与βig-h3的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9.
Long Q  Chu RY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1):1047-1049
近视是眼科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防治方法。近年来研究表明:近视的发生发展与巩膜细胞外基质(ECM)的重塑有密切关系,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作为调节巩膜ECM动态平衡最重要的一大酶系,其活性增加与近视发展明显相关。本文就目前巩膜ECM及MMPs在近视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细胞外基质对角膜创伤修复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细胞外基质在角膜创伤修复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合成代谢受生长因子的调控,两者之间的的关系是是近年来令人感兴趣的新的研究领域,它将有助于阐明角膜创伤修复机制本文概述了细胞外基质的成分、结构、功能和在角膜创伤修复中的作用以及生长因子在务修复过程中对细胞外基质的调控。随着人们对角膜基础研究认识的不断深入,证明角细胞外基质(ECM)并非一种被动无活性的结构支架,而是一种活泼的动态物质,它影响着细胞的分  相似文献   

11.
细胞外基质对角膜创伤修复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胞外基质在角膜创伤修复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合成代谢受生长因子的调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令人感兴趣的新的研究领域,它将有助于阐明角膜创伤修复机制。本文概述了细胞外基质的成分、结构、功能和在角膜创伤修复中的作用以及生长因子在角膜创伤修复过程中对细胞外基质的调控。随着人们对角膜基础研究认识的不断深入,证明角膜细胞外基质(ECM)并非一种被动无活性的结构支架,而是一种活泼的动态物质,它影响着细胞的分化、增殖、粘附、形态发生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是角膜细胞赖以传递与接受信息的物质基础,与许多角膜病变的生理病理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与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瓣下上皮细胞植入引起角膜混浊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大耳白兔随机取1只眼为实验眼,另1只眼为对照眼。做以鼻侧为基底的角膜瓣,机械刮取瓣周围角膜上皮细胞,并植于瓣下,每日裂隙灯观察上皮植入及角膜混浊情况,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术后植入上皮处裂隙灯下可见角膜瓣下混浊;HE染色可见层间上皮细胞生长;免疫荧光显示,在正常角膜组织中I、Ⅲ型胶原在基质中排列规则,IV型胶原在基底膜呈强荧光,术后1周起围绕植入上皮周围见Ⅲ、IV型胶原异常强荧光染色。结论:基底膜主要成分IV型胶原在层间的异常沉积是LASIK术后上皮植入角膜混浊的主要原因,Ⅲ型胶原的过量表达也是造成角膜混浊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和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在视网膜母细胞瘤( retinoblastoma,Rb)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程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 SABC 法分别检测39例 Rb 中MMP-2及EMMPRIN的表达;用LEICA IM 50型全自动医学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平均灰度值,比较不同临床和病理阶段Rb中表达MMP-2和EMMPRIN的差异及二者阳性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Rb患者39例中MMP-2阳性表达35例(灰度值为109.64±14.52),占90%;EMMPRIN阳性表达33例(灰度值为108.01±13.60),占85%;青光眼期Rb中MMP-2和EMMPRIN 的表达(灰度值分别为108.21±11.47,107.56±14.32)明显高于眼内期(灰度值分别为121.13±11.32,119.34±12.66;P<0.01,P<0.05),眼外期二者表达(灰度值分别为91.03±11.71,92.26±12.93)明显高于青光眼期(P<0.01,P<0.05);视神经浸润组Rb中MMP-2和EMMPRIN的表达(灰度值分别为103.89±13.39,105.23±14.00)明显高于无视神经浸润组(灰度值分别为118.39±15.11,117.53±16.13;P<0.01,P<0.05)。结论:MMP-2及EMMPRIN的表达水平可能与Rb的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发展受多种细胞因子的调控.除了既往研究的各种因子之外,新近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等几种细胞因子也与DR的发生发展有关.在DR早期,EPO可抑制视网膜缺血时视神经元的凋亡,具有视神经保护的作用;随着病变进展,EPO表达不断增加,可能会导致新生血管形成.CTGF在增生型DR(PDR)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促纤维化、促血管形成的双重作用,并且很可能是最终直接参与增生膜形成的生长用子.SDF-1可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PDR和弥漫性黄斑水肿的机制也可能与降低患者玻璃体中SDF-1的水平存在一定联系.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因子与DR的相互关系,将有助于全面认识和了解DR发病机制,为DR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常见致盲眼病,其视神经损害的原发部位在视乳头筛板。筛板对视神经轴突具有营养和支持作用。筛板结构的完整性依赖于筛板细胞外基质(ECM)的组成及分布,因此有关视乳头特别是筛板细胞外基质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视乳头筛板细胞外基质大分子成分的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常见致盲眼病,其视神经损害的原发部位在视乳头筛板。筛板对视神经轴突具有营养和支持作用。筛板结构的完整性依赖于筛板细胞外基质(ECM)的组成及分布,因此有关视乳头特别是筛板细胞外基质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视乳头筛板细胞外基质大分子成分的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房水为没有血管生长的角膜、晶状体和小梁网提供营养物质。在房水中已经发现若干种组织生长因子,并且它们的组成随着眼睛状况的改变(如有炎症和青光眼对)而发生明显的变化。本文对最近发现的有关房水中生长因子的新作用进行简要综述,主要是关于眼前段无血管组织功能的调控、生长因子在青光眼中发生机理中的可能作用,以及生长因子对前房的特殊免疫抑制状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庞宇  余玲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4):654-656
