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胶原酶预处理对"内关"穴注射胰岛素降糖作用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邵政一  朱毅芳  陈霞 《中国针灸》2000,20(3):169-171
为探讨细胞外间质中某些胶原成分在穴位注药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应用不同剂量胶原Ⅰ、Ⅳ及混合胶原酶于“内关”穴上方5mm心包经上预处理,30min后观察“内关 ”穴注射胰岛素的初始降糖使用,并与心包经旁预处理组、蒸馏水经上预处理组相比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Ⅳ型胶原酶心包上预处理对小鼠“内关”穴注射胰岛素后降糖作用及GLUT4表达、分布的影响,方法:小鼠“内关”穴上方5nm心包经上注射Ⅳ型胶原酶,30min后,“内关”穴注射胰岛素,间隔5min后测血糖,取骨骼肌用Northern blot方法观察GLUT4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研究GLUT4分布,并与心包经旁预处理组、蒸馏水心包经上预处理相相比较,结果:Ⅳ型胶原酶心包经上预处理几乎完全阻断“内关”穴注射胰岛素的降糖效应,其对骨骼肌GLUT4mRNA表达无影响,但可使GLUT4从胞内储存部位向细胞膜转运减少。结论Ⅳ型胶原蛋白参与了从胰岛素穴位注射到GLUT4再分布进而产生快速降糖作用之间的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胰岛素结合PVP缓释剂穴位注射对SD大鼠不同时间血糖值、血清胰岛素含量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将14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组(单纯胰岛素穴注组)、B组(胰岛素穴注缓释组)和C组(对照组)。各组以40%葡萄糖(剂量为2.2 g/kg)灌胃1 h后,A组和B组进行足三里穴位注射,C组不予处理。3组分别于穴位注射后0.5 h、3 h、6 h、8 h、10 h和24 h 6个时间点测定大鼠血糖值及血清胰岛素含量(C组按相应时点取血测定);同时在穴位注射后3 h、10 h、24 h3个时间点采用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足三里穴区组织刺激反应。结果 A组和B组降糖率均在穴位注射后3 h到达高峰后逐渐下降。A组在穴位注射后6 h降糖作用趋于稳定,B组在穴位注射后10 h趋于稳定,且B组在穴位注射后6 h与8 h的降糖作用明显优于A组(P0.01)。A组血清胰岛素在穴位注射后3 h到达高峰(P0.05),至6 h趋于稳定。B组在穴位注射后0.5 h、3 h、6 h、8 h 4个时间点血清胰岛素含量均显著低于A组(P0.05)。大鼠血清胰岛素含量与降糖率相关性分析显示,A组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B组存在低度正相关(P0.05)。穴位注射后3h、8 h、24 h 3个时间点A组和B组大鼠足三里穴区周围肌纤维组织横纹清晰、结构完整,无明显变性、坏死和炎性反应,与C组比较无明显病理变化。结论 PVP缓释剂可减缓胰岛素在大鼠足三里穴区的吸收速率,同时延长了胰岛素降糖效应持续时间,而且显示血清胰岛素含量与降糖效应的相关性降低,提示穴位注射缓释技术可以延长药物穴位注射效应。  相似文献   

4.
略论穴位注射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吴焕淦  赵琛 《中国针灸》1998,18(5):303-305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腧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不同于西医的静脉和肌肉注射给药途径,而是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的作用明显增强。提示穴注的药效是针、药、穴的协同作用。若能揭示这一作用的机理,不仅有利于指导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而且也将为研究探索经络、腧穴的功能提供新的途径。1 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穴位注射大约产生于50年代。由于它简单易行、见效迅速、有效率高,因而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伤等各科疾病。按其所选择注射剂的不同可粗略地分成穴位免疫疗法、穴位自血疗法和穴位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穴位注射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T2DMIR)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从近十年临床研究文献入手探索穴位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总结穴位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并发症的临床选穴、注射选药规律和特点。结果穴位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并发症具有一定优势.其取穴位规律以循经取穴为主,并结合特定穴;其注射药物选择根据2型糖尿病的中医证型和并发症的不同,结合中药理论、药理和毒理作用的不同进行选择。结论 :穴位注射对用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可发挥注射穴位和注射药物的综合作用,使机体多代谢紊乱的状态得以恢复和改善。具有独特的作用和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穴位药物注射疗法对变应性鼻炎(AR)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穴位刺激因素和药物因素在穴位药物注射疗法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选取8只为正常组,其余采用卵清蛋白致敏的方法复制AR模型。模型成功的大鼠保留4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穴位注射药物组(穴药组)、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组(穴生组)、非经非穴点注射药物组(非经非穴药组),每组11只。穴药组将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和转移因子混合液注射于双侧"迎香"穴及"印堂"穴,每穴0.1mL,隔日1次,共7次;非经非穴药组将药物混合液注射于大鼠左右胁下1寸处和左臀部"后海"穴与"环跳"穴连线中点3个非经非穴点,给药剂量、时间同穴药组;穴生组将生理盐水注射于穴位,取穴、注射剂量和时间同穴药组。观察治疗前后大鼠的一般行为学变化并评分,HE染色法观察鼻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组胺含量。结果:模型组症状评分、血清组胺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穴药组、穴生组较模型组症状评分、血清组胺含量明显降低(P0.01),非经非穴药组无明显变化(P0.05)。3个治疗组间症状评分、血清组胺含量比较,穴药组明显低于穴生组、非经非穴药组(P0.05,P0.01),穴生组明显低于非经非穴药组(P0.01)。结论:穴位药物注射疗法对AR有治疗作用,能有效缓解症状,有效抑制鼻炎发生重要介质组胺的释放,减轻鼻黏膜局部炎性损伤。穴位药物注射疗法的效源根本因素来源于穴位刺激,而效源增效因素来源于药物。  相似文献   

