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3种植物药单体有效活性成分的抗真菌作用,对肺曲霉进行体外生物活性的MIC和MFC实验。方法:采用试管药基法,将桂皮醛、丁香酚、藿香酮倍比稀释成2.5~0.0098μg/mL的浓度,对致病性肺曲霉(烟曲霉、黄曲霉)进行MIC和MFC实验观察。结果:桂皮醛对烟曲霉MIC均值为0.0391μg/mL,黄曲霉MIC均值为0.0781μg/mL,MFC均为0.0781μg/mL;丁香酚对烟曲霉、黄曲霉MIC均值为0.0781μg/mL,MFC0.1562μg/mL;藿香酮对烟曲霉、黄曲霉MIC均值为0.1562μg/mL,MFC0.3125μg/mL;对照组氟康唑对烟曲霉、黄曲霉MIC和MFC均〉2.5mg/mL。结论:3种植物药单体对烟曲霉、黄曲霉均显示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其生物活性依次为桂皮醛、丁香酚、藿香酮。氟康唑对烟曲霉、黄曲霉均显示耐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3 种中药单体成分对肺念珠菌体外的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试管药基法,将桂皮醛、丁香酚、藿香酮倍比稀释成2.5~0.019 5 μL/mL,对致病性肺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氏念珠菌)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实验观察.结果 桂皮醛对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MIC 为0.019 5 μL/mL,克柔氏念珠菌为0.039 1 μL/mL;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MFC 为0.039 1 μL/mL,克柔氏念珠菌为0.078 11 μL/mL.丁香酚对3 种念珠菌MIC 为0.078 1 μL/mL,对白色念珠菌MFC 为0.078 1 μL/mL,热带念珠菌、克柔氏念珠菌为0.156 2 μL/mL;藿香酮对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MIC 为0.156 2 μL/mL,克柔氏念珠菌为0.312 5 μL/mL;对白色念珠菌MFC 为0.156 2 μL/mL,热带念珠菌、克柔氏念珠菌为0.312 5 μL/mL.对照组氟康唑对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MIC 为0.313 μL/mL,对克柔氏念珠菌为2.5 mg/mL.结论 3 种中药单体成分对念珠菌均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其抗菌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桂皮醛、丁香酚、藿香酮.克柔氏念珠菌对氟康唑显示耐药.  相似文献   

3.
中药提取组合物(胶囊)对念珠菌及曲霉的体外抗菌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药提取组合物(桂皮油、藿香油)胶囊对致病性念珠菌、曲霉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应用试管药基法,测定中药提取组合物胶囊对念珠菌(白念、热带、克柔氏)曲霉(烟曲、黄曲)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 中药提取组合物MIC范围为白念珠菌(桂皮油0.06~0.52 mg/ml、藿香油0.03~0.26 mg/ml)、热带念珠菌(桂皮油0.13~1.03 mg/ml、藿香油0.06~0.52 mg/ml)、克柔氏念珠菌(桂皮油0.13~0.52 mg/ml、藿香油0.06~0.26 mg/ml)、烟曲霉(桂皮油0.13~0.52 mg/ml、藿香油0.06~0.26 mg/ml)、黄曲霉(桂皮油0.26~0.52 mg/ml、藿香油0.13~0.26 mg/ml).结论 中药提取组合物胶囊对致病性念珠菌(白念、热带、克柔氏)曲霉(烟曲、黄曲)体外均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为开发中药治疗侵袭性真菌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鉴定广西玉林产肉桂挥发性成分,并分析其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GC-MS法对肉桂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应用比浊法测定肉桂挥发油、桂皮醛、肉桂酸的体外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检测了肉桂挥发油中78个化学信号,鉴定出37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3.48%;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表明桂皮醛、肉桂油均有显著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而肉桂酸对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不明显.结论 采用GC-MS分析与效应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广西玉林产肉桂挥发油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效应成分,为进一步阐明肉桂活血通经的效应物质及作用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杰  史德胜  刘冰  周军  邵建强  唐素芳  闫东 《中草药》2015,46(24):3687-3690
目的研究不同工艺对中药牡丹皮和肉桂配方颗粒中挥发性成分量的影响。方法通过HPLC法测定不同制备工艺制得的牡丹皮配方颗粒中丹皮酚的量及肉桂配方颗粒中桂皮醛的量,对其工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常规工艺制得的配方颗粒中丹皮酚和桂皮醛的量明显低于先提取挥发油,药渣提取物干燥后,再将挥发油直接喷洒或环糊精包合后加入制得的配方颗粒。结论含挥发性成分中药牡丹皮和肉桂配方颗粒的最佳工艺为先提取挥发性成分,剩余药渣进行煎煮,然后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包合,制粒时再将其加入。  相似文献   

