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般认为渗出性中耳炎的基本病因是感染,但何以该病有时转成顽固的慢性病变如粘连性中耳炎则尚不明嘹。Veltri 等提出,Coombs 及Gell Ⅲ型免疫复合物机制可以作为一种解释。该反应需有抗原、抗体、补体系统及多形核白细胞参与,它们均存在于鼓室渗液中。口咽部细菌可作为抗原与局部产生或自血管渗出的抗体作用。免疫复合物形成后补体即被激活,多形核白  相似文献   

2.
迄今,慢性渗出性中耳炎的粘膜活检主要注重研究其粘液质(mucosubstances),本文力图揭示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程与上皮,粘液质特征的关系,以及粘膜下组织的细胞型式。作者们对16例 (19耳)初次或多次鼓膜切开放置通气管的患者(病程6月至数年)进行中耳粘膜活检,标本固定包埋后作7μm的连续切片,用苏木精-伊红、过碘酸雪夫试剂(PAS)及阿辛蓝(alcian blue)染色后检查,其中7个耳标本以神经氨酸酶处理后重染色。结果:初次安置通气管的病例,粘膜上皮阿辛蓝及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围绕标本的渗出液多被阿辛蓝深染,粘膜上皮通常为2~3层细胞,有的可见纤毛,纤毛细胞偶由单层扁平上皮  相似文献   

3.
渗出性中耳炎与纤毛清除功能的减退有关。粘液的流变性,特别是粘弹性在粘绒毛的清除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耳渗液的弹性及粘性可通过振荡球形磁性济变计加以测定,以观察中耳渗液的粘弹性、流变性和粘绒毛清除率之间的关系。所有渗出性中耳炎的患  相似文献   

4.
40例(45耳)中耳积液分别用聚乙二醇沉淀法测免疫复合物(IC)和荧光显微镜法检测抗核抗体(ANA)。结果显示IC的A值均大于正常人的血清阈值0.12,波动范围在0.124~0.512。ANA阳性者32耳,占71.1%。可以认为,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损伤中耳粘膜是造成中耳积液的重要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5.
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免疫复合物和抗核抗体测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40例(45耳)中耳积液分别用聚乙二醇沉淀法测免疫复合物和荧光显微镜法检测抗核抗体。结果显示IC的A值均大于正常人的血清阈值0.12,波动范围在0.124-0.512,ANA阳性者32耳,占71.1%,可以认为,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损伤中耳粘膜是造成中耳积液的重要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6.
小儿渗出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瞭。试图自中耳渗出液、中耳粘膜检出、分离病毒或细菌迄未成功。作者等鉴于小儿渗出性中耳炎多见于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且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其发病似与病毒感染有关。乃以无菌技术吸取小儿渗出性中耳炎的中耳渗出液,藉自动细胞收集器获取涂抹标本,用Papanicolaou染色及May-Giemsa染色镜检。结果,35例中9例发现多核的融合细胞,多为含有3~5个核的。个别融合细胞边缘具有纤毛,周围或有变性的圆柱细胞,表明系纤毛圆柱上皮细胞多核  相似文献   

7.
小儿渗出性中耳炎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中耳膨胀不全。典型者鼓膜变薄,如湿纸样。说明是中耳和咽鼓管的病变。中耳膨胀不全的发病时间、病程和转归等有些问题尚不太清楚:(1)此种病变是否与渗出性中耳炎的慢性过程有关?在此过程的哪一阶段发病?(2)此种病变的鼓膜变化是否可以恢复?其中不可恢复的有多少?(3)有无合并症?尤其是有无合并胆脂瘤的可能性?(4)怎样治疗可取得疗效? 作者们把中耳膨胀不全按鼓膜内陷的程度分为四度:鼓膜与鼓岬粘连者为4度,无粘连者为3度,鼓膜与砧骨接触者为2度,鼓膜只有内陷  相似文献   