7.
"足三里"穴位注射对实验性胃痛大鼠的镇痛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对实验性胃痛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分析穴位注射穴效与药效的协同作用。方法:用10%冰醋酸灌胃造成实验性胃痛模型,分别给予硫酸罗通定“足三里”注射、肌肉注射硫酸罗通定和注射用水“足三里”注射,观察大鼠的扭体反应与镇痛率。结果:硫酸罗通定“足三里”注射组大鼠扭体反应的潜伏期延长(P<0.01),在治疗后15min内和30~45min内,扭体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镇痛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罗通定对实验性胃痛大鼠有较好的镇痛效应,其效应优于肌肉注射罗通定和“足三里”穴位水注。药物穴位注射的治疗效应明显优于单一药物作用或穴位刺激,说明穴位注射具有穴效与药效增效效应,穴效整合了药效,对药效产生“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家兔“内关”穴注射胰岛素后15分钟,其“内关”、“大陵”、“曲泽”穴局部及其相应脉线(大~曲线)铁、钙、锌含量降低;“足三里”注射胰岛素后亦可引起“内关”、“大陵”穴类似的改变,但并不影响其相应脉线(犊~上线)及该脉线上穴位(如“足三里”、“犊鼻”、“上巨虚”)各微量元素含量的改变。这些结果提示经络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这种变化可能与穴位及药物的相对特异性、药物归经有关。  相似文献   

9.
穴位注射疗法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倪峰  林静瑜  周春权  姚欣  胡翔龙 《中国针灸》2003,23(10):609-611
目的:观察经络穴位给药所产生的药效是否有特异性。方法:以正常家兔及病理模型家兔作为研究对象,从肌肉、静脉或心包经“内关”穴注射相同剂量的同种药物,比较3种途径给药所产生的药效差别。结果:药物穴位注射在正常家兔和病理模型家兔机体上所产生的作用与其它给药途径颇为不同。正常机体的经络穴位组织能减弱药物的毒性作用;但机体处于病态情况时,经脉穴位组织又能增强纠正心律异常作用药物的效应。结论:经络穴位给药所产生的药效反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凌祥  邵政一 《中国针灸》1996,16(9):37-39
家兔“内关”穴注射胰岛素后15分钟,其“内关”,“大陵”,“曲泽”穴局部及其相应脉线(大~曲线)铁,钙,锌含量降低;“足三里”注射胰岛素后亦可引起“内关”“大陵”穴类似的改变,但并不影响其相应脉线(犊~上线)及该脉线上穴位(如“足三里”“犊鼻”,“上巨虚”)各微量元素含量的改变。这些结果提示经络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这种变化可能与穴位及药物的相对特异性,药物归经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内听宫”穴治疗药物性耳聋的作用。方法:豚鼠用庆大霉素注射,使之成为药物性耳聋动物模型。分别针刺不同组实验动物的“内听宫”、“听宫”、耳郭缘非穴位区,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听性脑干反应和耳蜗毛细胞的影响。结果:庆大霉素组的听性脑干反应阈分别与“内听宫”和“听宫”组有统计学差别,与耳郭缘组无统计学差别;“内听宫”组和“听宫”组反应阈之间无统计学差别。耳蜗毛细胞的变化和反应阈的变化相一致。结论:针刺“内听宫”穴能增强内耳的功能,减轻庆大霉素对耳蜗毛细胞的损害作用,是治疗药物性耳聋的有效穴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传统经络穴位理论入手,总结经穴位给药的研究应用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方法:比较分析穴位敷贴透皮给药、穴位注射给药、穴位离子导入法给药、穴位埋线给药在实验及临床应用中的异同,结合中医理论,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的经穴内病外治。结果:提高药物的经穴透皮治疗作用,要充分考虑不同的经络穴位因素、主成分性质因素、物理辅助技术因素等的复合作用,综合运用物理辅助经穴位透皮给药,可有效增强治疗效果。结论:经穴位给药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有助于充分发挥中药内病外治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3.
“针药无二致”,将“引经药”中“引经”的核心思想引入穴位,形成“引经穴”的概念。结合穴位的作用规律及配伍原则,总结出引经穴的作用以及分类。引经穴概念的提出将会完善临床穴位配伍的理论依据,更有利于针灸临床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穴位注射夹脊穴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黄芪注射液穴注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第9、10、11、12胸椎棘突下旁开之夹脊穴,观察其对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和胃肠肽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 穴注组胃泌素(GAS)、前列腺素E2(PGE2)等胃肠肽激素水平明显升高.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显著改善。结论 穴位注射夹脊穴可以恢复胃黏膜损伤,保护胃壁屏障,是治疗BRG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穴位药效与血药浓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目的研究穴位药效与血药浓度的关系。方法动物不同途径注射药物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磷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药浓度,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尿K+、Na+浓度,分析穴位药效与血药浓度的关系。结果小鼠不同途径注射等量胰岛素5min后的降糖效应,内关组与静注组效应相仿(P>0.05),足三里组明显低于内关及静注组(P<0.01)。此时,内关与足三里组血清内125I-胰岛素的放射活性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均明显低于静注组(P<0.01)。小鼠内关注射硫酸阿托品,发生惊厥的潜伏期与静脉注射无显著差异(P>0.05),但内关组惊厥时血药浓度显著低于静注组(P<0.01)。大鼠不同途径注射等量速尿后,在0~0.5h间,三阴交组与静注组排K+、Na+、利尿效应相当(P>0.05),显著大于内关、肌注给药(P<0.01),但三阴交组血药浓度显著低于静注组(P<0.01),三阴交组与内关组血药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穴位注射等量同一药物,血药浓度无差异,但药效不同,选穴适当效果显著,穴位药效具有穴位相对特异性、高效性和速效性,穴位药效与血药浓度不相关,并非药物自穴位迅速大量吸收的缘故。  相似文献   