6.
中药提取物对龙胆叶枯病病原菌抗菌活性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抗龙胆叶枯病菌活性的中药。方法以龙胆叶枯病菌(Alternaria sp.)为供试菌种,对9种中药乙醇提取物进行抗龙胆叶枯病菌活性实验,采用有限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结果9种中药乙醇提取物均有抑菌作用,其中蛇床子、川楝子提取物14 d的最低抑菌浓度MIC100小于0.1 g/ml。结论蛇床子、川楝子具有较强的抗龙胆叶枯病菌作用,可进一步开发为防治龙胆叶枯病药物。  相似文献   

7.
秦巴山区5种花挥发性物质抗氧化和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提取含笑花、紫玉兰花、栀子花、藿香花以及蔷薇花中的挥发性物质,探讨这5种花挥发性物质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菌活性为其开发利用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含笑花、紫玉兰花、栀子花、藿香花以及蔷薇花中分别提取挥发性物质,测定其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来确定抗氧化活性效果,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来确定这5种花挥发性物质的抗菌活性。结果:5种花的挥发性物质均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这5种花的挥发性物质均具有显著地抗菌活性。结论:这5种花的挥发性物质抗氧化活性大小依次为含笑花﹥藿香花﹥紫玉兰花﹥栀子花﹥蔷薇花;抗菌活性大小依次为藿香花﹥紫玉兰花﹥蔷薇花﹥栀子花﹥含笑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佛手、艾叶、广藿香、云木香四种中药及其组成的配方的抑菌效果,并筛选出最佳配方作为一种新型香皂的主要抑菌成分。方法通过打孔法抑菌实验探究佛手、艾叶、广藿香及云木香的抑菌效果,设计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以抑菌圈的大小作为评判指标初步确定最佳抑菌配方。结果得到最佳抑菌配方为(浓度以生药质量计):佛手0.5g/ml,艾叶0.25g/ml,广藿香1g/ml,云木香0.5g/ml。结论该配方具有良好抑菌效果,为作为一款新型香皂的抑菌成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艾叶菊科植物艾Artemisa argyi的干燥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之功效,为临床常用中药。艾叶中含有挥发油、有机酸和黄酮等多种成分。相比于艾叶中的挥发油类成分,对其非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较少。该文针对艾叶中的非挥发性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艾叶非挥发性成分化学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0个共有峰,艾叶样品的相似度均在0.940之上,所建立的艾叶指纹图谱专属性强,可用于艾叶药材的质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艾叶及其混伪品野艾叶药材中的新绿原酸、绿原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4,5-二咖啡酰奎宁酸、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7种指标性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基于含量测定结果,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艾叶和野艾叶药材进行了区分与比较。结果表明艾叶与其混伪品野艾叶药材化学成分间存在差异,所建立的多组分定量分析方法可用于正品艾叶药材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7,(7):1501-1504
目的:研究川藿香非挥发性成分不同提取物对大鼠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将川藿香粗粉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川藿香挥发油及川藿香非挥发性成分,将川藿香非挥发性成分依次用等体积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蒸馏水萃取,分别得到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蒸馏水提取物;建立胃肠动力障碍模型,并选择川藿香、川藿香挥发油、川藿香非挥发性成分不同溶剂提取物作为反证治疗药物。观测各组大鼠胆囊收缩素(CCK)、大鼠胃泌素(GAS)、大鼠胃动素(MTL)等指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自然恢复组大鼠CCK均降低(P0.01),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川藿香组及乙醚提取物高剂量组CCK均升高(P0.01,其中川藿香组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自然恢复组均GAS、MTL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川藿香组、川藿香非挥发性成分组GAS升高(P0.01),川藿香组、水提物(高、低剂量)组MTL升高(P0.01)。结论:川藿香非挥发性成分不同提取物可调节大鼠胃肠激素分泌,且其效果可能优于川藿香。  相似文献   