8.
作者观察230例小儿渗出性中耳炎。只有一例在病程中发生中耳胆脂瘤,为7岁女孩。4岁时患急性中耳炎,行鼓膜切开术而治愈;6岁时确诊为渗出性中耳炎抽出粘胶液体,行鼓膜插管换气法,4个月后自然脱落,5个月后发现耳漏,并见外耳道后上壁生长出血性肉芽,2个月后该部形成骨疽,外耳道皮肤向上鼓室侵入,经一年保守治疗无效,始行中耳根治术并取出胆脂瘤。 Jordon等人提出:渗出性中耳炎可致中耳内粘连,继而鼓膜内外形成物理性张力,孤立的上鼓室形成负压,松弛膜内陷,最后形成边缘性穿孔而继发胆脂瘤;使用中耳换气管可沿鼓膜切口  相似文献   

9.
渗出性中耳炎(OME)是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慢性耳疾患之一,全世界各地区的处置办法有相当差异,耳、腺样体、扁桃体和鼻窦手术常被采用。以往的研究建议对 OME 的患儿先用抗组织胺类药物治疗6周,停药观察6周,在12周时进行复查,如患儿双侧中耳仍有液体出现,可在2周内送医院行腺样体切除术。腺样体切除术不是因为腺样体的大小,而是把它视为咽鼓管感染的一个病灶。作为手术的主要指征,有时扁桃体也可能成为感染源,因此又把扁桃体切除和腺样体切除一道考虑。  相似文献   

10.
20例(2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血清与对照组血清比较,C5、C1-INH含量明显增高,C9、B因子(Bf)含量明显降低,免疫复合物(IC)含量明显升高。患者的中耳积液与血清比较,C3、C4、C5含量明显降低,Bf含量明显增高,IC含量明显增高,提示补体对IC清除等功能降低,有可能引起IC沉积在中耳粘膜,从而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中耳积液。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为治疗慢性渗出性中耳炎、鼓膜膨胀不全而行鼓膜切开插管后所发生的各种并发症,其中包括慢性耳溢液、鼓膜非炎性穿孔、鼓膜表面肉芽生长、鼓膜部分萎缩,中耳膨胀不全及继发胆脂瘤等。插管后发生耳溢液,如经抗生素治疗仍不停止者应予拔管。一般在拔管后耳溢液便停止,但由于鼓膜切开处愈合,渗出性中耳炎常复发,可在1~2月后再行鼓膜切开重新插管。有时人为的制造一个鼓膜小穿孔作为慢性渗出性中耳炎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穿孔不是合并症。问题在于穿孔边缘上皮可能向内生长,形成  相似文献   

12.
正常的中耳上皮 Politzer(1878)及Preysing(1904)指出,中耳大部分覆盖着纤毛上皮,甚至可伸达上鼓室。Preysing氏在中耳粘膜内未发现腺体,但Troltsch(1861)认为中耳粘膜有腺体。Krause氏(1876)、Politzer氏(1878)及Goerke氏(1902)均加以证实。Wittmaack氏(1918)叙述在咽鼓管口及鼓室的前下部有纤毛而其他地方则为立方上皮,并有扁平内皮细胞样的区域,亦未发现腺体。Meyer氏(1931)描述所有中耳各型上皮,从内皮细胞到纤毛柱状细胞均产生粘液。1960年后一般认为中耳粘膜是一种低的、立方的、无纤毛的、不呈层的、甚至为内皮样的上皮,只有咽鼓管口附近才有较高的、分层的、或带纤毛的上皮。许多学者在正常中耳粘膜内未发现腺体及粘液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13.
慢性渗出性中耳炎迄今病因不明,但有两点已明确:(1)大多数病例在渗出液中有存活的细菌;(2)本病可自发地消退或再发。作者主张采用“持续性渗出性中耳炎(POME)”命名本病。 POME是鼓室插管(PE)最常见的特征,但对此项治疗的作用尚有争议,一般只在药物治疗失败后才施行手术治疗。1980年作者做了PE管与腺样体切除术疗效的临床观察,在手术治疗前,均予以标准的药物治疗。1429名4~6岁POME患儿(2224耳),其  相似文献   

14.
关于腺样体切除治疗合并腺样体感染的疾病——如渗出性中耳炎——的价值,有不同的看法。McKee氏(1963)报道,在儿童中作与不作腺样体切除,前者中耳炎发病率降低48%;但Mawson(1967)报道认为在这二种情况中,中耳炎发病率无任何显著差别。Roydhouse则认为作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后第一年中耳炎发病率下降,第二年很少有严重的中耳炎发生。Gottschalk氏在进行腺样体切除时对311耳作了鼓膜切开,发  相似文献   