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凋亡及其轴突丢失是青光眼的主要病理特征。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含量和成分的变化对小梁网构型、视乳头筛板结构、RGCs凋亡起着决定性作用。青光眼患者小梁网及房水中转化生长因子-β2(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增加,引起ECM分泌增加和堆积导致眼压升高;高眼压引起视神经乳头ECM成分的改变,引起神经营养因子剥夺,导致RGCs凋亡;同时,高眼压引起视网膜基质金属蛋白酶类-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s-9)活性增加,层连黏蛋白的减少又将导致 RGCs 凋亡的增加。因此,研究ECM和青光眼的关系至关重要,可能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背景 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剂量的TGF-β1对角膜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具有不同影响,从而影响瘢痕形成的程度.既往研究多集中于高质量浓度TGF-β1对二维培养的角膜基质细胞的影响,而低质量浓度TGF-β1对角膜基质细胞ECM合成的影响鲜见研究.目的研究低质量浓度TGF-β1对体外三维培养的角膜基质细胞生长状况及ECM合成的影响. 方法 采用两步胶原酶消化法从新鲜牛眼中分离牛角膜基质细胞并置于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培养基,利用Pellet体外三维培养模型对牛角膜基质细胞进行培养.将细胞分为0.25 ng/ml TGF-β1+5% FBS组和0.50 ng/ml TGF-β1+5% FBS组,分别于培养后48 h、1周、2周、3周观察Pellet培养模型的形态变化.于培养后3周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对Pellet培养模型进行常规组织形态学检查,采用钙黄绿素-AM/碘化丙啶法(Calcein-AM/PI法)于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检查角膜基质细胞的死亡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N)、Ⅰ型胶原(Col Ⅰ)和ColⅢ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角膜蛋白(KERA)mRNA和基膜聚糖(LUM)mRNA的表达.结果 培养后48 h、1周、2周和3周Pellet细胞均成团生长.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Pellet球内均有大量红色淡染的胶原纤维以及大部分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和少量坏死的成纤维细胞,坏死细胞可见细胞形态破坏,呈均质红染,且0.25 ng/ml TGF-β1+5% FBS组和0.50 ng/ml TGF-β1+5% FBS组培养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别.0.25 ng/ml TGF-β1+5% FBS组和0.50 ng/ml TGF-β1+5% FBS组细胞死亡率分别为(33.60±1.65)%和(30.90±0.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4,P=0.887).0.25 ng/ml TGF-β1+5%FBS组Pellet培养模型中α-SMA、FN、ColⅢ蛋白表达量均低于0.50 ng/ml TGF-β1+5% F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α-SMA=4.622,P=0.010;tFN=2.973,P=0.040;tCol Ⅲ=7.845,P<0.001),0.25 ng/ml TGF-β1 +5% FBS组Col Ⅰ的表达量明显高于0.50 ng/ml TGF-β1+5% F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ColⅠ=4.022,P=O.016).在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0.25 ng/ml TGF-β1 +5% FBS组ColⅢ/Col Ⅰ比值均低于0.50 ng/ml TGF-β1+5%F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mRNA=-3.039,P=0.038;t蛋白=3.215,P=0.032).培养后48 h、1周、2周Pellet培养模型中KERA mRNA和LUM mRNA均呈阳性表达,0.25 ng/ml TGF-β1+5% FBS组LUM mRNA相对表达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0.50 ng/ml TGF-β1 +5% FBS组LUM mRNA相对表达量于培养后1周时达峰值.2个组Pellet培养模型中KERA mRNA相对表达量均在培养后1周达峰值. 结论 低剂量的TGF-β1既能够维持Pellet体外三维培养模型中角膜基质细胞的生长并合成ECM,也使ECM组成成分的合成倾向于正常状态,以减少瘢痕化修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前瞻性地研究了首次行玻璃体切割术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原液中TGFβ2、bFGF、IL1β、IL6及蛋白质的含量。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确定术后PVR的危险因素,讨论用生长因子含量来预测术后PVR发生的可能性的价值。(一)资料与方法:140例连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