11.
张利青  张占刚  付岩  徐颖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3):4568-4572
桂皮醛是中国传统中药材桂枝或肉桂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烯醛类有机化合物,具有抗炎、解热镇痛、抗肿瘤、抗菌、降糖、抗肥胖和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作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肿瘤、糖尿病等疾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作为预防保健的天然药物具有较好临床和市场潜力。该文对近5年来国内外关于桂皮醛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桂皮醛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比较不同道地产区艾叶化学成分差异,共收集了3个主要道地产区(河北安国、河南南阳、湖北蕲春)共24批艾叶药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对艾叶药材中13个非挥发性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进一步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GC-MS)对艾叶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艾叶非挥发性成分中酚酸类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黄酮类成分,但3个道地产区艾叶药材中非挥发性成分含量差异不明显;而3个道地产区艾叶药材中挥发性成分种类虽无显著差异,均含所鉴定出的40种挥发性成分,但在各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上有显著差异;进一步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不同道地产区艾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共寻找到8个挥发性差异化合物,可以作为区分3个道地产区艾叶药材的指标性成分。通过以上研究,明确了不同道地产区艾叶药材的化学成分差异,为艾叶药材道地产地区分和质量评价提供了分析方法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当归四逆汤(DSD)中桂枝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建立桂枝水煎液和DSD的指纹图谱,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12年版)进行分析;采用网络药理学筛选和分析桂枝相关成分的作用靶点和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DSD中桂枝潜在的Q-marker。结果建立了15批桂枝水煎液和15批DSD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0.96,并指认出7个共有成分,分别为原儿茶酸、香豆素、肉桂酸、桂皮醛、桂皮醇、2-甲氧基肉桂酸和2-甲氧基桂皮醛;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出桂枝的5个活性成分、7个核心靶点和15条关键通路;基于Q-marker"五原则"分析预测2-甲氧基桂皮醛、桂皮醛、肉桂酸为其潜在的Q-marker。结论通过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DSD中桂枝的Q-marker,为全面控制DSD的质量提供依据,为进一步研究DSD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同时为经典名方中复方及单味药的Q-marker的关联性研究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14.
平均粒径变化对肉桂超细粉中挥发油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平均粒径变化对肉桂超细粉中挥发油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制备了粒径在355~8μm之间的样品,采用常温留样试验考察,连续追踪6个月中各样品中桂皮醛的含量。结果:各样品中桂皮醛的含量在6个月内呈下降趋势,超细粉中桂皮醛的损失比普通粉的小。结论:肉桂经过超细粉碎后有利于挥发性成分的保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艾叶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研究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及分布特征。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结合安捷伦化学工作站对不同产地的艾叶中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并通过化学计量法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艾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初步鉴定出84种化合物,主要为酮类、烯类、醇类化合物。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性成分有一定差异,采用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法能有效区分不同产地的艾叶,其中湖北蕲春产的艾叶品质最好,其次为湖南广布、河南汤阴的艾叶质量较佳,聚类分析结果将不同产地艾叶分为5类。结论:此方法稳定可靠,适用于艾叶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并为艾叶挥发性成分的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几种中药抑制Aβ42多肽聚集沉淀的活性.方法 分别制备蛇床子等十二味中药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甲醇提取物,用ThT荧光光谱法和E.coli模型对各提取物进行Aβ42聚集抑制活性研究.结果 苦参、蛇床子和陈皮乙酸乙酯提取物能够大大降低作用体系ThT荧光强度,同时在E.coli模型中可以显著促进E.coli细胞生长(超过阳性对照样品EGCG).此外,川楝子石油醚提取物也具有较强活性.结论 川楝子、苦参、蛇床子、陈皮等含有抑制Aβ42聚集沉淀的活性成分,可作为抗AD中药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体外抗痛风药物筛选模型,并从14种常用中药提取物中筛选抗痛风活性药物。方法:运用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筛选模型,对常用的14种中药提取物进行抗痛风活性筛选,并测定活性提取物的IC_(50)值。结果:14种中药提取物显示出不同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其中虎杖、牡丹皮、荷叶、艾叶、葛根、何首乌、大黄的70%乙醇提取物和虎杖、牡丹皮、何首乌、大黄、蒲公英、枇杷叶的水提物显示出较强活性,其IC_(50)均小于5mg/mL。结论:该实验结果为阐述中药抗痛风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也为来源于天然药物的新药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比较藿香正气系列产品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以有效抑菌浓度等为指标,以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产气杆菌作为供试菌,观察比较不同厂家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片的抑菌活性。结果:藿香正气水在100~200μg/mL浓度范围内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产气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能力大小依次为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但在100μg/mL浓度下没有明显抑菌效果。藿香正气片浓度在200μg/mL浓度范围内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产气杆菌均没有明显抑制作用。对于同一种供试菌,藿香正气水的抑菌圈直径显著大于藿香正气片(P0.05)。结论:同仁堂藿香正气水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产气杆菌的抑菌效果明显优于四川泰华堂和武汉鑫瑞药业。  相似文献   

19.
《中成药》2016,(12)
目的考察仁术脐贴3种成分的热稳定化方法。方法提取砂仁、苍术、肉桂、丁香挥发油,加入羊毛脂中制备贴膏剂。HPLC法测定苍术素、桂皮醛、丁香酚含有量,以其保留率为指标,恒温加速试验比较抗氧化剂维生素E(VE)、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HA)、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对这3种成分受热稳定性的保护作用。结果维生素E对仁术脐贴中苍术素、桂皮醛、丁香酚的保护作用均优于其他两种抗氧化剂,其适宜用量为0.15%~0.30%。结论维生素E可增加仁术脐贴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考察茴香醛、茴香脑以及肉桂醛对 5 -氟脲嘧啶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 :采用扩散池技术 ,以裸鼠皮肤为实验材料 ,考察 5 -氟脲嘧啶的透皮吸收情况。结果 :以上三种挥发性成分 (2 % ,w/v)在联合使用 2 0 %乙醇或者30 %丙二醇时 ,都可以显著提高 5 -氟脲嘧啶的透皮吸收系数 (P <0.0 1)。结论 :茴香醛、茴香脑和肉桂醛联合使用乙醇或者丙二醇可以用于促进 5 -氟脲嘧啶的透皮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