15.
中耳炎和中耳渗出是儿童的常见病。许多因素与渗出性中耳炎有关,宿主免疫调节缺陷是其中之一。作者随机选出顽固性渗出性中耳炎反复行鼓膜造孔的90名儿童,测定免疫功能。年龄在2~18岁,均有长期中耳炎史,每人至少做过两次鼓膜造孔插管。其中包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慢性渗出性中耳炎(COME)100例和蓝色鼓膜(B ED)13例共113名儿童进行了中耳渗物抗体的研究,患儿年龄为1~11岁。从128耳(COME114耳和BED14耳)经鼓膜切开术抽吸渗液,存-80℃条件下待检。抗原有腺病毒7型Grider株(培育在HEp-2细胞中)、呼吸道合胞体(R S)Long氏株及副流感Ⅱ型病毒(Para2)的Greer株,(均在Vero细胞中培育)。腺病毒抗原提纯按Green和Pi na氏方法进行。R S和Para 2型的核壳蛋白提纯按Sarkkimen氏等方法进行。兔抗人IgG和SIgA的抗血清用乙基氨基纤维素柱层析法提取,并标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慢性中耳炎中耳粘膜的分泌特性,著者作了13例慢性中耳炎中耳粘膜连续切片观察,发现中耳粘膜普遍呈现分泌组织化生及分泌功能亢进,全部病例表现粘膜增厚,而增厚、水肿及血管扩张的程度与炎症病期有关。粘膜增厚区的杯状细胞及其它分泌细胞数量增多,这些细胞主要分布于呼吸上皮区,纤毛细胞也可化生为分泌上皮。通过上述观察可以说明:慢性中耳炎分泌功能的亢进一方面是由于分泌量增加;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耳胆脂瘤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式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110例中耳乳突病变,包括中耳胆脂瘤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根据范围显微镜下实施完壁式或开放式乳突根治,部分同时鼓室成形术,随访术后干耳状况、并发症、复发情况以及术后听力改善程度等。结果 110例患者中66例中耳胆脂瘤、44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出现颅内外并发症者7例。手术方式:51例(46.36%)行完壁式乳突根治术,46例(41.81%)同时行鼓室成形术,59例(53.64%)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完壁式乳突根治术后听 力提高>25 dB 37例(33.64%),>15 dB 14例(12.72%);开放式乳突根治术后听力提高>15 dB 5例(4.55%),听力减退4例(3.64%),比较手术前后言语频率区平均听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发现开放式和完壁式两组胆脂瘤复发共4例。结论 中耳胆脂瘤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通过选择恰当手术方式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急性中耳炎患儿在12周的急性期过后,转成慢性渗出性中耳炎者占5~10%;大约1/3的中耳渗出液细菌培养阳性。为了探讨细菌对渗出性中耳炎的影响,对21例慢性渗出性中耳炎患儿的中耳渗出液中的溶菌酶、乳酸胆铁质(反映渗出液中多核白细胞活性)、补体C_3和C_(5a)、以及多核白细胞趋化因子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中耳液细菌培养,阳性者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双球菌及表面葡萄球菌。慢性渗出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可能是:渗出液中的细菌或来自激活补体的白细胞趋化因子驱使白细胞进入中耳;白细胞脱颗粒,释放出溶菌酶,溶菌酶损伤中耳组织,中耳上皮细胞分泌增加,上皮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中耳出现渗出液。21份渗出液标本测定结果表明,多核白细胞趋化因子的平均含量(0.81±0.25cm)明显高于对  相似文献   

20.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评价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OM)和分泌性中耳炎(SOM)耳渗出物中IgG和补体C_(3b)的细菌调理作用强度,并对渗出物的病原菌作定性和定量分析。渗出物样本来自16例COM20耳(年龄11个月~69岁)和13例SOM15耳(年龄8个月~13岁),C0M中耳脓性渗出物用无菌注射器经鼓膜穿孔处吸取,SOM中耳粘液样渗出物于全麻无菌下经鼓膜切开处吸取。渗出物样本分别作如下研究:①取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