16.
眩证即眩晕,指患者自身或外界景物的运动性幻觉.本病致病因素较为复杂,临床治疗也颇为棘手.笔者根据《内经》“诸风掉眩皆属聆肝”的明训,发现大多数眩证患者在肝、胆经的俞穴太冲、临位穴位上有明显的压痛点,太冲和临泣穴位针刺都有“舒肝利胆、熄风宁神、通窍活络”,主治眩晕头痛等的作用,又根据清开灵具有“清热化痰、祛安通络、醒脑开窍”的药理作用,试想在此二穴位注射清开灵,以上病下取,从阴引阳,以期收到针药相兼的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工作试图以下腹部皮肤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诱发电位(EP)为指标,探讨电针刺激穴位与手术切口部位之间在神经中枢是否存在相对的特异性联系,同时为临床寻找更为有效的穴位和适宜的电针刺激参数。现将25只兔的实验结果介绍如下:1.用频率为15赫的电针刺激腰1穴(新部位)或“次髎”穴时,对EP的压抑作用最为明显;“足三里”和“三阴交”穴的作用次之;“曲池”穴和“四白”穴无何影响。实验结果说明,穴位对下腹部皮肤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大脑皮层EP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相对的特异作用,其机理可能与神经的节段性支配有关。2.在刺激强度不变的条件下,用频率为5、15、40和80赫电针刺激“次髎”穴,结果发现以5和15赫的频率对EP的压抑作用最明显;40赫的作用较差;80赫无何作  相似文献   

18.
水针疗法也称穴位注射疗法,是根据经络学说,穴位注射小剂量药物以达到治病的一种疗法。近年来,有关该疗法的临床应用屡见报道。一、内科疾病水针疗法可用于内科某些急症,如临床上遇有高热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退热而高热仍持续者,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注入双侧曲池穴,体温可逐渐下降;对腹痛患者用维生素K_3注射液于双侧足三里和中脘有止痛作用;对有些服止吐药无效的呕吐患者,用维生素B_6穴注往往可收到治“药注呕止”之效。此外,对急性菌痢用小剂量黄连素穴位注射也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陈峰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8):323-325
穴性 ,即是腧穴的特性 ,包括穴位的性质、功能与作用。《灵枢·本输》曰 :“凡刺之道 ,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络脉之所别处 ,五输之所留 ,六腑之所与合 ,四时之所出入 ,五脏之所溜处 ,阔数之度 ,浅深之状 ,高下所至。”就明确指出了针刺必须了解腧穴穴性的重要性。在《内经》中有大量有关腧穴穴性的论述 ,是研究腧穴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归纳如下。1 以脏腑学说论穴性脏腑学说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组织之间 ,包括与经脉上的经气会聚之处的穴位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内经》中就论述一些穴位与脏腑有着特殊的…  相似文献   

20.
初步观察穴位注射丹参,黄芪注射液对卡介苗与脂多糖联合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血清ALT的影响,并探索了穴位药物注射的特异性。结果发现,穴位药物注射能显著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而穴注生理盐水组与肌注药组却未能显著降低模型小鼠的血清ALT,穴位药物注射具有穴位及药物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